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帮我做份医学生问卷调查 谢谢啦
1、C 2、D 3、D 4、C 5、C 6、B 7、D 8、没有 9、B 10、D 11、B
12、80后的首先要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避免因为眼高内手低而产生找工作上的问容题。至于90后的本人不太熟悉~不好说`~~~
② 天天带耳麦伤耳朵吗
会的,耳麦少戴些。 如果真要戴,声音最好调小声一点。
③ 核酸检测多久有效
核酸检测通常在24-48小时内会有结果。最快的在当天也可以出检测结果。需要看内当地的医疗水平以及契容机。以及核酸标本的数量。建议最好到三甲医院检查更好。核酸检测出示结果的时间,因为每个地区检测机构的数量,以及核酸标本的数量不同而有区别。
核酸检测结果有一定有效期,从目前来看,各地基本上都将有效期设定为七天。据了解,若需要进行核酸检测,市民可先在具有核酸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进行挂号,随后相关医护人员会对被试者采集鼻拭子或咽拭子,即用棉签擦拭鼻腔或咽后壁及双侧咽扁桃体处。留样后将进行特殊保存,并及时送进实验室进行核酸提取。预约挂号的目的是避免人员的聚集;要规范就医,就医时佩戴口罩,测量体温,配合询问,填写流行病学史问卷;对于住院患者,在疫情期间,减少探视和陪护。
④ 求推荐三甲医院使用的HIS软件,最好是功能全面一些的。
三甲医院使用推荐SystmOne易统软件,软件本身功能全面,不仅可以满足三甲医院的业务需求,还可以与对应的基层医疗机构对接共享、协同工作,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⑤ 西安康宁看心理科多少钱
看病要根据你个人的症状和医院的规模而定。如果是三甲专科医院,收费会相对高专一些。如果挂号属看病,就诊时可能需要对你做问卷测试,根据需要测试问卷的数量可能需要几百元。如果需要心理医生辅导,可能300-500元之间。
⑥ 护士面试常问的问题有哪些
护士面来试常问的问题源结合实际有如下:
1、你给一个患者进行输液,突然出现了不良反应,此时你该如何处理?
2、七步洗手要多长时间?
3、配药液前应该注意些?
4、有同事向领导告你的状,你该怎么办?
5、有一位病人医嘱4h用一次镇痛剂,这次病人用过镇痛剂不足三个小时,有吵闹疼痛厉害,你该怎么办?
6、如果这次你通过面试安排在急诊科工作,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却发发现你不适合急诊科工作之后,你该怎么办?
7、如果你到一个新科室,发现同事关系很差,工作不好开展,你会做那些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
8、谈谈你对护士工作有何优缺点?
9、洗胃的禁忌症是什么?
10、实习护士为病人做治疗时,往往会遭到病人拒绝,如果你是一名实习护士,你该怎么办?
11、作为一名护士,只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就是一名优秀的护士,你同意此看法吗?为什么?
12、当新病人入院时,往往对环境陌生,对疾病焦虑。你如何接待新入院的病人?
