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2021-02-12 23:55:19

⑴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国传统养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中国养生学以古代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为基础,是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及独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论和方法。在基础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包括气一元论、太极阴阳五行学说 、形神合一、性命学说、天人相应论等思想都对养生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气一元论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元。为天地间的起始物质;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世间万事万物均在于一气之变化,物的产生是气之聚,物的灭亡则是气之散,全字宙只是一气而已。《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元,形态万千的物类,均为太虚元气一气所化,故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气也是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称“原气”、“元气”、“真气”。气遍布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所不到。人体与自然界皆本源于“气”, “人与天地同纪”、人与天地相应。《内经》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所致”。
疾病治疗的关键,即在于调整失调之气机、气化,使之复归平衡。养生的目的,也在于保养精气,使体内之气平衡协调,顺应自然界的变化。
二、太极阴阳五行说
太极。源于《周易》。太极是指宇宙的本始,指原始混浑之气。《易•系辞上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是宇宙变化的过程。太极是宇宙变化的开始。原始混沌之气运动而分为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由阴阳而生春夏秋冬四时,产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进一步则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
阴阳。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如下:阴阳的互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的消长(运动斗争,经常会发生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偏盛偏衰的不平衡状态);阴阳的转化(通过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如:水——云——雨;人体功能与物质(气与血);“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事物异常发展到极点,必然向着对立面转化)。
养生锻炼的目标在于协调阴阳,使躯体内环境趋于平衡,并顺应外部阴阳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与天地之间的平衡。《内经》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我们平时的养生锻炼中,应把握以下阴阳原则:
选择锻炼功法应顺应季节阴阳;
锻练时应顺应时辰阴阳;
选择锻炼项目应区别体质阴阳;
辨别病情阴阳去养生;
练呼吸调和明阳;
用意念平衡阴阳;
不同的锻炼姿势可以协调阴阳。
又有古人语:寄语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
三、 形神合一论
所谓形,是指形质、形体、身形而言。包括了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其间的精血,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 ,属自然范畴的物质实体。所谓神,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狭义的“神”,指意识思维。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一方面,形的存灭决定了神的存灭,神只能依形而存,决不能离形而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一方面,神的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形体的盛衰存亡,“精神内伤,身必败亡。”运用形、神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生命活动本质的理论,即为“形神合一论”。
在形与神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神占有主导的地位。养神为首务。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为全身脏腑经脉气血津液之主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又作用于形而成为“形之主”、“身之制”,主宰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运动。
无论老子或是庄子,都十分强调“神”的内在主宰作用。庄子主张:“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要形与神俱存,就应“修形”与“保神”并进。臻至“形神合一”的境界,才能收到预期的实效;否则,两者缺一,不管缺的是哪一者,都将是蹩脚的养生,绝对收不到实效。
四、性命学说
性,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的基础或本原;命,指人体机能活动的基础或本原。性与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故“性命”又可理解为生命。研究性、命及性命相互关系的学说,称为“性命学说”。
有的养生家就按性命学说将气功分为性功、命功及性命双修。性功注重精神的炼养,命功注重气的炼养,性命双修则神气并重,身心兼练。
性与修性。性,有元性、质性之别。元性是先天固有的“天赋之性”,又称“元神’;质性是后天获得的“气质之性”,又称“识神”。性命学说中的“性”主要指“天赋之性”,因为“天赋之性”是“天质之性”的根本。古人认为,后天的气质之性消耗元气,成年人因“元性微,质性彰”,故日趋衰老。 性命锻炼的原则就是恢复元性的主导地位,使“本元之性胜气质之性”,恢复元神,是使人体精气神充盈的先决条件。
修性以炼神为主,重在精神、意识的锻炼。古人认为,修性的关键在于心静,心静则“神全”,神全而后“性现”。
命与修命。命,是“气”的本原。人体功能活动是“气”的运动状态,而“命”则是“气”的本原,指肾中元精所化之元气。命常潜于脐,古人认为,胎儿在母腹中时,靠脐带与母体相连,随母体呼吸以为呼吸,因此脐部即为命之根蒂。下丹田在脐中,是元气潜藏之所。
修命以炼精炼气为主,重在身体素质的锻炼。
性命双修。性与命不能截然分开,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佛家坐禅讲究修性,修心养性;道家功法中有单以修命为主者,强调炼升肾中元气。宋元以后的内丹术则开始主张性命双修,成为我国传统静功的主流。性命双修思想建筑于形神统一、身心一体的生命观上,认为无形则神无以化,无神则形无以生。
五、 天人相应论
天人相应是指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着共同的变化规律。
运用“天人相应”的观点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指导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即为天人相应论。
《内经》认为,自然界是产生生命的源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体的气血运行与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相关:天热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则气血凝滞沉涩。
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存在同步关系。《灵枢》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人体的与自然万物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构成物质。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
综上所述,无论根据气一元论、太极阴阳五行学说 、形神合一、性命学说、天人相应论中的任一理论来养生,都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力求“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为了资助阳气的发生,早晨应多开展室外活动,吐故纳新,流通气血,旺盛生机;傍晚日落,阳气开始潜藏,于是要相应减少活动,避免风寒和雾露之气的侵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有:“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 。
《黄帝内经》倡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的养生原则。
其实传统养生即是追求人的形与神的健康、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和谐的整体和谐状态。

