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中医特别适合养生
中医是我国从古流传下来的传统医学,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国重要的医学治疗手段。普通百姓也时常会使用中医的方法保健养生和治病,以达到长寿的目的。现在大家都懂得防病胜于治病的道理,因此希望通过中医调理。但是,现今的养生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对大众存在误导。对于现今存在的养生现象,一位老中医给出了他的建议,一共有6句话。1、养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现在电视上有很多养生类节目,一些中老年人会按照节目中的养生专家所说的症状对号入座,以此得出自己的“诊断”。且不说有很多冒充的“养生专家”,真正的养生专家所说的内容没错,但其提出的建议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况且,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通过一套严谨的诊断程序才能断定患者的体质和病因,以此来对症用药。所以,中老年人群体通过观看养生节目就自行断定是不可取的,如果感到自身情况与节目中的养生专家所说的差不多,也先要去正规医院咨询医生之后,再选择适合的养生或治疗的药方。
2、养生有时要顺其自然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把人看成形、气、神的统一,这表达了中医讲究适时而动,顺应自然的理念。从古人流传下来的俗语就能看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反应了养生要顺其自然,人的生活习惯也要有一定的规律。生活规律即是养生的基础。3、治病主要还是需要自我保重,医生不是万能的部分人认为,平时生活可以肆意而为不需要保重自身,睡不着就熬夜、想减肥就节食,抽烟喝酒样样精通,身体出现问题了就想到找医生开药治疗。这种完全把健康交给医生的想法是完全不可取的。因此,平时就需要养成养生保健的想法和习惯,这其实并不难,只要饮食有时,作息有常就可以了。
4、养生主要先从自我调节开始,乱吃补品不可取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开始购买许多的补品,希望以此达到延年益寿、身强体健的目的。其实大多数人都搞错了这点,首先如果饮食不规律、经常不运动、作息混乱、有不良嗜好,无论再如何进补也是无用的。而且,进补也分要分证型,针对每个人不同的体质选择不同的进补方,还有的人虚不受补,盲目进补反而会给身体造成负担。5、不要自寻烦恼,保持愉快心情很重要凡事看开,保持精神愉悦是非常重要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6、不贪食,懂节制现在很多肥胖患者大部分都是因为管不住嘴,而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因肥胖而起。都说“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不要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各种营养均衡摄入才可以预防疾病。
② 学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后 你对中医养生有何感悟
我的感悟是万事万物都是需要发展,一定要坚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多去观察事物,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去面对。
③ 中医养生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
1、食物养生:
老中医的顺口溜,
可做参照与践行。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2、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3、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养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道不可废者。成年之男女,若长期没有性生活,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纵欲。《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毋用赘言。至于有的人淫乐成性,嗜欲无度,说什么「宁可花下死,作鬼也风流」,那是咎由自取。汉代枚乘《七发》云「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如戏猛兽之爪牙」。吕纯阳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代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而应永为警戒的。
5、气功养生: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④ 中医有道理吗
中医更多偏向经验,都是在生活当中总结的经验,毕竟研究条件不成熟内;西医更多是容分析其本质原理,从物理及化学等学科角度研究总结的。到底那个更管用本就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厚此薄彼都是不对的。
但在养生领域,中医则是独占鳌头当仁不让的,养生本就源于中医。中医倡导的本就是“上工治未病”,中医养生是说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及生活习惯选择养生方式,让自己更健康并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⑤ 中医养生学的遵循思想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璞归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⑥ 中医养生文化对现在社会的启示
中医讲究和谐平衡,这如同当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⑦ 中医养生的四季理论
前言
一年四季的气候轮换,自然状况改变之下,人们的生理状况也会受影响。在不同的时节,我们需要摄取不同的养分来补充身体的需求,一年四季,你的餐单也要跟着换不停。中医认为世界事物并非独立分离的,而是处于相互和谐状态。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及规律有独特的见解;他们以一个整体观来认识世界,更创立阴阳、五行理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现象。而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属于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环境气候所影响,相应地也会根据需要,产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应。举例如不同季节,身体脉搏现象,包括节奏、速度、搏动量、张力方面都有转变。春天偏向弦脉,脉管张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脉,脉势盛大骤来骤去;秋天偏向浮脉,手指轻按皮肤表面即能清楚触到搏动;冬天偏向沉脉,轻按不明显,要重按才能感到脉动起伏。一般在辨症时,中医师都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另外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有季节性;春天好发温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冻伤。由此,我们需要作出不同的饮食调整。
说情志
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戒私欲
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远房室
