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幫我做份醫學生問卷調查 謝謝啦
1、C 2、D 3、D 4、C 5、C 6、B 7、D 8、沒有 9、B 10、D 11、B
12、80後的首先要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避免因為眼高內手低而產生找工作上的問容題。至於90後的本人不太熟悉~不好說`~~~
② 天天帶耳麥傷耳朵嗎
會的,耳麥少戴些。 如果真要戴,聲音最好調小聲一點。
③ 核酸檢測多久有效
核酸檢測通常在24-48小時內會有結果。最快的在當天也可以出檢測結果。需要看內當地的醫療水平以及契容機。以及核酸標本的數量。建議最好到三甲醫院檢查更好。核酸檢測出示結果的時間,因為每個地區檢測機構的數量,以及核酸標本的數量不同而有區別。
核酸檢測結果有一定有效期,從目前來看,各地基本上都將有效期設定為七天。據了解,若需要進行核酸檢測,市民可先在具有核酸檢測資質的醫療機構的發熱門診進行掛號,隨後相關醫護人員會對被試者採集鼻拭子或咽拭子,即用棉簽擦拭鼻腔或咽後壁及雙側咽扁桃體處。留樣後將進行特殊保存,並及時送進實驗室進行核酸提取。預約掛號的目的是避免人員的聚集;要規范就醫,就醫時佩戴口罩,測量體溫,配合詢問,填寫流行病學史問卷;對於住院患者,在疫情期間,減少探視和陪護。
④ 求推薦三甲醫院使用的HIS軟體,最好是功能全面一些的。
三甲醫院使用推薦SystmOne易統軟體,軟體本身功能全面,不僅可以滿足三甲醫院的業務需求,還可以與對應的基層醫療機構對接共享、協同工作,提升基層醫療水平。
⑤ 西安康寧看心理科多少錢
看病要根據你個人的症狀和醫院的規模而定。如果是三甲專科醫院,收費會相對高專一些。如果掛號屬看病,就診時可能需要對你做問卷測試,根據需要測試問卷的數量可能需要幾百元。如果需要心理醫生輔導,可能300-500元之間。
⑥ 護士面試常問的問題有哪些
護士面來試常問的問題源結合實際有如下:
1、你給一個患者進行輸液,突然出現了不良反應,此時你該如何處理?
2、七步洗手要多長時間?
3、配葯液前應該注意些?
4、有同事向領導告你的狀,你該怎麼辦?
5、有一位病人醫囑4h用一次鎮痛劑,這次病人用過鎮痛劑不足三個小時,有吵鬧疼痛厲害,你該怎麼辦?
6、如果這次你通過面試安排在急診科工作,但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卻發發現你不適合急診科工作之後,你該怎麼辦?
7、如果你到一個新科室,發現同事關系很差,工作不好開展,你會做那些努力來改變這種狀況?
8、談談你對護士工作有何優缺點?
9、洗胃的禁忌症是什麼?
10、實習護士為病人做治療時,往往會遭到病人拒絕,如果你是一名實習護士,你該怎麼辦?
11、作為一名護士,只要有過硬的操作技能,就是一名優秀的護士,你同意此看法嗎?為什麼?
12、當新病人入院時,往往對環境陌生,對疾病焦慮。你如何接待新入院的病人?
13、當病人痊癒出院時,往往首先感謝醫生,而忽略了護理工作者,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⑦ 如何做 滿意度調查問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通常使用克朗巴哈 信度系數法(Cronbach α)來測量此種問卷的信度。 克朗巴哈 信度系數是目內前最容常用的信度系數。一般認為 在0.7以上問卷的可信度較高。
如果用SPSS,菜單Analyze->Scale->Reliability analysis
效度沒有公認的一個指標,可用專家法和因子分析。
⑧ 有關醫學溝通服務方面講座聽後感
學患關系是醫學生在上級醫/護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觀察患者病情,學習臨床技能,提高診療水平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醫患關系[1]。近幾年來,頻繁發生的醫療糾紛,劍拔弩張的醫患關系,嚴重阻礙了醫學生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良好執業習慣的養成和執業自信的形成,要改善這種局面應以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的培養為突破口,加強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等相關方面的教育和培養,促進學患關系和諧發展。筆者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對福州總院等4家三甲醫院醫學生與患者溝通認知情況進行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福建省立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州總院等4家三甲醫院的本科實習醫生和實習護士,共選擇300名,男150名,女150名;年齡23~25歲,平均24•4歲;其中,本科實習醫生200名,本科實習護士100名。
