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駿是誰
山大二附小的播音員
B. 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系有哪些名師
1、國內行政管理界泰斗:夏書章(政治與公共事物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2、馬駿專:政務學院教授屬、博導、副院長,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學術特長 公共管理、公共預算、公共財政管理、新制度經濟學、財政史、行政史
3、陳永傑: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一個無比可愛的的老師。面福相,心寬體胖,善溝通。
2008年9月YORK 大學陳永傑博士加盟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擔任專職研究人員,並任教《社會政策》等課程。
4、其他:牛美麗、劉亞平等
C. 馬駿的中文論文
1、「反思中國公共行政學:面對問題的勇氣」,《中山大學學報》2006.02。
2、「公民參與預算:美國的經驗及其借鑒」,《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02。
3、「公共預算研究:中國政治學和公共行政學亟待加強的研究領域」(馬駿、於莉),《政治學研究》2005.02。
4、「尼斯堪南模型:理論爭論與經驗證據」,《武漢大學學報》2005.5。
5、「中國的零基預算改革:來自某財力緊張省份的調研」,《中山大學學報》2005.01。
6、「中國地方政府財政風險研究:逆向軟預算約束的視角」,《學術研究》2005.11。
7、「中國省級預算中的政策過程與預算過程」 (馬駿、侯一麟),《經濟與社會體制比較》2005.5。
8、「中國預算改革的目標選擇」,《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5.3。
9、「中國公共預算改革的目標選擇: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10。
10、「新績效預算」,《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08。
11、「官僚組織、交易費用和區別性組合:新的思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
12、「零基預算:理論和實踐」 (馬駿、葉娟麗),《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02。中國人民大學資料復印中心《財政與稅收》2004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3、「中國省級預算中的非正式制度:一個交易費用理論框架」 (馬駿、侯一麟)《經濟研究》,2004.10。
14、「包稅制的興起與衰落:交易費用與征稅合同的選擇」,《經濟研究》2003.06。
15、「交易費用政治學:現狀與前景」,《經濟研究》2003.01。
16、「公共行政中的街頭官僚理論」 (葉娟麗、馬駿),《武漢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人大資料復印中心《公共行政》2004年第1期轉載),2003.05。
17、「公共預算理論:現狀與未來」 (馬駿、葉娟麗),《武漢大學學報》2003.03。
18、「公共預算原則:挑戰與重構」,《經濟學家》2003.03。
19、「收入生產、交易費用與憲政體制」,《開放時代》2003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資料復印中心《政治學》2003年第12期全文轉載),2003.04。
20、「公共管理:新的研究方向」(馬駿、郭巍青),《武漢大學學報》2002.01。
21、「紐西蘭公共預算改革」 (牛美麗、馬駿),《武漢大學學報》2006.06。
22、「中國政府投資決策體制研究:一個案例研究」(馬駿、周燕),馬駿、侯一麟主編《公共管理研究》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中國核心預算機構研究:關於中部某省會城市的案例研究」(馬駿、於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7.3。
24、「中國預算改革政治學:成就與困惑」,《中山大學學報》2007.03。
D. 中山大學副校長有安徽人嗎
中山大自學現任領導中沒有安徽人。
現任領導名單如下:
羅俊,校長,湖北仙桃人。
孫冬柏,常務副校長,生於湖南長沙。
肖海鵬,常務副校長,出生於廣州。
馬駿,副校長,生於貴州省畢節市。
李善民,副校長,四川巴中人。
王雪華,副校長,湖南衡陽人。
E. 中山大學副校長籍貫
顏光美,男,漢族,1957年4月出生,湖南婁底人,博士研究生學歷,葯理學教授,版博士生導師,中上大權學副校長。
黎孟楓,男,1964年10月出生,廣州市人,1986年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醫學系,中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魏明海,男,1964年3月生,江西省安遠人,中大產業集團董事長、會計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年9月起任中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李善民,男,1963年2月出生,四川巴中人,中山大學副校長。
朱熹平(1962年6月-),男,中國廣東省始興縣人,現為中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余敏斌,男,漢族,廣東饒平人,1963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眼科學教授,中山大學副校長。
馬駿,男,1969年4月生於貴州省畢節市。199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政治學系行政管理專業,獲法學學士;199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行政學研究所,獲法學碩士;2002年畢業於美國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公共行政學院,獲公共行政學博士。2014年12月任中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F. 中山大學腫瘤醫院馬院長
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現任的領導中,姓馬的就是馬駿:中心常務副主任、副版院長。
