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認知障礙康復的訓練方法
康復訓練方法:
1.注意力訓練
(1)基本技能訓練在治療性訓練中,要對注意的各個成分進行從易到難的分級訓練。基本技能訓練包括反應時訓練,注意的穩定性、選擇性、轉移性以及分配性訓練。
(2)內輔助訓練調動患者自身因素,學會自己控制注意障礙的一些方法。
(3)適應性調整包括作業調整和環境調整。
2.記憶訓練
(1)內輔助通過調動自身因素,以損害較輕或正常的功能代替損傷的功能,從而達到改善或補償記憶障礙的目的的一些對策。包括復述、視意象、語義細加工、首詞記憶術等。
(2)外輔助藉助於他人或它物來幫助記憶缺陷者的方法。通過提示,將由於記憶障礙給日常生活帶來的不便減少到最低限度。記憶的外部輔助工具可以分為儲存類工具,如筆記本、錄音機、時間安排表、計算機等;提示類工具,如報時手錶、定時器、鬧鍾、日歷、尋呼機、留言機、標志性張貼;口頭或視覺提示等。
(3)環境調整調整環境是為了減輕記憶的負荷。包括環境應盡量簡化,如房間要整潔、傢具雜物不宜過多;用醒目的標志提醒患者等。
3.計算力訓練
訓練方案建立在正確地診斷和分型基礎上。例如,額葉型失算患者要運用控制策略來改善注意力障礙,減少持續現象。空間型失算患者常伴有單側空間忽略。可以運用劃銷任務、圖形復制、視覺搜查任務、均分線段任務和畫鍾任務,幫助改善單側空間忽略。同時使用閱讀記號標注技術幫助空間型失算患者閱讀。訓練包括數字概念、計算負荷、算術事實、算術法則、心算、估算、日常生活(理財)能力訓練等,詳見認知康復工作站訓練系統。
4.思維訓練
讓患者做一些簡單的分析、判斷、推理、計算訓練。合理安排腦力活動的時間,訓練患者的思維活動。例如,讓患者圍繞某一個物品或動物盡量說出一些與之相關的內容如「貓有什麼特徵,會做哪些事」?讓患者看報紙、聽收音機、看電視等。幫助患者理解其中的內容,並與其討論這些內容。
5.知覺障礙訓練
(1)軀體構圖障礙訓練識別自體和客體的身體各部位,身體的左右概念等。
(2)單側忽略通過視覺掃描訓練、感覺覺醒訓練等方法進行訓練。
(3)空間關系綜合征基本技能訓練與功能訓練相結合的方法訓練。
(4)失認症物品失認患者可進行與物品相關的各種匹配強化訓練,如圖形-漢字匹配、圖形的相似匹配、聲-圖匹配、圖形指認等。
(5)失用症對於意念性失用的患者,可採用故事圖片排序。根據患者的進步可逐漸增加故事情節的復雜性。
⑵ 顱腦損傷的認知康復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顱腦損傷的康復 一、概述
顱腦損傷是創傷中發病率僅次於四肢的常見創傷。損傷原因為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於頭部:平時常見於交通事故、工傷、失足墜落等;戰時見於爆炸形成的高壓氣浪沖擊,工事或建築物倒塌及火器、利器傷等。
損傷分閉合性和開放性兩種。開放性顱腦損傷:頭皮、顱骨、硬腦膜均有破裂,腦組織和外界相通;閉合性損傷顱腦:頭皮可有破裂,顱骨可有骨折,但腦組織不與外界相通。閉合性顱腦損傷又分為腦震盪和腦挫裂傷。前者為輕型損傷,傷後昏迷在半小時以內,僅有短暫腦功能障礙而無器質性改變;後者為腦器質性損傷,輕者昏迷在12小時以內,可有神經系統陽性體征;重者昏迷在12小時以上,神經系統陽性體征明顯。