1•2方法:到各醫院的實習生宿舍樓,將問卷發放給宿舍號為奇數的醫學生填寫,共發放300份,每所三甲醫院發放75份調查問卷(本科實習醫生50份,本科實習護士25份),採用無記名自填式的問卷方式。問卷調查內容包括: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的基本情況、影響學患溝通的主要因素、對自身與帶教老師和患者溝通方面的認知等。
1•3統計學分析:採用SPSS17•0軟體進行分析,採用相關分析法,以P<0•05為有關聯性,r的正負值分別表示正相關和負相關。
2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30份,無效問卷2份,所得有效問卷為228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76%。
2•1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的情況:部分醫學生在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時未做好心理和思想准備,無法營造良好的學患溝通環境,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存在障礙(表1)。
2•2醫學生接受醫患溝通技巧培訓情況和對培訓作用的認知情況:經過調查,有41•2%的學生在大學階段從未接觸過「醫患溝通」相關方面的選修課程/講座。醫患溝通技能的培訓時間和對實習幫助間存在關聯性,二者之間存在正相關性(χ2=20•2,P<0•005,r=0•54,表2)。堅持將醫患溝通技能始終貫穿於臨床實習過程中,對醫學生臨床實踐最有幫助。
2•3醫學生在實習期間遇到患者排斥時所採取的態度:在本次被調查的醫學生中,僅有6•7%的醫學生在實習期間遇到患者排斥時,會主動贏取患者的信任,而66•6%的醫學生有時會,這說明大部分的醫學生能夠認識到溝通在緩解學患緊張關系的作用,卻沒有真正意識到學患溝通技能是在每一次不失時機地實踐中得以鞏固和提高;有26•7%的醫學生不會採取行動贏取患者的信任,始終以逃避的態度來對待患者的排斥行為,將自己處於被動狀態。
2•4醫學生與帶教老師、患者之間互動情況:能夠主動與帶教老師進行信息溝通的醫學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更容易獲得患者的信賴(P<0•05,表3);但尚有14•9%的醫學生選擇患者「不願意,認為涉及隱私」,針對這一結果,提醒醫學生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應注意掌握分寸,把握技巧,不要過多地涉及患者隱私問題。
2•5影響學患溝通的主要因素:在被調查者中有75•0%認為影響與患者溝通的主要因素是臨床經驗不足,選擇語言溝通障礙和缺乏溝通技巧培訓的醫學生分別是46•0%和40•0%,而認為「工作任務繁重」是影響與患者溝通的主要因素僅為27%。大部分醫學生可以理性對待學患溝通之間存在的問題,從自身找影響因素,而不會以工作繁重等理由逃避學患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2•6醫學生認為提高醫患溝通能力最有效的方式:醫學生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偶爾或者不定期的專題講座,相反,希望通過系統化、科學化、完善化和針對性強的方式或者形式來提高自身的醫患溝通能力(表4)。
⑨ 看一次心理醫生多少錢
心理醫生薪酬普遍在每小時300元左右,北京、上海最高可達每小時1000元,故此職業很有發展前景。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心理醫生這個職業開始走俏。優厚的薪酬待遇與優越的工作環境,為眾多擇業者所追捧。我國的心理醫生需求量很大。
美國是現代心理咨詢的發源地,也是心理咨詢業最發達的國家。在那裡,幾乎每一個中產階級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有人這樣形容說,美國成功人士的臂膀是靠兩個人攙扶的,一個是律師,一個是心理咨詢師。據統計,每500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咨詢師,30%的美國人定期做心理咨詢,80%的人會不定期去心理診所。
(9)三甲醫院問卷擴展閱讀
心理醫生的幫助肯定更科學合理,情況也會更快得到疏解。但是除了高校、大醫院科室,社會上的心理咨詢機構不多,做得好的就更不多了,所以一些人在這方面積極性就不高。
國外的心理咨詢有幾點值得借鑒,首先,國外不少心理輔導不是就問題解決問題,而是由個體問題推及家庭、接觸群體等進行系統協調,是整體觀和生態觀結合的輔導模式。其次,更加註重人的價值,比如內向的人,不是讓他、她去改成外向,很多科學家都是內向思考型的人,要認同來訪者,提升其自我價值認同,使其更好地成為他自己。
⑩ 醫生規范培訓是否有為醫生生存問題有所考慮
「白衣天使」是人們對醫務工作者的贊譽,但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這一神聖的職業卻時常遭遇誤解,甚至讓老百姓感到不滿。多年來,《生命時報》記者在與眾多醫生打交道的過程中了解到,他們的工作並不容易,同樣有著各種各樣的苦衷。