⑵ 谈谈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顺天,参见《黄帝内经》
人生乎天地,便应顺于四时,依照天地的变化规律专来持行生活的条理,就属可以将生命寄托于天地,从而获得长寿。其实人本身的寿命很长,之所以现在这么短暂,就是因为人们平时的生活没有按照天时。因为人生于天地,自然与天地有着联系,一旦违背天时,就相当于违背自身的正常运转,自然生病,不得长久。
而天地的运行有其天时,古人以阴阳五行将之概括出来,所以按照一定的阴阳五行的规律生活,就可以顺应天地,得享天年。

中医养生主要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⑷ 这是中医养生学课程 填空题 :李冰父子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和中医治病遵循的都是()的原则

先疏后堵,以疏为主的选择。跟大禹治水是一个原则。水利工程以疏通为主,中药治病也是如此。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找准根由,对症下药。

⑸ 养生的基本原则中重在调养的内脏

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古人在长期的养生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研究致病和导致早衰的原因和条件,并在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养生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对于养生方法的制订、运用及其发展创新,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顺应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灵枢·邪客》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朔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等。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做出自我调适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减弱,而易罹患疾病。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养生顺应自然,旨在要求人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顺应其变化,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根据四季变化以调养形神的原则与方法,并强调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2.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形神共养,是以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为其理论基础。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以堤和水、烛和火的关系比喻人体形与神关系时说:“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而命终。”强调神依赖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为生命的主宰。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响。张介宾《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强调神可以反馈地作用于精和气,影响甚至调控整个生命过程。对于形神的辩证关系,明末医家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曾精辟地归纳说:“以先天生成之本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正由于形神统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全形,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目的,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所言:“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于形气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是生命之源,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御邪气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后世医家将精、气、神合称为人身之三宝,故在养生中,中医学很重视保养精气以固先天之本。
类》即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要达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对性欲要有所节制,做到既不禁欲,也不纵欲;若纵情泄欲,可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养性》所言:“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另一方面,精禀于先天,有赖后天水谷精气以充养,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惜精固本也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药食调补以壮其精,来达到养精保精之目的。
4.综合调养
中医养生方法众多,不同的方法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层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顺时摄养重在协调人体机能活动与外环境的关系;调摄精神主要是通过对神调养以保养精气;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可使脏腑功能协调;运动锻炼、针灸、推拿,调节经络、脏腑、气血,可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机能协调;药物保健则借助药物,以强壮身体,益寿延年。诚如李梴《医学入门·保养说》中所言:“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所以,养生应综合各种方法,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从机体全局着眼,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现过偏、失度,过偏、失度则失去了养生的意义,虽有延年益寿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综合适度、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目的。诚如《太平御览·方术部·养生》所言:“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贵要,博闻而择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5.因人施养
因人施养,是根据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摄生保健方法。人类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于不同的种族,而且存在于个体之间。不同的个体由于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所以,养生只有因人施养,方能有益于健康,达到养生之目的。如就年龄因素而言,少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生机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儿养生应注意合理喂养、寒温适度、体格锻炼、免疫防病,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40~60岁时,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工作繁忙,压力较大,养生应注意静神少虑、切勿过劳,并节制房事。《景岳全书·中兴论》说:“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即强调了中年养生的重要性;进入60岁以后的老年期,脏腑机能衰退,生理与心理适应能力减退,养生应注意知足谦和、老而不怠,加强饮食调养,生活起居有节,运动锻炼动静结合。就性别而言,女性有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点,养生自当有所区别。人的体质又有偏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湿、气郁之异,养生方法亦各有特点。另外,人的体质、生活习惯又受所处地域环境的影响,故养生尚需考虑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于健康的各种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条件对人体的影响,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以达到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希望答案你能帮助到你!

