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药物治疗 > 抗病毒药物治疗是什么药啊

抗病毒药物治疗是什么药啊

发布时间:2021-02-09 11:28:08

1. 抗病毒治疗目前采用的较好的药物是什么,谢谢!

参考答案 曾在生活的夜里,苦恼迷失,你点燃的光亮,指引着方向;曾在河里泛滥失意,不经意你的帆船,开满了晶莹的涟漪,就那么温暖的语言,让我靠岸。

2. 抗病毒药的药物分类

核苷由碱基和糖两部分组成。由五种天然碱基(A,,T,U,G)中的一种与核糖或脱氧核糖所形成的各种核糖核苷或脱氧核糖核苷称天然核苷,若通过化学修饰改变天然碱基或糖基中的基团后形成的核苷称为人工合成核苷,则这些人工合成核苷就有可能成为天然核苷的抑制剂,抑制病毒或宿主细胞的DNA或RNA聚合酶活性,阻止DNA或RNA的合成,杀灭病毒。
核苷其类似物类抗病毒药物依据其结构可以分为非开环类和开环类。
1.非开环核苷类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通常需要在体内转变成三磷酸酯的形式而发挥作用,这是此类药物共有的作用机制。
齐多夫定(Zidovudine)为胸苷的类似物,在其脱氧核糖部分的3位上以叠氮基取代,它可以对能引起艾滋病的HⅣ和T细胞白血病的RNA肿瘤病毒有抑制作用,为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
齐多夫定进入HⅣ感染的细胞内,先由宿主细胞内的胸苷激酶、胸苷酸激酶及核苷二磷酸激酶磷:酸化,生成5′-三磷酸化齐多夫定而发挥作用。
齐多夫定对光、热敏感,所以齐多夫定应在15~25℃以下避光保管。
齐多夫定胃肠道吸收较好,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0%~70%,半衰期约为1 h,在机体组织和脑脊液中较高。齐多夫定进人体内后,经肝脏首过代谢后,快速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5′-氧葡糖醛酸苷代谢物,此代谢物血浆清除半衰期与齐多夫定相似,但没有抗HⅣ作用。另一个代谢产物为3′-氨基-3′-脱氧胸苷,其血浆中浓度很低,可能与骨髓抑制毒性有关。
齐多夫定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表现为贫血,因此用药后的患者有30%~40%出现严重贫血和粒细胞减少,需定期进行输血。
司他夫定(Stavudine)为脱氧胸苷的脱水产物,引入2′,3′-双键,是不饱和的胸苷衍生物。司他夫定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良好,血浆半衰期比较短,为1-2h,大量的药物以原型从尿中排泄。
司他夫定作用机制和齐多夫定相似,进人细胞后,在5′位逐步磷酸化,生成三磷酸酯,从而达到抑制逆转录酶活性,使DNA键断裂的作用。司他夫定对HⅣ-1和HⅣ-2有同等抑制作用,对齐多夫定产生耐药性的HⅣ-病毒株有抑制作用,但骨髓毒性是齐多夫定的1/10以上。司他夫定适用于对齐多夫定、扎西他滨等不能耐受或治疗无效的艾滋病及其相关综合征。
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双脱氧硫代胞苷化合物,有β-D-(+)及β-L二(-)两种异构体,两种异构体都具有较强的抗HⅣ-1的作用。但其β-L-(-)的异构体对胞苷-脱氧胞苷脱氨酶的脱氨基作用有拮抗作用。
拉米夫定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可达72%~95%,血浆半衰期为2~4h.
拉米夫定对逆转录酶的亲和力大于人DNA聚合酶的亲和力,因而具有选择性作用。拉米夫定抗病毒作用强而持久,且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临床上可单用或与齐多夫定合用治疗病情恶化的晚期HⅣ感染患者。
拉米夫定的骨髓抑制及周围神经毒|生比其他几个核苷衍生物都要小,这可能与其对线粒体DNA聚合酶抑制作用很小有关,但拉米夫定的β-D-(+)异构体的骨髓毒性高出β-L-(-)异构体10倍。
扎西他滨(Zalcitabine)作用机制与齐多夫定相同,在细胞内转化为有活性的三磷酸代谢物,从而竞争性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并可能中止病毒DNA的延长。扎西他滨和齐多夫定联用时,有加合和协同的抗病毒作用,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疾病的发展。
扎西他滨口服可经胃肠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为87%~100%,口服后1-2h血药浓度达峰值。扎西他滨较易通过血脑屏障,75%的药物以原型经肾排出。血浆半衰期为1.2h.
扎西他滨临床主要用于不能耐受拉米夫定治疗的艾滋病及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患者,与拉米夫定合用对HⅣ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并可阻止耐药病毒株的出现及减少毒性反应。
2.开环核苷类
开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Aciclovir)等。
阿昔洛韦(Aciclovir)是开环的鸟苷类似物,可以看成是在糖环中失去C-2 7和C-3,的嘌呤核菩类似物。阿昔洛韦是第一个上市的开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系广谱抗病毒药物,现已作为抗疱疹病毒的首选药物。
阿昔洛韦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水,5%溶液的pH为11.1位氮上的氢因具有酸性可制成钢盐,易溶于水,可供注射用。