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欲,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饮药酒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养生要保住好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夏季昼比较长,所以人们的睡眠质量要保持好,药酒在帮助睡眠这方面是经过中药研究所的研究进行研究的,他们研究方面认为药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调节身体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药酒的调节可以舒缓压力,安神补血,在夏季药酒可以减少烦躁,减少夏季带来的不安,夏季气候燥热,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的原则,清燥解热乃夏季之要道。药酒在不同的方向进入脾胃帮助降火消炎。药酒是传承了不同的理论学说。的药酒选择要从客观的方面进行考察,不能盲目。夏季养生选择药酒要多注意。市面上卖的药酒例如“妙沁药酒”“鸿毛药酒”这两种药酒比较得到社会的信赖。 当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并且正在向更高的水平快速前进。在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更加关注精神及健康方面的问题。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不断变化,亚健康群体日益增加,公众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养生则是为了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这些与人们当前的需求相契合。
从整个社会的需求来看,在中国专业养生服务方面,中医养生必将是养生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医养生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其养生方式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食膳、药膳、针灸、按摩、气功五大类,此外还有心理养生等方法。当然,中医养生也需要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等。我国有1/3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增强,中医养生行业市场将逐渐发展起来。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健康产业,包括保健产业、医药产业及与健康相关的产业,仅占GNP的4%-5%,比许多发展中国家还低,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了15%。2013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2万亿,不同层次的需求比如养老需求、保健需求等都在快速增长。
主要方式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瑜伽养生等内容。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中医养生讨论专题是组织网友和医护人员进行研究学习中医养生的,主要目的弘扬经典中医知识,挖掘民间中医方剂,推广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的影响;介绍民间中医药方,医师,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增进人们对中医的了解。客观、公正、通俗地介绍中医,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对中医的理解,并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增加人们对中医的正确认识。发布和交换中医药信息、国家政策、科研成果等。
特色疗法
中医养生中特色疗法分为:拔罐刮痧气功按摩药膳
针灸: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拔罐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药膳食疗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误解1 :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正解: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所以在预防方面更有优势。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药物外敷、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等。
误解2 :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万别以为养生仅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必需的功课。
误解3 :轻微不舒服就要去医院治疗
正解:频繁看病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吃药还有副作用。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强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懂得一些居家的中医保养知识,既能防患于未然,即使有轻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调养恢复健康。
相关书籍
中医养生
书名: 中医养生作者:张印生,沈宁,王燕平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4-1
ISBN:
开本:16开
定价: 25.00元
内容简介
《中医养生》是由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沈绍功主任医师亲授,张印生主任医师、沈宁医师二位弟子和王燕平副研究员,汲取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防病治病经验,结合历代中医养生理论,突出中医治未病思想编著而成。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长寿养生之道,介绍了饮食养生、情志养生、体艺养生、四季养生和非药物疗法等九方面内容;下篇健康养生之道,介绍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癌瘤病等九种病证。
全书不仅有养生之术,更重要的是还有治病的方法,并附有穴位图。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方法易学,是家庭必备的养生工具书。
作者简介
张印生,男,1960年生,研究员、主任医师,汉族,陕西韩城人。1987年7月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获学士学位。沈绍功主任医师嫡传弟子,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常务理事。秉承沈师学术思想、诊疗经验,提出“阳气不足,痰浊有余”学术观点,临证治疗强调天人合一,适当扶阳,祛痰为主,痰淤同治,随证加减。主编出版《孙思邈医学全书》、《孙一奎医学全书》、《撮要本草蒙筌》、《沈绍功验案精选》、《中医心病治法大全》、《冠心病》、《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等18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孙一奎医学全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医疗专长: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长寿养生之道
