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牙齿肿痛怎么办
在日常的生活抄当中,会因为多袭种因素引起牙齿疾病,而出现牙齿的疼痛症状。出现牙齿疼痛症状以后,可以先口服一些布洛芬来缓解疼痛的症状。另外,通过按压合谷穴的方法,也会有一定的穴位镇痛的作用。但是还应该到口腔科去进行检查,需要根据引起牙齿病变原因的不同,进行一些专业的治疗,这样才可以治疗好牙齿的病变,防止疼痛症状的反复出现。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牙髓炎或者根尖周炎,在临床上,也是采取根管治疗术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效果会比较好。
Ⅱ 牙龈肿痛怎么治
所谓牙龈肿痛,实即牙齿根部痛,而且其周围齿肉肿胀,故称牙龈肿痛,也叫牙肉肿痛。牙肉肿痛要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普通的牙龈发炎,吃一点普通的消炎药就可以了,比如甲硝唑片、替硝唑片都可以,如果是蛀牙引起的牙肉肿痛,你最好是到医院去看一下。
牙龈肿痛怎么办?
牙龈肿痛的原因
1
引起牙龈肿痛的原因主要是本身就患有牙龈炎或牙周炎,最为常见是牙周炎引起的病症,牙周炎主要是由于牙龈上的炎症扩散到牙龈下,在牙龈下形成牙周袋,大量的牙菌斑附着在牙表面和牙缝,牙结石以及口腔中清洗不到的死角,导致流动性的病菌侵袭牙龈,一旦在牙龈下形成牙周袋,牙龈的毛细血管开始膨胀,血管的压强升高,牙龈长时间处在充血的状态,牙周袋容易受到外界的撞击。
牙龈肿痛怎么办?
2
天气非常干燥,人体的唾液分泌减少,呼吸道干燥,血管的脆性增强,本来就很容易感染细菌。如果再吃补品或者辛辣刺激的食物,就会加速血液的运行,中医称之为“血热妄行”,将病菌带到全身,引发牙肉肿痛、流鼻血、干咳、喉咙发炎等症状。
牙龈肿痛怎么办?
END
牙龈肿痛的治疗方法
自治疗法
(1)徐长卿12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1剂。
(2)马鞭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五倍子15克,煎浓汁含漱。
(4)赫石、生石膏、生地黄各30克、麦冬12克、川牛膝20克、知母9克,水煎,每日3次,每日1剂。
(5)葱白1根、白矾15克,将上药共捣烂,置于牙痛处,每隔5小时换1次。本方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包括实火牙痛、虚火牙痛、龋齿牙痛等,牙痛是多种牙齿疾病和牙周炎等疾病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症状。
(6)老蒜2瓣、轻粉5克。二者捣烂贴经渠穴,用小蚌壳盖住,或以他物盖上亦可,捆好,少时觉微辣揭下,内起一泡,用针挑破,流净黄水即愈。经渠穴在两手大拇指根上,脉下小窝处。
(7)生姜6克、大蒜6克、茶叶12克、威灵仙12克,将药物捣烂,调拌麻油、蛋清,外敷贴合谷穴、涌泉穴。本方主治虚火上炎、肾阴虚之牙痛。
(8)独头蒜2-3只,将蒜去皮,放火炉上煨熟,趁热切开熨汤痛处,蒜凉再换,连续多次。本方用治牙齿疼痛,具有灭菌、解毒之功效。
牙龈肿痛怎么办?
饮食自疗法
(1)绿豆100克、甘草15克,水煮熟,去渣,食豆饮汤,每日2次,每日1剂。
(2)猪腰子1只、食盐少许、骨碎补15克,水煮食肉饮汤,每日1剂。用于肾亏牙浮、牙隐痛,劳累后易发者。
(3)红糖适量,荞麦根一把,水煎,分数次服。用于治小儿牙痛。
(4)猪肉适量、水芹鲜根30克,水煎,分数次服。
(5)鲜姜100克、丝瓜500克,将鲜丝瓜洗净,切段,鲜姜洗净,切片。二叶加水共煎煮3小时。每日饮汤2次。本方用治牙龈肿痛,口干鼻涸,鼻膜出血(流鼻血),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牙龈肿痛怎么办?