阿昔洛韦作用机制独特,只在感染的细胞中被病毒的胸苷激酶专一性地在相应于C-5,羟基的位置上磷酸化成单磷酸或二磷酸核苷(在未感染的细胞中不被细胞胸苷激酶磷酸化),而后在细胞酶系中转化为三磷酸形式,掺人到病毒的DNA中,才能发挥其干扰病毒DNA合成的作用。由于该化合物不含有相当的C-3′羟基,为链中止剂,从而使病毒的DNA合成中断。
阿昔洛韦被广泛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炎、生殖器疱疹、全身性带状疱疹和疱疹性脑炎及病毒性乙性肝炎。阿昔洛韦使用不当时,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盐酸伐昔洛韦(Valaciclovir Hydrochloride) 是阿昔洛韦与缬氨酸形成的酯类前体药物,口服居吸收迅速并在体内很快转化为阿昔洛韦,其抗病毒作用为阿昔洛韦所发挥,抗病毒的机制和过程与阿昔洛韦一样。
盐酸伐昔洛韦口服后迅速吸收转化为阿昔洛韦,血中阿昔洛韦达峰时间为O.88~1.75h,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7%,是阿昔洛韦的3-5倍。该品进入体内后广泛分布,可分布至多种组织中,其中胃小肠、肾、肝、淋巴结和皮肤组织中浓度最高,脑组织中的浓度最低。盐酸伐昔洛韦在体内全部转化为阿昔洛韦。
该品体内的抗病毒活性优于阿昔洛韦,对单纯性疱疹病毒1型和2型的治疗指数分别比阿昔洛辛高42.91%和30.13%,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有很高的疗效,对哺乳动物宿主细胞的毒性很低。
更昔洛韦(Ganciclovir)的侧链比阿昔洛韦多一个羟甲基,可以看成是具有C-3′羟基和C-5′羟基的开环脱氧鸟苷衍生物,对巨细胞病毒的作用比阿昔洛韦强,对耐阿昔洛韦的单纯疱疹病毒仍然有效。
更昔洛韦进入细胞内后迅速被磷酸化形成单磷酸化合物,然后经细胞激酶的作用转化为三磷酸化合物。在感染巨细胞病毒的细胞内,更昔洛韦磷酸化的过程较正常细胞中更快。更昔洛韦三磷酸化合物可竞争性抑制DNA聚合酶,并掺人病毒及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化合物对病毒DNA聚合酶的抑制作用比对宿主细胞的DNA聚合酶强。
更昔洛韦毒性比较大,最常见的是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临床上更昔洛韦主要用于预防及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患者。
喷昔洛韦(Penciclovir)是更昔洛韦的生物电子等排衍生物,是更昔洛韦侧链上的氧原子被碳原子取代,与阿昔洛韦有相同的抗病毒谱,但生物利用度较低。
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喷昔洛韦被脱氧胸苷激酶磷酸化为三磷酸喷昔洛韦。三磷酸化物能抑制痕毒DNA聚合酶,从而影响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喷昔洛韦的选择性可能来自于两个原因。首先是在正常细胞中,喷昔洛韦磷酸化速度显著低于病毒感染细胞,所以在病毒感染细胞内,三磷酸化产物含量显著高于未感染细胞。三磷酸化产物与病毒DNA聚合酶的亲和性显著高于人DNA聚合酶。喷昔洛辛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与其他核苷酸类似物相似。喷昔洛韦与阿昔洛韦的不同在于,喷昔洛韦的三磷酸活化产物在细胞内存在时间更长,所以喷昔洛韦细胞内浓度更高。
喷昔洛韦体外对I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口唇或面部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
泛昔洛韦(Famciclovir)是喷昔洛韦6-脱氧衍生物的二乙酸酯,是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后在肠壁吸收后迅速去乙酰化和氧化为有活性的喷昔洛韦,故替代喷昔洛韦。
泛昔洛韦口服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为77%,在体内很快转变为喷昔洛韦,半衰期约为2h,60%~65%经肾排出。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有一个较长的半衰期(9-1Oh),单纯疱疹病毒I型和Ⅱ型感染的细胞内半衰期分别为10h和20h.
泛昔洛韦临床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是阿德福韦的前体,阿德福韦是5′-单磷酸脱氧阿糖腺苷的无环类似物,阿德福韦酯是阿德福韦的双新特戊酰氧基甲醇酯。阿德福韦酯在体内水解为阿德福韦后发挥抗病毒作用。
阿德福韦酯口服生物利用度约59%,达峰时间为O.58-4.OOh,消除半衰期为7.84h.阿德福韦酯口服后45%迅速代谢为阿德福韦,多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肾脏由尿以原型排泄。
阿德福韦酯对嗜肝病毒、逆转录病毒及痤疮病毒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晚期艾滋病患者能延长其存活时间,且无致畸、诱变、致癌及胚胎毒性。阿德福韦酯已获中国S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其适应证为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药尤其适合于需长期用药或已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者。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齐多夫定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不同。它们不需要磷酸化活化,直接与病毒逆转录酶催化活性部位的P酯疏水区结合,使酶蛋白构象改变而失活,从而抑制HⅣ-1的复制。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不抑制细胞DNA聚合酶,因而毒性小,但同时容易产生耐
