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医养生综述

中医养生综述

发布时间:2021-02-16 01:45:22

① 长沙民政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师资

全部教师具有5年以上养老服务机构工作经验; 有2名为湖南省和国家重点专业带头人; 有1名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教学名师; 全部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以上学位。
罗志书记
罗志,男,汉族,1963年生,祖籍湖南沅江,博士,教授,现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康复医学系总指导。兼任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理事,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担任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会副会长、全国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从2005年以来参与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系列重大项目研究工作,作为国家民政部基础干部培训中心的客座教授,已连续6年为全国民政厅(局)领导教授《领导力与执行力》课程,深受欢迎。多年来关心社会公益,一直关注涉及民生的扶贫、爱老、助残等问题,利用民政行业的教育优势,为中国孤残学生打造了享受高等教育的平台,建立了“中国孤儿职业教育发展基金”。积极搭建高等教育与全国养老机构产业合作平台,关心中国老年服务社会化问题,十年前主张学院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现该专业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目前还为中国老龄化问题积极筹划“中国老人节”、“中国老人救助基金”等事宜。
陈卓颐主任
陈卓颐、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硕导,全国优秀教师、一等功获得者、教学名师、湖南省和国家重点专业带头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湖南省和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同时在国家、行业和省内16个学术机构任要职,在3所院校任客座教授,在6个行业机构担任技术顾问,现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医学系主任。
曾在国家某研究院从事科研和临床工作,承担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2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历任研究中心主任、附属医院院长等职。
2002年创办康复医学系,并将老年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护理和戒毒康复专业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办出了影响力,受到国家有关部委充分肯定。并使老年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示范性专业。近年来,他先后主持15 项课题,获省部级奖励21项,公开发表论文34篇,出版5部教材,其中,《实用养老机构管理》为国内首部专著性教材,民政部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定为全国民政社会福利机构干部培训教材。
黄岩松教授
康复医学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学院教学督导。兼任保健按摩师国家职业鉴定试题库审核专家,湖南省养老护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保健按摩师高级考评员,广州市人事局特殊护理专业考试命题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海南普亲老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高级顾问等职。教学方面,为国家精品课程《老年健康照护》和《实用养老机构管理》主讲教师,近三年还主讲《中医康复保健》、《营养与饮食保健》、《中医养生》等课程。曾从事医学临床工作十六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紧密联系实际;在教学手段方面,注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擅长多媒体辅助教学,主持开发《中医康复保健》、《针灸学》多媒体教学软件两套,其中《经络的奥秘》、《中医舌诊》分获第三届和第五届湖南省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二等奖。 在课程建设方面经验丰富,2005年负责建设院级精品课程《针灸学》,2010年《传统老年康复保健》获评教指委精品课程。 教研与科研方面,发表专业相关论文十余篇,其中3篇属国家级;获得省级以上奖励8项;主持并完成院级教学科研课题4项,其中2个为学院重点资助课题。主、参编出版了《中医康复保健》、《老年健康照护》等教材。
罗清平
罗清平,女,1976年8月出生;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讲师职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骨干教师。2005、2007-2009年学院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主要担任《中医学基础》、《保健按摩学》、《中医康复技术》、《传统老年康复保健》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参编了《中医康复保健》教材(副主编)和《实用中医养生》(校本教材,副主编);主持和参与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PBL教学法在《中医康复保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养老服务行业岗位核心能力研究、湖南省“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照料对策研究――以长沙市雨花区为例、养老机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升级与推广应用研究、长沙市雨花区居家养老需求调查、湖南省城市居家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等多项教学科研课题;主要参与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湖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学院品牌专业建设和国家重点专业建设;参与了《老年健康照护》和《实用养老机构管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是公共事业类教指委精品课程《传统老年康复保健》的主讲教师;发表了浅析十四经穴中的“风穴”、PBL教学法在针灸治疗教学中的应用、病例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中医康复保健》实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PBL教学法在《中医康复保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CDIO理念下《中医康复保健》课程整体设计与实施、脑梗死中医治疗方法综述、脑脉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等多篇论。
陈伟然
陈伟然,女,1978年5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讲师职称,2005年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专职教师。2006年学院优秀青年教师;主要担任《老年学概论》、《老年政策法规》、《社会调查》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参编了《实用养老机构管理》教材并公开出版;参与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养老服务行业岗位核心能力研究、湖南省“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照料对策研究――以长沙市雨花区为例、养老机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升级与推广应用研究、湖南省城市居家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等多项省级及国家级科研课题;公开发表论文数篇,其中《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长沙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研究》等4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
潘国庆
潘国庆,男,1979年10月出生;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教师,讲师。2009年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制作的《传统老年康复保健》多媒体课件获湖南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三等奖。主要担任《中医学基础》、《解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参编了《中医康复保健》教材和《实用中医养生》(校本教材,副主编);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示范性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重点专业、长沙市雨花区居家养老需求调查、《原发性肝癌多基因检测临床意义的研究》、《Notch1、P21WAF1/Cip1及活化caspase3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等多项教学科研课题;发表了脑梗死中医治疗方法综述、脑脉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病例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初探、针对医学不通专业《针灸学》教学的体会、PBL教学法在《中医康复保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等多篇论文。
关涛
关涛,男,1980年9月出生;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职称,2006年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专职教师。主要担任《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空中医学常识》,《医学基础综合实验》,《人际关系和公共礼仪》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养老服务行业岗位核心能力研究、精品课程建设;公开发表《关于建立动物模型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大鼠糖代谢酶的影响》,《有氧运动对高校退休职工血象指标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对大学生学习主题性的影响和强化》等学术论文。
张沙骆
张沙骆,女,1984年10月出生。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运动与生理功能评价。
接受过的培训:2007年12月,湖南省普通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举行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班;2008.3-2008.5,武汉博创职业培训学校,心理咨询师三级;2009.2-2009.5,湖南芙蓉心理咨询培训中心,心理咨询师二级。
参加学术会议:2008.08,奥林匹克科学大会,THE EFFECT OF HYPOXIC TRAINING IN HIPPOCAMUS APOPTOSIS OF RATS。

