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医中药 > 自汗的中医治疗

自汗的中医治疗

发布时间:2021-02-10 01:29:21

A. 中医是怎样治疗自汗的

中医理论认为:阳虚自汗。从症状表现来说,自汗就是白天人处于清醒状态出汗,如手心汗,脚心汗,头汗,不能控制。原因在于脏腑不纳精液。
所以,中医治自汗,着力在补脾胃、补肺肾。

B. 多汗症中医是怎么治疗的

朋友实话告诉抄你,虽然现在中医什么的说什么什么药能治疗手汗,但是……但是这也只是理论的,不过现在很多医生也都说了现在的手足多汗几乎是不治的,理由也不明。西医你也晓得了后遗症大,还不一样全好,我也吃过中医的药,几乎就没啥用,最理想的也就是能缓和一点点,不过你遇到你出汗的情况它还是照样的给你出汗,要是看中医的话不要去医院找那些一般的医生看给你的药就是上面的人说的那些了,根本没用,要是你能找到一个那种正正的有名的中医不妨去试试,也许能帮你缓和下。要说想到中医根治我可以说那是不可能的(据我目前还没发现有人吃中药好的)所以建议楼主的话吃中药调调身体,把内分泌什么的身体调好了应该出汗能少点,诶生到这种病也没办法,我也一样目前还是老样子出汗,只能慢慢跳身子,等到医学的发达了(貌似这病你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没有的,就是很漫长) 再补充下我是中医学的大学的,中医所说的自汗和手足多汗症是有区别的,并不是一回事,盗汗直接就是2回事,你可以去网上搜搜看看多了解下

C. 多汗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朋友实话告诉你,虽然现在中医什么的说什么什么药能治疗手汗,但专是……但是这也只是理论的,属不过现在很多医生也都说了现在的手足多汗几乎是不治的,理由也不明。西医你也晓得了后遗症大,还不一样全好,我也吃过中医的药,几乎就没啥用,最理想的也就是能缓和一点点,不过你遇到你出汗的情况它还是照样的给你出汗,要是看中医的话不要去医院找那些一般的医生看给你的药就是上面的人说的那些了,根本没用,要是你能找到一个那种正正的有名的中医不妨去试试,也许能帮你缓和下。
要说想到中医根治我可以说那是不可能的(据我目前还没发现有人吃中药好的)
所以建议楼主的话吃中药调调身体,把内分泌什么的身体调好了应该出汗能少点,诶生到这种病也没办法,我也一样目前还是老样子出汗,只能慢慢跳身子,等到医学的发达了(貌似这病你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没有的,就是很漫长)
再补充下我是中医学的大学的,中医所说的自汗和手足多汗症是有区别的,并不是一回事,盗汗直接就是2回事,你可以去网上搜搜看看多了解下

D. 多汗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方
1.表虚不固
治法:固表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9g,浮小麦1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2.湿热熏蒸
治法:滋阴敛汗。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5g,山药、白芍、浮小麦、牡蛎、茯芩各12g,丹皮、泽泻、山茱萸各6g,糯稻根须9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二、外治法
1.明矾、葛根各15~30g,研末煎汤,每日浸洗患部(手足)半小时。
2.黄芪、葛根各30g,荆芥9g。先热熏后温洗半小时,每天1~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3.麻黄根50g,煅牡蛎100g,研极细末,外扑。
4.麻黄根、牡蛎各20g,龙骨、赤石脂各15g,研极细,装大布袋中,外扑多汗处。
5.郁金适量,研细末,加茶水调敷出汗处。
6.鲜白萝卜600g(切片),明矾15g,加水2500ml,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浸洗手足部20分钟,每日洗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该文章转载自医学全在线:http://www.med126.com/tcm/2009/20090113020208_74863.shtml

