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膏贴用什么做
中药外用的一种,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主要用来治疗疮疖、消肿痛等。早在久远的年代,我国医学家就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传统膏药的制作方法
一、歌诀及注意事项
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熬膏药应掌握的技术要领:1。炸药勿太过或不及,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影响膏药黏度。2。下丹注意掌握火候和剂量大小,温度低影响丹油化合,其色不泽。大火易燃,丹量小则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 则膏老,质脆而不粘,贴敷易脱落。3。祖曰:膏药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搅,下丹后要不停的搅,并用扇子或风扇煽动,尽量使油丹化合时产生的气体跑掉,则膏药光亮,粘腻。
二、详细步骤
黑膏药系以食用油炸取药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黄丹反应而成的铅硬膏。
一、基质原料的选择与药料的处理
1. 植物油:以质地纯净的麻油为好。其优点是炼时泡沫少,有利于操作。且制成的膏药色泽光亮,性粘,质量好。亦可以采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
2. 黄丹:又称章丹、铅丹、红丹、陶丹,橘黄色,质重,粉末状,主要成为为四氧化三铅,纯度要求在95%以上。(可在大型药店或化工店买到)
3. 药料的处理:药料可分为一般药料(粗料)与细料两类。粗料为一般性的中药根茎叶等,细料为贵重药与芳香药。粗料按处方取好,并进行适当的粉碎,为熬枯去渣作准备。细料如麝香等研成细粉备用,摊涂时撒在膏药表面;可溶性或挥发性的细料如冰片、樟脑、没药、乳香等可先研为细粉备用,在摊涂前投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细粉要过120目筛)
二、传统黑膏药的制作工艺
1.药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锅中,微热后将药料投入,加热并不断搅拌,直至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为度。此时温度可达220度,炸好后可用铁丝筛捞去药渣,去渣后的油为药油。(锅最好用铜锅,控制温度可用专用高温温度计,医疗器械商场都有卖)
2.炼油:取上述药油继续熬炼,待油温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达到温度,很关键),改用中火。炼油的火候:一是看温度计,达到规定温度;二是看油烟,开始为浅青色,渐为黑而浓,进而为白色浓烟,无风时白烟直上;三是看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许药油滴于水中,不散开成珠状为度。(本关最难,一定要炼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温度太高)
3.下丹成膏:药油炼成后,离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黄丹在下前先干燥并过100目筛。少量加丹,边加边搅动,一定要向同方向搅拌。搅成粘稠的膏体,膏药不粘手,拉丝不断为好,过硬则老,过粘则嫩。
4.去火毒:膏药制成后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换一次水,七日后膏成。
5. 取膏药团置于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将细料兑入,搅匀,用竹签取一定量的膏药在牛皮纸或膏药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别贵重的药可最后撒上。
无铅无丹膏药的渗透主要靠膏药的促进渗透剂如麝香、冰片、氮酮等,无铅无丹膏制作方便,环境卫生,较易为患者接受。
检查法
取供试品5张,分别称定出总重量。剪取单位面积(cm<2>)的裱背称定,折算出裱背重量。膏药总重量减去裱背重量即为药膏重量,与标示重量相比较不得超出上表规定。
6相关规定
一、药材应依法加工、碎、断,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炸枯;质地轻泡不耐油炸的药材,宜待其他药材炸至枯黄后加入。
二、炸药后的油炼至“滴水成珠”,放至一定温度后加入红丹,搅拌使充分混合,喷淋清水。药膏成坨置清水中浸渍。
三、挥发性药物、矿物药及贵重药应研成细粉,于摊涂前加入,温度应不超过70℃。
四、膏药应乌黑光亮、油润细腻、老嫩适度、摊涂均匀,无红斑、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且不移动。
五、膏药应密闭,置阴凉处贮藏。
7重量差异
膏药重量差异限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
标示重量│重量差异限度
────────┼───────────
3g或3g以下 │±10%
3g以上至12g│±7%
12g以上至30g │±6%
30g以上│±5%
━━━━━━━━┷━━━━━━━━━━━
8膏药秘密
