Ⅰ 倪鑫的詳細介紹
倪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兒童醫院院長。任中國抗癌協會頭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殘聯無喉者協會委員,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醫葯企業協會會長。2012起任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通訊編委,《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喉咽喉科學》和《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編委。國家級規劃教材《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第二版)編委,《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雜志編委,《中國醫院院長雜志》常務編委。
創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集團,聯合全國十餘個省份的兒童醫院,與北京兒童醫院共同配置和利用現有醫療資源,實現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同時加強科研項目的合作。一直致力於轉化醫學的現實應用並以課題負責人身份完成多項國家各級別科研課題。已完成課題3項,正主持項目7項,累計金額2000多萬元。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SCI 5篇;副主編專業教材4部,參編5部。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一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專利一項。
擅長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頭頸部腫瘤切除術。包括甲狀腺手術、腮腺手術、下頷腺手術、喉癌、下咽癌、口腔癌等手術、頸部淋巴廓清術及各種頸部腫瘤切除術,手術例數達數千例。對喉癌頸淋巴結轉移機制、頭頸腫瘤葯物治療。
Ⅱ 請問北京兒童醫院周幾有耳鼻喉專家
大夫 咨詢范圍/擅長 得票 出診時間 聯系大夫
倪鑫
主任醫師
教授
頭頸部腫瘤切除。包括甲狀腺手術、腮腺手術、下頷腺手術、喉癌、下咽癌、... 更多>> 喉癌(10票), 鼻疾病(3票), 喉疾病(1票), 咽疾病(1票)...更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張傑
主任醫師
小兒耳鼻咽喉疾病,氣管異物,食道異物,急慢性鼻炎,急慢性中耳炎等 小兒鼻炎(46票), 小兒腺樣體肥大(38票), 中耳炎(25票), 扁桃體炎(5票)...更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訪問個人網站>> 可咨詢 兩周回復(20)
張亞梅
主任醫師
教授
小兒耳鼻喉疾病,包括兒童鼾症、聽力障礙、呼吸道異物、鼻炎、上呼吸道梗... 更多>> 小兒腺樣體肥大(27票), 小兒鼻炎(14票), 中耳炎(5票), 先天性後鼻孔閉鎖(3票)...更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訪問個人網站>> 可咨詢 可通電話 可加號
張素英
主任醫師
各類小兒耳鼻咽喉科常規及疑難手術 小兒腺樣體肥大(13票), 小兒鼻炎(7票), 中耳炎(7票), 扁桃體炎(3票)...更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張振英
主任醫師
小兒聽力語言疾病,先天性頜面耳鼻喉畸形的矯治,尤以小兒咽喉及小兒氣管... 更多>> 小兒鼻炎(7票), 中耳炎(5票), 小兒腺樣體肥大(3票), 外耳道炎(1票)...更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趙緋
主任醫師
耳鼻喉 小兒鼻炎(4票), 先天性喉喘鳴(1票), 喉狹窄(1票), 中耳炎(1票)...更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唐力行
副主任醫師
小兒鼻炎(4票), 小兒腺樣體肥大(1票), 先天性耳前瘺管(1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郝津生