E. 自汗的治疗方法

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用法: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用法: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用法: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用法: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用法: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用法: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对精神紧张伴失眠等症者,可给镇静剂,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给心得安等。
单方及成药:
★麻黄根10g,牡蛎、浮小麦各20g,水煎服。
★黄芪、浮小麦各15g,大枣5枚,水煎服。
★天王补心丹,每次1丸,每日2次。 夹脊穴(颈3-5)、间使、三阴交为主穴,配阴郄、复溜、太冲、内关等穴,交替使用。
常用止自汗中药:黄芪、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五倍子等,可辨病、辩证基本上选用。 1.黑大豆15克,浮麦30克,乌梅3克,煎服。
2.玉米芯60克,孩子参30克,煎服。
3.金雀根60克,麦麦天30克(布包),野毛豆30克,煎汁去渣连服数天,适用于病后自汗。
4.沙参兔肉汤:本汤养阴益气敛汗。沙参20克、玉竹20克、广陈皮4克、兔肉200克(微炙),煲汤。
5.桑葚茶:本茶养阴止汗。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
婴儿自汗中医食疗法
1.黄芪生鱼汤:本汤健脾益气,收敛固液,用于气虚、表虚及阴虚。
黄芪10~15克、茯苓10~15克、红萝卜60~100克、生鱼200克(微煎),煲汤。
2.糯根乌豆汤:本汤固表养血,用于虚症自汗。
糯稻根60克(洗净)、黑豆30克、煲水代茶。