曾有人笑言:在中国,没有用过膏药的老人可以申请贴上“稀有动物”标签。虽是笑言,但也反映了膏药在我国使用的广泛性。古代医学家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与打针吃药相比,膏药方便、无痛,更容易为人们接受。特别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年人,更是对膏药情有独钟,家中常备。本期专家评药,为您——
膏药在我国由来已久,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内经》中记载了一种猪脂膏之类的软膏,称之为“豕膏”,用于涂治腋部小溃疡。唐、宋时期,医药大为兴盛,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有的用于脓肿疖子的“抽脓拔毒”。到清代,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
贴膏药治病,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安全无痛苦,加之其治病范围广泛,易被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常患颈、肩、腰、腿痛等慢性劳损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对膏药更是情有独钟。
膏药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多气味较浓,再加入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3种剂型,作用各有特色膏药种类繁多,综合古今膏剂,除去内服煎膏,外用贴膏大致分软膏、硬膏、敷膏三大类剂型。
软膏人们习惯称它为“药膏”或“油膏”,是用植物油、蜂蜡、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配上中药而制成。软膏对皮肤具有保护、湿润、润滑作用。有些膏药中的药物可透皮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这种剂型特色突出,疗效肯定,患者乐意使用,一般的药店均有出售。
硬膏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多由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近似固体的剂型。使用时需加热软化后摊在干净的厚布、牛皮纸或熟制后的狗皮上,贴于患处或穴位。此类硬膏药具有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根据基质和制作工艺不同,有铅膏药、松香膏、橡皮膏、狗皮膏、巴布膏剂等。
敷药膏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粉,用各种液体调成糊状或软膏状,摊在纱布上贴敷患处或一定的部位。这类剂型制作较简单,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证调配使用。
经过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对膏药的配方、制作工艺不断改进,膏药的疗效也显著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特别在剂型上有了改革和创新,市场上已出现新一代不同配方膏药剂型,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受到患者的青睐。
如今,除了医院(特别是中医院)的药房,大大小小的药店、诊所,甚至地摊上都可见到膏药的身影。面对眼花缭乱的膏药市场,您若需要,该怎样选择?
对证选膏药科学的方法是对证选择,并非根据价格或者品牌来选。因为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应证,世上没有通治百病的膏药。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根据适应证来选择。
关节疼痛(风湿痛)、僵直、肌肉麻木、骨折、伤筋(扭伤、挫伤)患者,可选用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通经止痛作用的太乙山黑膏、万应膏、消炎止痛膏、活血膏、橡皮类膏药和接骨膏等。
因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不成溃或久溃不散者,以及有疮疖、疔的患者,可选具有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等作用的太乙膏、拔毒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水黄膏和黄连膏等。
如因感受风寒引起的腰痛、关节痛等,可用狗皮膏药或追风膏药以散寒祛风、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救心膏是选用活血化淤、芳香去湿的中药如麝香、冰片、红花、乳香、没药再加上硝酸甘油制成的敷贴膏药。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可立即取1片贴于心前区,5~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如每日贴1次,有预防心绞痛的作用。
识别优劣膏药根据1995版《中国药典》对中药膏药质量的判断标准,合格的膏药应满足以下要求:老嫩皮肤均适宜,贴于皮肤上有适宜的黏性,不会移动位置;外观油润细腻,对皮肤无刺激性;同种膏药的厚度和重量应基本一致;在常温下保存,两年内不变质,不失去黏性。