副主任醫師
小兒腺樣體肥大(2票), 舌疾病(1票), 扁桃體炎(1票), 耳疾病(1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陳敏
副主任醫師
中耳炎(4票), 小兒腺樣體肥大(1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劉衛一
副主任醫師
中耳炎(1票), 鼻息肉(1票), 鼻竇炎(1票), 鼻外傷(1票)...更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趙靖
副主任醫師
先天性耳前瘺管(1票), 小兒腺樣體肥大(1票), 中耳炎(1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劉世琳
主任醫師
耳鼻喉 鼻炎(1票), 過敏性鼻炎(1票), 中耳炎(1票)...更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王華
主治醫師
小兒鼻炎(1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孫鵬
主治醫師
暫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張本芳
副主任醫師
診治耳鼻喉方面的疾病 小兒鼻炎(2票), 中耳炎(1票), 鼻出血(1票)...更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 下 夜
Ⅲ 醫療改革多點執業什麼時候會開始
他為啥辭了「協和」
龔曉明曾是北京協和醫院的一名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幾個月前,他辭職了。
2013年5月,龔曉明在一家媒體網站上撰文回憶去年在美國學習的經歷,比較了中美醫療的差異,並建議開放多點執業。
他說,在很多國家,教學醫院里承擔教學任務的醫生,除了醫院的工作之外,還在自己的診所或者其他醫院裡面兼職。「比如我在英國見到全球知名的Linda Cardozo教授,她每周為教學醫院服務40個小時,每周二要去自己的私人診所出診,有手術的時候也是在那天安排在別的醫院內進行。區別於公立醫院,在私立診所或者醫院內,他們更多接觸到的是有商業醫療保險的患者,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獲得額外的收入。這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
龔曉明說,醫生在公立醫院之外獲得了合理的收入,在公立醫院裡面的角色更多定位在教學上。不少醫生和教學醫院簽訂非全職的工作合同,每周為教學醫院工作一兩天,有些醫生主要在自己診所內工作,而每周在教學醫院的半天到一天工作是免費的,只是為獲得一些教學的頭銜,也有助於口碑的建立。
在美國學習期間,龔曉明想好了自己今後的發展道路,就是在公立醫院主要做一些教學工作,在外資醫院或者私立醫院多點執業,出門診、做手術。
在北京協和醫院的最後幾個月,龔曉明已經開始嘗試多點執業,去一家民營醫院出診,每周出診一次,大概看10位病人。「理論上,多點執業應該給醫院打報告,經醫院批准,我沒打,因為以前院里也有人打過報告,被拒絕了,我不想再重復一次這個過程。我去意已決,打算辭職。」
6月,龔曉明在網路上公布了自己將要辭職的消息。7月底,他離開了已工作整整15年的北京協和醫院。
不少醫生選擇「只做不說」
宣布從北京協和醫院辭職後,龔曉明開始尋求新的工作目標。「允許多點執業,是我向新單位提出的唯一要求。有一位院長說,龔曉明還沒來,就想著要多點執業,這種人不能要。」
早在2009年9月,原衛生部下發《關於醫師多點執業有關問題的通知》。隨後,廣東、四川、北京、江蘇等地相繼展開醫師多點執業試點。在上述試點運行兩年多後,全國所有省份都有了多點執業試點。按照當初的設計,行政管理部門希望把大醫院的優質資源引到基層和社區。然而現實並沒有那麼美好。不少省份申請人數不足百人,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現零申請。
根據現行的政策,醫生多點執業必須經過所屬單位的審批,而且還需要所屬單位和新增執業單位簽協議。這無形中設置了一道「玻璃門」。一些院長擔心,醫生多點執業會給醫院的科研、醫療、教學帶來沖擊。
「有名醫來是好事,我們最缺的就是知名專家資源。」一家北京民營醫院負責人說,但是相關規定令那些醫生顧慮重重——出來坐診必須經原單位醫務處批准,還要去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因此,目前在這家醫院兼職的專家,大多沒有告知原單位。