药性。临床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通常不单独使用,而是和核苷类药物一起使用,可产生增效作用。已经上市的主要品种有奈韦拉平、依发韦仑等。
1.奈韦拉平(Nevirapine)
是专一性HⅣ-1逆转录酶抑制剂,进入细胞后,不需通过磷酸化来激活。奈韦拉平通过与HⅣ-1的逆转录酶直接连接及通过使此酶的催化端破裂来阻断RNA依赖和D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但奈韦拉平仅可抑制HⅣ病毒的逆转录酶活性,对其他的逆转录酶无作用。
奈韦拉平和核苷类抑制剂合用时有相加作用,对齐多夫定耐药HⅣ病毒株也有效,但奈韦拉平在使用中最大的问题是快速诱导的抗药性。体外试验表明,奈韦拉平一旦和病毒接触后,很快就诱导抗药性,抗药病毒株对奈韦拉平的敏感性是其1/400.临床试验也证实,奈韦拉平在用药1-2周内即失去抗病毒作用。
奈韦拉平只能与核苷类抑制剂联合使用治疗成年晚期HⅣ感染患者。
2.依发韦仑(Efavirenz)
是HⅣ-1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非竞争性地抑制HⅣ-1的逆转录酶,而对HⅣ-2逆转录酶和人细胞DNA的α、β、γ、δ聚合酶没有抑制作用。依发韦仑具有强效抗病毒活性,对耐药病毒也有效。
依发韦仑口服吸收较好,达峰时间3-5h,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而达到脑髓液,浓度可达到HⅣ-1大多数野生型和临床常见株的IC90以上,包括K103N突变株。
临床上,依发韦仑与其他抗病毒药联合应用,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Ⅳ-1感染的艾滋病成人、青少年和儿童的抗病毒联合治疗。 人免疫缺陷病毒(HⅣ)蛋白酶抑制剂是治疗艾滋病的另一类药物。有两种HⅣ蛋白产物是裂解成熟蛋白的前体,裂解过程受HⅣ蛋白酶的催化,所释放出的蛋白质对病毒的复制起决定性作用,这些蛋白质包括蛋白酶本身及逆转录酶、整合酶和结构蛋白。其中蛋白酶系门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Proteinase),其特点之一是能水解断裂苯丙氨酸-脯氨酸和酪氨酸-脯氨酸的肽键。而哺乳类动物的蛋白酶难以水解它们。此类药物有沙奎那韦、利托那韦、茚地那韦和奈非那韦。
1.沙奎那韦(Saquinavir)
是一多肽衍生物,为高效、高选择性的HⅣ蛋白酶抑制剂乞沙奎那韦能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Ⅳ)蛋白酶,从而阻断了病毒蛋白酶转录后的修饰,是此类药物第一个用于治疗HⅣ感染的药物。
沙奎那韦作用于HⅣ繁殖的后期,该品与HⅣ蛋白酶的激活点结合,使之失去结合和水解断裂多肽的功能。沙奎那韦抑制HⅣ蛋白酶与其他抗HⅣ病毒药如叠氮胸苷,抑制HⅣ逆转录酶的作用靶酶系不同,无交叉耐药病毒产生。
沙奎那韦的作用是竞争性和可逆性的,选择性较高,在高于对HⅣ-1和HⅣ-2产生抑制作用浓度近万倍的浓度下,对人体胃蛋白酶,组织蛋白酶D、E及人白细胞弹性硬蛋白酶等几无抑制作用,对二肽酶和脯肽酶无作用。
沙奎那韦口服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较低,食物能显著增加该品AUC,空腹服用该品血中药物浓度极低,须餐后2h内服用。
临床上,沙奎那韦与其他药物合用治疗严重的HⅣ感染,能增加CD4计数,降低血中HⅣ总量。
2.茚地那韦(Indinavir)
是一种新型特异性蛋白酶抑制剂,通过破坏HⅣ病毒复制顺序而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率约为99%,对HⅣ-1的选择性大约是对HⅣ-2的10倍。
茚地那韦是蛋白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它能与蛋白酶的活性部位直接结合,阻碍病毒颗粒成熟过程中病毒前体多蛋白的裂解过程,由此产生的不成熟的病毒颗粒不具有感染性,无法启动新一轮感染。
茚地那韦临床使用硫酸盐,口服被快速吸收,达峰时间为0.8h,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65%,消除半衰期为1.8h.硫酸茚地那韦经肾脏原型排泄不到20%,由于半衰期短,很快从体内清除。
茚地那韦主要用于成人HⅣ-1.感染,单独使用适用于治疗临床中不适宜使用核苷类或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的成年患者。茚地那韦合用齐多夫定治疗组患者CD4细胞水平有显著增长,病毒载量减少,延长进展至艾滋病的患者的存活期,故临床中茚地那韦与齐多夫定联合使用治疗HⅣ-1型感染患者。该品不得与特非那定、阿司咪唑、三唑仑、咪达唑仑等药物合用,此外CYP3A4强诱导剂利福平由于可降低该品血药浓度也不可与该品合用。
3.奈非那韦(Nelfinavir)
为非肽类蛋白酶抑制剂,通过与HⅣ蛋白酶的活性位点可逆性键合而起作用。HⅣ蛋白酶是HⅣ复制环节中的关键酶,能打乱病毒的成熟过程,继而释放出未成熟的不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分子。
奈非那韦与抗病毒核苷类似物合用治疗晚期或进展性免疫缺陷患者的HⅣ-1感染。奈非那韦能抑制细胞色素P450,主要经由此途径代谢的药物与奈非那韦同时使用会增加副作用的出现;不能同时应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利福平、咪达唑仑、三唑仑和西沙必利。 临床上使用的其他主要抗病毒药物还有利巴韦林(Ribavirin)、盐酸金刚烷胺(Amantadine Hydrochloride)、盐酸金刚乙胺(Rimantadine Hydrochloride)、膦甲酸钠和磷酸奥司他韦(Oseltamivir Phos.phate)。