F. 盗汗的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肾主五液,入 心为汗。由于房事不节,房劳过度,亡血失精,或久病伤阴,素体阴虚,肾液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故潮热盗汗,虚烦少寐,头昏耳鸣,舌红少苔,脉细等。《医宗必读》云:“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当此之时,治宜滋阴降火。
盗汗钩玄
缘起
恰逢《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程结课,老 师令学生各准备综述一篇。思来想去,无处下笔,忽念平素侍诊抄方之际,遇盗汗之病人恒多,虽曰小病,却令人为之颇感苦恼,何不以此为题一试。
之后试着网络了一下“盗汗”,发现有很多盗汗的病人在网上提问求助,回答是有,但分型不明,易使不懂中医的病人犯“虚虚实实”之过,非但无益, 反而增害。且求助者甚多,一个回答,浏览者达上万,一篇文章,下载者达上千。作为一位中医学子,面对如此情况,觉得有必要写篇相对明白的文章,希望写好后放到网上,会收些许裨益。
文章先从专业内容着手,之后试着通俗化,易操作化,希望广大网民能够看明白,不好的话,希望前辈及已工作的中医师看到后不要拍砖。
简述概念,略说诸家
盗汗,《黄帝内经》曰“寝汗”, 通俗而言,是指人入睡后出汗,睡醒后汗止的情况。《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云:“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盗汗多归于阴虚,如《医学心悟·自汗盗汗》:“其盗汗症,伤寒邪客少阳则有之,外此悉数阴虚”。又《医学正传·汗证》:“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但,盗汗又非全是阴虚,如张景 岳《景岳全书·汗证》曾说: “ 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亦多阳虚也”。《丹溪心法》云:“盗汗属血虚”。王清任之《医林改错》中有谓:“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而又有脾胃湿热、痰热蕴肺,肝经湿热等原因。所以,如果辨证不准,很易错治。
医案两则,聊表反正
阴虚型盗汗案 姜春华《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祝某,男,58岁。十多年来,每夜盗汗,身体强壮,面赤唇绛,脉数,相火易动,阳常举。当归9g 熟地黄30g 生地黄15g 黄柏9g 黄芩9g 黄连1.5g 玄参9g 7剂。二诊:前方服一剂盗汗即止,有咳嗽痰多,前方 加黄芪9g 玄参9g 7剂。三诊:阅读流泪,面仍红,因过度疲劳,盗汗1次。当归9g 熟地黄30g 生地黄15g 白芍9g 黄芩9g 黄芪9g 黄连1.5g 牡蛎15g 望江南9g 黄柏9g,7剂后汗止停诊。
2.阳虚盗汗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季左。十月十二日,夜寝喜盗汗,脉 阳浮阴弱,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川桂枝四钱,生白芍 三钱,生甘草一钱,龙骨四钱,左牡蛎一两,生姜八片,红枣十二枚。
1案,祝某,盗汗、面赤、唇绛,故属阴虚火旺,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后又加生黄芪、玄参以助益气养阴之功,药证相符,三诊而愈。
2案,本案为虚劳盗汗,阳脉浮,阴脉弱,夜而汗出,为阳虚不能顾护阴液之故,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
上述两则医案,一是阴虚盗汗,一为阳 虚盗汗,病因不同,治法不同,若1案用2法,抑或2用1方,必定无效。
在这,我试着用通俗的话语说话上述两则医案的病机,以使网友有个大略的明白。
1案,中医诊断为阴虚火旺,中医认为,人体为阴阳两部分组成,相互制约着,就像冷战时期的苏联和美国,彼此都不敢妄为。如果一个人的阴不足,那么的话,就不能制约着阳,好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时美国的力量就显得很强大了,就会亢盛,就会耀武扬威、胡作非为,自从冷战结束,美国在全世界发动了十多次重大的军事侵略行动,这还不包括许多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或是1990年代末期在伊拉克的每日轰炸,那么,如果想让美国老实点,就必须某个国家发展到足够强 大。那么,如果想让火不那么亢盛,就要扶持阴,采用滋阴泻火的方法。
2案,用桂枝加龙骨牡蛎,助表调和阴阳。《内黄帝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与1案不同,主要是因为卫阳不足,阴阳 失谐。做个通俗的比喻,气阳就像锅盖,如果是完好的,那么锅里的水蒸气就会适当的出来,但如果锅盖质量不好,破了很多的窟窿,那么水蒸气就会不受控制,大量大量的出来。对于这种情况,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把锅盖修好。《内经·指针要大论》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所以,对于人体,卫阳虚弱,阴阳失谐,就要益气阳,调阴阳。