第一章 饮食养生
第二章体艺养生
第三章 四季养生
第四章房居养生
第五章 浴疗养生
第六章功法养生
第七章 心理养生
第八章针药养生
第九章 保健养生
下篇健康养生之道
第一章冠心病
第二章高血压
第三章中风病
第四章糖尿病
第五章咳喘病
第六章胃病
第七章失眠病
第八章妇儿病
第九章 癌瘤病
说健康
内容介绍:
《从头到脚说健康》由中医文化专家曲黎敏教授主讲,该节目是曲黎敏教授养生健康领域最系统、最完整、最深刻的力作。曲黎敏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广博的中医文化知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入手,以一种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解人生、分析人生,从病症、病因到养生方法,进行多角度跨文化的阐述。
在节目中,曲黎敏教授点出了生活中常见但不为人重视的生活陋习、养生误区以及大道至简的养生之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不生气,多做运动。
《伤寒论》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与《黄帝内经》、《难经》、 《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经典,辨证施治是它的灵魂。全书共10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首,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书中将病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证候归纳出症状特点,病变部位、损及脏腑、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辩证治疗的依据。 中医药学在与疾病和衰老的长期斗争中,找到了许多简便易行的延年益寿良方要诀。
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头的确是一项积极保养人体精、气、神的简便易行的长寿保健对策。
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
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
谷道,又称肛门。撮即上提收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应时常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朝暮叩齿三百多,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养生法。中医学认为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使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
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来回按摩腹部,包括腹壁、腹腔以及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勤揉腹,即可以调整脾胃、通和气血、增补神元、敷养肾精、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伤之百症。
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中医认为,耳为肾之上外窍,双耳灵健则肾经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扯拉、按摩、搓揉、点捏耳朵,实际上就是对双耳进行各种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懒腰,血运畅通最为高
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弛脊柱的自我锻炼。
安心静坐延年寿,调身调息加调神
医学研究表明,情绪与健康二者紧密相连。凡情绪乐观开朗之人,可使其内脏功能健康运转,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同时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因此,古人的摄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养神。 关于生命现象,历来说法各异,各有其理,也有偏颇。“生命在于运动”,从文字意义上讲,宇宙万物都在运动之中,人的生命亦然。“生命在于静止”,也有其理,这里说说生命在于平衡。
①环境平衡:一切健康长寿的生命,必须与环境保持平衡。要保护适宜人类生活的大环境,创造适宜人们生活的小环境。人与环境失衡,便会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②营养平衡:要调和五味,不偏食。营养平衡,才能使人均衡发育生长。
③动静平衡:《内经》上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要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动静平衡。
④心理平衡: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精神崩溃会导致身体崩溃。生气和忧郁可以使人生病。
⑤阴阳平衡:万物均有阴阳属性,一旦阴阳失调,人就生病。《黄帝内经》说: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可以说:“生命在于平衡”,失衡就会生病,以至丧生。
⑧ 中医养生 百科全说
楼主您好,以下是我的回答
欢迎您的采纳和追问
健康养生之道:养生应遵循自然规律
时下,养生理论五花八门,或推崇“静养”,或主张“节欲”,或强调“外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遵循自然规律,使生命完成自然的过程,方称得上重要的养生之道。
顺其自然是指按照自然的要求,内养其心,外养其形。五谷杂粮,粗茶淡饭,取之自然,正所谓“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取,五菜为充”。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提倡饮食有节,合理地安排和选择膳食,做到饭有定时、食有定量,摄取的各种营养素要保持均衡。
顺其自然,还指人体应像自然界那样不停地运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做到保持经常运动的人,全身的血液循环会得到调整和改善,摄入的氧气含量高,心肺功能得到加强,也能延缓衰老、防病祛病、强身健体。当然,运动一定要适度,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间断地进行,切莫一曝十寒。
顺其自然,还要把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于自我加压,不管竞争如何激烈,诱惑如何多,机遇如何令人心动,都应把脑袋里的欲望减少一半,适可而止。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内心活动调节到轻松、旷达、舒展、平衡的状态,学会随遇而安,避免大喜大悲和激烈的情绪波动,让自己达观一点,待别人宽容一点,精神简约一些。因为心平气和有助于血脉流畅,恬静淡泊有助于颐养天年。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可以促使机体各器官功能活动协调、代谢有序,从而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身体上的疲劳和痛苦。”
顺其自然,是人生的坦然,是对生命的珍惜。它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生活,在追求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顺其自然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