本文所述的康復對象,主要為閉合性顱腦損傷患者。 損傷引起的症狀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表現在認知(記憶、注意、定向、理解判斷等)、行為、情緒、言語、知覺、運動等方面。
二、康復評定
(一)腦損傷嚴重程度的評定 在患者昏迷期間或清醒後,可用下列不同的方法評定其腦損傷的嚴重程度。
1. 昏迷或朦朧狀態期間的評定 主要採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
2. 清醒後的評定 用Russel所提出的根據傷後遺忘(post-traumatic Jennett amnessia,PTA)的期間長短進行評定,較簡單易行,有條件時可進行Halstead-Reitan神經心理學評定。
(1)PTA評定標准為:〈10min--極輕型;10min~1h--輕型;1h~1天--中型;1天~1周--重型;〉1周--極重型。
(2)Halstead-Reitan神經心理學檢查 需在專門的心理室進行,根據多項檢查結果,將劃入異常的測驗數除以測驗總數求出損傷指數(damage guotient, DQ)。
(二)認知功能的評定 可分別對記憶、注意、思維等進行評定,但常採用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認知障礙的分級通常採用Rancho los Amigos Hospital的RLA標准。
(三)行為評定 在沒有專門心理人員的情況下,可按行為障礙常見的臨床表現來評定。 1. 發作性失控(episodic dyscontrol):往往是顳葉內部損傷的結果,發作時腦電圖有陣發異常,是一種突然無誘因、無預謀、無計劃的發作,直接作用於最*近的人或物,如打破傢具,向人吐唾液、抓傷他人、放縱地進行其他狂亂行為等。發作時間短,發作後有自責感。
2. 額葉攻擊(frontal aggressive)行為:因額葉受損引起。特點是對細小的誘因或挫折發生過度的反應,其行為直接針對誘因。
3. 負性行為障礙(negative behavioural disorder):常因額葉和腦干高位受損。特點是精神運動遲滯、感情淡漠、失去主動性,即使日常生活中最簡單、最常規的活動也不願完成。
(四)情緒障礙的評定
腦損傷後常表現為抑鬱或焦慮。可分別用漢米爾頓抑鬱量表(H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定。
(五)言語障礙的評定
(六)運動障礙的評定
三、康復治療
(一)康復目標
閉合性顱腦損傷隨嚴重程度的不同而可能有如表5-3-1的結局。康復目標是使重型腦損傷病人盡量達到表中第4項結局,使輕型腦損傷病人盡量達到第5項結局。
表1 格拉斯哥預後量表 1.死亡 2.植物狀態: 無意識,伴有覺醒,可有睜眼、吸吮、呵欠與局部運動反應 3.嚴重殘疾: 有意識,但認知、言語和軀體運動有嚴重障礙,患者24小時需要人照顧 4.中度殘疾: 在日常生活、家庭與社會活動上均能獨立。但仍有殘疾。患者表現為記憶或性格改變、輕偏癱、吞咽困難、共濟失調、繼發性癲癇或顱神經麻痹 5.恢復良好: 患者能重新進入正常社交生活,並能恢復工作,但可能有輕度後遺症
(二)制定康復計劃的原則
顱腦損傷引起的功能障礙是多種多樣的,各患者之間的差異很大,因此治療計劃應因人而異。顱腦損傷的康復是長期的。損傷後軀體方面的障礙在1年內大多已經穩定,但認知、行為和社會心理方面的問題往往持續很長。因此應制定長期康復的目標。如同時有行為、情緒、認知方面的障礙,必須首先處理,否則患者可能抗拒、抵制、消極對待康復治療,或因注意力、記憶力差而使許多再訓練的方法不能生效。認知的康復是長期的,必須教會患者家屬一些能長期在家進行訓練的實用方法。