外治自疗法
(1)云南白药粉加热水调成稀糊状,直接涂在龋洞和牙龈上即可。
(2)取六神丸数粒,置于龋洞中,咬紧即可止痛。
(3)切一片生姜咬在痛处,必要时重复使用,即可止痛。
(4)樟脑、冰片适量,共研成细末,放于牙痛处,并令病人吸气即可止痛。
(5)荔枝10只,在其肉内填入少许食盐,用火煨干后研末,擦痛处即可。
(6)取陈醋120克、花椒30克、熬10分钟,待湿后后含在口中3-5分钟吐出(切勿吞下),可止牙痛。
牙龈肿痛怎么办?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
2、发现蛀牙,及时治疗。
3、睡前不宜吃糖、饼干等淀粉之类的食物。
4、宜多吃清胃火及清肝火的食物,如南瓜、西瓜、荸荠、芹菜、萝卡等。
5、忌酒及热性动火食品。
6、脾气急躁,容易动怒会诱发牙痛,故宜心胸豁达,情绪宁静。
7、保持大便通畅,勿使粪毒上攻。
8、勿吃过硬食物,少吃过酸、过冷、过热食物。
Ⅲ 牙龈肿痛的治疗方法是什么,什么办法更好
天气非常干燥,人体的唾液分泌减少,呼吸道干燥,血管的脆性增强,本来就很容易感内染细菌。如果再吃补品或容者辛辣刺激的食物,就会加速血液的运行,中医称之为“血热妄行”,将病菌带到全身,引发牙肉肿痛、流鼻血、干咳、喉咙发炎等症状。平时常喝蓓齿宁茶,保护牙龈,调理口腔问题。
偏方治疗
1、鲜菊花汁治牙周炎
[偏方用料]:鲜菊花叶一把。
[制作用法]:将鲜菊花叶洗净捣烂,绞汁服下,连服2至3次。
[功效]:消炎止痛。用治齿龈炎红肿疼痛。
2.桃柳树皮清热治牙病
[偏方用料]:桃树皮4g,柳树皮4g,白酒适量。
[制作用法]:沙锅放入白酒,以文火煎煮桃柳树皮,趁热含酒液漱口。当酒液含在口中凉后即吐出,日漱数次。
[功效]:清热止痛,祛风散肿。用治风火牙痛和牙周发炎。
3.天花粉、蒲公英治牙周炎
[偏方用料]:天花粉、蒲公英各12g。
[制作用法]:水煎取汁,含漱,每日2至3次。
[功效]:用治齿龈脓肿,流脓。
4、郁李酒
[偏方用料]:郁李根、细辛、椒各半两,槐白皮、柳白皮各一两。
[制作用法]:上细锉,每用药一两,酒半斤,煎三五沸,去滓。热漱冷吐
[功效]:治齿风肿痛,呼吸风冷,其痛愈甚,牙龈肿赤。
Ⅳ 口腔溃疡和牙龈肿痛的治疗方法
您可以试试 贝驰灵来茶调源理口腔健康,上门牙疼是心火,下门牙疼是肾火,上两边牙疼是胃火,下两边牙疼是脾火,上左大牙疼是肝火,下左大牙疼是胆火,上右大牙疼是大肠火,下右大牙疼是肺火,满口牙疼属虚火。
1、用筷子蘸一点味精,点到疼痛的牙齿上,疼痛即刻好转,并很快消失。
2、取白酒100克放入杯中,再加食盐10克,搅拌,盐溶化后烧开。含上一口在疼痛的地方,不要咽下去,牙痛会立即止住。
3、取一块仙人掌,洗净,去掉针刺,剖成两瓣,带浆的那面贴在牙痛部位的脸上。对牙痛有特效,对牙龈肿痛也有效。
4、切一小片生姜咬在痛处,必要时可以重复使用,睡觉时也可含在口里。
5、虚火牙痛:百合、莲子与大米煮粥,冷却后食用,每日一次。或用荸荠、生藕、鲜茅根,水煎,取汁饮用,一日数次。或用大米加生地100克煮成粥,加白糖适量。
6、六神丸3—5粒研末,涂于患处,5分钟后减轻,1小时缓解。
7、食醋100克,花椒10克,水煎后待温含漱。
8、薄荷片一片,放在痛牙上面,让上下牙轻咬合,药片溶化后,即可止痛。
Ⅳ 牙龈肿痛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牙龈肿痛是不少人都发生过的口腔疾病,严重者牙龈肉肿痛巨大,导致有脸肿的现象。很多人都被它所折磨,牙龈肿痛怎么消肿?牙龈肉肿痛的各方面相信大家都了解不深,呗齿灵茶在这与你一起去治疗牙龈肿痛小方法:
1.口含花椒粒
如果你能忍受花椒的麻辣感,可以取几粒花椒咬在疼痛部位,作用15 分钟左右就能感觉肿痛减轻。
