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胸椎腰椎由於骨質疏鬆導致骨折,在康復時應注意什麼
對於這問題我個人認為腰胸椎由於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在康復時要先恢復骨折的部位,之後再進行後續的治療。這種情況需要先進行醫學影像的檢查評估,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案。比較嚴重的骨折,就需要手術治療了。
總而言之,在骨折恢復時,切忌急於求成,要多調養身體。從根本上對症下葯,平時多進行體育鍛煉有效預防骨質疏鬆,多吃補鈣的食物,多喝牛奶,多曬太陽。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才有利於病情的恢復,保持健康體魄。
② 脊柱骨折康復的康復原則
1.穩定性脊柱骨折:促進骨折癒合,恢復脊柱的穩定性和柔韌性,預防肌萎縮、慢性疼痛及消除長期卧床對機體的不利影響; (一)概述
胸腰椎是胸椎和腰椎的移行區, 位於活動度較小、穩定性較強的胸椎與活動度較大、穩定性相對較差的腰椎之間,所產生的應力集中使得胸腰椎很容易發生損傷。
1.損傷機理:常由於間接暴力所致,損傷機制主要有軸向壓縮,軸向牽張,軸向旋轉和水平剪切力。胸腰椎骨折有的是上述機制單一的作用,有的則是幾種機制的復合。實驗研究表明椎體不同受壓情況直接影響骨折類型,軸向壓縮造成爆裂性骨折,而前屈載入產生壓縮性骨折。通過三維有限元分析發現爆裂性骨折的損傷機制與椎弓根、椎體後上方和椎弓根相鄰部分應力集中有關。終板軟骨形態、厚度、椎體骨小梁密度、排列方向及椎基靜脈孔的解剖結構是椎管內骨塊產生的組織結構基礎。爆裂性骨折形成時所產生椎管內瞬間壓力和殘留壓力是造成脊髓神經組織損傷及阻止神經組織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
2. 胸腰椎骨折脫位的三柱分類概念
隨著CT技術和致傷機制研究的發展,1983年Dennis提出了脊柱三柱分類概念,認為胸腰椎可分成前、中、後三柱,前柱包括前縱韌帶、椎體的前1/2、椎間盤的前部,中柱包括後縱韌帶、椎體的後1/2及椎間盤的後部,後柱包括椎弓、黃韌帶、椎間小關節和棘間韌帶。脊柱的穩定性有賴於中柱的完整。1984年Ferguson進一步完善了Denis的三柱概念,認為後柱包括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關節突和關節囊,中柱包括後1/3的椎體、椎間盤和後縱韌帶,前柱包括椎體和椎間盤的前2/3和前縱韌帶。根據三柱學說,脊柱穩定的關鍵是中柱,凡中柱破壞者均為不穩定性骨折。
Denis認為穩定性骨折是指:(1)所有的輕度骨折,例如橫突骨折、關節突骨折或棘突骨折。(2)椎體輕或中度壓縮性骨折。
不穩定性骨折分為3度;(1)I度:在生理負荷下可能發生脊柱彎曲或成角者屬於機械性不穩定,如嚴重的壓縮骨折;(2)II度:未復位的爆裂骨折繼發的晚期神經損傷;(3)III度:骨折脫位和嚴重爆裂骨摺合並有神經損傷者。
此外與損傷的部位也有關,胸椎損傷多為穩定性,若同樣損傷發生在腰椎,則可屬不穩定性。
3.胸腰椎骨折脫位的臨床分類
許多研究者在臨床手術及實驗解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胸腰椎骨折的多種分類方法,然而,到目前為止, 還沒有一種胸腰椎骨折分類方法被世界性應用。目前,影響較大、臨床應用較廣泛的分類方法為Denis分類和McAfee分類。
(1) Denis分類:Denis 在三柱概念的基礎上提出將胸腰椎骨折分為4大類:
①A類:壓縮性骨折;②B 類:爆裂性骨折;③C 類:安全帶型骨折;④D 類:骨折脫位。B 類又分為五個亞型:①上下中板型;②上終板型;③下終板型;④爆裂旋轉型;⑤爆裂側屈型。C 類骨折分為骨折線單水平型和雙水平型,每型又有骨性損傷和軟組織性損傷之分,合為4 型。D 類則有3 型:①屈曲旋轉骨折脫位;②剪力性骨折脫位;③屈曲牽張性骨折脫位。
(2)McAfee分類:McAfee 等通過對10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CT 的表現和中柱受力的狀況進行分析,提出將胸腰椎骨折分為6類:
①單純性楔形壓縮骨折:這是脊柱前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沿著X軸旋轉的力量,使脊柱向前屈曲所致,後方的結構很少受影響,椎體通常成楔形。該型骨折不損傷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穩定性。通常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身體猛烈屈曲,產生了椎體前半部分壓縮。
②穩定性爆裂骨折: 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通常亦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脊柱保持正直,胸腰段脊柱的椎體受力最大,因擠壓而破碎,由於不存在旋轉力量,脊柱的後柱則不受影響,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穩定性,但破碎的椎體與椎間盤可以突出於椎管前方,損傷脊髓而產生神經症狀。
③不穩定性爆裂骨折: 是前、中、後三柱同時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以及順時針的旋轉,可能還有沿著Z軸的旋轉力量參與,使後柱亦出現斷裂,由於脊柱不穩定,會出現創傷後脊柱後突和進行性神經症狀。
④Chance 骨折: 常見於乘坐高速汽車腰部系安全帶,在撞車的瞬間患者軀體上部急劇向前移動並前屈,以前柱為樞紐,後柱與中柱受到牽張力而破裂張開。即稱所謂的Chance骨折。骨折線橫行經過傷椎棘突、椎板、椎弓根與椎體,骨折線後方裂開。亦可能是經過韌帶結構破裂,即棘上、棘間韌帶與黃韌帶斷裂,關節突分離,椎間盤後部纖維環破裂。該型損傷亦見於高處墜落傷。