1.利巴韦林(Ribavirin)
为广谱抗病毒药,体内和体外的实验表明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活性,对多种病毒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对A型和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腺病毒肺炎、甲型肝炎、疱疹、麻疹等有防治作用。从化学结构看,利巴韦林可视为磷酸腺苷(AMP)和磷酸鸟苷(GMP)生物合成前体氨基咪唑酰氨核苷(AICAR)的类似物。利巴韦林易被细胞内的嘌呤核苷激酶-磷酸化,继之三磷酸化。所得利巴韦林-磷酸酯可以抑制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MP)脱氢酶,从而抑制了GMP的生物合成。利巴韦林三磷酸酯抑制mRNA的5′端鸟嘌呤化和末端鸟嘌呤残基的N7甲基化,并且与GTP和ATP竞争抑制RNA聚合酶。
利巴韦林可用于治疗麻疹、水痘、腮腺炎等,也可用喷雾、滴鼻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及静脉注射治疗小儿腮腺病毒肺炎,均取得较好疗效。对流行性出血热能明显缩短退热时间,使尿蛋白转阴,血小板恢复正常。该药在体内磷酸化,并且能抑制病毒的聚合酶和mRNA,也可以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Ⅳ)感染者出现艾滋病的前期症状。
利巴韦林在使用过程中有较强的致畸作用,故禁用于孕妇和预期要怀孕的妇女(该品在体内消除很慢,停药后4周尚不能完全自体内清除)。大剂量使用时,可致心脏损害。
2.盐酸金刚烷胺(Amantadine Hydrochloride)
为一种对称的三环状胺,它可以抑制病毒颗粒穿人宿主细胞,也可以抑制病毒早期复制和阻断病毒基因的脱壳及核酸向宿主细胞的侵入。
盐酸金刚烷胺在低浓度(0.03-1.0mg/ml)时,对A型流感病毒具有特定的抑制作用,作为流感流行期人群的预防用药,保护率可达50%-79%,对已发病者,如在48h内给药,能有效地治疗由于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症状,24h内用药,体温可明显下降,36h内用药其余症状也显著减轻。
盐酸金刚烷胺口服有很好的吸收,能穿透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反应,如头痛、失眠、兴奋、震颤。但在治疗剂量下毒性较低,由于这-特点,该品也用于抗震颤麻痹。盐酸金刚烷胺并可分泌于唾液、鼻腔分泌物和乳汁中,约90%的药物以原型排泄,主要从肾小管排泄,至今尚未见盐酸金刚烷胺代谢物的有关报道。
盐酸金刚烷胺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所有A型流感毒株,尤其是亚洲流感病毒A2毒株。
盐酸金刚烷胺抗病毒谱较窄,除用于亚洲A型流感的预防外,对B型流感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均无效。
3.盐酸金刚乙胺
是盐酸金刚烷胺的衍生物。抗A型流感病毒的活性
比盐酸金刚烷胺强4-10倍,而对中枢神经的副作用也比较低。
盐酸金刚乙胺口服吸收较快而且完全。在给药后3~8 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约于5 d后达到稳态。
盐酸金刚乙胺在肝内广泛发生代谢,尿中排泄的原型药物仅占剂量的25%.尿中排出的羟基代谢物约占剂量的18%,粪中排泄量小于剂量的1%.该品平均消除半衰期约25h.
盐酸金刚乙胺主要对A型流感病毒具有活性。在体外抑制A型流感病毒的增殖,包括自人体分离到的H1N1、H2N2及H3N2亚型。对A型流感黏病毒感染的动物,盐酸金刚乙胺既有预防作用又有治疗作用。
膦甲酸钠(Foscarnet Sodium)是无机焦磷酸盐的有机类似物,在体外试验中可抑制包括巨细胞病毒(CMV)、人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HSV-1和HSV-2)等疱疹病毒的复制。在不影响细胞DNA聚合酶的浓度下,膦甲酸钠在病毒特异性DNA聚合酶的焦磷酸盐结合位点产生选择性抑制作用,从而表现出抗病毒活性。
膦甲酸钠不需要被胸腺嘧啶激酶或其他激酶激活(磷酸化),因此在体外对HSVTK缺失突变株和CMVUL97突变株有活性。所以,耐阿昔洛韦的HSV株或耐更昔洛韦的CMV株可能会对膦甲酸钠敏感。但是,伴有DNA聚合酶改变的耐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突变株可能也耐膦甲酸钠。在体外试验中,将膦甲酸钠和更昔洛韦联用可见活性增强。
膦甲酸钠现主要外用于疱疹病毒的皮肤、黏膜感染。该品尚有抑制HⅣ逆转录酶的作用,曾试用于并发鼻炎、肺炎、结肠炎或食管炎的艾滋病患者。
4.磷酸奥司他韦(Oseltamivir Phosphate)
是全碳六元环类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乙酯型前药,口服后很容易经肠胃道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达80%,口服后经体内酯酶的代谢产生活性物质,从而产生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奥司他韦对于禽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的疗效。
磷酸奥司他韦为口服制剂,主要通过干扰病毒从被感染宿主细胞表面的释放来减少病毒传播。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A型和8型流感病毒导致的流行性感冒,是预防和治疗流感最有效的药物。