论文粗摘
1. 肝经郁火案
《周仲瑛教授辨治盗汗经验举隅 》 周奎龙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新中医》2012 年6 月第44 卷第6 期
许某,女,56 岁。近日来 夜寐盗汗,汗出湿衣,
自觉烘热,心烦易怒,性情急躁,口干口苦,舌偏红、苔薄
黄,脉细弦。周教授辨为盗汗,证属肝经郁火内蒸,营阴外
泄。治拟清泄肝经郁火 ,和营敛阴。
处方:桑叶、牡丹皮、栀子、夏枯草、玄参、瘪桃干各10g,生地黄、白薇各12g,煅牡蛎(先煎)25g,糯稻根15g,龙胆草3g。每天1 剂,水煎服。服药4 剂,盗汗即止。
按:患者为肝经郁火逼液外泄,故用桑叶、牡丹皮、栀子、龙胆草清泄肝经郁火;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汗出可致阴伤,故用生地黄 、玄参滋阴柔肝,又可防栀子、龙胆草苦寒伤阴;另配煅牡蛎、瘪桃干、糯稻根固表止汗;白薇清泄郁热。
2. 邪热内郁,表里不和案
《盗汗医案三则》刘建军,孙向党(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辽宁大石桥115100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 0 1 1 年第25 卷第6 期
杨某,男,32 岁。2009 年12 月15 日初诊。盗汗半年,加重1 个月。该患5 年前患外感后遗有下利一证,时轻时重,重时大便每日4 ~6 次,里急,便质稀溏而夹杂粘液,并伴周身散发红色米粒大丘疹而瘙痒。经抗生素治疗能改善症状而不能根治。 近半年来又添盗汗一证,初起并未重视,然症状逐渐加重,夜寐汗出如洗,色黄染衣,需每天更换睡衣及被褥,且渐觉体力不支,易患外感。观其舌质暗红,苔黄略腻,诊其脉数略细。此乃邪热内郁,表里不和,营阴外泄。治以清里热,解表邪,和阴阳,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葛根芩连汤桂枝汤加减。
药用炙麻黄5g,连翘10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葛根20g,黄连10g,黄芩10g,桂枝15g,白芍15g,白术15g,防风15g,薏苡仁3 0g,肉豆蔻10g,炙甘草10g。3 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 服上方后,下利止,大便成形,日2 次。周身皮疹未见新发,但盗汗减轻不明显。药已中病,仍以上方加黄芪30g,煅龙牡各30g,以益气固表止汗。5 剂水煎服,日1 剂。三诊: 服上方后盗汗明显减轻,已无需每天更换衣被,大便正常,日1 次,皮疹已愈,体力有增,嘱按原方再进5 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病已痊愈,体力较前明显增强,很少外感。
按:“有是证,用是药”。本案下利,脉数,因外感而起,乃葛根芩连汤证; 汗出色黄染衣,又现周身皮肤红色丘疹,虽未见身黄,然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之理同。故本案病因病机为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内郁,表里不和,日久而致阴阳失和,营卫不调 ,营阴外泄。是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葛根芩连汤清里热、解表邪。再以桂枝汤调营卫,屏风散益气固表,煅龙牡涩阴敛阳而止汗,薏苡仁、肉豆蔻健脾、利湿、涩肠和理气。
3. 阴虚火旺案
《盗汗辨治心得》 官毅光泽县中医院,福建光泽 《辽宁中医学晚学报》 第5 卷第3期 2 0 0 3 年8 月
肾主五液, 入心为汗。由于房室不节, 烦劳过度, 亡血失精, 或久病伤阴, 素体阴虚, 肾液不足, 虚火内生, 迫津外泄而现潮热盗汗, 虚烦少寐, 头昏耳鸣, 舌红少苔, 脉细等象。(医宗.必读》说: “ 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 则内伤而盗汗” 。当此之时, 治宜滋阴降火, 用当归六黄汤或保阴煎(生地黄、熟地黄、白芍、山药、续断、黄琴、黄柏、甘草)加减治疗, 可期汗止。
郑某, 男,43 岁。19 9 年5 月初诊。面色不华, 两额略红, 口渴, 每夜盗汗如洗, 心烦易怒。原有肺结核病史,今已钙化, 纳差, 舌红无苔, 脉细数, 此属阴虚火旺之盗汗, 用当归六黄汤加缎牡砺、浮小麦, 水煎服, 5 剂后汗止, 余证亦减。方中生地黄、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 三黄苦寒清热, 泻火暖阴; 黄蔑固表; 缎牡蝠、浮小麦固涩敛汗。
4.补养心脾法 出处同3