⑤屈曲-牽張性損傷: 屈曲軸在前縱韌帶的後方,前柱部分因壓縮力量而損傷,而中、後柱則因牽拉的張力力量而損傷,中柱部分損傷表現為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脫位、半脫位或骨折,這種損傷往往還有來自Y軸旋轉力量的參與,因此這類損傷往往是潛在性不穩定型骨折,原因是黃韌帶,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都有撕裂。 ⑥移位性損傷: 包括Slice骨折、旋轉性骨折脫位和單純脫位。暴力來自Z軸,例如車禍時暴力直接來自背部後方的撞擊,或彎腰工作時,重物高空墜落直接打擊背部,在強大暴力作用下,椎管的對線對位已經完全破壞,在損傷平面,椎體沿橫軸產生移位,通常三個柱均毀於剪力,損傷平面通常通過椎間盤,同時還有旋轉力量的參與,因此脫位程度重於骨折,當關節突完全脫位時,下關節突移至下一節椎體上關節突的前方,互相阻擋,稱關節突交鎖,為極為嚴重的脊柱損傷,預後較差。另外還有一些單純性附件骨折如椎板骨折與橫突骨折,不會造成脊柱的不穩定,稱為穩定性骨折,特別是橫突骨折,往往是背部受到撞擊後腰部肌肉猛烈收縮而產生的撕脫性骨折。
(二)臨床治療原則
1.單純性楔形壓縮骨折的治療
此種類型的骨折脊柱穩定性不受影響,且脊髓無受損,採用保守治療。盡量使受傷椎體前緣高度恢復正常,糾正後凸畸形,恢復負重功能,避免創傷性脊柱炎等並發症、後遺症的發生。臨床處理大致有兩種方案:
(1)卧硬板床休息,1周後疼痛減輕時開始背肌練習。適用於椎體壓縮程度較輕,年老體弱不能耐受復位及固定者;
(2)椎體壓縮高度不到1/5者,仰卧於硬板床上,骨折部位墊厚枕,使脊柱過伸,同時囑傷員3日後開始腰背肌鍛煉。3個月後骨折基本癒合,第3個月內可以下地少許活動,但仍以卧床休息為主,3個月後逐漸增加下地活動時間。
(3)椎體壓縮高度超過1/5青少年及中年傷者,採用復位、石膏背心固定和腰背肌鍛煉。可應用雙踝懸吊法或雙桌法一次性復位後做石膏背心固定 3-4 個月,石膏干後,鼓勵傷員起床活動,固定時間約3個月,在固定期間,堅持每天作背肌鍛煉,並逐日增加鍛煉時間。
2.爆裂型骨折的治療
(1)對沒有神經症狀的穩定性爆裂型骨折,經CT證實沒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可以採用雙踝懸吊法復位,因其縱向牽引力較大,比較安全,但需小心謹慎;
(2)對有神經症狀和有骨折塊擠入椎管內的不穩定性爆裂骨折,不宜復位,對此類傷員宜行手術治療,經側前方途徑去除突出椎管內的骨折片以及椎間盤組織,然後施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必要時還可置入前路內固定物,後柱有損傷者必要時還需作後路內固定術。
3.Chance骨折、屈曲-牽張型損傷和移位性損傷均為不穩定骨折,需作經前或後路復位及內固定置入術,恢復脊柱正常排列和穩定性,為神經組織恢復提供理想的環境,減少並發症和增加損傷恢復率。
(三)胸腰椎骨折脫位的康復治療
1.穩定性胸腰椎骨折
康復治療的目的是防止軀干肌萎縮,促進骨折癒合,恢復脊柱的穩定性和柔韌性,防止下腰痛。
(1)第1階段:指傷後1周內。不做復位及固定的穩定性骨折,應卧床休息至局部疼痛減輕時開始腰背肌及腹肌的練習;石膏背心固定時,石膏乾燥後開始做卧位腰背肌練習。此期以無痛的腰背肌等長收縮訓練為主,通過腰背肌的等長收縮增加脊柱周圍力量,穩定脊柱;同時增加前縱韌帶及椎間盤前部纖維環的張力,促使壓縮的椎體前緣逐漸張開。同時可輔以四肢的主動運動。訓練強度及時間應逐漸增加,並避免局部明顯疼痛,訓練中避免脊柱前屈和旋轉。
(2)第2階段:傷後 2-3 周,此時疼痛基本消失,開始做軀干肌的等張收縮練習和翻身練習。通過增加軀干肌力改善脊柱穩定性,減少組織纖維化或粘連,防止骨質疏鬆、腰背肌廢用性萎縮和後遺慢性腰背疼痛。
腰背肌的等張練習自仰卧位挺胸動作開始,逐漸增加至橋式運動;有石膏者可在石膏內做仰卧抬頭、抬腿、挺起臀部等練習。翻身時,腰部應維持伸展位,肩與骨盆成一條直線做軸式翻身,翻身後可做俯卧位腰部過伸練習,從俯卧抬頭動作起,可逐漸增加俯卧抬腿練習,至無痛時增加俯卧「燕飛」練習。
①仰卧位挺胸動作:仰卧位,雙腿自然伸直,雙手置於體側,以頭、雙肩、雙足為支撐點,吸氣同時挺胸,盡量將腰背部抬離床面,呼氣同時放下;
②橋式動作:仰卧位,雙腿屈曲,足置於床面上,雙手置於體側,以頭、雙肘、雙足為支撐點,將腰背部抬離床面,堅持6秒鍾,放下。注意不能憋氣,待呼吸均勻後,進行下一拍。如該動作可輕松完成,可將雙手置於腹部,以頭、雙足支撐做橋式動作;或將一側下肢置於另一側之上做單橋運動以增加難度;
③俯卧「燕飛」動作:軸式翻身至俯卧位,以腹部為支撐點,將頭、上胸部、雙上肢及雙腿盡量抬起,堅持6秒鍾放下。如該動作不能完成,可進行分解動作,如進行俯卧抬頭動作或俯卧抬腿動作。
另外,腹肌在保持脊柱的穩定和運動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腹肌無力可使生理前凸增加,骨盆傾斜造成下腰椎不穩,因此增強腹肌的力量非常重要。在運動訓練中,為了避免腹肌鍛煉增加脊柱負荷引起疼痛,可以進行以下動作:腹肌鍛煉時仰卧屈膝、屈髖姿勢下抬起頭及肩部或仰卧位腰下墊高的姿勢時抬起頭及肩部至水平位。
(3)第3階段:約為傷後4-5周後。此時如做卧位練習時無痛,可在石膏或支具保護下起床站立行走。由卧位起立時,先在床沿上俯卧,一腿先下地,然後撐起上身,再放下另一腿撐起上身成站立位,中間不經過坐位,以免腰部屈曲。由站立位卧下時按相反順序進行。站立時間可逐漸增加。骨折基本癒合後可取坐位,仍需保持腰椎前凸,避免彎腰駝背的坐姿。
(4)第4階段:約傷後8-12周。此時骨折基本癒合,石膏去除後可進一步增加腰背肌及腹肌練習的強度,並增加腰椎柔韌性練習。腰背肌練習應與腹肌練習結合進行,以保持屈、伸肌平衡,改善腰椎的穩定性。骨折部遺留成角畸形時,癒合牢固後更應著重加強腹肌,以控制腰椎前凸弧度,防止下腰痛。腰椎活動度的訓練主要為屈曲、後伸、側屈三個方面,在此基礎上可適當增加旋轉動作的訓練,胸腰椎骨折後還需終身注意各種相關動作時腰背部所持的正確姿勢。
2.不穩定性胸腰椎骨折脫位
不穩定或伴有神經功能障礙的胸腰椎骨折脫位需要手術治療。由於脊柱外科理論與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的脊柱外科手術思路與手術方式與 10 年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能夠做到徹底的減壓與足夠的穩定,術後一般無需再用石膏固定。
康復治療的分期與神經受損及恢復的速度、程度有關。