3. 抗病毒什么药好

总体而言,抗病毒药还比较少,目前主要是用于对抗艾滋病毒、疱疹病毒、乙肝版和权丙肝病毒以及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的药物,一般都还是有副作用的,需经医生处方。多数不太严重的情况下还是靠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自愈,如疱疹、流感之类,医院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4. 已开发的抗病毒药物有哪些种类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
肝炎
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
抑郁
、妄想症、重度焦虑。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只是在部分病人身上出现,而且其损伤是一过性的,停用后几天到几个月,上述不良反应便可烟消云散。所以,在用药过程中,病人需要密切留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异常情况马上告诉医生,这样医生便可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来调整剂量和给药频率。肝功能失代偿(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10倍以上)的病人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一旦用了干扰素,肝功能将发生急剧的损害,出现严重黄疸。
高志良教授特别强调,使用干扰素者应密切监测副反应,要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亢,最好先用药物控制好,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另外,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
抑郁症
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不良反应较多,是限制干扰素广泛使用的一大瓶颈。价格昂贵,则是干扰素的另一大缺点。普通干扰素70块钱左右一支,隔天打一支,一个月下来就耗去一千多块钱。长效干扰素贵得更是惊人,一支的价格在1000~1400元之间,这样一个月下来也要5000多块,优势是一个星期打一次就行了,效果优于普通干扰素。干扰素的疗程至少半年,这半年下来普通干扰素大约要六七千元,长效干扰素大约要三万五。这还仅仅是抗病毒花掉的钱,算上保肝降酶药等其他药物,还有一系列的检查费用,这不是一个普通收入的病人可以轻易承受的。何况,有些病人疗程还不止半年。
2:拉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被全世界普遍认可的乙肝抗病毒药物,除了干扰素之外,还有另一大门派——核苷类药物,这类药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广泛用于治疗乙肝。这一门派的大师兄便是赫赫有名的拉米夫定(商品名“贺普丁”)。拉米夫定被誉为乙肝抗病毒第二个里程碑性的药物。
当年,拉米夫定刚出道时风光无限,呼声很高,在很多乙肝病友的记忆中也许还依稀能记起当时的媒体给了拉米夫定怎样的评价——“(拉米夫定)的面世为无数乙肝患者带来了希望与福音”。
拉米夫定进入肝细胞内通过抑制HBV过程中必需的酶――HBV聚合酶,有效阻止病毒的合成和复制,适用于HBV活动性复制的慢乙肝成年病人(16岁以上)。拉米夫定起效非常快,很多病人用药大约1周后就后显现疗效,HBV-DNA平均阴转时间比干扰素治疗提前2个月。拉米夫定第二个优点是HBV-DNA下降幅度大,阴转率高,在使用的头2~3个月,DNA一般能下降2~3个对数级,如从107下降到105~104,用到半年左右有超过一半的人DNA都能阴转。拉米夫定第三个优点是适应范围广,由于其毒副作用低,一些病情危重不宜使用干扰素的病例在使用拉米夫定后能够获得较好疗效,加上拉米夫定只需每天口服一粒,较干扰素大为方便。
然而,拉米夫定好是好,可是用久了容易使乙肝病毒产生“审美疲劳”,居然可以在拉米夫定的眼皮底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是什么让病毒不再惧怕拉米夫定?科学家们仔细分析后发现,原来病毒的基因已出现变异,对拉米夫定已不再“感冒”。
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乙肝患者发生病毒变异的比例增高,第一年为14%,也就是说使用拉米夫定满一年的病人中,有14%的人再用拉米夫定已经无效;第二年这个数字变为38%;第三年变为49%;第四年变为66%。高变异率限制了拉米夫定的长期应用。有些乙肝病人在发生病毒耐药变异后会出现病情加重,少数甚至发生肝功能失代偿。
3:阿德福韦:拉米耐药后的新希望
拉米夫定的病毒耐药变异问题一直让医生和病人们非常头疼。拉米夫定耐药后该怎么办,人们迫切期待着新的药物出现,阿德福韦(有两种产品,包括国产的“代丁”和进口的“贺维力”)的上市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让对拉米夫定耐药的病毒株重新低头。
其实,阿德福韦在抗病毒能力方面并不比拉米夫定强,甚至可以说弱于后者。这体现在其抗病毒速度没有拉米夫定快,起效时间慢,而且抗病毒的强度不够高。阿德福韦一般使用3个月后才起效,很少在1~2个月DNA就能阴转的。所以阿德福韦一度被列为二线药物,只有在拉米夫定耐药时才替补登场。然而,专家们认为,阿德福韦同样可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只不过患者需要有更久的耐心,等待疗效的出现。
阿德福韦同样会产生耐药,但出现的机会比拉米夫定更小,出现耐药病毒变异的时间也更晚一些。由于“代丁”和“贺维力”都是2005年才刚刚在国内上市,大多数病人用药尚不满一年,所以关于阿德福韦的耐药问题,国产还缺乏相关资料。贺维力在国外使用较早,参考国外的研究资料,阿德福韦耐药发生率数据是第1、2、3年分别为0%、1.6%、3.1%。