有醫務人員用「外表光鮮,內心憔悴」自嘲;更有人感嘆,「天下最難的職業就是在中國當醫生」。
近日,本報聯手搜狐網健康頻道、丁香園網站進行了網路調查,並在全國8個城市的19家醫院的醫務人員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希望我們的報道能讓百姓們更好地了解醫生的真實生活現狀,傾聽他們的心聲。本期我們首先推出「老百姓如何評說醫生」,共2067名網友參與了此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做醫生並不被多數人認同,不少百姓認為他們受尊敬程度比過去下降、「收入低」、「沒時間顧家」,醫生隊伍甚至可能「後繼少人」。
醫生受尊重程度沒以前高
調查涉及了醫生在公眾眼裡的受尊敬程度、收入情況、家庭幸福指數等多個方面。當問及「您怎樣評價醫生這個職業」時,20.80%的人選擇了「白衣天使,很光榮」;43.61%的人則選擇了「費力不討好,沒意思」。顯然,人們對醫生這個職業的評價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且認可較低。
一位網友接受調查後留言稱:「看著醫生馬不停蹄地給人看病,我也覺得他們不容易。可輪到自己看病時,對著醫生近乎冰冷的面孔、聽著不耐煩的『命令』,再加上離開醫院時手中昂貴的葯物,我怎麼也抑制不住對醫生的不滿。我理解他們的處境,但不能理解他們的做法。我覺得,現在醫生的醫德比以前差了不少。」 此前,中央電視台《時空調查》欄目的調查顯示,94%的人認為醫生的聲望比10年前下降了,41%的人認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醫生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大處方、過度檢查、紅包、葯品回扣所致。
對此,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醫生是很神聖的職業,受人尊敬、羨慕,這在過去更突出、明顯。「其實現在,醫生仍是我們的『白衣天使』,他們擔負著救死扶傷的重任。只是受醫療資源短缺、醫患矛盾等因素影響,一些醫務工作者和老百姓的心態發生了變化,這一職業的公眾地位也有些滑坡。」
百姓如何看待醫生收入、婚姻
那麼,醫生的生活狀況在公眾眼中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收入情況。當問及「您認為醫生的收入與付出相匹配嗎」時,69.55%的受訪者認為「偏低」,僅18.05%的受訪者選擇了「黑心錢」,僅12.40%的人選擇了「相稱」。也就是說,不少老百姓雖然對醫生的工作有所不滿,但大多也意識到,醫生的收入與他們的辛苦付出並不相稱。「這個結果多少有點令我意外。」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教授洪濤說,「這說明老百姓開始站在醫生的角度想問題了。而在此之前,有些媒體和百姓對我們的評價要糟糕多了。」
從事IT行業的小陳告訴記者,他的高中同學在北京某三甲醫院做主治醫師。「月工資才1000元多點,可壓力特別大。我們好幾次同學聚會,他都因為工作忙沒參加。看他那麼累,卻因為熱愛這個行業而堅持不跳槽,我們都挺佩服的。」而鄉村衛生院的醫務人員,經濟狀況則更為窘迫。「我們接觸過一位北京郊區的鄉村醫生。」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衛生經濟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張煒回憶說,「他一個月只有600元的工資,很辛苦地給別人看病,自己患上了貧血,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錢去醫治。」
一位搜狐網友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表示:「醫生的合法收入雖然低,可『灰色收入』多呀。既有紅包、又有回扣,這些錢不都來自老百姓的腰包嗎?醫生不能因為自己賺得少,就來賺百姓的錢啊。」一位在制葯公司工作、和醫生打過多年交道的醫葯代表則有些諱莫如深地告訴記者:「年輕醫生賺得少,可是等熬成高級別的醫生,賺錢的機會也就多了。」
其次,家庭、婚姻生活。當問及「您是否願意和醫生結婚」時,65.71%的受訪者表示「不願意」。其中,82.5%的人表示,「不願意」的主要原因是「沒時間照顧家」;66.9%的人認為醫生「老被患者罵」;33.3%的人選擇了「收入低」。
「照顧家?我還真沒指望過。他一周能回家吃兩頓晚飯就不錯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生家屬略帶抱怨地說,她丈夫在國內某知名三甲醫院當醫生,看門診、搞科研、開會、申請課題……總有無數的工作要忙。「有時逢年過節也不能好好休假,一個電話就把他叫走了……去年我們有了孩子,可基本上都是我在帶。每天他回到家時,孩子已經睡著了。我真擔心,等孩子再長大點,他爸爸有沒有時間陪他玩。」盡管如此,她還是表示理解丈夫。「他這么忙,也是工作性質決定的,因為醫生的工作就是拯救生命啊,我當然要全力支持。」