(1)不伴有神經損傷,或僅伴有局部的神經功能障礙者,術後 1 周為第1階段,進行腹背部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以及四肢的主動運動;術後 2-3 周疼痛已基本消失,進入第2階段,可進行小幅度的腹背部肌肉等張練習,但仍禁止做主動翻身動作,這個動作將引起脊柱的旋轉,影響內固定的穩定性;術後4周以後進入第3階段,可在支具保護下開始逐漸下床活動,下床動作與前述保守治療相同,並增加腹背肌肉的主動等張收縮。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在術後 3 月以內,脊柱活動度的練習仍宜控制在小范圍內,並且仍然禁止做主動與被動的脊柱旋轉動作。待骨折癒合後方可開始較大幅度的脊柱活動度訓練與旋轉活動練習。
(2)伴有脊髓損傷的不穩定骨折,術後 1-2 周為第1階段,術後 3-12 周為第2階段,12 周以後為第3階段。骨折癒合後可在支具或其他器械的保護與幫助下下床活動。其餘康復訓練原則在脊髓損傷中將詳細論述。 頸椎骨折脫位系指因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的頸椎骨、關節及相關韌帶的損傷,並常伴有脊髓和脊神經根損傷,多屬非穩定性骨折,是脊柱損傷中較嚴重的一種。常見於下頸椎(C3-C7)。
(一)概述
1.損傷機制:可由垂直壓縮、屈曲、牽張、旋轉或剪切力引起,屈曲性暴力是造成頸椎骨折脫位的主要原因。骨折脫位引起頸椎管局限性狹窄,極易損傷脊髓,尤其在頸5~7的頸膨大處的骨折脫位,更易合並脊髓損傷。在正常解剖時,頸3~7的椎管矢狀徑約為14mm,如果在12mm或12mm以下,脊髓就會受到壓迫。因此,骨折脫位時椎體前移達椎體矢狀徑的1/3-1/2,脊髓受壓就很難倖免。
2.頸椎骨折脫位的分類
頸椎骨折脫位的分類共有7型:
(1)淚滴樣型:如C5壓縮性骨摺合並椎體上角有淚滴樣撕裂的骨折塊,屬前柱穩定性骨折;嚴重者,如在樞椎椎體呈撕脫性骨折,脊髓受壓,為不穩定骨折;
(2)不完全性壓縮性骨折型:如C5椎體前緣粉碎性骨折,骨折處通過椎體上終板及部份下終板,一般累及椎管較少,屬中前柱穩定性骨折;
(3)完全性壓縮性骨折型:如C5骨折處通過椎體上下終板,椎體後方骨皮質未斷裂,椎管內硬脊膜受壓,屬中前柱不穩定性骨折;
(4)椎體爆裂性骨折型:椎體呈粉碎性骨折,向椎體前後突出,上下終板、椎間盤破壞,椎管內硬脊膜明顯受壓,可導致為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屬中前柱不穩定性骨折;
(5)屈曲型:是前柱壓縮、後柱牽張損傷的結果,前、中、後三柱受累,若能復位及內固定,屬穩定性骨折;
(6)伸展型,由伸展與軸性載負荷力量的損傷導致,伴多節段椎板骨折,屬三柱不穩定性骨折;
(7)小關節脫位交鎖型:是由頸椎後方向前的力量作用於上位椎體上所致,小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跳躍而致小關節交鎖。
(二)臨床治療原則
1.穩定性頸椎骨折:採用復位、固定及功能鍛煉。一經診斷後不可將頸椎伸展,以防頸脊髓損傷,宜應用枕頜帶牽引或顱骨牽引,牽引的方向使頸椎略屈曲位,牽引重量以2~3kg開始,在密切觀察下逐漸加重。一經復位,將頸椎維持在生理位,3周後用頭頸胸石膏或支具固定,為期3個月,石膏干硬後可起床活動。牽引過程中如果出現神經刺激或壓迫症狀應調整牽引重量和方向。症狀不消失或有加重傾向應立即中止牽引,不能為求得復位而損傷脊髓。壓縮骨折明顯的和有雙側椎間關節脫位的可以採用持續顱骨牽引復位,及時攝X線片復查,如已復位,可於牽引2-3周後用頭頸胸石膏固定,固定時間約3個月。有脊髓損傷症狀及牽引失敗者須行手術復位,必要時可切去交鎖的關節突以獲得良好的復位。
2.不穩定性頸椎骨折脫位:應早期手術,手術的目的在於重新獲得頸椎的穩定性,並恢復或擴大損傷節段的椎管,解除骨折塊及椎間盤碎片對脊髓的壓迫,減輕脊髓水腫,降低脊髓內部壓力,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環,避免和減輕脊髓的繼發性損傷,為脊髓功能恢復創造條件。
(1)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損傷:原則上應該早期手術治療,通常採用經前路手術,切除碎骨片,減壓,植骨融合及內固定手術,但該類病例大部病情嚴重,有嚴重並發傷,必要時需待情況穩定後手術。
(2)伸展型損傷:系不穩定骨折,應早期手術治療。經後路側塊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是一種有效、安全的方法。
(三)頸椎骨折脫位的康復治療
1.穩定性頸椎骨折
一般採取牽引復位+固定+功能鍛煉的保守治療。康復治療應在不影響頸部穩定性的前提下盡早開始。
(1)第1階段:傷後3周內,此時患者一般卧床行頸椎牽引,可行四肢的主被動運動,保持關節活動度,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預防卧床並發症;
(2)第2階段:3周至傷後3月。此期患者頸椎復位成功,已行石膏或支具固定,可逐漸在外固定保護下地活動,以四肢的主動運動恢復肌力和耐力為主,同時逐漸增加頸肩部肌群的等長收縮訓練;傷後2月左右較輕的頸椎骨折可每日定時取下外固定行卧位減重頸部肌群等張訓練;
(3)第3階段:傷後3月後,此期患者頸椎外固定已去除,可以增加頸部肌群的等張收縮練習,練習強度逐漸增加;同時開始做頸部關節活動度的恢復性訓練,主要為頸椎前屈、後伸及側屈練習,適當進行旋轉運動,以恢復頭頸部的柔韌性和靈活性。
2.不穩定性頸椎骨折脫位
此型頸椎骨折應盡早手術治療,恢復頸椎的穩定性,解除脊髓壓迫。其康復治療應以有利於脊髓功能的恢復與重建作為重點。
(1)卧床期:支具保護頸椎,正確的體位擺放,預防卧床並發症;呼吸訓練維持肺部功能;被動運動防止肌肉萎縮,保持癱瘓肢體的關節活動能力;在不影響
頸椎穩定的條件下做主動活動以保持和增強殘留肌力;可行頸部肌群等長肌力訓練;
(2)恢復期:此期頸椎基本恢復穩定性,去除支具後逐漸開始頸部肌群等張肌力訓練及頸椎柔韌性和活動度訓練;肢體的康復訓練根據脊髓損傷程度不同康復計劃和重點不同,詳見脊髓損傷康復篇。
③ 人體第一腰椎骨折怎樣康復訓練
一,佩戴一個叫脊柱固定矯形器的器具要安全一些!
二,要求卧床休息三個月以上。
三,康復版方案中應權該包括運動治療和物理因子治療。
四,如果沒有痛風等代謝性疾病,應該鼓勵喝魚湯!另外,牛肉和雞肉的生物利用率也是很高的,建議多吃!