記者在和睦家醫院的網站上看到,不少公立醫院的知名專家都在這里有出診信息,但並不是所有醫生都經過了多點執業的注冊。「院長和衛生行政部門不批。」當記者問及為何沒有注冊第二執業地點時,一位知名專家如此回復。
其實醫院對於專家在外出診並非毫不知情,只不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們不能開這個口子。如果放開了審批,醫生都出去掙錢了,醫院怎麼辦?來這里看病的病人怎麼辦?」一位公立醫院院長直言不諱地說,專家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益於公立醫院的長期培養,所以醫生理應回報醫院。
2013年7月,深圳市一度公布「頗為激進」的改革方案,包括取消執業地點數量的限制,醫生無需獲得醫療機構批准等。不過在媒體廣泛報道之後,深圳市又出人意料地撤銷了這一方案,試點也因此擱淺。
對於中止試點的原因,深圳方面並未作出解釋,外界有諸多猜測。
深圳市一家醫院的醫生說,當時在政府的要求下,醫院也出台了多點執業的實施細則,其中要求相當苛刻,諸如「醫師多點執業須徵得科主任批准,該醫生當年考核由科主任決定」,「醫師外出出診時間,要扣除本院待遇」,「科主任原則上不允許多點執業」等。
相對而言,龔曉明還算幸運。他在網上認識了上海市第一婦嬰醫院院長段濤。對於龔曉明多點執業的要求,段濤給予了肯定的答復,並邀請他到該院婦科做副主任。龔曉明覺得,那裡會有做事的空間。
一些院長還是「想得開」
在天津新世紀兒童醫院工作的小胡(化名)開始多點執業的經歷顯得波瀾不驚。他是天津市一家公立醫院的兒科醫生,從今年8月起,他的工作比原來更加繁忙。「我利用業余時間到新世紀兒童醫院出診,每周出診一兩次。」小胡說,在這里出診的感受與在公立醫院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大環境的變化。他所在的公立醫院,每天門診大廳里病人和家屬熙熙攘攘,難得片刻寧靜。但是在這家民營醫院,「家長可以安靜地撫慰孩子,我有了更多的時間跟患兒家長溝通」。
其次就是壓力的變化。「在原來的公立醫院,一周3次門診,每次半天的門診都看幾十位病人,解釋溝通工作都是有心無力。我還管著20多張病床,腦子里那根弦時刻緊綳。」到民營醫院出診,讓小胡覺得工作是一種享受。
記者了解到,近期,為緩解天津市兒童看病難,天津市兒童醫院安排主治醫生以上職稱的醫生,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天津新世紀兒童醫院住院二線值班及急診值班。所有兼職醫生需辦理多點執業。第一批130餘名醫生已經集體辦好多點執業手續,第二批22人正在辦理中。
天津新世紀兒童醫院CEO辛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到目前為止,約有150名多點執業醫生加盟該院,其中天津市兒童醫院有130餘名兒科醫生申請加入。對天津新世紀兒童醫院來講,這些醫生的加入,一方面提升了醫療服務質量,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進入天津新世紀兒童醫院出診,並不單純是拿錢出診這么簡單,醫生一樣要接受新世紀兒童醫院的考核和管理。」辛紅說,多點執業的醫生在這里工作之前,都要進行為期數天的脫產培訓。「因為我們的工作模式與公立醫院不同,工作流程不同,服務標准也不同。」
天津市兒童醫院副院長常誠表示:「我院的醫生是利用業余時間出診,到那裡體驗到了與公立醫院不一樣的執業感受。這不是壞事,可以促進醫生在本院的工作。」一上午出門診看五六位病人,每位病人保證出診30分鍾,既給患者帶來滿意的服務,也給醫生帶來了舒適的診療環境和好的報酬。
像常誠這樣「想得開」的醫院管理者,還有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經他主持,北京兒童醫院與安徽省立兒童醫院等8家外省(市)兒童醫院共同組建了北京兒童醫院集團。這種「病人不動、醫生移動」的醫療服務體制新模式,旨在促使優質醫療服務資源下沉,同時帶動人才培養。
「我們將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倪鑫說,他不擔心自己的醫生會流失,也不擔心本院的工作量完不成。「只要在考核的范圍內完成了本院的工作量,為什麼不能到別的醫院發揮一技之長?相反,如果醫生去其他醫療機構執業,和單位連招呼都不打,病人怎麼辦?單位如何安排日常工作?」
倪鑫認為,多點執業政策應該在患者、醫生雙方醫療安全的基礎上實施,以實現專家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