心主血, 脾统血, 汗为心之液, 血汗同源。思虑劳心过度, 营血阴耗, 或脾胃素弱, 水谷精微化生营血不足, 血不养心, 神气浮越, 心液不藏而外 泄则盗汗, 并见心悸少寐, 面色不华, 气短神疲, 头目眩晕等症。(丹溪心法) 说: “ 盗汗属血虚” , 治宜补血健脾养心, 用归脾汤加减调治有显效。
连某, 女, 4 5 岁。2 0 0 2 年1 0 月初诊。常失眠、心悸、气短、神疲、纳差、眼皮下垂、头昏耳鸣。近半个月来, 寝则盗汗, 床单垫被常需 烘烤, 舌淡红边有齿痕. 月经量少色淡, 此属血虚盗汗。拟归脾汤加锻牡砺、五味子, 重用黄蔑,服药5 剂, 汗减半, 续服10 剂而愈。
5.湿阻盗汗
《中医药对湿阻盗汗的治疗体会》 吉运磊 张播河北省巨鹿县医院 巨鹿 《河北中医》2004年8月第26卷第8期
李某, 男, 42 岁, 农民。2002- 06- 20 就诊。盗汗、自汗3 年余, 已服中药100 余剂, 迄今未瘥。头重如裹,肢体困倦, 纳呆口腻, 阴头寒。舌苔薄白腻、 质淡, 脉濡缓。证属湿阻阳虚, 用化湿运中温阳法治之。
处方:炒苍术15 g,陈皮12 g,茯苓12 g,厚朴10 g,泽泻12 g,白豆蔻仁5 g,生薏苡仁24 g,制半夏12 g,补骨脂12 g ,牡蛎20 g。水煎服,日1剂。上方服毕7 剂,盗汗即大减, 醒后但头额汗出,内衣不湿;头重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及自汗等症状亦俱减轻;惟阴头仍寒,脉、舌如上,再予原法治之, 上方加菟丝子12 g、杜仲10 g。又服完7 剂, 盗汗、自汗俱止, 诸症均解除
体会: 治疗时应用化湿运中法 ,目的在于除邪祛湿, 使中焦运化功能正常, 升降适度, 脾气方可来复, 则卫气生成充足。卫气充足, 司开合的功能正常, 则盗汗( 或自汗) 自无。方中牡蛎是治本的同时, 适当用止汗药, 采取标本同治。由此可知, 盗汗不独阴虚, 脾虚湿阻亦有之。
6. 瘀血盗汗
《桃红四物汤治疗人流术后盗汗1例》《江苏中医药》2009年3期
程某,女,32岁,已婚.2008年4月24日诊. 患者于2008年1月意外怀孕,因工作原因于2008年2月20日做人流手术.术后1周出现盗汗,衣被湿透,影响睡眠,考虑乃 术后体虚引起,遂自行以黄芪、浮小麦、糯稻根煨母鸡食用1周未效。方投桃红四物汤,后遂愈。
7.小儿脾虚卫弱盗汗
《 江苏中医药》 2011年3期《健脾丸合牡蛎散加减治疗小儿盗汗20例》张雷英
笔者自2004年以来,采用健脾丸合牡蛎散加减治疗小儿盗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20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小儿盗汗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3岁.主要表现为寐时汗出,以头面、颈项、背部出汗为主,汗出黏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纳差,口干、口臭,腹胀,大便干结,舌苔厚腻等症状,并排除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健脾敛汗,收效良好。
以上列举的论文,是从知网和万方下载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显示本文的专业性,而在于说明:盗汗如果细分,情况很多。那么,网友便会反问“既然如此,那么你的这篇文章不全是废话吗?”,接下来,我试着尝试吐槽,尽量让各位读者觉得,读了此篇,略有收获。
治法方药排行榜及使用说明
通过上面的废话,我们了解到, 盗汗的治疗药分不同情况,我们又知道,盗汗的中医证型太多,部分专业专业人员尚且时有出错,对于广大网友就更为困难了。下面,笔者试着从不同类型临床发生率之高低、各治法方药适应症之大小、倘若不对症危害之有无这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先后,如同电影里面常见的1号方案、2号方案、3号方案。计划以1号方案行动,若情况有变,就按2号方案行动,类推。那么这里的情况有变指的是什么呢?就是“独处藏奸”,我会在每个治法方药后面详细强调,就是说,本来你应该选择1号方案,但对照内容,发现自己有好几点情况与我所强调的一致,那么就说明情况有变,该行2号方案,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本文旨在通过些许篇幅,可以尽量把复杂的情况说的明白些,然中医药知识博大精深,且笔者学疏才浅,倘若勾选不得,亦请各位莫怪,只作抛砖引玉。
Top1 益气固表兼调营卫(青中年男子多为此方)
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大枣4枚黄芪10g 白术10g 鹿衔草15g 生龙骨20g 生牡蛎20g 附片3g 浮小麦20g
《金贵要略》曰:“男子平人,脉虚 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尤在泾《金贵要略心典》中说“平人,不病之人也。脉虚弱微细,则阴阳俱不足矣。阳不足者不能固,阴不足者不能收,是其人必善盗汗。”