指導意見:
建議,
一,佩戴一個叫脊柱固定矯形器的器具要安全一些!
二,要求卧床休息三個月以上。
三,康復方案中應該包括運動治療和物理因子治療。
四,如果沒有痛風等代謝性疾病,應該鼓勵喝魚湯!另外,牛肉和雞肉的生物利用率也是很高的,建議多吃!
④ 腰椎骨折該怎麼治療
按道理傷的不重,不需要手術,卧床墊枕復位就行,住個十來天就能出院了。但版回家卧床時間權比較長,可能你還得賠些誤工費、陪護費、營養費一類的,有個原則:手術花錢比不手術多,住在醫院比在家修養要多。你還是選前者吧!
⑤ 胸椎骨折如何康復鍛煉
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指穩定性骨折,脊椎附件無骨折,無神經損傷症狀者。我院自1998年以來對25例此類患者均採用墊枕及功能鍛煉方法進行治療和護理,胸腰椎功能基本恢復,效果理想。現將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5例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8~65歲。其中墜跌傷14例,車禍5例,日常活動意外致傷6例。損傷椎體:T 11 ~L 2 22例,佔88%,其它椎體損傷3例,佔12%。均採用墊枕加功能鍛煉治療,有效率100%;功能恢復快,未出現並發症,平均住院50天。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早期是在兼顧心理護理的同時,著重軀體康復的護理。因患者的心理障礙是由於軀體創傷引起,軀體康復有利於心理康復。護士應及時全面了解病人傷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骨折癒合過程與功能鍛煉的目的向患者講解清楚,消除緊張,增強康復信心,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密切配合。
2.2 疼痛 是骨折的普遍徵象,不但使患者軀體痛苦,還可增加消極情緒,影響睡眠和休息,不利於康復。護士可採用心理支持療法緩解疼痛,一是分散注意力以減輕疼痛知覺;二是事先進行關於疼痛知識的教育,改變疼痛反應。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利於增加對疼痛的耐受性。
2.3 卧位和傷椎下墊枕 患者住院後應平卧硬板床,去枕,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發生畸形或進一步損傷 〔1〕 。同時根據骨折壓縮的程度,在受傷椎體下墊適當軟枕,墊枕時可先低,後逐漸加高,此法利用軀乾重力和杠桿原理使脊柱保持穩定的背伸,循序漸進地復位,使壓縮的椎體擴張,骨折的畸形得以矯正 〔2〕 。患者必須堅持墊枕,療程不少於6周。
2.4 減少腹脹,保持大小便通暢 骨折後常因腹膜後血腫刺激內臟神經,引起反射性腸麻痹,導致糞便在腸內停留過久引起腹脹或疼痛。因而患者應進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且多飲水。腹脹時給予環形按摩、肛管排氣或清潔灌腸。對因腹脹造成排尿困難者可局部熱敷、聽流水聲、針灸或用導尿等方法。
2.5 做好皮膚護理,預防並發症 骨折後患者需長期平卧硬板床,生活不能自理。護士應幫助指導患者定時進行軸線翻身,即肩部和髖部同時翻身,避免肢體扭曲,造成脊柱扭轉。翻身時囑患者挺直腰背部,綳緊背肌,形成天然內固定夾板,一般每2~3h1次。保持皮膚清潔,做好皮膚護理,背部及局部受壓處定時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褥瘡發生。
2.6 功能鍛煉
2.6.1 意義 骨折後通過功能鍛煉,可發揮脊椎前縱韌帶和椎間盤纖維環張力及腰背肌所起的肌肉夾板作用,避免軟組織粘連及組織纖維化。堅持鍛煉可使慢性腰背痛等骨折後遺症明顯減少,同時也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 〔3〕 。因而在疼痛減輕後,應早期行腰背肌鍛煉。
2.6.2 原則 盡早開始,先易後難,先小幅度後大幅度,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以患者的主動活動為主,切忌粗暴的被動活動。
2.6.3 方法 (1)復位期:墊枕1~2周,鼓勵患者練習主動挺腹,1日3次,每次5~10min。(2)5點支撐法:仰卧,用頭部、雙肘、雙足跟5點支撐起全身,使背部騰空後伸,傷後1周左右進行。(3)3點支撐法:仰卧,雙臂置於胸前,用頭及雙足支撐,拱腰臀及背騰空離床,有利於腰背肌鍛煉,傷後2~3周進行此項練習。(4)4點支撐法:仰卧,用雙手,雙足4點支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呈拱橋狀,傷後3~4周進行。(5)飛燕點水法:俯卧,頸後伸稍用力後抬起胸部離開床面,兩上肢向後背伸,兩膝伸直,抬雙腿以腹部為支撐點,形似飛燕點水,5~6周後練習。
3 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後功能鍛煉持之以恆,但應避免勞累,防止外傷;加強營養增強體質,詳細講解下地活動時間的重要性。一般患者在治療6~7周後,視恢復情況下地站立、邁步,時間不宜過長,3個月後開始練習彎腰前屈,堅持卧硬板床,持續墊枕,定期來院復查。
==============================
(1) 病因病理和臨床特徵 : 腰椎壓縮性骨折 ,古稱「腰骨損斷」,是指以椎體縱向高度被「壓扁」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脊柱骨折 ,也是脊柱骨折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臨床多以第 11 、12 胸椎和第 1 、2 腰椎最為多見 ,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的緣故 ,發生率更高。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①間接暴力 : 最常見。多見從高處跌落 ,臀部或雙足著地後 ,力向上傳導致腰部;或者是重物從高處掉下沖擊頭、肩、背部 ,力向下傳導到腰部導致骨折;有些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 嚴重 ,某些輕微損傷 ,如乘車顛簸、平地坐倒等 ,也會造成椎體的骨折。
②肌肉拉力 : 當腰骶部的肌肉突然強烈收縮時 ,可產生相當大的拉應力 ,常見的會造成椎體的附件 ,如橫突、棘突等的骨折;嚴重的如破傷風或其他神經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肌肉強 烈收縮 ,可導致胸腰椎體的壓縮性骨折。
③直接暴力 : 平時少見。可見於交通事故、火器傷 ,或是腰部被直接打擊等 ,這類損傷往往造成脊髓損傷而有不同程度的癱瘓等嚴重後果。
(2) 診斷依據 : 多有明確的外傷史;胸腰局部腫痛 ,外觀可有後突畸形 ,局部有壓痛及叩擊痛 ,腰部活動不利;伴有骨髓損傷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X 線攝片可明確骨折的類 型和程度;CT 和 MRI 檢查可明確脊髓受壓的程度。