13、当病人痊愈出院时,往往首先感谢医生,而忽略了护理工作者,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⑦ 如何做 满意度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通常使用克朗巴哈 信度系数法(Cronbach α)来测量此种问卷的信度。 克朗巴哈 信度系数是目内前最容常用的信度系数。一般认为 在0.7以上问卷的可信度较高。
如果用SPSS,菜单Analyze->Scale->Reliability analysis
效度没有公认的一个指标,可用专家法和因子分析。
⑧ 有关医学沟通服务方面讲座听后感
学患关系是医学生在上级医/护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患者病情,学习临床技能,提高诊疗水平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医患关系[1]。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医疗纠纷,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严重阻碍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良好执业习惯的养成和执业自信的形成,要改善这种局面应以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为突破口,加强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等相关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学患关系和谐发展。笔者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对福州总院等4家三甲医院医学生与患者沟通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州总院等4家三甲医院的本科实习医生和实习护士,共选择300名,男150名,女150名;年龄23~25岁,平均24•4岁;其中,本科实习医生200名,本科实习护士100名。
1•2方法:到各医院的实习生宿舍楼,将问卷发放给宿舍号为奇数的医学生填写,共发放300份,每所三甲医院发放75份调查问卷(本科实习医生50份,本科实习护士25份),采用无记名自填式的问卷方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基本情况、影响学患沟通的主要因素、对自身与带教老师和患者沟通方面的认知等。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法,以P<0•05为有关联性,r的正负值分别表示正相关和负相关。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30份,无效问卷2份,所得有效问卷为22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76%。
2•1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情况:部分医学生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未做好心理和思想准备,无法营造良好的学患沟通环境,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存在障碍(表1)。
2•2医学生接受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情况和对培训作用的认知情况:经过调查,有41•2%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从未接触过“医患沟通”相关方面的选修课程/讲座。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时间和对实习帮助间存在关联性,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χ2=20•2,P<0•005,r=0•54,表2)。坚持将医患沟通技能始终贯穿于临床实习过程中,对医学生临床实践最有帮助。
2•3医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患者排斥时所采取的态度:在本次被调查的医学生中,仅有6•7%的医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患者排斥时,会主动赢取患者的信任,而66•6%的医学生有时会,这说明大部分的医学生能够认识到沟通在缓解学患紧张关系的作用,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学患沟通技能是在每一次不失时机地实践中得以巩固和提高;有26•7%的医学生不会采取行动赢取患者的信任,始终以逃避的态度来对待患者的排斥行为,将自己处于被动状态。
2•4医学生与带教老师、患者之间互动情况:能够主动与带教老师进行信息沟通的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患者的信赖(P<0•05,表3);但尚有14•9%的医学生选择患者“不愿意,认为涉及隐私”,针对这一结果,提醒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分寸,把握技巧,不要过多地涉及患者隐私问题。
2•5影响学患沟通的主要因素:在被调查者中有75•0%认为影响与患者沟通的主要因素是临床经验不足,选择语言沟通障碍和缺乏沟通技巧培训的医学生分别是46•0%和40•0%,而认为“工作任务繁重”是影响与患者沟通的主要因素仅为27%。大部分医学生可以理性对待学患沟通之间存在的问题,从自身找影响因素,而不会以工作繁重等理由逃避学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6医学生认为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医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偶尔或者不定期的专题讲座,相反,希望通过系统化、科学化、完善化和针对性强的方式或者形式来提高自身的医患沟通能力(表4)。
⑨ 看一次心理医生多少钱
心理医生薪酬普遍在每小时300元左右,北京、上海最高可达每小时1000元,故此职业很有发展前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开始走俏。优厚的薪酬待遇与优越的工作环境,为众多择业者所追捧。我国的心理医生需求量很大。
美国是现代心理咨询的发源地,也是心理咨询业最发达的国家。在那里,几乎每一个中产阶级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有人这样形容说,美国成功人士的臂膀是靠两个人搀扶的,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心理咨询师。据统计,每50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30%的美国人定期做心理咨询,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
(9)三甲医院问卷扩展阅读
心理医生的帮助肯定更科学合理,情况也会更快得到疏解。但是除了高校、大医院科室,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多,做得好的就更不多了,所以一些人在这方面积极性就不高。