这个方子,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玉屏风散,针对的情况为,大多没有其他伴随症状,没有其他什么不舒服的,就是容易盗汗,也许会有较他人容易感冒的情况。这个方子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为主,方子药物剂量不大,药物大都平缓,不管男女老少,都可试服,可以先买三剂,每天一剂,效佳再续数剂巩固。
强调:凡有大便秘结、口干口渴、舌红少苔、阵阵烘热、大便稀烂腥臭、小便色黄尿骚异常、舌苔厚腻等均不适合服用。且看top2.
Top2滋阴潜阳 (更年期妇女多为此方)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醋龟板30g 旱莲草20g 黄柏8g 知母8g 玄参15g 生地15g 酸枣仁20g 糯稻根20g 白薇10g 附片3g 桑叶10g 五味子10g
此法主要为滋阴,佐以潜阳,基 本适合绝大多数阴虚盗汗之症。适用于平素感觉烘热,舌红瘦少苔,口渴口干,可能小便黄色较深。谈到阴虚盗汗,绝大多数医家想到的当归六黄汤,清代程国彰在《医学心悟》中说:“古方用当归六黄汤,药味过凉,不宜于阴虚之人,阴已虚而更伤其阳,岂能无损?”讲的很有道理,中医有言“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故凡看待病情,易从大处着手。本方益阴为主,不忘扶阳潜阳,阴虚必及阳,阴阳调和,其证必愈。此方用药不至寒凉,照顾阴阳,用药小心,可以说,凡是阴虚盗汗而不掺杂痰热、瘀血等其他问题者,必有伟效,可以先试五副,消良再资巩固。
强调:如果咳嗽痰多,或者舌苔厚腻等,则不适合了。
Top3 化湿畅中
炒苍术10 g, 陈皮6 g, 茯苓12 g, 制半夏10 g, 杏仁10 g, 生薏苡仁24 g , 白豆蔻仁5 g, 佩兰12 g, 川贝母12 g , 桑白皮10g, 生牡蛎20 g, 泽泻9 g ,桔梗9g,黄连3g。
本方化湿畅中,治疗因中焦脾胃湿浊而引起盗汗。表现为平时胃口不好,容易腹胀,突出的表现就是舌苔很厚腻。用药照顾上中下三焦,用药平和,可以五副试服,效良再续。
强调:如果是哮喘、慢支、长期咳嗽这些病,并伴有痰多舌苔黄等症状,则此方就不再适合了。
下面的部分则针对特定群体:
Top4 化痰滋肺
葶苈子6g 桃仁10g 瓜蒌皮10g 桑白皮10g 鱼腥草15g 冬瓜子20g 芦根15g 生石膏10g 竹茹15g 枇杷叶15g 川贝6g 地骨皮20g 浮小麦20g 太子参8g 麦冬8g
这个方子针对只是这些哮喘、慢支、长期咳嗽这些病,并伴有痰多舌苔黄等症状的患者长期盗汗的,在临床上很多见,其他症状不显,反倒是盗汗 最令他们困惑。此谓“壮火食气”也,痰热一日不去,则肺日日受其克伐,气阴两伤,肺无力主皮毛,则盗汗不去,必“先其其所主而伏其所因”,若只是脚痛医脚,必铩羽而归。
Top5 小儿盗汗
小儿盗汗大多数为脾胃不好、卫阳不固为多,表现为平时胃口不好,也可能经常感冒。
太子参10g 白术10g 鸡内金10g 山药10g 谷芽10 麦芽10g 茯苓9g 浮小麦20g 牡蛎20g 乌梅10g 炙甘草6g 陈皮10g
此方药味不苦且气味不浓, 适合小儿服用。以调脾健食,再加固涩敛汗,一般容易收效。
疾病排除:
建议网友在医院检查排除一些疾病
结核 糖尿病等
总结:
上文用些许篇幅,大致介绍了盗汗 的病因、分型等,也试着为网友指点点滴,希望有些用,因为时间较紧且笔者水平实在有限,自我也不是很满意,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另外,本来打算分型把食疗方也列入,可实在来不及了,先如此,以后抽时间写好再发出。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王洪图 人民卫生出版社
2.《金贵要略》 范永升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医学心悟》 程国彰 三秦出版社
5.《中医名家诊断医案·精选导读》 田元祥等 人民军医出版社
6.《金贵要略心典》 尤怡 人民军医出版社
.7《 江苏中医药》 2011年3期《健脾丸合牡蛎散加减治疗小儿盗汗20例》张雷英
8.《桃红四物汤治疗人流术后盗汗1例》 《江苏中医药》2009年3期
9.《中医药对湿阻盗汗的治疗体会》 吉运磊 张播 河北省巨鹿县医院 巨鹿 《河北中医》2004年8月第26卷第8期
10.《盗汗辨治心得》 官毅光泽县中医院, 福建光泽 《辽宁中医学晚学报》 第5 卷第3期 2 0 0 3 年8 月
11.《盗汗医案三则》刘建军,孙向党(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辽宁大石桥115100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 0 1 1 年第25 卷第6 期
12.《周仲瑛教授辨治盗汗经验举隅》 周奎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新中医》 2012 年6 月第44 卷第6 期
13.《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军事主义》金宝瑜 《批判与再造》2008年第七期