椎體骨折的臨床分類的標准有很多 ,根據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①穩定性骨折 : 凡單純椎體壓縮性骨折( 椎體前方壓縮不超過椎體厚度的 1/2 ,不合並附件骨折或韌帶撕裂 );或單純附件( 橫突、棘突或單側椎板、椎弓根 )骨折均屬穩定性骨 折。這類骨折對脊柱穩定性影響不大 ,一般無韌帶損傷 ,無明顯移位傾向 ,在治療上也較為簡單 ,多用保守治療 ,預後較好。
②不穩定性骨折 : 凡椎體壓縮超過椎體厚度的 l/2, 粉碎性 ,或骨折伴有脫位、附件骨折或韌帶撕裂的均屬不穩定性骨折。這類骨折多系強烈暴力造成 ,脊柱的穩定性遭到破壞 ,多 合並韌帶撕裂及脊髓或脊神經根損傷 ,在治療上較困難 ,大多需要手術 ,預後也較差。
(3) 辨證施治 : 首先明確骨折是否屬穩定 ,是否有脊髓、馬尾和脊神經根損傷 ,損傷程度怎樣 ,然後再制定治療方案。 基本按照骨折的處理原則進行 ,即復位、固定、煉功活動和葯物治療。
①穩定性骨折 : 一般需卧硬板床 6~8 周。壓縮性骨折者可採用墊枕療法 ,枕頭的適宜高度為 8~10cm 左右。這類骨折配合練功療法效果較好 ,因為正確、適當的練功不但能使壓縮的椎體復原 ,保持脊柱的穩定性 ,而且由於早期活動可增加腰背肌的力量 ,不致產生或加重骨質疏鬆現象 ,亦可避免或減輕後遺的慢性腰痛。具體做法 :
五點支撐法 : 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 ,用頭部、雙肘及足跟五點支撐起全身 ,背部盡力騰空後伸。早期可採用此法。
三點支撐法 : 在五點支撐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患者雙臂置於胸前,用頭部、雙足支撐用力,使全身騰空後伸。中後期可採用此法。
飛燕點水法 : 也稱「一點法」,患者俯卧上肢後伸 ,小腿與踝部墊一枕頭 ,使頭部和肩部盡量後仰 ,同時下肢盡量綳直後伸 ,全身翹起 ,僅讓腹部著床 ,呈一弧形 ,俗稱「兩頭翹」。 此法要求較高 ,多在前兩種方法鍛煉一段時間後再採用。
②不穩定性骨折 : 如果臨床沒有脊髓神經損傷的症狀 ,也可以考慮保守治療方法 ,但練功活動的時間應稍延後 ,且卧床時間應稍長。對於有脊髓神經損傷徵象的 ,大多應考慮手術治療。
③脊髓完全性損傷 : 盡早手術( 最好爭取在 8 小時以內 ), 行切開復位、徹底減壓 、內固定術;並且最好在傷後 1 小時內就開始用足夠量的糖皮質激素( 甲基強的松龍 ), 並維持 1~3 天 ,以使脊髓損傷減小到最小程度。
④脊髓不完全性損傷 : 除葯物治療、制動等外 ,應密切觀察臨床症狀和體征 ,若有加重或無明顯好轉者 ,或 CT 、MRI 檢查椎管內有較大骨片突入 ,脊髓和神經根受壓明顯者也應盡 早手術;若逐步好轉的 ,則可繼續保守治療。合並脊神經根損傷者 ,可參照脊髓不完全損傷的處理。中葯治療分早、中、後 三期 :
早期 : 多見局部腫脹、疼痛劇烈 ,胃納不佳 ,大便秘結 ,苔薄白 ,脈弦緊。證屬氣滯血瘀。治宜行氣活血 ,消瘀止痛。 方選復元活血湯、膈下逐瘀湯等 ,可外敷消腫膏或消瘀膏; 如果兼有少腹脹痛 ,小便不利者 ,當屬瘀血阻滯 ,膀胱氣化失調。治宜活血法瘀 ,行氣利水。可選膈下逐瘀湯合五苓散;如果局部持續脹痛 ,腹滿脹痛 ,大便秘結 ,苔黃厚膩 ,脈強有力。當屬血瘀氣滯 ,腑氣不通。治宜攻下逐瘀 ,方用桃核承氣湯合大成湯加減。
中期 : 腫痛雖消而未盡 ,程度已有減輕 ,但活動仍受限 ,舌暗紅 ,苔薄白 ,脈弦緩。證屬瘀血未盡 ,筋骨未復。治宜活血和營 ,接骨續筋。可用復元通氣散或續骨活血湯。
後期 : 可見腰酸腿軟 ,四肢無力 ,活動後局部隱隱作痛,苔白舌淡 ,脈虛細。證屬肝腎不足 ,氣血兩虛。治宜補益肝腎 ,調養氣血。方用地黃飲子。
對這類病人的急救處理非常重要 ,尤其是搬運 ,應採用平卧搬運法 ,大家動作一致地平托頭、背、腰、臀、腿部 ,或者用滾動的方法 ,將傷者移至有厚墊的木板擔架或硬板床上;診斷時盡可能做局部的 CT 或 MRI 檢查 ,以便了解損傷的情況和程度 ,有利於決定治療方案。治療時 ,在未完全了解病情前 ,切不可盲目進行正骨復位 ,以免加重損傷;另外 ,對於截癱的病人 ,護理尤應注意防止褥瘡、尿路感染、肺部感染、便秘等的發生 ,而且早期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也非常重要。
回答者: 小松博客 - 首席運營官 十三級 1-2 22:32
--------------------------------------------------------------------------------
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護理要點
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指穩定性骨折,脊椎附件無骨折,無神經損傷症狀者。我院自1998年以來對25例此類患者均採用墊枕及功能鍛煉方法進行治療和護理,胸腰椎功能基本恢復,效果理想。現將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5例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8~65歲。其中墜跌傷14例,車禍5例,日常活動意外致傷6例。損傷椎體:T 11 ~L 2 22例,佔88%,其它椎體損傷3例,佔12%。均採用墊枕加功能鍛煉治療,有效率100%;功能恢復快,未出現並發症,平均住院50天。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早期是在兼顧心理護理的同時,著重軀體康復的護理。因患者的心理障礙是由於軀體創傷引起,軀體康復有利於心理康復。護士應及時全面了解病人傷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骨折癒合過程與功能鍛煉的目的向患者講解清楚,消除緊張,增強康復信心,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密切配合。
2.2 疼痛 是骨折的普遍徵象,不但使患者軀體痛苦,還可增加消極情緒,影響睡眠和休息,不利於康復。護士可採用心理支持療法緩解疼痛,一是分散注意力以減輕疼痛知覺;二是事先進行關於疼痛知識的教育,改變疼痛反應。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利於增加對疼痛的耐受性。
2.3 卧位和傷椎下墊枕 患者住院後應平卧硬板床,去枕,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發生畸形或進一步損傷 〔1〕 。同時根據骨折壓縮的程度,在受傷椎體下墊適當軟枕,墊枕時可先低,後逐漸加高,此法利用軀乾重力和杠桿原理使脊柱保持穩定的背伸,循序漸進地復位,使壓縮的椎體擴張,骨折的畸形得以矯正 〔2〕 。患者必須堅持墊枕,療程不少於6周。
2.4 減少腹脹,保持大小便通暢 骨折後常因腹膜後血腫刺激內臟神經,引起反射性腸麻痹,導致糞便在腸內停留過久引起腹脹或疼痛。因而患者應進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且多飲水。腹脹時給予環形按摩、肛管排氣或清潔灌腸。對因腹脹造成排尿困難者可局部熱敷、聽流水聲、針灸或用導尿等方法。