阿德福韦还个缺点,就是可能会导致肾功能的损害。阿德福韦上市之前做临床试验时,曾经有4种不同的规格和剂量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有些用量较大的病人(30mg/天)中有部分出现肾功能损害。为此,医生们现在将每天应用的剂量减少到10mg,这个剂量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尽管如此,对于长期应用阿德福韦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定期监测肾功能。
在药店的随访过程中,记者留意到,在拉米夫定的药盒中有这样一句警示性文字:“请遵医嘱用药和停药。”这样一句话,与一般药品的说明有所区别:一般药品只强调了“请遵医嘱用药”,而拉米夫定,则特别地强调了“停药也需遵医嘱”。
拉米夫定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停药指征之前不能随便停药,否则一停药就容易反跳,轻重程度不一。有的人反跳症状比较轻,只是表现为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但是有大约8%的人反跳症状比较严重,出现黄疸和肝功能失代偿,拉米夫定近年来惹出的纠纷和官司基本上都是出在这些病人身上。高志良教授也指出,由于病人依从性较差,经常吃吃停停,停停吃吃,这也是加速拉米夫定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维也要遵医嘱停药。
4:恩替卡韦:令人惊喜的一匹黑马
乙肝新药上市的步伐,并不是到阿德福韦便嘎然而止,如果说2006年乙肝抗病毒药物带给人们最大的惊喜是什么,那非恩替卡韦(商品名“博路定”)莫属。
恩替卡韦于2005年底通过中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审批,并于2006年初在中国上市。高志良教授说:“恩替卡韦的抗病毒效力是拉米夫定的300倍。”。
据介绍,恩替卡韦的生产厂商、制药界巨头施贵宝公司做了一项世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即对比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结果无论是肝组织学、e抗原转阴还是病毒DNA数量转阴,恩替卡韦均优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抑制病毒速度快,亦不反弹,组织学改善显著。当然,抗病毒效力是否真有宣传的那么强,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恩替卡韦抗病毒效力既然如此之强,那医生们岂不是都“情不自禁”用上恩替卡韦,那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岂不是通通成了过眼云烟?
“恩替卡韦价格太高,根据中国国民的经济情况,它近几年都不会取代拉米夫定。”高志良教授分析道。
是的,恩替卡韦的价格的确高得令人咋舌——39.2元/片(每天口服一片),足足是拉米夫定的2.5倍。他们的差价太大,对于国内多数老百姓来说,这个差别是难以接受的。虽然恩替卡韦DNA转阴的速度较快,一般是一周左右,而拉米夫定大约要三四周,为了省钱,很多人还是不在乎拉米夫定的抗病毒作用较恩替卡韦缓的事实。况且对于很多初治乙肝病人,拉米夫定还是有效的,而且很多医生习惯用拉米夫定,并且积累了相当的用药经验。
也许很多人要问,难道中药就不能用于抗病毒吗?这也正是目前中药抗病毒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中药抗病毒的效果,在临床上已经被很多医生和病人所接受。如从中药苦豆子中提取的苦参素,已制成静脉内和肌肉内注射及口服制剂,对于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及抗乙肝病毒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高志良教授委婉而客观地指出:“这些中药里的多数药物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其抗病毒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目前,世界各大药厂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其他乙肝药物的研制和各期临床试验,不要过多久,市场上还会出现更多的乙肝新药,如韩国的克拉夫定,等等。到时,医生和病人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
五种药物,有没有绝对“大腕”?
也许很多人要问:“乙肝抗病毒药物现在有这么多,我该如何选择呢?”
实际上,抗病毒药物并没有谁是真正绝对的“大腕”,它们各有利弊和优劣,使用的适应症、剂量、疗程以及不良反应各不相同,所以正确掌握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治疗时机以及疗程格外重要。
“治疗前应做肝穿。患者在进行抗病毒之前最好先做一次肝穿检查,明确肝组织内病毒分布及数量、肝脏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以决定使用哪种抗病毒药物和抗病毒治疗方案。”
如果是首次使用抗病毒治疗,以上几种抗病毒药物,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治疗都可以。但是需要和病人密切协商,医生应充分了解根据病人的经济、身体、工作、生活、婚姻、生育等等情况,选定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药物,由于抗病毒治疗时间长、投入精力、物力、财力巨大,治疗方案一定要切实可行、实事求是。“具体选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有明确家族乙肝背景(垂直传播,即母亲在妊娠分娩时传给孩子)者,干扰素效果不佳;如肝功能失代偿阶段(晚期肝硬化)、高黄疸者不能使用干扰素;拉米夫定最好不要用于儿童;阿德福韦最好用于拉米夫定治疗发生病毒变异者。拉米夫定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的病人。重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如果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为阳性,可以选择拉米夫定和恩替卡维。”