以上这些只有在使用后才能知道。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在选购膏药时应该了解的是:合格的膏药外包装应标明生产厂家、药品准字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一般为2年),药品说明书详细明了。
认准国药准字号膏药属于中药的一种剂型,正规合法销售的膏药应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药品准字号。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说明书规范细则》有关规定,中药说明书格式中应标明主要成分。在药品说明书上还应标明: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不良反应、禁忌证(有的标为禁忌症)、注意事项等内容。
谨慎购买地摊“祖传膏药”
地摊上的“祖传膏药”不能说都是假药,但是良莠不齐,恐怕骗人的不少。卖药者吹嘘膏药疗效非常好的往往不可信。由于地摊上的药贩流动性大,上当了只能自认倒霉。患者还是应该到正规医院或药房购买具有药品准字号的膏药,有些正规医院的自制膏药也可以使用。
应用篇很多患者自己选购膏药,没向医生咨询或阅读说明书,就贴在疼痛的地方。然而,这样做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一定有效,还有可能有损健康。须知,膏药贴法也是有讲究的。
膏药贴法有讲究☆找准贴药部位在贴膏药前应选择正确的贴药部位,如偏头痛贴太阳穴;跌打损伤、各种皮肤病等贴敷患处;慢性支气管炎贴肺俞、天突等穴;胃痛贴脾俞、胃俞或上脘、中脘。
有些膏药必须贴于体表特定部位,如治疗小儿寒积腹痛的小儿暖脐膏,必须贴于肚脐上。
清洗贴药处在贴膏药前,应先用毛巾蘸温水洗净患处,擦干后再贴膏药;红肿痛部位应先用医用酒精消毒后再贴膏药。
关节扭伤应先冷敷关节扭伤,不应马上贴膏药。因为用于扭伤的膏药具有活血散淤的作用,如伤后马上就贴膏药,不但达不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反而会使局部软组织充血肿胀、疼痛加重。
正确的方法是,在皮肤无破损的情况下,应先用冷水冲洗患处或用冰敷患处。待24小时后再热敷或贴敷膏药,这样既可减轻疼痛和肿胀,又可缩短病程。
热敷可贴牢膏药冬天气候寒冷,橡皮类膏药往往不易粘贴住,这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热敷一下或用电吹风吹两三分钟,以便粘贴牢靠,提高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的处理轻微不适多数人贴膏药后并无明显不适,部分人会感到局部微发热、发痒,这属于正常反应,可以不管。
还有一些人在贴上膏药后会出现水疱,如果疱不大,也不易磨破,则停用膏药,待疱消退后再贴。如果疱较大,容易磨破,则可用消毒的注射器或用普通的缝衣针火烧一下后,将疱挑破,挤净疱内的液体,然后用酒精消毒或搽龙胆紫药水。如果反复起疱,则按过敏反应处理。
过敏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瘙痒,说明对膏药过敏。
应立即揭下膏药,如果过敏反应较轻,则用温水将贴膏药处清洗干净即可。
若贴膏药处起疹子、水疱等,应立即将膏药取下,用盐水或雷佛奴尔(乳酸依沙吖啶,又名利凡诺)消毒患处,再用纱布包扎。
如果水疱大,应到医院用消毒针管将泡内液体抽出,再作相应处理。
9清洗膏药
取下膏药后应该如何清洗身上残渣呢?
用取下的膏药反复沾取,很快就可以清除药印,简单有好用。
10黑膏草药文化
陕西省秦岭终南山的主峰,终年积雪,寒光四射,故称太白山(周代称太乙山),太白山遍地药草,从古至今吸引着从医的圣人、郎中。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发生在秦岭北坡长安、周至、宝鸡沿山一带。唐代著名的上林苑是皇家种药狩猎的场地,就在终南山脚下的户县、周至沿山一带。东汉著名药医家韩康,拒汉恒帝之封,隐居太白山研究医药。唐朝苏敬在《唐本草》中载:茯苓和茯神“雍州南山亦有”。隋末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居太白山10余年,从事医药研究、采集、栽种和炮制中草药,研究药性,为民治病,著有《千金异方》,收载药物800余种,并详细记载了2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治、主治功能。后人为纪念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功绩,称为药王,称太白山为“药山” 。
太白山药用植物多达3000多种。许多药用植物都有着有趣的民间传说。一种草药因形似鹿蹄,具有强骨壮髓、修骨化刺、祛风除湿等功能的“鹿蹄草”则相传是一只金鹿的杰作。相传很久以前,王母娘娘跟前的一只金鹿私自跑到太白山游玩,王母娘娘发现后立即派神兵捉拿,金鹿使尽神力,跃起四蹄,奔向天涯海角,直到海南岛的南端才被玉索套住拉回。金鹿奔驰时,留在太白山上的蹄印变成鹿蹄草,而金鹿被捉住的地方,至今仍叫鹿回头。 祖师麻植物名黄瑞香,是一种落叶灌木,有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民间有“打得顺地爬,离不开祖师麻”的谚语。太白山草药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师传口授,在民间已形成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和太白草药的配伍理论。草医们所编著的《太白草药性赋》、《太白草药汤头歌》和《太白草药性歌括》,是太白草药医疗理论和草药配伍理论的集成。它不仅在民间的卫生保健上起着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研究新药源提供了基础,而谢士元教授研制的“太乙山”膏药,正是建立在太白山草药的文化基础上,根据家乡流传的奇方,以鹿蹄草配伍山中无污染的祖师麻、血竭、骨碎补等72味保密配方为基质,外加远红外陶瓷粉,使古法工艺巧妙结合清华生物提纯技术,研制的新一代黑膏药。专门针对:骨刺、增生、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半月板磨损、滑膜炎、颈腰椎病等。