2.5 做好皮膚護理,預防並發症 骨折後患者需長期平卧硬板床,生活不能自理。護士應幫助指導患者定時進行軸線翻身,即肩部和髖部同時翻身,避免肢體扭曲,造成脊柱扭轉。翻身時囑患者挺直腰背部,綳緊背肌,形成天然內固定夾板,一般每2~3h1次。保持皮膚清潔,做好皮膚護理,背部及局部受壓處定時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褥瘡發生。
2.6 功能鍛煉
2.6.1 意義 骨折後通過功能鍛煉,可發揮脊椎前縱韌帶和椎間盤纖維環張力及腰背肌所起的肌肉夾板作用,避免軟組織粘連及組織纖維化。堅持鍛煉可使慢性腰背痛等骨折後遺症明顯減少,同時也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 〔3〕 。因而在疼痛減輕後,應早期行腰背肌鍛煉。
2.6.2 原則 盡早開始,先易後難,先小幅度後大幅度,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以患者的主動活動為主,切忌粗暴的被動活動。
2.6.3 方法 (1)復位期:墊枕1~2周,鼓勵患者練習主動挺腹,1日3次,每次5~10min。(2)5點支撐法:仰卧,用頭部、雙肘、雙足跟5點支撐起全身,使背部騰空後伸,傷後1周左右進行。(3)3點支撐法:仰卧,雙臂置於胸前,用頭及雙足支撐,拱腰臀及背騰空離床,有利於腰背肌鍛煉,傷後2~3周進行此項練習。(4)4點支撐法:仰卧,用雙手,雙足4點支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呈拱橋狀,傷後3~4周進行。(5)飛燕點水法:俯卧,頸後伸稍用力後抬起胸部離開床面,兩上肢向後背伸,兩膝伸直,抬雙腿以腹部為支撐點,形似飛燕點水,5~6周後練習。
3 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後功能鍛煉持之以恆,但應避免勞累,防止外傷;加強營養增強體質,詳細講解下地活動時間的重要性。一般患者在治療6~7周後,視恢復情況下地站立、邁步,時間不宜過長,3個月後開始練習彎腰前屈,堅持卧硬板床,持續墊枕,定期來院復查。
參考文獻
1 呂式媛.創傷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11.
2 施杞,王和鳴.骨傷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17.3 王亦聰.骨與關節損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533.
作者單位:250001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醫院
⑥ 對於12 胸椎壓縮性骨折的人應注意些什麼 怎樣做康復訓練
胸、腰椎骨折,靠在家靜養、鍛煉斷骨都是難以長好的,耽誤時間久了患處就會容版易留下疼痛不適等後遺症權,而手術也不是治療,只能說是固定,胸、腰椎骨折一般不建議手術,因為手術的風險比較大,再加上手術只是起到固定的作用,並不起到長骨的作用,不用手術的情況下最好不手術。
要想斷骨快速的長好,靠的不是在家靜養、鍛煉,而是治療,能促進斷處快速生長大量骨痂,在最短時間癒合才是最重要的,建議選用民間純正中醫中葯盡快治療,一般一個月內的胸、腰椎骨折,第一時間用葯5至7天疼痛可基本消除,治療在40天左右可基本康復,耽誤時間過長的,在治療上則需要多延長一些時間。
祝你朋友早日康復!
⑦ 腰椎骨折、骨髓損傷要怎樣康復、治療
此病是腰椎骨摺合並馬尾神經損傷導致截癱,手術的目的是恢復椎管口徑專讓神經順利屬的通過,給神經功能的恢復創造有利的條件,但它不能恢復神經,受損麻痹的神經恢復除自身修復外是要靠葯物的促進才能得到最佳的恢復狀態。如本病在有效的治療其內得不到最佳恢復,神經就可能因缺血時間過長面發生萎縮軟化,此時的各種功能恢復就更為困難。故治療恢復的關鍵在於早期。現治療除神經營養葯外可採用中葯增強改善神經受傷局部血液循環,並採用神經再生之葯興奮激活術後尚麻痹休克的神經細胞以支配下肢功能獲得恢復改善。需指導再次聯系。
⑧ 腰椎壓縮性骨折的康復與理療
對於胸腰椎的壓縮性骨折 你姐姐應該年齡不大吧 因為壓縮已經超過了1/5 可用兩桌法過仰版復位.
具體如下:先給鎮痛權劑或者局部麻醉後,用兩張桌子,一張較另一張高上一點 一卡半就可以,桌子上放一軟枕.讓你姐姐趴著,頭放在高桌一邊,兩手抓著桌子邊,兩大腿防在低桌上.注意要讓胸骨柄和恥骨聯合露出.找人要扶著點 別掉下來,10分鍾就可以.
頸椎的穩定性骨折一般是要牽引的.
⑨ 求治療胸椎骨折的方法
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指穩定性骨折,脊椎附件無骨折,無神經損傷症狀者。我院自1998年以來對25例此類患者均採用墊枕及功能鍛煉方法進行治療和護理,胸腰椎功能基本恢復,效果理想。現將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5例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8~65歲。其中墜跌傷14例,車禍5例,日常活動意外致傷6例。損傷椎體:T 11 ~L 2 22例,佔88%,其它椎體損傷3例,佔12%。均採用墊枕加功能鍛煉治療,有效率100%;功能恢復快,未出現並發症,平均住院50天。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早期是在兼顧心理護理的同時,著重軀體康復的護理。因患者的心理障礙是由於軀體創傷引起,軀體康復有利於心理康復。護士應及時全面了解病人傷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骨折癒合過程與功能鍛煉的目的向患者講解清楚,消除緊張,增強康復信心,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密切配合。
2.2 疼痛 是骨折的普遍徵象,不但使患者軀體痛苦,還可增加消極情緒,影響睡眠和休息,不利於康復。護士可採用心理支持療法緩解疼痛,一是分散注意力以減輕疼痛知覺;二是事先進行關於疼痛知識的教育,改變疼痛反應。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利於增加對疼痛的耐受性。
2.3 卧位和傷椎下墊枕 患者住院後應平卧硬板床,去枕,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發生畸形或進一步損傷 〔1〕 。同時根據骨折壓縮的程度,在受傷椎體下墊適當軟枕,墊枕時可先低,後逐漸加高,此法利用軀乾重力和杠桿原理使脊柱保持穩定的背伸,循序漸進地復位,使壓縮的椎體擴張,骨折的畸形得以矯正 〔2〕 。患者必須堅持墊枕,療程不少於6周。
2.4 減少腹脹,保持大小便通暢 骨折後常因腹膜後血腫刺激內臟神經,引起反射性腸麻痹,導致糞便在腸內停留過久引起腹脹或疼痛。因而患者應進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且多飲水。腹脹時給予環形按摩、肛管排氣或清潔灌腸。對因腹脹造成排尿困難者可局部熱敷、聽流水聲、針灸或用導尿等方法。
2.5 做好皮膚護理,預防並發症 骨折後患者需長期平卧硬板床,生活不能自理。護士應幫助指導患者定時進行軸線翻身,即肩部和髖部同時翻身,避免肢體扭曲,造成脊柱扭轉。翻身時囑患者挺直腰背部,綳緊背肌,形成天然內固定夾板,一般每2~3h1次。保持皮膚清潔,做好皮膚護理,背部及局部受壓處定時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褥瘡發生。