馬駿教授權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15年,2009 年),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及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1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同時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百名南粵傑出人才」的榮譽稱號。
G. 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的歷任院長
姓 名 職 稱 職 務 任 職 時 間 李岳生 教 授 校長兼院長 1986.06-----1991.04 李寶健 教 授 副校長兼院長 1991.04-----1995.02 張進修 教 授 副校長兼院長 1995.02-----1996.06 王珣章 教 授 校長兼院長 1996.06-----1999.08 黃達人 教 授 校長兼院長 1999.09-----2010.12 許寧生 教 授 校長兼院長 2010.12------------ 李寶健 教 授 副院長 1986.06-----1991.04 黃茂春 副研究員 副院長 1986.06-----1992.10 黃天驥 教 授 副院長 1987.09-----1996.07 鄧永錄 教 授 副院長 1992.10-----1999.04 胡日章 教 授 副院長 1996.01-----1997.02 徐俊忠 教 授 副院長、常務副院長 1996.01-----2009.02 周雲 副 教 授 行政副院長 1999.04-----2011.06 王建華 教 授 副院長 2001.10----2005.04 劉恆 教 授 副院長 2008.10----2010.09 仇榮亮 教 授 副院長 2008.11----------- 馬駿 教 授 副院長 2011.02----------- 龍波 副研究員 副院長 2011.08-----------
H.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對外交流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對外交流積極活躍,多年來通過多種形式與國外一流大學或醫療研究機構(M.D.Anderson癌症中心、瑞典Karolinska醫學院)建立長期學術交流和合作夥伴關系,注重優化科研環境及創新機制。高頻度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了學科在本領域的知名度,使我中心躋身為我國腫瘤發病機制與靶向葯物治療研究領域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窗口之一。
中心自成立以來,為華南乃至全國培養了一批批腫瘤防治專業人才,在教材建設方面亦作出了貢獻:中心萬德森教授主編的《臨床腫瘤學》被列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曾益新教授主編的研究生教材《腫瘤學》獲批衛生部高等學校「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黃文林教授主編了全國研究生規劃教材《分子病毒學》;姜文奇、張曉實教授等主編了國內第一部《腫瘤生物治療學》。2004年中心舉辦全國首屆腫瘤學研究生精品課程;2005年中心在國內率先探索開展腫瘤專科醫師培訓,積極進行在高校附屬醫院中把專科醫師培訓與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工作並軌的探索。
中心正積極籌建亞洲一流的地下放療中心和西大樓,以便為海內外的腫瘤患者提供更完善、更優質的服務。中心確立了建設成為「國內綜合實力最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腫瘤學醫教研基地」的壯美藍圖,並緊鑼密鼓地開展相應的管理、信息、基建「三大工程」建設,「誠實、友愛、敬業、創新」,今天的腫瘤防治中心將繼續秉承這一精神,求索於人類征服癌症的夢想征程!
醫師簡介
馬駿醫生簡介
碩士研究生導師.1985年湖南醫學院醫療系畢業獲醫學學士,1990年獲中山醫科大學臨床腫瘤學碩士學位,2000年至2002年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專科培訓,一直在本中心從事醫療、科研、教學工作,在鼻咽癌及頭頸腫瘤的診斷、臨床治療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劉孟忠醫生簡介
社會兼職: 廣東抗癌協會癌症止痛和康復委員會委員
主攻方向和特長: (1) 惡性腫瘤的綜合放射治療,對鼻咽癌等頭頸腫瘤的早期診斷,放化療和原發性肝癌等胸腹部腫瘤的綜合放射治療有一定經驗。 (2) 惡性腫瘤的放射增敏劑研究和臨床應用研究,已參加和負責多種抗癌新葯的臨床試驗。
胡偉漢醫生簡介
畢業於中山醫學院醫療系,在中山大學腫瘤醫院放射治療科從事醫療、科研、教學工作30年,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於各種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尤其是用現代科學技術對鼻咽癌及鼻腔副鼻竇惡性腫瘤的治療頗有造詣。研究方向包括鼻咽癌合並皮肌炎、放射治療引起眼睛視路功能的損傷、鼻腔癌臨床T 新分期的研究等,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著40餘篇,並承擔多項科研項
鼻咽癌放射治療對視路功能損傷的研究.胡偉漢,黃時洲,吳德正,等.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1995,4月):150-153.榮獲中山醫科大學96年度中青年科學論文二等獎。
管迅行醫生簡介
1951年出生於印尼,廣州中山醫科大學本科畢業。放療科黨支部副書記,碩士研究生導師。
從中山醫科大學畢業後留校分配在本中心從事放射治療工作近30年,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培養了多名碩士研究生。 本中心實行單病種診療規范及單病種專家負責制以來,本人負責乳腺癌的放射治療,主持編修本科乳腺癌放射治療指引。已接收治療乳癌病例逾七百。主持造血幹細胞移植預處理一一全身照射的研究10多年,本科已擁有水箱,電離室, 「中國模擬人」一非均質等效輻照體模,多通道半導體劑量測量儀等,全身照射所需的先進儀器及一批技術精湛的研究小組成員,接收病例來自含括廣州地區幾乎所有的大醫院,本中心的全身照射技術在省內處於領先地位。
陳凱醫生簡介
1956年12月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中山大學腫瘤醫院門診部主任、放療科主任醫師,廣東省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腫瘤學會委常委.