Ⅱ 中药穴位敷贴应注意什么
许多家长知道中药穴位敷贴是冬病夏治的良方,其实这种外治法一年四季都可以用。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以水、醋、酒、油等为基质,制成软膏、饼剂或薄膜,直接贴敷穴位、患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的外治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的通道,而穴位则是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不仅反映各脏腑生理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因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可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达到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此外,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周围组织营养,促使药物吸收。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中药敷贴对哪些常见病疗效好中药敷贴对于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小儿肠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过敏性紫癜、遗尿、抽动秽语综合征、单纯性肥胖等儿童常见病疗效较好。止汗散:适应于各种多汗症,一般10天为一疗程。止涎膏:适应于幼儿流口水,多涎症,10天为一疗程。暖脐膏:适应于寒性腹痛。敷胸散:适应于肺炎罗音不易吸收、刺激性干咳、咽部不适者。止泻散:分为止泻一号及止泻二号,适应于寒热性腹泻。泄火散:适应于口腔炎,口疮,鹅口疮。通便膏:适应于热性便秘。遗尿膏:适应于遗尿症。贴敷治疗要注意点啥?中医特别讲究治养结合,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空调适度、少吃冷饮、睡眠充足和情绪乐观。治疗期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治疗前清洁背部,以防感染;治疗不宜空腹进行,贴药时注意休息,饮食不宜吃腥、辣等刺激性食物。外敷药物须妥善保管,不宜内服,谨防儿童误食中毒。小儿皮肤娇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4小时。贴敷疗法,又有“发泡疗法”之说,贴敷药物后,在敷药处出现热、凉、麻、痒、蚁行感或轻中度疼痛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无需处理,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发红、起泡,无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药物。若局部小泡破溃,须保护好贴敷面,注意卫生,保持干燥,可涂以绿药膏或锡类散防止局部感染。三伏天中药敷贴已“预热”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利用药物渗透皮肤,刺激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温阳利气、去散伏痰,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效果。因此,在三伏、三九天贴敷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免疫功能低下及一些过敏性疾病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Ⅲ 中国四大膏药哪个最好
煎膏、软膏、膏药、敷药
四大膏药之一:煎膏:唐时称“煎”。通常是药物经过煎煮、去渣、浓缩,再加蜜或糖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状供内服的制品,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稳定性好、便于服用等利益。煎膏剂的效用以补养为主,兼有平缓的治疗效果,药性润泽,故又称“膏”或“膏滋”。也有将加糖的称为“糖膏”,加蜜的称为“蜜膏”。近年风行全国的膏方,即为此类。单纯的煎膏根据稠度分干浸膏、浸膏、流浸膏。咱们平常熬的草药就归于煎膏的一种
四大膏药之二:软膏:古时称“贴”。是用植物油、蜡腊、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基质,加入药物加热后,获取有效成分;或不经加热,研粉掺入所制成的供皮肤或粘膜使用的半固体剂型。习称“药膏”,又称“油膏”。具有保护、湿润、光滑或部分医治效果。某些软膏剂中的药物亦可透皮吸收而表现全身医治效果。平常用的凡士林就归于软膏系列