国外的心理咨询有几点值得借鉴,首先,国外不少心理辅导不是就问题解决问题,而是由个体问题推及家庭、接触群体等进行系统协调,是整体观和生态观结合的辅导模式。其次,更加注重人的价值,比如内向的人,不是让他、她去改成外向,很多科学家都是内向思考型的人,要认同来访者,提升其自我价值认同,使其更好地成为他自己。
⑩ 医生规范培训是否有为医生生存问题有所考虑
“白衣天使”是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的赞誉,但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一神圣的职业却时常遭遇误解,甚至让老百姓感到不满。多年来,《生命时报》记者在与众多医生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工作并不容易,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苦衷。
有医务人员用“外表光鲜,内心憔悴”自嘲;更有人感叹,“天下最难的职业就是在中国当医生”。
近日,本报联手搜狐网健康频道、丁香园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并在全国8个城市的19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我们的报道能让百姓们更好地了解医生的真实生活现状,倾听他们的心声。本期我们首先推出“老百姓如何评说医生”,共2067名网友参与了此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做医生并不被多数人认同,不少百姓认为他们受尊敬程度比过去下降、“收入低”、“没时间顾家”,医生队伍甚至可能“后继少人”。
医生受尊重程度没以前高
调查涉及了医生在公众眼里的受尊敬程度、收入情况、家庭幸福指数等多个方面。当问及“您怎样评价医生这个职业”时,20.80%的人选择了“白衣天使,很光荣”;43.61%的人则选择了“费力不讨好,没意思”。显然,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评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且认可较低。
一位网友接受调查后留言称:“看着医生马不停蹄地给人看病,我也觉得他们不容易。可轮到自己看病时,对着医生近乎冰冷的面孔、听着不耐烦的‘命令’,再加上离开医院时手中昂贵的药物,我怎么也抑制不住对医生的不满。我理解他们的处境,但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觉得,现在医生的医德比以前差了不少。” 此前,中央电视台《时空调查》栏目的调查显示,94%的人认为医生的声望比10年前下降了,41%的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医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大处方、过度检查、红包、药品回扣所致。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医生是很神圣的职业,受人尊敬、羡慕,这在过去更突出、明显。“其实现在,医生仍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他们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只是受医疗资源短缺、医患矛盾等因素影响,一些医务工作者和老百姓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这一职业的公众地位也有些滑坡。”
百姓如何看待医生收入、婚姻
那么,医生的生活状况在公众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收入情况。当问及“您认为医生的收入与付出相匹配吗”时,69.55%的受访者认为“偏低”,仅18.05%的受访者选择了“黑心钱”,仅12.40%的人选择了“相称”。也就是说,不少老百姓虽然对医生的工作有所不满,但大多也意识到,医生的收入与他们的辛苦付出并不相称。“这个结果多少有点令我意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洪涛说,“这说明老百姓开始站在医生的角度想问题了。而在此之前,有些媒体和百姓对我们的评价要糟糕多了。”
从事IT行业的小陈告诉记者,他的高中同学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做主治医师。“月工资才1000元多点,可压力特别大。我们好几次同学聚会,他都因为工作忙没参加。看他那么累,却因为热爱这个行业而坚持不跳槽,我们都挺佩服的。”而乡村卫生院的医务人员,经济状况则更为窘迫。“我们接触过一位北京郊区的乡村医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助理教授张炜回忆说,“他一个月只有600元的工资,很辛苦地给别人看病,自己患上了贫血,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钱去医治。”
一位搜狐网友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表示:“医生的合法收入虽然低,可‘灰色收入’多呀。既有红包、又有回扣,这些钱不都来自老百姓的腰包吗?医生不能因为自己赚得少,就来赚百姓的钱啊。”一位在制药公司工作、和医生打过多年交道的医药代表则有些讳莫如深地告诉记者:“年轻医生赚得少,可是等熬成高级别的医生,赚钱的机会也就多了。”
其次,家庭、婚姻生活。当问及“您是否愿意和医生结婚”时,65.71%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其中,82.5%的人表示,“不愿意”的主要原因是“没时间照顾家”;66.9%的人认为医生“老被患者骂”;33.3%的人选择了“收入低”。
“照顾家?我还真没指望过。他一周能回家吃两顿晚饭就不错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家属略带抱怨地说,她丈夫在国内某知名三甲医院当医生,看门诊、搞科研、开会、申请课题……总有无数的工作要忙。“有时逢年过节也不能好好休假,一个电话就把他叫走了……去年我们有了孩子,可基本上都是我在带。每天他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我真担心,等孩子再长大点,他爸爸有没有时间陪他玩。”尽管如此,她还是表示理解丈夫。“他这么忙,也是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医生的工作就是拯救生命啊,我当然要全力支持。”
不过,基金经理小宋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自己认识几个当医生的女性朋友,她们每天都忙得团团转,“结婚后,她们有时间做家务、带孩子吗?我的工作也很忙,真要结婚,还得找个能顾家的。”还有网友把医生想得太恐怖:“医生整天接触病人和细菌,又要给人开刀,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有点恐怖。”某三甲医院女医生卢燕(化名)今年快30岁了,却仍孤身一人,“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医院里,好不容易下了班,只想回家好好睡一觉,谁还有精力到社会上结交朋友呢?”