1982年12月畢業於北京中醫葯大學醫療系,獲學士學位,從事臨床醫療工作。1989年研究生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後一直從事腫瘤放射治療工作,擅長於惡性的腫瘤放射治療及綜合治療,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曾獲全軍及廣東省科技成果獎10餘項,發表論文20餘篇。1997年與廣州中醫葯大學基礎部合作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不同惡性腫瘤熱休克蛋白70基因表達與中醫熱證的關系》獲資助,39770889課題第二負責人。中葯單體對放射性骨髓損傷的防治研究、低劑量全身放療對重症肌無力患者長期療效的觀察獲2002年軍隊醫院基金資助,課題第一負責人。參與申請了《人組織型纖維原激活劑生物反應器的研究》課題,獲2001年廣東省衛生廳基金資助。
盧泰祥醫生簡介
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現任腫瘤防治中心副主任、腫瘤醫院副院長、科副主任、放射腫瘤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醫師。廣東醫學雜志評審專家,家庭醫生雜志評審專家,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技術咨詢評審專家,廣州市科學技術局技術咨詢評審專家。
主攻方向和特長與貢獻:
(1)主攻方向:主要從事頭頸腫瘤放射治療的臨床和科學研究。
(2)特長:鼻咽癌的放射治療和頭頸腫瘤的適形調強放射治療。
(3)貢獻:從事放射腫瘤學臨床工作20多年來,主要從事頭頸腫瘤放射治療工作,重點是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曾參與了國家科委的七.五和八.五攻關科研課題,承擔了廣東省鼻咽癌防治的重點實驗室建設和臨床研究課題,有關改進鼻咽癌放射治療技術研究的廣東省重點攻關項目,建立了我科鼻咽癌放射治療的規范。2001年1月在華南地區首次引進了「適形調強放射治療技術」應用臨床,並在我國首次應用這種技術的常規分割方法治療鼻咽癌,取得了良好效果。曾4次分別參加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國際放射腫瘤學學術會議並2次在大會發言,宣讀和討論有關鼻咽癌放射治療和調強適形放射治療新技術的論文。
I. 中山大學考研到底有多難
別喪失信心復,其實制中山大學的研究生不是非常難考的,我曾經咨詢過中山大學行政管理學院的馬駿教授,問他能不能帶我的博士,他當時就跟我講了一下中山大學的考博考研的情況,現在好像他是院長了。反正一樓說准備4年考中山大學碩士那絕對是吹牛P的,因為當時馬駿教授跟我講了一句話說,只要有實力不愁考不上。因為每年學校招考人數教育部都是有規定的,而且不可能全部都留給本校考生。如果在考研的人當中你有實力,相信會做得出色。哎,不懂了,反正我沒考中大,因為不想考博,四年,不是人熬的。但是希望你能考研,搏一搏吧。
J. 馬駿的英勇就義
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五卅慘案發生後,馬駿等人領導的吉林「五卅」反帝愛國斗爭,猶如燎原之火,迅速在全省30多個縣鎮燃燒起來。他經常到校外進行演講,接觸青年學生,宣傳馬列主義,啟發青年學生的思想覺悟。
1925年9月,上級黨組織派馬駿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從此他離開了吉林,但他在此播下的星星之火卻呈燎原之勢。
1927年夏天,馬駿在中山大學結業回國,任中共北平臨時市委代理書記兼組織部長,重建北平市委。1927年12月3日,馬駿被京師警察廳逮捕。敵人以封官許願利誘,只要他放棄信仰,放棄革命,即封他做教育次長。
馬駿憤然痛斥說客:「我不能像你們那樣賣國求榮,不讓我宣傳馬列主義,不搞革命,比太陽從西邊出來還難。」軟的不行,敵人便嚴刑拷打,威逼他寫「自首書」,但馬駿始終堅貞不屈,視死如歸,沒有供出我黨的機密。
1928年2月15日,馬駿在北平德勝門外,英勇就義,年僅33歲。「當時他的好友王朴山聞訊,冒死趕到刑場,搶回了馬駿遺體,和當地群眾一起埋葬了烈士遺體,王朴山由於悲傷過度,導致舊病復發,於1930年病逝。」劉文祥介紹說,後來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馬駿被定為「革命烈士」。
鄧穎超生前在《回憶馬駿烈士》一書中寫道:馬駿同志是中國人民、回族人民的好兒子,他對共產主義的崇高品質,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