(三)常見功能障礙的處理
1. 急性期的處理 必要的葯物和手術治療,加強營養;被動活動,預防關節僵硬;預防壓瘡、深靜脈血栓形成;利用反射抑制模式矯正異常姿勢。
2. 認知障礙的康復治療 在國外已廣泛應用計算機進行認知的康復,但在我國還未普及。下面介紹一些簡單實用、無論在醫院還是在患者回家後都可進行的康復方法。
⑴注意力和集中力的訓練
①猜測游戲(shell game):取兩個透明玻璃杯和一個彈球,讓患者注視術者將一個杯覆扣在彈球上,並指出有彈球的杯子,反復數次。無誤後改用兩個不透明的杯子,操作同上。反復數次,成功後改用更多的杯子或更多不同顏色的球,扣上後讓患者分別指出有各種顏色彈球的杯子,移動杯子後再問。
②刪除作業(cancellation task):在一張白紙上寫幾個大寫的漢語拼音字母如KBLRBPYO(亦可用數字、圖形),讓患者用鉛筆刪除術者指定的字母,如B。再改寫字母的順序和規定要刪的字母,反復進行數次。成功後增加字母的行數和難度。 ③時間感(time sense):要求患者按術者命令啟動秒錶,並於10秒鍾時停止秒錶,然後將時間逐漸延長至1分鍾,當誤差小於1~2秒時,改為不讓患者看錶,啟動後讓他心算到10秒時停止,然後將時間延長,到2分鍾時停止,每10秒的誤差不得超過1.5秒。達到要求後改為一邊與患者交談,一邊讓患者進行上述訓練,使患者盡量控制自己不因交談而分散注意力。
④作業療法:編織、木工、拼圖練習等。
⑵記憶的訓練
①視覺記憶(visual memory):先將3~5張繪有日常用品的圖片卡放在患者面前,告訴患者每卡可以看5秒,然後將卡收去,讓患者用筆寫下所看到的物品的名稱,反復數次,成功後增加卡的數目。
②編故事法:把要記憶的內容按自己的習慣和愛好編成一個小故事,有助於記憶。
③作業療法:木工、粘土作業、鑲嵌、投箭等。
在日常生活中應採用下述的方法:
①建立恆定的每日活動常規,讓患者不斷地重復和練習;
②耐心細聲地向患者提問和下命令;
③從簡單到復雜進行練習,將整個練習分解成若干小部,先一小部一小部地訓練,成功後再逐步聯合;
④利用視、聽、觸、嗅和運動等多種感覺輸入來配合訓練;
⑤每次訓練時間要短,記憶正確時要及時頻繁地給以獎勵;
⑥讓患者分清重點,先記住最必須的事,不去記憶一些無關的瑣事。
⑶思維的訓練
思維包括推理、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多種過程,而這些過程往往表現於人類對問題的解決中。下面介紹一些推理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方法。
①指出報紙中的消息:取一張當地的報紙,首先問患者有關報紙首頁的信息如大標題、日期、報紙的名稱名稱等,如回答無誤,再要他指出報紙中的專欄如體育、商業、分類廣告等。回答無誤後,再訓練他尋找特殊的消息,如可問他兩個球隊比賽的比分如何?某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如何?回答無誤後,再訓練他尋找一些需要他作出決定的消息。 ②排列數字:給患者三張數字卡,讓他由小到大將期排列,然後每次再給他一張卡,讓他根據期數字的大小插進已排好的三張卡之間。正確無誤後,再給他幾個數字卡,問他其中有什麼共同之處,如有那些是奇數或偶數、那些可以互為倍數等?