⑹ 谈谈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基础和原则是什么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国传统养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中国养生学以古代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为基础,是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及独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论和方法。在基础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包括气一元论、太极阴阳五行学说 、形神合一、性命学说、天人相应论等思想都对养生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气一元论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元。为天地间的起始物质;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世间万事万物均在于一气之变化,物的产生是气之聚,物的灭亡则是气之散,全字宙只是一气而已。《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元,形态万千的物类,均为太虚元气一气所化,故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气也是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称“原气”、“元气”、“真气”。气遍布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所不到。人体与自然界皆本源于“气”, “人与天地同纪”、人与天地相应。《内经》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所致”。
疾病治疗的关键,即在于调整失调之气机、气化,使之复归平衡。养生的目的,也在于保养精气,使体内之气平衡协调,顺应自然界的变化。
二、太极阴阳五行说
太极。源于《周易》。太极是指宇宙的本始,指原始混浑之气。《易•系辞上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是宇宙变化的过程。太极是宇宙变化的开始。原始混沌之气运动而分为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由阴阳而生春夏秋冬四时,产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进一步则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
阴阳。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如下:阴阳的互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的消长(运动斗争,经常会发生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偏盛偏衰的不平衡状态);阴阳的转化(通过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如:水——云——雨;人体功能与物质(气与血);“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事物异常发展到极点,必然向着对立面转化)。
养生锻炼的目标在于协调阴阳,使躯体内环境趋于平衡,并顺应外部阴阳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与天地之间的平衡。《内经》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我们平时的养生锻炼中,应把握以下阴阳原则:
选择锻炼功法应顺应季节阴阳;
锻练时应顺应时辰阴阳;
选择锻炼项目应区别体质阴阳;
辨别病情阴阳去养生;
练呼吸调和明阳;
用意念平衡阴阳;
不同的锻炼姿势可以协调阴阳。
又有古人语:寄语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

⑺ 我国的养生之道原则是什么

养生之道,自古以来为我国民众保健防病所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摄生养性的内容已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养生学。

我国古代的养生之道,内容浩富,立论精湛,通过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性、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方面修炼技法,以达到调身、调心、调息、调食、调眠的“调养”目的。

我国古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冬天则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还主张养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等。

我国独创的养生之术,就是在养生基本原则指导下,经过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性、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方面修炼技法。

所谓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

气功古称导引、行气、练功、养生、吐纳。

殷周时期,我国人开始练习气功。它以“经络论”、“气功论”为理论基础,主要通过控制意念活动,调整呼吸气息,并辅之一定动作的活动,达到健身延年,防病、祛病的目的。

由此证明,我国发明气功已3000余年,是世界最早发明气功的国家。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极其丰富,基本原则是“顺自然,保正气。”主要观点有:

“法于阴阳”,即顺应天时,顺应四季气候以养生,保护生机,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和于术数”,主张动以养形导引、按摩、气功、无所不包;

“食饮有节”,包括饮食和五味不能偏嗜;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指四季的作息制度与劳逸的适度,以防“过用病生”;

“恬淡虚无”,注意精神调摄。同时已认识到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寿命的极限即天年是“度百岁乃去”。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

导引就是《庄子》所说的“道引”,是我国独特的健身医疗的养生方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比较普及。据考古发现,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卷有44幅图像的《导引图》,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导引形象资料,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解。

《导引图》中的男女老少,有的裸背,有的着衣,有的徒手屈指,有的执杖拿物,有的模仿熊猴豺狼的姿势,有的模仿龙鹤鹏鹰的动作。

《导引图》所描绘的呼吸运动文字说明中有“印浑”两字,是直接提到呼吸的。古代的“印浑”是仰身鸣叫的意思。图的形态是胸部扩张,双手向后举,其动作是加强对心肺功能的锻炼。