这一切,似乎与二三十年前的情形相去甚远,那时,“医生”这一职业是人们在挑选结婚对象时的“加分项目”。“当时觉得,医生有学问,受人尊重。”一位60多岁的老人表示。
最后,来自社会的压力。在“不愿意”与医生结婚的人中,相当一部分人给出的理由是,医生“老被患者骂”。对此,洪涛深有体会。“我们很希望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但我们不是神,的确可能出现治疗效果不如患者预期的情形。万一真的没有治好,有些患者或患者家属会说出一些很激烈的言辞,甚至动手打医生。”在《中国青年报》与丁香园网站近日调查中,60%的受访医生说,亲身经历或见到过同事被殴打的情况。
医生面临“后继少人”
“赚钱少”、“没时间顾家”、“老被患者骂”,老百姓对医生的这些评价可能导致哪些后果呢?调查中,对于“你自己是否愿意做医生”,66.09%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只有19.93%的人选择了“愿意”。当问及“是否支持自己的子女做医生”时,60.52%的受访者明确反对,仅15.77%的人表示支持。
“干嘛要当医生呀。”小陈说,“风险大,赚钱少,休闲时间也少。”一位16岁的高中生则表示:“万一不小心给人开错了药,后果多严重啊。这么大的压力,我想都不敢想。”“如果你问医生这些问题,说‘不愿意’的恐怕更多。”洪涛无奈地说,“毕竟普通大众还没有亲身体会过医生的处境。工资问题、没时间顾家、被骂固然是一方面原因,工作中的不被信任、不被尊重,却更令人心酸。”
“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张炜强调。如果社会大众都不愿意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当医生,那后果是令人担忧的。“我们要试想想,下一代的医生从哪里来?如果以后的人生了病,谁来给他们看病?的确,医生肯定是会有的。但如果想当医生的人越来越少,那么日后好医生的数量是不是也会随之减少呢?这对我们的社会将是莫大的损失。”
此外,即使在当前,老百姓对医生的评价差与不信任,也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以及医生工作的积极性。中华医学会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本富表示,这甚至会加重患者“看病贵”的负担。“以前医生看病,都是怎么对病人有利怎么来;可现在由于一些患者对医生不信任,使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只得采取‘防御性治疗’。病人一进门,就先让他从头到脚检查一遍,花费高了,病人抱怨自然也就多了。但实际上,这是医生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但是患者花的钱多了,难免埋怨医生,又会进一步降低对医生的评价。如此一来,医患陷入了恶性循环,百姓的就医质量没有获得应有的改善,反而又衍生了新的矛盾。而这一切,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如何客观、公正看待医生
想要重塑医生的良好形象,让大家客观看待医生,首先得先找到“病因”。对于医生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下降的原因,李本富分析认为,这首先由于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下降。“过去我们一直提倡以人为本,但是在巨大的经济诱惑下,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会‘以利益为本,以人为末’。”夏学銮说,“在医生队伍中,也出现了收红包的现象。”随着类似情况的逐渐增多,医生的形象自然大打折扣。
其次,医疗卫生体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李本富指出,这其中,有政府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上的问题。例如在有些地方,医院不但要挣钱养活自己,还要反哺一些职能部门,在这样的环境下,医院、医生便不得不“言商”。
因此,政府应该新整顿医疗队伍,加强医德培养,并建立一套能够让医生“靠技术而不是靠回扣吃饭”的机制,也因此,将于今年两会上提交人大审议的医改最终方案也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
而老百姓也应客观地看待医生的生存现状,理解他们的难处。还是一位网友说得好:“假如换我坐在医生的位置上,大概也会受生活所迫,收些红包和回扣;也会因为每天要看太多的病人而心生不耐烦;也会为了保险起见,而多给患者做几项检查。每次一想到这些,我就能体谅医生们了。既然大家都不容易,为什么不能各自忍耐克制一下呢?这样对医疗环境和患者自身也有好处呀。”李本富也称,据他了解,很多老百姓只是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大环境不够满意,还是应该将其和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区别看待。
夏学銮最后呼吁,社会应该给医生一个公平公正的舆论环境。只有医患间相互理解、宽容,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良性发展,老百姓的健康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