2.6 功能鍛煉
2.6.1 意義 骨折後通過功能鍛煉,可發揮脊椎前縱韌帶和椎間盤纖維環張力及腰背肌所起的肌肉夾板作用,避免軟組織粘連及組織纖維化。堅持鍛煉可使慢性腰背痛等骨折後遺症明顯減少,同時也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 〔3〕 。因而在疼痛減輕後,應早期行腰背肌鍛煉。
2.6.2 原則 盡早開始,先易後難,先小幅度後大幅度,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以患者的主動活動為主,切忌粗暴的被動活動。
2.6.3 方法 (1)復位期:墊枕1~2周,鼓勵患者練習主動挺腹,1日3次,每次5~10min。(2)5點支撐法:仰卧,用頭部、雙肘、雙足跟5點支撐起全身,使背部騰空後伸,傷後1周左右進行。(3)3點支撐法:仰卧,雙臂置於胸前,用頭及雙足支撐,拱腰臀及背騰空離床,有利於腰背肌鍛煉,傷後2~3周進行此項練習。(4)4點支撐法:仰卧,用雙手,雙足4點支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呈拱橋狀,傷後3~4周進行。(5)飛燕點水法:俯卧,頸後伸稍用力後抬起胸部離開床面,兩上肢向後背伸,兩膝伸直,抬雙腿以腹部為支撐點,形似飛燕點水,5~6周後練習。
3 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後功能鍛煉持之以恆,但應避免勞累,防止外傷;加強營養增強體質,詳細講解下地活動時間的重要性。一般患者在治療6~7周後,視恢復情況下地站立、邁步,時間不宜過長,3個月後開始練習彎腰前屈,堅持卧硬板床,持續墊枕,定期來院復查。
==============================
(1) 病因病理和臨床特徵 : 腰椎壓縮性骨折 ,古稱「腰骨損斷」,是指以椎體縱向高度被「壓扁」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脊柱骨折 ,也是脊柱骨折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臨床多以第 11 、12 胸椎和第 1 、2 腰椎最為多見 ,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的緣故 ,發生率更高。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①間接暴力 : 最常見。多見從高處跌落 ,臀部或雙足著地後 ,力向上傳導致腰部;或者是重物從高處掉下沖擊頭、肩、背部 ,力向下傳導到腰部導致骨折;有些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 嚴重 ,某些輕微損傷 ,如乘車顛簸、平地坐倒等 ,也會造成椎體的骨折。
②肌肉拉力 : 當腰骶部的肌肉突然強烈收縮時 ,可產生相當大的拉應力 ,常見的會造成椎體的附件 ,如橫突、棘突等的骨折;嚴重的如破傷風或其他神經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肌肉強 烈收縮 ,可導致胸腰椎體的壓縮性骨折。
③直接暴力 : 平時少見。可見於交通事故、火器傷 ,或是腰部被直接打擊等 ,這類損傷往往造成脊髓損傷而有不同程度的癱瘓等嚴重後果。
(2) 診斷依據 : 多有明確的外傷史;胸腰局部腫痛 ,外觀可有後突畸形 ,局部有壓痛及叩擊痛 ,腰部活動不利;伴有骨髓損傷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X 線攝片可明確骨折的類 型和程度;CT 和 MRI 檢查可明確脊髓受壓的程度。
椎體骨折的臨床分類的標准有很多 ,根據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①穩定性骨折 : 凡單純椎體壓縮性骨折( 椎體前方壓縮不超過椎體厚度的 1/2 ,不合並附件骨折或韌帶撕裂 );或單純附件( 橫突、棘突或單側椎板、椎弓根 )骨折均屬穩定性骨 折。這類骨折對脊柱穩定性影響不大 ,一般無韌帶損傷 ,無明顯移位傾向 ,在治療上也較為簡單 ,多用保守治療 ,預後較好。
②不穩定性骨折 : 凡椎體壓縮超過椎體厚度的 l/2, 粉碎性 ,或骨折伴有脫位、附件骨折或韌帶撕裂的均屬不穩定性骨折。這類骨折多系強烈暴力造成 ,脊柱的穩定性遭到破壞 ,多 合並韌帶撕裂及脊髓或脊神經根損傷 ,在治療上較困難 ,大多需要手術 ,預後也較差。
(3) 辨證施治 : 首先明確骨折是否屬穩定 ,是否有脊髓、馬尾和脊神經根損傷 ,損傷程度怎樣 ,然後再制定治療方案。 基本按照骨折的處理原則進行 ,即復位、固定、煉功活動和葯物治療。
①穩定性骨折 : 一般需卧硬板床 6~8 周。壓縮性骨折者可採用墊枕療法 ,枕頭的適宜高度為 8~10cm 左右。這類骨折配合練功療法效果較好 ,因為正確、適當的練功不但能使壓縮的椎體復原 ,保持脊柱的穩定性 ,而且由於早期活動可增加腰背肌的力量 ,不致產生或加重骨質疏鬆現象 ,亦可避免或減輕後遺的慢性腰痛。具體做法 :
五點支撐法 : 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 ,用頭部、雙肘及足跟五點支撐起全身 ,背部盡力騰空後伸。早期可採用此法。
三點支撐法 : 在五點支撐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患者雙臂置於胸前,用頭部、雙足支撐用力,使全身騰空後伸。中後期可採用此法。
飛燕點水法 : 也稱「一點法」,患者俯卧上肢後伸 ,小腿與踝部墊一枕頭 ,使頭部和肩部盡量後仰 ,同時下肢盡量綳直後伸 ,全身翹起 ,僅讓腹部著床 ,呈一弧形 ,俗稱「兩頭翹」。 此法要求較高 ,多在前兩種方法鍛煉一段時間後再採用。
②不穩定性骨折 : 如果臨床沒有脊髓神經損傷的症狀 ,也可以考慮保守治療方法 ,但練功活動的時間應稍延後 ,且卧床時間應稍長。對於有脊髓神經損傷徵象的 ,大多應考慮手術治療。
③脊髓完全性損傷 : 盡早手術( 最好爭取在 8 小時以內 ), 行切開復位、徹底減壓 、內固定術;並且最好在傷後 1 小時內就開始用足夠量的糖皮質激素( 甲基強的松龍 ), 並維持 1~3 天 ,以使脊髓損傷減小到最小程度。
④脊髓不完全性損傷 : 除葯物治療、制動等外 ,應密切觀察臨床症狀和體征 ,若有加重或無明顯好轉者 ,或 CT 、MRI 檢查椎管內有較大骨片突入 ,脊髓和神經根受壓明顯者也應盡 早手術;若逐步好轉的 ,則可繼續保守治療。合並脊神經根損傷者 ,可參照脊髓不完全損傷的處理。中葯治療分早、中、後 三期 :
早期 : 多見局部腫脹、疼痛劇烈 ,胃納不佳 ,大便秘結 ,苔薄白 ,脈弦緊。證屬氣滯血瘀。治宜行氣活血 ,消瘀止痛。 方選復元活血湯、膈下逐瘀湯等 ,可外敷消腫膏或消瘀膏; 如果兼有少腹脹痛 ,小便不利者 ,當屬瘀血阻滯 ,膀胱氣化失調。治宜活血法瘀 ,行氣利水。可選膈下逐瘀湯合五苓散;如果局部持續脹痛 ,腹滿脹痛 ,大便秘結 ,苔黃厚膩 ,脈強有力。當屬血瘀氣滯 ,腑氣不通。治宜攻下逐瘀 ,方用桃核承氣湯合大成湯加減。
中期 : 腫痛雖消而未盡 ,程度已有減輕 ,但活動仍受限 ,舌暗紅 ,苔薄白 ,脈弦緩。證屬瘀血未盡 ,筋骨未復。治宜活血和營 ,接骨續筋。可用復元通氣散或續骨活血湯。