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最好和医生探讨病情,包括病毒复制指标,肝脏功能状态,肝脏组织病理表现,的确需要抗病毒治疗,不要轻易错过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同时患者也因清楚利害轻重:第一,抗病毒治疗要冒一些风险,如有些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钱可能会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第二,有一部分即使做了抗病毒治疗,病情还是不能很好地控制。
担忧的声音
对“真正的”抗病毒药物有一定了解的慢性乙肝患者,存在着种种的疑虑,主要是以下三种,这使得他们在抗病毒治疗大门外徘徊不定,担忧不已。
“应用拉米夫定最可怕的就是产生乙肝病毒变异,一旦变异病情将加重甚至死亡。”
变异却并非洪水猛兽,专家们研究发现,发生变异后可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已获疗效(DNA转阴),病人没有不适感,转氨酶也不升高。这时可继续用药,不必停。②转氨酶轻度升高,但低于用药前水平,病人没有症状。也可继续用药。③除转氨酶轻度升高外,病毒指标如HBV DNA也有轻度升高,但仍低于用药前水平。还可继续用药,不必停。前3种情况多见,占变异病例的70%。④转氨酶明显升高,HBV DNA也明显升高,这时需要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
许多乙肝病人长期服用拉米夫定,多年后出现了乙肝病毒变异,这时乙肝病毒复制指标再次转阳,肝功出现异常,此时不要轻易停用拉米夫定,防止野生毒株的反跳,此时可以加用阿德福韦,与拉米夫定并用一个月,之后停用拉米夫定,长期使用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阿德福韦出现病毒变异的概率很小。
“拉米夫定用了就停不掉,停了就复发”。
这不是事实。所有抗病毒药物都是有疗程的,不会一辈子用下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可以如期停药。停药后有可能复发,但不是必然复发。乙肝复发问题的确没有解决,复发率可达到30%~50%。不过,复发后再度应用抗病毒药继续有良效,这就是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反复性。怎样看待乙肝的复发?复发是指康复阶段后病情又反复了,你不能小看这个“康复阶段”,有了这一阶段,就阻止或推迟了向肝硬化的进展,为防止发生肝癌立了功。因为目前还没有“一劳永逸”的药物,不用抗病毒药物,真正的“康复阶段”都没有,况且,并非人人都会复发。实际上,不少复发者存在用药不规范、滥用药、过多用药、饮酒、生活不规律等问题,如注意到这些问题,复发是可能减少和预防的,有许多慢性乙肝病人就没有经受“复发”的挫折。
“用了拉米夫定耐药,再上阿德福韦,阿德福韦不行就上恩替卡韦,以后抗病毒药真的就不能停吗?那岂不是陷入到一个无底洞之中去了吗?”
这个顾虑反映了乙肝病人的普遍心声,很多人担心现在的抗病毒药物“能上不能下”,不能随便停药,要求长期甚至终生服药,可能永远没有终点。等哪天病毒变异了,还得上下一个。这悲惨的场景就好像没抗病毒的时候,属于老老实实呆在岸上的安全者,抗了病毒则就是上了抗病毒药物的“贼船”:上得去,下不来,以后不得不抗……于是,各种称呼就出来了:拉米夫定那阵就叫“上了拉米夫定的贼船”,以后可能还有“上了阿德福韦的贼船”,或是“上了恩替卡韦的贼船”……
高志良教授对“无底洞”一说亦不完全否认,的确有相当多的乙肝病人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之间不停轮换,抗病毒治疗始终停不下来。迄今为止,还没有抗病毒药物能够理想地清除乙肝病毒,所以就必须换药,我们只能慢慢等待更好的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但他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将这么多钱砸向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是为了为抑制病毒、保护肝脏、延缓肝硬化肝癌争取更多的时间。有部分病人吃完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等)已经成功地抑制了病毒;另一部分病人不幸出现耐药情况,这些人就不得不一直治疗下去,用更先进更高级的药物继续维持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与否,其重症肝炎发生率、死亡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并非所有的病人都会掉到无底洞中去。”高志良教授如是说。而这,相比于将钱砸向那些毫无保障,未被证实效果的保健品、乱七八糟的药品上面,要明智得多。
那么,抗病毒,抗到什么时候才到头?高教授告诉记者,这其实就是治疗终点的问题。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都有停药的指标。“大三阳”要转到“小三阳”,“小三阳”要治疗到乙肝病毒DNA连续两年阴性,达到这个目的后还是有一部分病人可以停药的。
有治疗指征的大三阳病人变为小三阳后,再连续使用半年抗病毒药就可以把药停掉,如果其病毒DNA观察一年都是阴性的,这种病人今后复发的机会较少。不管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还是恩替卡韦,如果没转到小三阳,那就得一直吃下去,否则停药后病情就可能反跳。若已转成小三阳,一般不反跳。
对于有治疗指征的小三阳病人,DNA转阴后至少还要服用两年的抗病毒药。
高教授最后指出,抗病毒虽是乙肝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但并非治疗的全部,一般在抗病毒的同时也要结合1~2种护肝降酶药,以求更全面的治疗效果。