③分類:讓患者將多項物品名稱按物品用途分類、配對等。
④作業療法:圖畫合成、木工等。 訓練是多種多樣的,也並非一天內就把某訓練中的所以步驟都完成。訓練無需特殊用品,出院後在家中還可繼續進行,因此對患者家屬亦應進行訓練,讓他們也掌握訓練方法。
(4)環境的改良
患者出院回家或重返工作崗位後,如仍遺留有認知功能障礙,環境的改良可能是最有效的康復策略。在注意力訓練方面,使患者處於安靜的環境中,如關掉收音機和電視機,減少噪音的干擾。若這點做不到,可使用耳塞。簡短而明確的指令也有助於患者。對記憶受損的最好方法,是使用能代償其記憶的輔助器具。例如可教會患者依*牆上的日歷、鬧鍾和計時器來安排工作行程。在工作場所貼上工作清單。將常用的工具放在最容易見到和拿到的地方。
3. 行為障礙的康復
對發作性失控和額葉攻擊,可用葯物治療和正懲罰法行為治療。對負性行為障礙,採用行為療法,如負懲罰法、成型法、代幣法等。也可以進行作業治療,消除攻擊性情感。 4. 言語障礙和運動障礙的康復
⑶ 康復治療是干什麼的
題主你好,康復治療是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保健醫學並駕齊驅的現代四大醫學之一。康復治療與我們漢語中人們經常理解的「康復即治癒的意思」有所不同。理解為恢復治療,復健治療,或者復元治療更為精確。
即康復治療有恢復程度的意思。因為康復治療的對象是解決人體的功能障礙。臨床上說的治癒是疾病症狀的完全消失,但是康復是讓人體的某個功能盡可能的恢復。比如膝關節置換後的康復治療。這時候的康復治療就是恢復膝關節的活動度,矯正長久靜止後的步態異常,恢復膝關節大小腿的肌力,使膝關節能夠承受人體重量,能夠逐漸恢復正常步態走路,慢慢的恢復平衡和肌力能夠進行慢跑等。但膝關節置換後的康復治療不可能讓你和健康的人的膝關節功能一模一樣,健步如飛,進行劇烈的膝關節承重運動。
康復醫學本身的發展歷史較其他醫學短,再加上我國發展康復醫學起步還較晚,真正重視康復醫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也就是近幾年的事。這讓大家長期形成一個概念就是有了病就去醫院做檢查吃葯或者做手術,手術住院完了就回家躺著養。康復醫學和預防醫學,保健醫學一樣在老百姓的認知中都是淡薄和模糊的。折讓某些腦神經疾病的致殘率一度較高,比如腦卒中,比腦卒中救命更讓人頭疼的是:人活下來了,但是人長期昏迷,意識不清卧床不醒,另外就是吃飯穿衣都是問題,需要有人長期照顧才能維持生活。
簡單用一句話理解康復就是:臨床治療讓你活下來,康復治療讓你活得更好。目前的臨床醫學已高度發達,重大疾病臨床治療接觸病症已不是難題,但救活命後人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顧反而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所以康復治療就是讓病,傷後人體的功能得到盡可能的恢復,從而實現人生活自理,重新回歸家庭和社會,甚至讓人重返工作崗位的醫學。
⑷ 對康復的認識和理解
康復
康復包括康復對象、康復的領域、康復的措施、康復的目的以及康復的提供者。
康復醫學的對象主要是損傷與急慢性疾病和老年帶來的功能障礙者、先天性功能障礙者。
現代康復醫學發展簡史分為四個時期,初創期在古羅馬、古希臘時期;建立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熟期在1950之後;發展期在20世紀80年代後。而中國康復醫學從先秦時期就開始康復醫療活動經過漢魏.六朝時期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現代康復醫學。
二.殘疾學
殘疾是指因外傷、疾病、發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顯的身心功能障礙,不同程度地喪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一種狀態。廣義的殘疾包括病損.殘障等,成為人體身心功能障礙的總稱。殘疾者是指無論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由於身體或精神上的不健全,自己完全或部分地不能保證通常的個人或社會需要的人。
殘疾原因分為先天性致殘原因和後天性致殘原因。先天性致殘原因有遺傳因素和孕產因素,如出生時缺氧、21-3體綜合症染色體異常。後天性致殘原因如感染與疾病、意外傷害和營養失調等。因此,殘疾分類有多種,而國際使用的分類法分為國際病損、殘疾和殘障分類以及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國際病損、殘疾和殘障分類分為病損、殘疾、殘障。
殘疾預防有三種。一級預防是指預防控制可能致殘的各種損傷和疾病,避免發生原發性的殘疾過程。二級預防是指損傷和疾病發生後防止傷病發展而導致殘疾,可降低殘疾發生率的10%到20%。三級預防是指防止早期殘疾發展為嚴重殘障。