不過,基金經理小宋卻不這樣認為。他說自己認識幾個當醫生的女性朋友,她們每天都忙得團團轉,「結婚後,她們有時間做家務、帶孩子嗎?我的工作也很忙,真要結婚,還得找個能顧家的。」還有網友把醫生想得太恐怖:「醫生整天接觸病人和細菌,又要給人開刀,我覺得和他們在一起有點恐怖。」某三甲醫院女醫生盧燕(化名)今年快30歲了,卻仍孤身一人,「我絕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醫院里,好不容易下了班,只想回家好好睡一覺,誰還有精力到社會上結交朋友呢?」
這一切,似乎與二三十年前的情形相去甚遠,那時,「醫生」這一職業是人們在挑選結婚對象時的「加分項目」。「當時覺得,醫生有學問,受人尊重。」一位60多歲的老人表示。
最後,來自社會的壓力。在「不願意」與醫生結婚的人中,相當一部分人給出的理由是,醫生「老被患者罵」。對此,洪濤深有體會。「我們很希望能幫助患者解除痛苦,但我們不是神,的確可能出現治療效果不如患者預期的情形。萬一真的沒有治好,有些患者或患者家屬會說出一些很激烈的言辭,甚至動手打醫生。」在《中國青年報》與丁香園網站近日調查中,60%的受訪醫生說,親身經歷或見到過同事被毆打的情況。
醫生面臨「後繼少人」
「賺錢少」、「沒時間顧家」、「老被患者罵」,老百姓對醫生的這些評價可能導致哪些後果呢?調查中,對於「你自己是否願意做醫生」,66.09%的受訪者表示「不願意」,只有19.93%的人選擇了「願意」。當問及「是否支持自己的子女做醫生」時,60.52%的受訪者明確反對,僅15.77%的人表示支持。
「幹嘛要當醫生呀。」小陳說,「風險大,賺錢少,休閑時間也少。」一位16歲的高中生則表示:「萬一不小心給人開錯了葯,後果多嚴重啊。這么大的壓力,我想都不敢想。」「如果你問醫生這些問題,說『不願意』的恐怕更多。」洪濤無奈地說,「畢竟普通大眾還沒有親身體會過醫生的處境。工資問題、沒時間顧家、被罵固然是一方面原因,工作中的不被信任、不被尊重,卻更令人心酸。」
「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關注。」張煒強調。如果社會大眾都不願意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當醫生,那後果是令人擔憂的。「我們要試想想,下一代的醫生從哪裡來?如果以後的人生了病,誰來給他們看病?的確,醫生肯定是會有的。但如果想當醫生的人越來越少,那麼日後好醫生的數量是不是也會隨之減少呢?這對我們的社會將是莫大的損失。」
此外,即使在當前,老百姓對醫生的評價差與不信任,也影響了醫患關系的和諧以及醫生工作的積極性。中華醫學會倫理學分會主任委員李本富表示,這甚至會加重患者「看病貴」的負擔。「以前醫生看病,都是怎麼對病人有利怎麼來;可現在由於一些患者對醫生不信任,使醫生在治療過程中只得採取『防禦性治療』。病人一進門,就先讓他從頭到腳檢查一遍,花費高了,病人抱怨自然也就多了。但實際上,這是醫生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但是患者花的錢多了,難免埋怨醫生,又會進一步降低對醫生的評價。如此一來,醫患陷入了惡性循環,百姓的就醫質量沒有獲得應有的改善,反而又衍生了新的矛盾。而這一切,都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如何客觀、公正看待醫生
想要重塑醫生的良好形象,讓大家客觀看待醫生,首先得先找到「病因」。對於醫生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下降的原因,李本富分析認為,這首先由於個別醫務人員醫德、醫風下降。「過去我們一直提倡以人為本,但是在巨大的經濟誘惑下,相當一部分人可能會『以利益為本,以人為末』。」夏學鑾說,「在醫生隊伍中,也出現了收紅包的現象。」隨著類似情況的逐漸增多,醫生的形象自然大打折扣。
其次,醫療衛生體制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李本富指出,這其中,有政府的因素,也有醫院管理上的問題。例如在有些地方,醫院不但要掙錢養活自己,還要反哺一些職能部門,在這樣的環境下,醫院、醫生便不得不「言商」。
因此,政府應該新整頓醫療隊伍,加強醫德培養,並建立一套能夠讓醫生「靠技術而不是靠回扣吃飯」的機制,也因此,將於今年兩會上提交人大審議的醫改最終方案也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
而老百姓也應客觀地看待醫生的生存現狀,理解他們的難處。還是一位網友說得好:「假如換我坐在醫生的位置上,大概也會受生活所迫,收些紅包和回扣;也會因為每天要看太多的病人而心生不耐煩;也會為了保險起見,而多給患者做幾項檢查。每次一想到這些,我就能體諒醫生們了。既然大家都不容易,為什麼不能各自忍耐克制一下呢?這樣對醫療環境和患者自身也有好處呀。」李本富也稱,據他了解,很多老百姓只是對整個醫療衛生行業的大環境不夠滿意,還是應該將其和醫務人員的具體工作區別看待。
夏學鑾最後呼籲,社會應該給醫生一個公平公正的輿論環境。只有醫患間相互理解、寬容,我們的醫療衛生事業才能良性發展,老百姓的健康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