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鹅口疮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敷贴法
(1)米醋适量,吴茱英1.6-4.7克,昊茱英研末,取米醋(加温)调匀,每日晚上布包患儿足底涌泉穴1次,连敷3次痊愈。适用于本病虚火上浮型。
(2)莱旅行、白芥子、地肤子各10克,食醋适量,上药用沙锅小火炒至微黄,共研为细末,调成膏状,把药膏分涂于2厘米见方的纱布或白布上,膏厚2毫米,1厘米见方,将其贴于患儿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可消炎止痛,每日1次,可连用3-5次。适用于本病各型。
(3)生香附、生半夏各6克,鸡蛋1枚,上药研细末,取蛋清适量,共调匀做饼,贴患者两足心,每日1次,3日为1疗程。适用于本病各型。
(4)巴豆仁1克,西瓜子仁0.5克,共研碎出油,加少许香油调匀,揉成团状贴于印堂穴,25秒取下,连用2次。适用于本病各型。
2.敷脐法
(1)细辛、大黄各等份,研细末,敷脐中。适用于本病各型。
(2)生半夏6克,黄连3克,栀子3克,共研细末,陈醋调成糊状(1次量),睡前敷患儿脐部,纱布包扎,重者可连敷2-4次。适用于本病各型。
3.吹药法
(1)牛黄、寒水石、康香、朱砂各1.5克,冰片1.8克,大珍珠0.9克,硼砂2.4克,西瓜霜6克,先研冰片、硼砂,次入西瓜霜、寒水石,最后入察香、牛黄、珍珠,研细调匀,吹患处,每日数次,药后清凉舒适,立止疼痛。适用于本病各型。
(2)青黛6克,冰片3克,硼砂、朱砂、乌贼骨各5克,研末,吹患处。适用于本病各型。
(3)黄柏、青黛各30克,炒蒲黄20克,冰片5克,硼砂2克,研末,吹患处,每日3次。适用于本病各型。
4.搽药法
(1)米粽薯100克,甘草10克,冰片2克,早稻秆灰适量,将米粽薯100克,用早稻秆灰汤浸煮后,烧成灰,与甘草10克,冰片2克,共研细末,用时拿棉棒蘸药,扑于患处,每日5-6次,一般3-5日可愈。适用于本病各型。
(2)五倍子、明矾各等份,冰片少许,将五倍子、明矾分别捣碎如米粒,和匀,放于沙锅内用小火炙炒,并以竹筷不停搅拌,融合释放水分如枯矾状,离火冷固取出,研极细粉末,另研冰片少许加人拌匀,贮瓶备用。消毒棉签蘸冷开水粘药粉少许涂搽患处,每日1-3次,3日为1疗程。适用于本病各型。
(3)乌梅炭、枯矾、儿茶各9克,硼砂1.5克,先将乌梅放置锅内,用烈火锻,使乌梅肉变成褐色即可(不要锻制过火)备用,再把枯矾研末,然后按剂量将乌梅炭等混合研为细末,最后加冰片1.5克即成,将口腔溃疡面清洗后,把药粉均匀搽疮面上,3日为1疗程。适用于本病各型。
5.擦洗法
板蓝根10克,煎浓汁,用棉花团蘸药液反复擦洗患处,1日5-6次,10日为1疗程。适用于本病各型。
『贰』 怎么治疗鹅口疮
先看看这些引起鹅口疮的念珠菌是怎么来的吧。这些肉眼看不见的霉菌主版要来自产妇阴道、权带菌的医护人员以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和尿布。宝宝的皮肤或口腔粘膜接触到这些被霉菌污染过的东西后就会引起局部的感染。所以刚做母亲的产妇,和婴儿室医护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母亲喂奶前应该洗手并用温水擦干净自己的奶头,医护人员每次接触孩子以前也要把自己的手洗干净;每次用奶瓶前要经过沸水消毒。
当发现宝宝的口腔里长出白色絮状物时,有的老人喜欢用手或布擦洗口腔,这样做是徒劳的,白斑过几天又会重新长出来。即使表面上擦掉了仍然有许多霉菌存在,到了一定时候又繁殖起来。由于弱碱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故可用2%-5%的苏打水清洗口腔。其他方法如1%甘油或中药冰硼散涂口腔均有疗效。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每毫升含制霉菌素5~10万单位的液体涂局部,每天3次即可,涂药时不要吃奶或喝水,最好在吃奶以后涂药,以免冲掉口腔中的药物。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要到医生处咨询。
『叁』 鹅口疮最佳治疗方法
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以及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的孩子,以及奶头、食具不卫内生,使霉菌侵入口容腔黏膜。
1、局部用药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坚持使用杏林集口腔修护凝胶。中药治疗更讲究全面调理,故需耐心坚持,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2、全身用药 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
3、饮食卫生 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母亲应先洗手,清洁乳头。
4、营养供给 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和C的供给,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肆』 治疗鹅口疮的方法有哪些