G. 自汗怎么治疗

你好,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中医治疗多汗是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证应及时处治。

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乌梅、黑豆、桃干等。中成药建议服用玉屏风散(口服液,颗粒)健脾、固表、止汗。

常用的食疗验方:
1、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两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也有一定的疗效;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黑豆100克,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乌梅、桃干适量,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

2、黄芪羊肉汤滋养敛汗
[方 剂] 黄芪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怀山药15克。
[制用法] 将羊肉用沸水先煮片刻,捞出后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砂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和三味中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饮汤吃肉。如小儿无咀嚼能力,可煮成浓汤饮用。
[功 效] 健脾补虚,滋养敛汗。主病后体虚自汗、盗汗。

3、燕麦米糠治虚汗不止
[方 剂] 燕麦50克,米糠25克,饴糖15克。
[制用法] 将前二味水煎,去渣。分2次服,服时加饴糖调味。
[功 效] 补虚敛汗。用治自汗、盗汗、虚汗不止。
[验 证] 屡用神效。

4、肉麸汤圆有止汗功效
[方 剂] 小麦麸100克,猪肉末250克,水磨糯米粉250克,葱末、姜末、盐、酱油各少许。
[制用法] 将小麦麸与肉末、葱末、姜末等调料调成肉馅,水磨糯米粉加水适量,拌成软料,再与肉馅包成汤圆。煮熟后可随量食用。
[功 效] 用治虚汗、自汗、盗汗等。上方2剂好转。6剂痊愈。

H. 怎样治疗自汗症

自汗症是指经常出现不明原因地出汗,属于平常所说的出虚汗。这种出汗多不是由于天气炎热、衣着过厚、劳动过累或服用发汗药所引起,而是伴有身体虚弱、乏力、工作效率降低的阵发性出汗,多见于体弱老年人以及更年期妇女。

对自汗症西医没有太好解释,按照中医观点自汗症可以分为气虚型和阳虚型两类。气虚型病人的主要表现是,平时稍一活动便出汗,常自觉倦怠无力,对风寒耐受力减弱,容易感冒。发病原理是因肺气虚弱,卫表不固所致。阳虚型病人主要表现是,畏寒怕冷,四肢发凉,腰酸腿软,食欲不振。其发病原理由于肾阳大衰,卫丧失固所致。

根据以上理论,对气虚型病人的治疗,应以补气固表为主。具体可选用党参10g、黄芪12g、白术10g、防风6g,煎汤,每日服两次;也可用中成药玉屏风散和补中益气丸各15g煎汤,每日服两次。食疗方面可考虑食用糯米黄芪粥,即先取黄芪10g,洗净后加水煮沸,再以慢火煎熬10分钟,去渣留汁,加入上等糯米100g及红枣若干枚,以适量水煮成粥。对于阳虚型病人的治疗,中医主张温补肾阳、固表敛汗。具体用药可选金匮肾气丸15g、补中益气丸15g、煅龙壮各10g、五味子6g,煎汤饮服,每日两次。食疗可考虑食用参芪羊肉,即取人参、黄芪各10g、羊肉250~500g(也可用狗肉),佐以调料,温火炖1~2h,直到肉烂为止。

I. 自汗如何治

你属于是气虚发汗,中医认为卫气固表,表虚不固则自汗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内血出。我给你拟个方容吃了应该见效:黄芪30g 白术15g 防风10g 生地12g 茯苓12g
桂枝12g 白芍10g 麻黄根10g 甘草6g 人参10g

J. 求自汗治疗方法

玉屏风散是治疗表虚自汗的代表方剂,应该是很好用的(有过相似情况,个人觉得有效版)。权市场上卖得也比较普遍。

可用“桂枝汤”来治疗外邪引起的自汗。

较重症状的自汗方子--张锡纯经验方:
组成:山茱萸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方法:水煎30分钟,早晚两次服用。只允许服用三天。

补中益气丸治疗阳气虚弱到极点的动辄汗出和低热。

阅读全文

与自汗的中医治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万博动物医院在线电话 浏览:380
临淄爱佳宠物医院 浏览:582
苏泊尔养生壶怎么样打开 浏览:104
肝转移的治疗方法 浏览:845
养生壶如何做现磨咖啡 浏览:787
中医治疗失眠能根治吗 浏览:391
望京附近看妇科好的医院 浏览:773
治疗药物依赖的医院 浏览:100
闵行区中医院地址 浏览:543
治疗顽固性失眠的药物 浏览:489
石龙人民医院体检 浏览:507
盛京医院妇科哪个医生好 浏览:613
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 浏览:724
老年痴呆严重送康复医院好吗 浏览:185
治疗糖尿病阳痿的中药方 浏览:565
汕头潮阳哪里有宠物医院 浏览:984
医院妇科治疗仪 浏览:758
兴义博爱医院妇科 浏览:749
湖北武汉儿童医院电话 浏览:190
最好的传染病医院 浏览: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