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針灸有哪幾種治療方法
針灸療法的簡稱,包括針刺和艾灸兩種治療方法。針刺療法是用特製的金屬針具內刺激人體穴位,運容用操作手法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艾灸療法是用艾絨搓成艾團或艾條,點燃後沮灼穴位,達到溫通經脈、扶陽散寒的目的。針刺和艾灸兩者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是通過刺激經絡穴位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經常配合使用。針灸療法是中醫學術中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具有簡便、有效、安全、適用症廣等特點。自從《黃帝內經》中對針灸進行全面論述以來,針灸療法已在祖國醫學寶庫中綿亘兩千年而不衰。
B. 針灸的學習方法
可以買一來本《針灸腧穴學》,然源後看針灸講課視頻,然後鍛煉。如果單純了解,可以看中醫講座,百家講壇之類的中醫普及視頻。買一張針灸圖譜或者針灸模型家人也很好。
也可以來找靈樞針灸黃曉晨老師,在長沙開了培訓班,有名師指點對我們學習很有幫助
C. 針灸治療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針灸治療原則是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即病性、病位、病因等來確定治療的大法。常用的治專療原則分述如下:屬一、補虛與瀉實即扶正與袪邪,是知道針灸治療的基本原則。二、清熱與溫寒指熱性病用「清」法,寒性病用「溫」法,這是針對疾病寒熱的性質提出的治療原則。三、治標與治本標本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用以說明各種病證矛盾雙方的主次關系。主要遵循實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四、局部與整體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也是一個辯證的關系,是中醫的整體觀念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為局部出現的一些症狀往往是整體病變的一個部分,我們可以從局部的變化來推斷整體變化的情況。針灸治病,補虛運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才不會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五、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是以病因病機為一句來選用治療方法的,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體現。六、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指的是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它從分地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原則的靈活性。
D. 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方法都有哪些
三叉神經痛是可以針灸的,而且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是有用的,針灸的時候也可以中醫辨證論治,在治療期間要注意多休息,避免遭受寒冷空氣刺激。
E. 肝氣郁滯型有怎樣的針灸治療方法
[治法]以胰、內分泌、腎上腺、緣中、三焦、腎、神門、心、肝為主穴,
配穴加太沖版、章權門、隔俞、行間。
[處方]胰、內分泌、腎上腺、緣中、三焦、腎、神門、心、肝、太沖、
章門、隔俞、行間。
[做法]毫針輕刺激,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法。每次取單耳4~5穴,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F. 腰椎病的針灸治療方法是什麼
針灸治療腰椎病?針灸治腰椎間盤突出?治療腰椎病的好方法!針灸治療腰椎病只是針對輕度腰椎病,早期腰椎病!治療腰椎病的好方法【年輪骨科醫院】特色微創治療!
G. 針灸治療原理是什麼
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版疾病。灸法是把燃權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針灸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治療各種疾病的手法之一。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從外治內」的治療方法。是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手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裡、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干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現在,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為廣大群眾所信仰。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H. 針灸療法有哪些
針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它是通過調整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由於其具有操作簡便、適應證廣、療效明顯和經濟安全等優點,因此數千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的歡迎。
以下介紹幾種腸胃病常見病症的針灸療法:
慢性胃炎
[主穴]脾俞、足三里穴。
[配穴]肝氣犯胃,加內關、中脘、太沖穴;脾胃虛弱加章門、胃俞穴。
[做法]脾胃虛弱者用補法,章門、足三里可加灸法;肝氣犯胃則用平補平瀉法。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日。
十二指腸炎
[主穴]脾俞、胃俞、肝俞。
[配穴]氣滯者,加太沖;水濕停留,加豐隆。
[做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寒證可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1~2次,4周為1療程,療程間隔7日。
胃、十二指腸潰瘍
[主穴]內關、中脘、足三里。
[配穴]痛甚,加梁丘;反酸,加胃俞、梁門;脅痛,加期門、陽陵泉;吐酸,加公孫、太沖;胃寒,加脾俞、胃俞(均灸);出血,加血海。
[做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寒證可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l~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1~2次,4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日。
胃下垂
[主穴]中脘、內關、太沖、公孫。
[配穴]痛甚,加梁丘、足三里;便秘,加大橫、支溝;嘔吐,加內庭;反酸,加肝俞、大都;食慾不振,加足三里。
[做法]可用補法,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l~2次,5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日。
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是以艾絨或其他葯物點燃以後,對體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熏灼、溫熨,借灸火溫熱刺激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傳統療法。艾葉性溫,氣味辛香,易燃,用作灸法的主要原料。具有溫經通絡,散寒祛濕,行氣活血等防病保健作用。灸法還可以溫補脾腎,回陽固脫。常用的艾灸法有溫和灸和隔姜灸。
腸胃病常用的艾灸法常用穴位有:肺俞、膈俞、腎俞、足三里、中脘、天樞、命門、身柱、脾俞、氣海、關元、水泉、脊中、華蓋、梁門、神闕、大椎、肝俞、三陰交、行間、中極。可選擇3~4個穴位,並根據個人不同體質,辨證配穴。
艾灸療法應注意:患者選擇舒適的體位,施灸時注意安全,防止艾絨條脫落,燒傷皮膚或衣物。根據不同的部位、皮膚厚薄、病情輕重、年齡和體質的不同,選擇適當的灸法和炷數。顏面、五官、大血管、粘膜附近及毛發生長部位不宜灸。皮膚有潰瘍、傷口感染者不宜用灸法。梵谷熱、急病、實證及陰虛發熱者不宜用灸法。灸時患者局部起泡是火力太大,溫度過高。輕者可以自行修復,數日後吸收結痂。重者須找醫務人員進行消毒、包紮,以防感染。
I. 瘀血內停型有怎樣的針灸治療方法
[治法]以胰、內分泌、腎上腺、緣中、三焦、腎、神門、心、肝為主穴,
配穴加膈專俞、內屬關、四關穴、血海、肺俞。毫針瀉法(註:瀉法,是泛指能疏瀉病邪,使
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瀉法適用於各種實證。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時間長,大拇指向後,食指向前;提插時先深後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時間長,以上提為主;進針快而出針要慢;針尖應迎著經脈循行方向,逆經而刺;患者呼氣時出針,吸氣時進針;出針時不必按閉針孔,還可以搖大針孔。)。
[處方]胰、內分泌、腎上腺、緣中、三焦、腎、神門、心、肝、膈俞、
內關、四關穴、血海、肺俞。
[做法]毫針輕刺激,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法。每次取單耳4~5穴,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