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医是怎样治疗自汗的
中医理论认为:阳虚自汗。从症状表现来说,自汗就是白天人处于清醒状态出汗,如手心汗,脚心汗,头汗,不能控制。原因在于脏腑不纳精液。
所以,中医治自汗,着力在补脾胃、补肺肾。
㈡ 自汗如何治
你属于是气虚发汗,中医认为卫气固表,表虚不固则自汗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内血出。我给你拟个方容吃了应该见效:黄芪30g 白术15g 防风10g 生地12g 茯苓12g
桂枝12g 白芍10g 麻黄根10g 甘草6g 人参10g
㈢ 中医治疗自汗的方法及药方 ( 注:非诚勿扰!)
自汗就是肾阳虚,你就得补肾阳止汗。
㈣ 怎么治疗自汗
可以试服西药普鲁本辛,或者中药玉屏风散。
还要注意控制体重。
㈤ 中医是怎么治疗多汗症的
中医治疗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由高热引起,如心肝火旺主要由降火引起;如果伴有专口干、头出汗、大属便干燥等。主要使用清热泻粉。气虚多汗主要是由于气虚不能固表而导致出汗。大多数多汗症主要是由补气引起的。阴虚内热型多汗症可滋阴降火,止汗。中医治疗多汗症需要辨证施治。
㈥ 自汗怎么治疗
你好,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中医治疗多汗是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证应及时处治。
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乌梅、黑豆、桃干等。中成药建议服用玉屏风散(口服液,颗粒)健脾、固表、止汗。
常用的食疗验方:
1、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两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也有一定的疗效;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黑豆100克,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乌梅、桃干适量,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
2、黄芪羊肉汤滋养敛汗
[方 剂] 黄芪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怀山药15克。
[制用法] 将羊肉用沸水先煮片刻,捞出后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砂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和三味中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饮汤吃肉。如小儿无咀嚼能力,可煮成浓汤饮用。
[功 效] 健脾补虚,滋养敛汗。主病后体虚自汗、盗汗。
3、燕麦米糠治虚汗不止
[方 剂] 燕麦50克,米糠25克,饴糖15克。
[制用法] 将前二味水煎,去渣。分2次服,服时加饴糖调味。
[功 效] 补虚敛汗。用治自汗、盗汗、虚汗不止。
[验 证] 屡用神效。
4、肉麸汤圆有止汗功效
[方 剂] 小麦麸100克,猪肉末250克,水磨糯米粉250克,葱末、姜末、盐、酱油各少许。
[制用法] 将小麦麸与肉末、葱末、姜末等调料调成肉馅,水磨糯米粉加水适量,拌成软料,再与肉馅包成汤圆。煮熟后可随量食用。
[功 效] 用治虚汗、自汗、盗汗等。上方2剂好转。6剂痊愈。
㈦ 自汗的治疗方法
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用法: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用法: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用法: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用法: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用法: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用法: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对精神紧张伴失眠等症者,可给镇静剂,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给心得安等。
单方及成药:
★麻黄根10g,牡蛎、浮小麦各20g,水煎服。
★黄芪、浮小麦各15g,大枣5枚,水煎服。
★天王补心丹,每次1丸,每日2次。 夹脊穴(颈3-5)、间使、三阴交为主穴,配阴郄、复溜、太冲、内关等穴,交替使用。
常用止自汗中药:黄芪、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五倍子等,可辨病、辩证基本上选用。 1.黑大豆15克,浮麦30克,乌梅3克,煎服。
2.玉米芯60克,孩子参30克,煎服。
3.金雀根60克,麦麦天30克(布包),野毛豆30克,煎汁去渣连服数天,适用于病后自汗。
4.沙参兔肉汤:本汤养阴益气敛汗。沙参20克、玉竹20克、广陈皮4克、兔肉200克(微炙),煲汤。
5.桑葚茶:本茶养阴止汗。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
婴儿自汗中医食疗法
1.黄芪生鱼汤:本汤健脾益气,收敛固液,用于气虚、表虚及阴虚。
黄芪10~15克、茯苓10~15克、红萝卜60~100克、生鱼200克(微煎),煲汤。
2.糯根乌豆汤:本汤固表养血,用于虚症自汗。
糯稻根60克(洗净)、黑豆30克、煲水代茶。
㈧ 怎样治疗自汗症
自汗症是指经常出现不明原因地出汗,属于平常所说的出虚汗。这种出汗多不是由于天气炎热、衣着过厚、劳动过累或服用发汗药所引起,而是伴有身体虚弱、乏力、工作效率降低的阵发性出汗,多见于体弱老年人以及更年期妇女。
对自汗症西医没有太好解释,按照中医观点自汗症可以分为气虚型和阳虚型两类。气虚型病人的主要表现是,平时稍一活动便出汗,常自觉倦怠无力,对风寒耐受力减弱,容易感冒。发病原理是因肺气虚弱,卫表不固所致。阳虚型病人主要表现是,畏寒怕冷,四肢发凉,腰酸腿软,食欲不振。其发病原理由于肾阳大衰,卫丧失固所致。
根据以上理论,对气虚型病人的治疗,应以补气固表为主。具体可选用党参10g、黄芪12g、白术10g、防风6g,煎汤,每日服两次;也可用中成药玉屏风散和补中益气丸各15g煎汤,每日服两次。食疗方面可考虑食用糯米黄芪粥,即先取黄芪10g,洗净后加水煮沸,再以慢火煎熬10分钟,去渣留汁,加入上等糯米100g及红枣若干枚,以适量水煮成粥。对于阳虚型病人的治疗,中医主张温补肾阳、固表敛汗。具体用药可选金匮肾气丸15g、补中益气丸15g、煅龙壮各10g、五味子6g,煎汤饮服,每日两次。食疗可考虑食用参芪羊肉,即取人参、黄芪各10g、羊肉250~500g(也可用狗肉),佐以调料,温火炖1~2h,直到肉烂为止。
㈨ 自汗怎么治中医!!