《导引图》中除极个别的蹲、跪式外,其余全部为立式运动。现在我国第五套广播操中的8个动作基本概括了《导引图》的精华部分。如上肢运动有“龙登”,扩胸运动有“印淬”,体侧运动有“螳螂”,腹背运动有“满政”,跳跃运动有“引颈”等。

《导引图》除徒手操外,还发现使用棍仗式运动,作屈身转体运动状,双手持杖。文字说明是“以文通阴阳”。这里的“文”是指棍仗。还有折腰式转体运动,脚下有一球状物,也是器械运动的形态。

《导引图》文字说明中直接提到治病的项目共有“烦”、“痛明”、“引聋”、“引温病”等12处,说明导引不仅对四肢部位的膝痛、消化系统的腹中,五官的耳目,甚至与某些传染病的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太极拳也是动形养生的主要内容。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32式长拳,同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并注重传统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使太极拳成为了我国独有的养生保健运动项目。

八段锦是我国的一个优秀传统保健功法,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动作简单易行,功效显著。

古人把八段锦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8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气机流畅,骨正筋柔。

八段锦歌诀说:“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可见这个功的养生保健作用,而且它对场地显然没有特别的要求。

五禽戏是我国古代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创始人是东汉晚期名医华佗。华佗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以锻炼身体的传统做法,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也就是五禽戏。它比瑞典发明的医疗体操要早1000多年。

一次,华佗看到一个小孩抓着门闩来回荡着玩耍,便联想起“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于是想到人的大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畅和瘀寒停滞而造成的,如果人体也像“户枢”那样经常活动,让气血畅通,就会增进健康,不易生病了。

于是,华佗有时间就专心致志地研究锻炼身体的方法,参照当时古人锻炼身体的“导引术”,不断琢磨改进,根据各种动物的动作,创造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拳法。

五禽戏模仿猛虎猛扑呼啸,模仿小鹿愉快飞奔,模仿猿猴左右跳跃,模仿黑熊慢步行走,以及模仿鸟儿展翅飞翔等动作。

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能清利头目,增强心肺功能,强壮腰肾,滑利关节,促进身体素质的增强,简便易学,故不论男女老幼均可选练,待体质逐渐增强后再练全套动作。

五禽戏不仅具强身延年之功,还有祛疾除病之效。正如华佗所说:“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而欲食。”

所谓饮食养生,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强调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享年72岁,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70多岁是很少有的高寿了。孔子的长寿,与他讲究饮食之道是分不开的。

《论语》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食物放久变味了不吃,鱼肉之类菜肴腐败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鲜美不吃,不讲究烹饪不吃,不到用餐的时间不吃。

告诫人们讲究养生之道,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滥吃滥喝的意思。

孔子的饮食观对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很深,是我国食疗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对民族兴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唐代著名学者、医学家、饮食家孟诜撰写的《食疗本草》,专门汇集、介绍了具有滋补身体和治病疗效的各种食品,供人们使用,从而使人们从饮食中得到治疗疾病的效益。

《食疗本草》撰写于1000余年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本草专著。其内容散见于后世的综合性本草书中。1807年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该书的手抄卷子本。

饮食养生的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在饮食养生方面,南宋诗人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对于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7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对于调气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

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总之,养生之道在于动形结合、合理膳食、修身养性、静神调气,这样才能达到“调养”目的。

⑻ 中医养生学的介绍

⑼ 中医养生学 名称解释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教材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

阅读全文

与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万博动物医院在线电话 浏览:380
临淄爱佳宠物医院 浏览:582
苏泊尔养生壶怎么样打开 浏览:104
肝转移的治疗方法 浏览:845
养生壶如何做现磨咖啡 浏览:787
中医治疗失眠能根治吗 浏览:391
望京附近看妇科好的医院 浏览:773
治疗药物依赖的医院 浏览:100
闵行区中医院地址 浏览:543
治疗顽固性失眠的药物 浏览:489
石龙人民医院体检 浏览:507
盛京医院妇科哪个医生好 浏览:613
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 浏览:724
老年痴呆严重送康复医院好吗 浏览:185
治疗糖尿病阳痿的中药方 浏览:565
汕头潮阳哪里有宠物医院 浏览:984
医院妇科治疗仪 浏览:758
兴义博爱医院妇科 浏览:749
湖北武汉儿童医院电话 浏览:190
最好的传染病医院 浏览: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