2.大蒜止痛法
把大蒜切成薄片,咬在疼痛的部位,大蒜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以帮助减轻牙龈肿痛症状
3.用酒精止痛
如果牙龈疼痛,可以用棉棒蘸取 75%的酒精,敷在疼痛部位,每次作用 15 分钟。坚持做几天,会有比较好的止痛效果。
4.口含生姜片
如果出现牙龈肿痛,可以把姜切成薄薄的片敷在疼痛的牙龈上,并轻轻咬住。可以重复使用,坚持用 3--5 天,牙龈肿痛会明显减轻。
5.盐水漱口
刷牙时用盐水漱口。在轻轻的刷完牙后,要把盐水停留在嘴里 10 分钟左右,通过盐水的杀菌作用,治疗牙龈肿痛的问题。每天坚持几次,效果不错。
6.茶叶止血消炎
用茶叶来敷住发炎肿痛的部位。泡一杯浓茶,然后把茶叶取出来,嚼碎,或用工具碾碎,然后放在患处一段时间即可。敷完了,然后就漱漱口就是了。
平时要注意!
1.保持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
2.改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均衡,起居作息科学规律,避免便秘。
3.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心事繁重和着急。
4.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损伤口腔黏膜。尤其是刷牙时要注意!
Ⅵ 牙龈肿痛有什么办法治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牙龈肿痛,吃饭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的,简直就是折磨,那么如何处理牙龈肿胀和疼痛?牙龈肿胀和疼痛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回答引起牙龈肿胀和疼痛的原因以及牙龈肿痛的治疗方法。
牙龈肿痛主要分5种情况
1、蛀牙引起的肿胀及疼痛
蛀牙的病原体已感染牙髓的深层,刺激牙齿的根尖,引致牙周炎或根尖周炎,引致牙龈肿胀、疼痛及发炎。治疗的方法是先拔除龋齿引起的牙龈肿胀和疼痛,再通过补牙恢复,这样可以减轻龋齿引起的疼痛。
2、智齿引起的牙龈肿痛
智齿的生长位置比较难以清洁到,因此容易导致食物和细菌的积累,并且当抵抗力下降时,也容易发生智齿冠周炎。它的典型症状就是牙龈肿胀和疼痛。治疗的方法是先用牙刷清洗掉食物残渣和盲袋内的细菌,然后服用消炎药减轻炎症,如果肿痛复发,消炎后即可清除。
3、牙周脓肿
位于牙周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可破坏周围的胶原纤维,通常是急性牙周脓肿或慢性牙周脓肿。治疗的方法是用异物穿透牙龈,清除异物及菌斑结石,引流及白色的脓排出。
4、根尖周炎
这种疾病的疼痛是自发的、持续性的,范围有限。病人能清楚地指出患病的部位。早期牙齿有轻微的疼痛,但咬合时可以暂时缓解疼痛,随着炎症的加重,患者的牙齿伸长,轻轻叩击牙齿就会有疼痛的感觉。治疗的方法是采用根管治疗,彻底清除根管内感染,将根管填塞严密,永久治疗。
5、妊娠期牙龈炎
妊娠前牙龈炎的特点是可发生在少数牙齿或整个牙龈,而前牙区是主要区域。牙龈边缘和牙龈呈鲜红或发紫,柔软、明亮、肿胀、肥厚,伴有龈袋形成,而且易出血。治疗的方法是清除局部刺激因素,像是牙菌斑、假体不良等。认真开展口腔护理和治疗,严格控制菌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