5. 抗病毒药和抗生素有什么区别

一、概念

1、抗病毒药:抗病毒药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在体外可抑制病毒复制酶,在感染细胞或动物体抑制病毒复制或繁殖,在临床上治疗病毒病有效的药物。

2、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二、特点

1、抗病毒药:病毒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种,核心含有核酸(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和复制酶,其外包有蛋白质的外壳和膜,本身无细胞结构,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必须依赖寄主的细胞和酶而繁殖。

2、抗生素:直接作用于菌体细胞,抗生素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菌体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系统的特定环节,干扰细胞的代谢作用;具有选择性抗生谱;有效作用浓度,抗生素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

三、作用

1、抗病毒药: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

2、抗生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

6. 治疗病毒性肺炎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是什么

病毒性肺炎由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抗生素治疗无效。

目前,尚无理想的抗病毒药物,故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同时,应注意防治并发症,当不合并细菌感染时无须使用抗生素。现临床常用的抗病毒制剂有下列几种。

(1)利巴韦林:可抑制多种DNA 及RNA 病毒,为广谱抗病毒药物,毒性小。给药途径有滴鼻,含服,雾化吸入,肌内注射,静脉滴注等。

滴鼻液:5% 利巴韦林溶液5mg/ml,每2 小时滴鼻1 次。片剂:每片含利巴韦林2mg,每2 小时含服1 片,每日6 次。肌内注射或静脉点滴:

10 ~ 15mg/kg?d。对腺病毒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均有效。

(2)干扰素:可抑制细胞内病毒的复制,中断炎症蔓延,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人α 干扰素是用人血白细胞或类淋巴母细胞制备而成,治疗病毒性肺炎效果较好。3 岁以下每日肌内注射2 万U;5 岁以上剂量加倍,3 天为1 疗程。由于有高度种属特异性,人用干扰素必须从人的组织细胞制备,所以很难大量生产,限制了临床应用,且价格较贵。

(3)聚肌胞:为干扰素诱生剂,注射后2 ~ 12 小时就能使人体血液中出现大量干扰素。用法:2 岁以下每隔一日肌内注射1mg,2岁以上每隔一日肌内注射2mg,共3 ~ 6 次。

(4)双黄连粉针剂:为中药提取而成,具有抗病毒之功效。

60mg/kg?d,加入液体内静脉点滴,5 天为1 疗程。

另外,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如大青叶、板蓝根、银花、连翘、射干、黄芩、黄连、鱼腥草、青黛、野菊花、柴胡、牛蒡子、贯众、紫草、紫菀、赤芍、丹皮、夏枯草、生甘草、黄精、胖大海、胡黄连等。所以,在治疗病毒性肺炎时,服用汤药,也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7. 最好的抗病毒药物是什么

当今没有,因为病毒是寄生在细胞内的,而药物只能做用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例如:有时你感冒了,医生却只让你喝开水,14天后自己会好,这就是病毒引起的,只有靠自己的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

8. 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主要药物分几种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乙肝患者疾病的过程中,通过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的统称。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的根本治疗方法,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采用乙肝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实现疾病的康复。
治疗原则
一是HBv复制活跃,HBeAg阳性、HBv DNA阳性;
二是肝脏组织有炎症改变。
对第一条,乙肝带毒者都可掌握,化验单上是一目了然的。对于第二条,乙肝带毒者自己就难于掌握,没有症状,转氨酶不升高,也只有通过肝穿刺来证明了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
该类药物的优点是有固定疗程、不产生病毒耐药、HBeAg,HBsAg血清转换率高且应答持久、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病毒双重功效;缺点:需皮下注射、价格较高、不良反应较多等(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等)有妊娠、精神病、酗酒、失代偿期肝硬化、甲状腺疾病等禁忌症。
采用干扰素治疗病情阶段:病毒载量低于109、高ALT水平、HBeAg低滴度、女性、非母婴传播、病程短
2、核苷(酸)类似物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三性“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但是也有疗程不固定、易发生病毒耐药、停药后易复发等的缺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克拉夫定等。
拉米夫定(贺普丁)优点:上市时间最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且进入医保;缺点:持久应答率低、病毒耐药率高(14%,38%,49%,66%)。
阿德福韦(贺维力、名正、代丁等)优点:耐药变异率低(0、3%、11%、18%、29%),对拉米夫定耐药者仍有效;缺点:抗病毒作用较弱,起效慢,有潜在的肾毒性。
恩替卡韦(博路定)优点:作用强,耐药率低(5年累计耐药率1.2%);缺点: 价格较贵。
替比夫定(素比伏)优点:作用强,HBeAg转换率高(22%);缺点:变异率较高,有肌酸激酶升高等副作用,上市时间短,抗病毒作用,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都有待证实。
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优先选择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不推荐交替使用阿德福韦酯和换用高剂量的恩替卡韦治疗。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可改用或联合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临床研究显示,核苷类似物耐药患者改用干扰素治疗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3、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优点是作用机理全面,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抗炎抗肝纤维化等多重作用,但是却起效慢,抗病毒的速度难以和西药相比。
中药治疗乙肝主要适用症状明显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轻度乙型肝炎、联合西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肝癌的患者

9. 抗病毒药物和治疗病毒药物有何不同

这....又不是让你说绕口令,你说的这本身就是同一类的药物好不好?目前人类还没有发明可以直接杀死体内病毒的化学药物,所以都被称为抗病毒药物。

10. 抗病毒药物治疗

你好,没有专门的抗病毒药物,清开灵可能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你可以加用利巴韦林或者炎琥宁。

阅读全文

与抗病毒药物治疗是什么药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万博动物医院在线电话 浏览:380
临淄爱佳宠物医院 浏览:582
苏泊尔养生壶怎么样打开 浏览:104
肝转移的治疗方法 浏览:845
养生壶如何做现磨咖啡 浏览:787
中医治疗失眠能根治吗 浏览:391
望京附近看妇科好的医院 浏览:773
治疗药物依赖的医院 浏览:100
闵行区中医院地址 浏览:543
治疗顽固性失眠的药物 浏览:489
石龙人民医院体检 浏览:507
盛京医院妇科哪个医生好 浏览:613
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 浏览:724
老年痴呆严重送康复医院好吗 浏览:185
治疗糖尿病阳痿的中药方 浏览:565
汕头潮阳哪里有宠物医院 浏览:984
医院妇科治疗仪 浏览:758
兴义博爱医院妇科 浏览:749
湖北武汉儿童医院电话 浏览:190
最好的传染病医院 浏览: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