三.康復醫學的工作內容與組織形式
康復醫學的工作內容包括:康復評定、康復治療與康復預防三方面。
康復評定是對病傷殘者的功能狀況進行定性描述和定量測量的過程。通過收集病史與相關信息,通過觀察.檢查與測量,對功能障礙的種類、性質、部位、范圍、程度、預後等進行描述與解釋,為制定康復治療目標與方案和評估康復療效提供依據。康復評定分為初期.中期以及末期,因此康復評定具有有助於客觀准確地描述與判斷功能障礙的性質、部位、范圍等,確定尚存在的功能與代償能力等特點。評定內容包括主客觀資料、功能評定和制定康復計劃。
康復治療分為物理療法、作業療法和言語治療。物理療法又分運動療法、物理因子療法。作業療法按作業名稱分為木工作業、文書類作業、黏土作業等,按作業的性質和活動對象分為功能性、心理性、精神疾患、兒童和老年人作業療法。
康復治療組由組領導康復醫師、成員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言語矯治師、心理治療師、義肢與矯形器師、文體治療師、社會工作者等組成。其工作方式有學科內合作和學科間合作。
康復過程是康復工作從急性期和早期病房床邊康復,到恢復期康復專科病房或康復門診康復,一直到後遺症期社區及家庭康復。康復病房康復流程是患者在經歷了急診科、神經內外科和骨科等早期康復後的腦卒中、顱腦損傷、脊髓損傷和各種骨關節疾患等穩定期和恢復期患者,處於疾病後功能障礙的關鍵康復時期。康復門診工作流程是先有門診康復醫師接診、評定和制定康復方案和開具康復處方然後患者按照康復方案分別到功能訓練、頸腰牽引、中低高頻等。
康復結局的預測是康復醫療工作之一,是在康復評定之後,通過對康復評定的結果(包括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對患者功能可能的預後轉歸進行預測。預測康復結局的主要目的不是解決患者和家屬對功能預後的疑惑,而是更加有針對性地制定康復目標與治療計劃。
⑸ 康復治療到底是做什麼的
康復治療是康復醫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使病、傷、殘者康復的重要手段,常與版葯物治療、手術療法等權臨床治療綜合進行。主要包括:物理療法、作業療法、言語療法、心理療法、康復工程和傳統康復(針灸,推拿等)療法。是使人們能夠盡可能地恢復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和勞動,以及社會生活的能力,融入社會,改善生活質量。康復幫患者進行訓練!
⑹ 康復治療師應具備什麼能力
專業技能
(一)物理治療方面的技術能力
1.能進行肢體運動功能評估,如肌力、肌張力、肌肉柔韌性、關節運動范圍、平衡能力、體位轉移能力、步行能力和步態以及身體姿勢等的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制訂功能訓練計劃。
2.能指導患者進行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練習。
3.能指導患者進行增大關節運動范圍的練習。
4.能指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包括徒手、利用假肢、矯形器、輔助器具等),提高步行能力,改善步態。
5.能指導患者進行各種醫療體操,矯正體操,防治神經肌肉和骨關節的功能障礙及身體姿勢異常。
6.能為患者進行手法治療、推拿按摩治療及牽引治療。
7.能指導患者進行有氧運動,如健身步行、健身跑、功率自行車或步行機練習、改善心肺功能、調整精神狀態、增強體質。
8.能指導患者進行中國傳統運動療法,如太極拳、八段錦、保健按摩、松靜療法等。
9.能為患者進行物理因子治療,如電療、熱療、冷療、光療、水療、磁療等以及中醫某些傳統的外治理療法,治療疼痛、局部腫脹及其他病症。
10、能為患者進行有關保持和發展身體運動功能的保健康復宣傳教育。
(二)作業治療方面的技術能力
1.能進行有關日常作業能力的評估,如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認知能力、職業能力及社會生活能力等的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制訂作業治療計劃。
2.能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能指導患者進行感知覺訓練。
4.能指導患者進行手功能訓練,改善手的細致的、協調的、靈巧的功能性活動能力。
5.能指導患者使用生活輔助器具、輪椅、假手、矯形支具及其他輔助性用品用具等,補償或擴展活動功能。
6.能指導患者進行認知康復訓練。
7.能指導患者利用「工作簡化法」和「體能節省法」善用身體剩餘功能,防止勞損和過勞。