四大膏药之三:通称为“膏药”,系将药物溶解或混匀于适当基质中,摊涂于裱褙材料上,供贴敷使用的一类近似固体的外用剂型,具有局部治疗作用或全身治疗作用。根据基质组成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铅膏药、松香膏、橡胶硬膏、巴布膏剂、透皮贴剂
四大膏药之四:敷药:古时称“薄”,是将药物粉末,用各种液体调制后,使成糊状及软膏状,敷贴于人体部分或穴道上的一种制剂。又称“薄药”、“敷贴”、“糊剂”。根据赋形剂的不一样,可分为水性敷药和油性敷药两类。包含暂时调剂和制剂制备两个内容:这中如今也很盛行,即是我们通常用的透皮贴的,通过不一样的药粉加渗透剂就可治疗不一样的病症。
(3)中药硬膏热贴敷治疗扩展阅读:
膏药从很久以前便被人们作为一种滋补品和外用的治疗贴敷剂广泛用于生活中,纵观古今,膏药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煎膏、软膏、硬膏和敷药。
膏药即是外治法最常见、效果又是最好的一种药物。研究过膏药的人总感觉制作起来并不复杂,膏药制作的关键问题在细节上,一个细节不注意就会失败。由于制作方法和基质的不同造就了四大类不同的膏药。
Ⅳ 中药硬膏热贴敷治疗是什么意思,要用什么样的膏药
一块膏药糊你身上,然后开个类似于家里取暖器一样的灯,烘着,挺舒服的,或者就是开个蒸汽机熏着,也很舒服。享受啊……
Ⅳ 骨折后中药硬膏热贴敷治疗需要多久
伤筋动骨一百天,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Ⅵ 小孩中药贴敷治咳嗽多久换一贴
对于这个问题,相关人士表示,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虽可缓解症状,但由于小儿免疫力低下,极易复发。中药穴位贴敷是近几年治疗小儿咳嗽较推崇的疗法之一,效果好。
小儿咳嗽中药贴敷有效吗
有一定的效果的。
将杏仁、川贝、麻黄、食盐分别烘干碾成细末,食盐碾细后放在锅内焙热,将焙热的食盐与药末均匀的撒在膏药上(伤湿止痛膏、黑膏药均可),膏药主要起固定作用。然后敷贴于双肺之间的膻中、肺俞穴,每日1贴,3天为1个疗程。
杏仁为止咳平喘之要药,川贝专于润肺止咳化痰,麻黄能加强平喘之功效。
历代本草称“麻黄为肺经专药,治肺病多用之”。食盐能清热散寒,引药之内。以上药物配伍贴于穴位。
经穴位由表入里,发散走窜。膻中穴为气之会穴,理气降逆,化痰利窍。
肺俞穴为肺之背俞穴,乃治咳喘之要穴。此疗法刺激穴位,由表入里,发散走窜,使药物直达病所,药力专一,疗效显著,未见不良反应。
护理干预方法
①用药前护理:向患儿的家长询问中药过敏史,切记中药要进行现配现用,禁止使用放置太久的中药膏,以免因气候炎热发生药物变质。敷贴前将皮肤擦干汗液,保持皮肤干燥,进行敷贴时,将穴位暴露,并做好相关的标记,将备好的敷贴对准穴位并固定,向患儿家长讲解贴敷时间的长短。
②贴敷期间的护理:要嘱患儿注意休息,禁止大幅度的活动,避免劳累,可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遭受冷空气的刺激,防止发生呼吸道感染。注意观察治疗期间的病情,在中药贴敷期间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情况,有一部分患儿贴药后会出现痒、热、微痛的感觉,若在承受范围内则属于正常,贴敷后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属于正常反应;有少数患儿的皮肤可出现水疱、红疹并伴有瘙痒感的症状,当发生此类症状时,应告知患儿避免进行搔抓,应立即撕掉三伏贴,可局部涂以炉甘石洗剂,预防感染的发生。
③用药后护理:进行中药贴敷后,患儿进食时应以清淡及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生冷及质硬的食物;忌海产品、发物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当寒喘发作时,可食用偏温性的富含营养的食物,例如参炖母鸡;注意保持大便的通畅,将中药敷贴撤除后,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可以进行局部擦洗或者洗澡,但不要用力揉搓,淋浴后使用毛巾吸干穴位上的水渍。一般情况下,去掉中药敷贴后会出现局部皮肤的潮红并伴有温热感,若皮肤出现潮红明显时,热痛感较重时,则可能会出现水疱,对于小水疱密集的不需要进行处理,避免进行局部的摩擦,防止发生破溃,如果出现较大水疱时,要常规进行消毒,使用注射器抽出渗液,保持皮肤干燥,预防发生感染,减少下次穴位贴敷的时间
Ⅶ 最近腰扭伤了,被医生诊断为:腰椎退变,风湿瘀阻。敷了些中药、还在医院做了中药硬膏热贴敷治疗、在饭后
问题分析:
你好服用药物后尿液是淡绿色的情况这考虑u与你用药是有关内系。
意见建容议:
主要考虑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情况,但如果伴有疼痛等其他不适的话也不排除是肾脏疾病的情况,建议你注意多喝水, 要禁食辛辣刺激食物的,避免劳累,如果一直不能缓解的话最好去医院做B超复查一下
Ⅷ 中药硬膏热帖敷治疗属中医治疗吗
属于中医治疗
Ⅸ 什么中药敷在身上慢慢变热,治疗腰椎病,一般要敷半个小时,药膏是黄色的
你好:就你所讲的这种膏药现在市面上多的是,打着纯中药的幌子其实其成分中有好多西药或者化学成份,你说的“敷在身上慢慢变热”我认为应该是一种化学成份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