是定时自汗吗?
如果是定时自汗出,是营卫不调。在要自汗出之前,服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生姜9,大枣6,甘草6.
伤寒论: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㈩ 怎么治疗自汗
自汗、盗汗
病因症状
超乎正常生理性出汗(即气温高或高温作业、剧烈劳动或运动、衣被过厚、情绪激
动时汗出较多,气温低时汗出较少)的异常排汗或汗闭,称为汗出异常。根据汗出
时间、汗量多少及排汗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白天不因劳动、日晒、厚衣
或发热而汗自出的,称为“自汗”;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汗止的,称为
“盗汗”;汗出而伴有畏寒、肢冷的,称为“冷汗”;病情危重,汗出淋漓不止,
如珠如油的,称为“脱汗”,又称“绝汗”;汗出而伴有发热,称为“热汗”;仅
头额部出汗而身无汗的,称为“额汗”;手掌、脚掌局部经常汗出而身无汗的,称
“手足心汗”;半侧身体出汗,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的,称为“
半身汗出”;正常应汗出而反无汗的称汗闭。
汗出异常与阳气蒸腾津液及卫阳司汗孔开合的功能失常有关。邪热入侵、阳气偏亢
或阴虚内热,迫津外泄;或卫阳不固,气虎不敛津液,均可导致病理性的汗出过多。
反之,邪气外袭,卫阳被阻遏,或卫阳虚弱,汗孔开合失司而闭合;或阳气虚弱,
蒸津无力,均可使津液不得外泄而发生病理性的汗闭。
常见汗出异常的中西医疾病与发热基本一致。
“热汗”,可见于风寒表虚症、风温(热)表证、暑温表证、暑温气分证,阳明经证、
阳明腑症、热邪壅肺症、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小肠湿热、膀胱湿热症、肝胆
湿热症、湿热伏募原症、疟伏募原症、疫毒内陷症等症候中,具体的辨证诊治参见
发热一节的有关部分。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
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偏见于阴虚症。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
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
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
量少饮或不饮酒。
(5)节制房事。
(6)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服10毫升(1支),每日3次。用于自汗。
(2)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用于自汗。
(3)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粒(6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
(4)大补阴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
2.验方自疗法
(1)生晒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用于自汗。
(2)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五味子10克,用水煎服,每日2
次。用于自汗。
(3)西洋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用于盗汗。
(4)浮小麦30克,炒熟,用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盗汗。
3.饮食自疗法
(1)羊肉5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姜枣煨汤,熟后
吃肉喝汤,每日1剂。用于自汗。
(2)瘦猪肉50克、浮小麦30克、黑豆30克。瘦猪肉洗净切块,加入浮小麦
与黑豆煮熟,吃肉和豆、喝汤,每日1剂。用于自汗。
(3)粳米50克、白木耳15克、冰糖10克,共同煮粥吃,每日1次。用于盗
汗。
(4)红枣50克(去核)、浮小麦30克,煎汤,吃枣喝汤,每日一剂。用于盗
汗。
(5)大蒜1头、瓜蒌1个,先将大蒜捣烂,再与瓜蒌同煎,每日1-2次。本方
可治疗阴虚盗汗,滋阴清虚热。
4.外治自疗法
(1)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
处)5-10分钟。用于自汗。
(2)郁金30克、五倍子9克,研成细末。取10克细末,用适量蜂蜜调成两
块药饼,置于两乳头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自汗。
(3)取等量五倍子、煅龙骨粉,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
日1次。用于盗汗。
(4)黄柏10克,研成细末,用冷开水调成两块药饼,置于两乳头上,外用纱布
固定,每日1次。用于盗汗。
5.其他自疗法
每天打太极拳1-2次。
避免误诊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的症状,它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以及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所以在治疗汗
证的同时,更要注意治疗原发病灶。
自汗除已见于虚证外,尚可见于湿热内蒸、津液外泄者,并可伴见发热口渴、脘腹
胀闷、纳谷不馨、大小便欠利、舌苔黄腻等。此时宜清热利湿为主,不可进补,以
免闭门留寇。
http://120.lzw.cn/jbzn/%D7%D4%BA%B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