8.能指導患者進行手工製作治療(陶塑、紡織等),改善手功能及調整心理狀態。
9.能指導患者進行文娛治療、音樂治療、書法繪畫等藝術治療,調整精神及心理狀態。
10.能指導患者進行一些職業性的活動練習(如機件組裝、電腦操作、辦公室文秘工作)。
11.能指導患者對家居建築、設施、住所條件等有不適合殘疾情況者進行必要的調整。
12.能對患者進行有關改善日常生活作業能力,提高生活質量的保健康復宣傳教育。
(三)其他康復治療方面的技術能力
1.能對失語症、吶吃患者進行簡單的語言訓練。
2.能對患者進行簡單的心理治療。
3.能配合假肢和矯形器專業人員,指導患者使用假肢和矯形器並進行相應的訓練。
4.具有一定的指導社區康復工作的能力。
相關能力
1.有較好的語言溝通技巧。能傾聽別人意見,並有效地表達個人意見,進行交流討論、啟發教育或征詢意見。
2.有較好的社會工作能力。
⑴能關心患者的全面康復,結合崗位任務,發揮相當於一個社會工作者的作用,幫助患者重返社會。
⑵能關心患者的社區康復和家庭康復,注意收集有關的社會信息、指導患者康復。
⑶對社會上各類康復資源中心有所了解,能及時介紹患者取得資源中心的幫助。
3.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工作有計劃、有條理,懂得有序地安排患者的康復治療、組織患者小組的康復治療活動,並在其他相關的管理工作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
4.有一定的教學輔導和參與科研的能力。懂得如何示範治療操作和進行講解;懂得康復治療臨床實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在指導下協助收集資料,進行試驗性治療等
⑺ 康復醫學的理解
康復醫學是一門有關促進殘疾人及患者康復的醫學學科,更具體地說,康復醫學是為了康復的目的而應用有關功能障礙的預防、診斷和評估、治療、訓練和處理的一門醫學學科。康復醫學又稱第三醫學(臨床醫學為第一醫學,預防醫學為第二醫學)。
在現代醫學體系中,已把預防、醫療、康復相互聯系,組成一個統一體。康復醫學起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原以殘疾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現代康復醫學是近半個世紀來蓬勃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是人類醫學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
康復醫學是醫學一個新分支的學科,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包括電、光、熱、聲、機械設備和主動活動)以診斷、治療和預防殘疾和疾病(包括疼痛),研究使病、傷、殘者在體格上、精神上、社會上、職業上得到康復,消除或減輕功能障礙,幫助他們發揮殘留功能,恢復其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歸社會。
康復醫學是由理療學,物理醫學逐漸發展形成一門新學科。由於傳統上在疾病的診斷,物理療法、職業療法、言語療法及其有關治療中,物理因子及物理療法一直為主要手段,所以康復醫學的英文表達以物理為詞根,Physiatrics,physiatry(美國,加拿大),physicalmedicine(英國,南北美洲),(美國,紐西蘭和澳大利亞)。
在日本用rehabilitation.康復醫學主要面向慢性病人及傷殘者,強調功能上的康復,而且是強調體功能康復,使患者不但在身體上,而且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康復。它的著眼點不僅在於保存傷殘者的生命,而且還要盡量恢復其功能,提高生活素質,重返社會,過有意義的生活。
(7)康復認知治療擴展閱讀:
康復醫學的三項基本原則:功能鍛煉、全面康復、重返社會。
美國心理學家Maslow在50年代提出了需要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有五種需要:
①生理需要,包括食、渴、性、睡眠。
②安全需要,包括對自身的安全和財產安全方面的需要,如要求社會安全,生命和財產有保障,有較好的居信環境,老有所養。
③社交需要,包括對愛情,友誼,集體生活、社交活動的需要。
④尊敬的需要,包括自我尊敬與受人尊敬兩個方面,由自尊產生對自我的評價,個人才能的發揮,個人的成就動機等。受人尊敬產生對名譽、地位的追求以及對權利的慾望等。
⑤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一個人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