鹅口疮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这种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母乳喂养的孩子,妈妈的乳头不清洁会导致鹅口疮的产生,奶粉喂养的孩子,奶瓶和奶嘴一定要注意消毒,保持干净。
鹅口疮早期症状:
1、宝宝变得莫名哭闹,不爱喝奶进食。有时还会伴有轻度发热等现象。
2、轻症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
3、鹅口疮看上去像是白色鲜乳酪或牛奶的凝结物。通常长在宝宝口腔内壁两侧、上腭,有时甚至会长在舌头上。出生不到2个月的宝宝最容易长鹅口疮,但大一点的宝宝也是可能得鹅口疮的。
4、擦拭后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的话会不断扩张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下面我给各位妈妈们推荐三种治疗鹅口疮的方法,大家可以选择尝试:
1、可以使用制霉菌素涂口腔,并服用益生菌。将3-4根棉签浸满制霉菌素让孩子吸吮,稍微吞下一些不用担心,这样也有利于杀灭咽部及消化道白色念珠菌。
2、去医院让医生开氟康唑片,碾碎了滴一点水用棉签擦患处,反复多次擦拭即可。
3、妈妈们,推荐试试朱氏青梅散凝胶,专门治疗孩童鹅口疮的,凝胶状,无味可以食用,无需担心吞咽。
『伍』 什么是鹅口疮 小儿鹅口疮症状图片及治疗方法
出生不久的婴儿,常常会不明原因的哭闹、拒食。此时检查宝宝的口腔,往往可以发现舌头或颊部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状的斑片,这在医学上称为“鹅口疮”,又叫雪口。鹅口疮多见于周岁内的婴儿或新生儿。多发生在口腔内舌、颊和软腭处,主要表现为牙龈、颊黏膜或口唇内侧等处出现乳白色奶块样的膜样物,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分布。初起时常在舌面上出现白色斑膜,继而蔓延到牙龈和颊外,发病处有斑片白膜,周围黏膜充血。病时口腔有灼热刺疼和干燥感,部分患儿伴有低烧的症状。严重时斑膜可波及咽喉、气管或肠道黏膜,有时可引起发热、呼吸困难或腹泻。患有此病的宝宝因喝奶时会有刺痛感,因此经常哭闹不安或不愿意吃奶。 鹅口疮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因为常常在口腔里发生白色的假膜,有时这种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样。所以称为雪口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它的病发对象多为身体虚弱或营养不良,特别是消化不良的新生儿。另外滥用或长期使用抗菌素也能引发这种病,并通过餐具造成感染。 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鹅口疮症状有哪些?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陆』 鹅口疮怎么治
鹅口疮如何治疗
鹅口疮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内服和外用药膏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还专应该在医生的属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不能盲目的跟风他人的方法。
1.局部用药
针对口腔内的患处,涂抹一些抗菌药效果比较明显,定期定时的涂抹抗菌药,对鹅口疮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2.全身用药
对于一些比较严重,或者发现的比较迟的宝宝来说,除了局部涂抹抗菌药外,还需要口服一些抗菌药物辅助治疗。
3.饮食控制
哺乳期的宝宝除了需要抗菌药治疗外,妈妈也应注意日常饮食保持清淡,不要吃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忌烟酒。注意胃肠道功能,如果消化不良及时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勤洗澡勤换内衣,宝宝使用的餐具奶瓶都应进行高温消毒。
4.按摩治疗
中医上的一些穴位对于治疗鹅口疮也有一定的帮助,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宝宝进行适当的按摩,如果盲目的找穴位按摩可能会对宝宝带来不好的影响。
『柒』 鹅口疮怎么治疗
治疗方法:当发现宝宝口腔内有类似奶瓣的斑块时,不要随便揩洗,以免粘膜损伤引起细菌感染。确诊孩子患有鹅口疮后,爸爸妈妈可以用消毒药棉蘸2%的小苏打水擦洗口腔,擦洗的时候动作要轻,还可以取制霉菌素一粒研磨成粉末,加入5ml甘油调匀,涂搽在患处。通常用药几天以后病症就会消失,但是鹅口疮特别容易反复发作,所以家长应该在病症消失以后继续用药几天,以巩固疗效,避免复发,尽量一次治愈。应该在孩子进食以后30分钟左右给孩子用药,以免引起孩子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