後期 : 可見腰酸腿軟 ,四肢無力 ,活動後局部隱隱作痛,苔白舌淡 ,脈虛細。證屬肝腎不足 ,氣血兩虛。治宜補益肝腎 ,調養氣血。方用地黃飲子。
對這類病人的急救處理非常重要 ,尤其是搬運 ,應採用平卧搬運法 ,大家動作一致地平托頭、背、腰、臀、腿部 ,或者用滾動的方法 ,將傷者移至有厚墊的木板擔架或硬板床上;診斷時盡可能做局部的 CT 或 MRI 檢查 ,以便了解損傷的情況和程度 ,有利於決定治療方案。治療時 ,在未完全了解病情前 ,切不可盲目進行正骨復位 ,以免加重損傷;另外 ,對於截癱的病人 ,護理尤應注意防止褥瘡、尿路感染、肺部感染、便秘等的發生 ,而且早期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也非常重要。
回答者: 小松博客 - 首席運營官 十三級 1-2 22:32
--------------------------------------------------------------------------------
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護理要點
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指穩定性骨折,脊椎附件無骨折,無神經損傷症狀者。我院自1998年以來對25例此類患者均採用墊枕及功能鍛煉方法進行治療和護理,胸腰椎功能基本恢復,效果理想。現將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5例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8~65歲。其中墜跌傷14例,車禍5例,日常活動意外致傷6例。損傷椎體:T 11 ~L 2 22例,佔88%,其它椎體損傷3例,佔12%。均採用墊枕加功能鍛煉治療,有效率100%;功能恢復快,未出現並發症,平均住院50天。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早期是在兼顧心理護理的同時,著重軀體康復的護理。因患者的心理障礙是由於軀體創傷引起,軀體康復有利於心理康復。護士應及時全面了解病人傷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骨折癒合過程與功能鍛煉的目的向患者講解清楚,消除緊張,增強康復信心,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密切配合。
2.2 疼痛 是骨折的普遍徵象,不但使患者軀體痛苦,還可增加消極情緒,影響睡眠和休息,不利於康復。護士可採用心理支持療法緩解疼痛,一是分散注意力以減輕疼痛知覺;二是事先進行關於疼痛知識的教育,改變疼痛反應。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利於增加對疼痛的耐受性。
2.3 卧位和傷椎下墊枕 患者住院後應平卧硬板床,去枕,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發生畸形或進一步損傷 〔1〕 。同時根據骨折壓縮的程度,在受傷椎體下墊適當軟枕,墊枕時可先低,後逐漸加高,此法利用軀乾重力和杠桿原理使脊柱保持穩定的背伸,循序漸進地復位,使壓縮的椎體擴張,骨折的畸形得以矯正 〔2〕 。患者必須堅持墊枕,療程不少於6周。
2.4 減少腹脹,保持大小便通暢 骨折後常因腹膜後血腫刺激內臟神經,引起反射性腸麻痹,導致糞便在腸內停留過久引起腹脹或疼痛。因而患者應進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且多飲水。腹脹時給予環形按摩、肛管排氣或清潔灌腸。對因腹脹造成排尿困難者可局部熱敷、聽流水聲、針灸或用導尿等方法。
2.5 做好皮膚護理,預防並發症 骨折後患者需長期平卧硬板床,生活不能自理。護士應幫助指導患者定時進行軸線翻身,即肩部和髖部同時翻身,避免肢體扭曲,造成脊柱扭轉。翻身時囑患者挺直腰背部,綳緊背肌,形成天然內固定夾板,一般每2~3h1次。保持皮膚清潔,做好皮膚護理,背部及局部受壓處定時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褥瘡發生。
2.6 功能鍛煉
2.6.1 意義 骨折後通過功能鍛煉,可發揮脊椎前縱韌帶和椎間盤纖維環張力及腰背肌所起的肌肉夾板作用,避免軟組織粘連及組織纖維化。堅持鍛煉可使慢性腰背痛等骨折後遺症明顯減少,同時也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 〔3〕 。因而在疼痛減輕後,應早期行腰背肌鍛煉。
2.6.2 原則 盡早開始,先易後難,先小幅度後大幅度,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以患者的主動活動為主,切忌粗暴的被動活動。
2.6.3 方法 (1)復位期:墊枕1~2周,鼓勵患者練習主動挺腹,1日3次,每次5~10min。(2)5點支撐法:仰卧,用頭部、雙肘、雙足跟5點支撐起全身,使背部騰空後伸,傷後1周左右進行。(3)3點支撐法:仰卧,雙臂置於胸前,用頭及雙足支撐,拱腰臀及背騰空離床,有利於腰背肌鍛煉,傷後2~3周進行此項練習。(4)4點支撐法:仰卧,用雙手,雙足4點支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呈拱橋狀,傷後3~4周進行。(5)飛燕點水法:俯卧,頸後伸稍用力後抬起胸部離開床面,兩上肢向後背伸,兩膝伸直,抬雙腿以腹部為支撐點,形似飛燕點水,5~6周後練習。
3 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後功能鍛煉持之以恆,但應避免勞累,防止外傷;加強營養增強體質,詳細講解下地活動時間的重要性。一般患者在治療6~7周後,視恢復情況下地站立、邁步,時間不宜過長,3個月後開始練習彎腰前屈,堅持卧硬板床,持續墊枕,定期來院復查。
參考文獻
1 呂式媛.創傷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11.
2 施杞,王和鳴.骨傷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17.3 王亦聰.骨與關節損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533.
作者單位:250001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醫院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512603.html
⑩ 您好!辛苦了!如何康復治療恢復好了,我也是胸12椎體骨折,高位截癱患者。
你好,一般是手術後,一、先使用營養神經的葯物來進行治療主要目的是改善和專營養神經組織屬促使恢復,二、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康復鍛煉計劃,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 三、可採用高壓氧艙針灸物理等療法來輔助治療。
建議;具體的康復程度這個要取決於患者的損傷程度,通過治療一般患者能夠達到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