② 论酥油与养生

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藏区人民最喜食牦专牛产的酥油。产于夏属、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羊酥油为白色,光泽、营养价值均不及牛酥油,口感也逊牛酥油一筹。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营养价值颇高。一般人均可食用
1. 较适合缺乏维生素A的人和儿童食用;
2.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忌食;孕妇和肥胖者尽量少食或不食。不同的酥油有不同的功效,犏牛酥油能调理身体,黄牛、山羊酥油则凉息风热,牦牛、绵羊酥油性热,能祛风寒。

③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报考需要什么条件在线等!!!

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中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一类是国家认可的以师承方式学习的人员;一类是符合报名条件的外籍人员和台港澳居民。

具有规定学历的学生:

1、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毕业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2、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非医药卫生类学校中未经评估的中医专业,在2002年10月31日前入学所注册的非在职学生,毕业后取得学历并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3、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可以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4、七年制中医学临床硕士和八年制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有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一年生产实习和一年以上严格的临床实践训练的,以及中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已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的,可以申请在毕业当年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5、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师承和确有专长考生:

1、《执业医师法》颁布以前的人员

(1)在1998年6月26日前已经县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取得有效行医资格的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人员,经过资格考核可以申请参加考试,1999年和2000年未申请参加资格考核的除外;

(2)在1998年6月26日前已经地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审定为确有专长并经县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取得有效行医资格的人员,经过资格考核可以申请参加考试,1999年和2000年未申请参加资格考核的除外。

2、《执业医师法》颁布以后的人员

(1)师承人员申请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需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历;具有经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的师承关系合同和《出师合格证书》;连续跟师学习满三年,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出师后需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机构中试用期满二年;申请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出师后需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指导老师必须具有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临床工作二十年以上;

(2)确有专长人员申请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应具备;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十年以上,并经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确认医术有专长;

(3)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机构工作满五年的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

外籍人员和台港澳居民:

1、 外籍人员;

(1)取得我国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并在提供外籍人员在中国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习满一年的外籍人员,可以申请参加考试;

(2)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同我国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2、 台港澳居民:

(1)台湾居民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和外籍人员条件一样;

(2)取得内地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后,在内地三级中医医院不间断实习满一年并经考核合格。获得香港和澳门合法行医权并在香港和澳门执照行医一年以上的港澳居民,可以申请参加考试;

(3)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同内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4)香港居民取得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中医专业本科学历,并取得香港合法行医权后,在内地三级中医院不间断实习期满一年并考核合格后,或在香港执照行医一年以上的;澳门居民取得澳门科技大学中医专业本科学历,并取得澳门合法行医权后,在内地三级中医医不间断实习期满一年并考核合格后,或在澳门执照行医一年以上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

(3)中医养生综述扩展阅读:

2010年中医民族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仍使用2009年中医民族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使用的大纲,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和诊断学基础等继续作为考试内容。

自2010年开始,取消中医(含民族医)中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试中的西医内容。

增设壮医、朝医和傣医考试,其中壮医考试自2010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朝医和傣医考试自2011年开始逢单数年进行。

④ 肠癌腹水,生命之花不甘凋谢……

一般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恶性胸腹水的患者往往体质较差,无法耐受化内疗,而中药容治疗副作用小,疗效肯定,尤其对反复发作的恶性胸腹水有确切效果。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患者引流胸水、腹水期间多卧床休息,增加蛋白质。腹水抽取后可采用腹带包裹腹部,增加腹内压力以减少腹腔内渗出,但不能包裹太紧,以免造成患者的不适。
另外由于胸腹水中含有较多营养物质,大量抽取胸腹水可使很多蛋白质、营养成分丢失。此时,应给予高蛋白饮食,如各种鱼类、牛奶、蛋、瘦肉等动物蛋白质和豆制品类植物蛋白,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可提高血浆蛋白含量,并保护肝脏。

⑤ 求中药药膳资料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目录

药膳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药膳具有以下特点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作用治疗疾病
养生保健
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病毒性肝炎患者适用的药膳
分类综述
按药膳的食品形态分类
按制作方法分
按药膳的功用分类
中国药膳发展简史概述
蒙昧时期(远古)
萌芽时期(夏—春秋)
奠基时期(战国—汉)
形成时期(晋—唐)
全面发展时期(宋—清)
现代药膳的形成与发展
应用原则综述
因证用膳
因时而异
因人用膳
因地而异
养生原理
制作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配伍禁忌
服药食忌
病人忌口
冬季保健巧用药膳(来自《本草纲目》)药膳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药膳具有以下特点 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作用 治疗疾病
养生保健
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病毒性肝炎患者适用的药膳
分类 综述
按药膳的食品形态分类
按制作方法分
按药膳的功用分类
中国药膳发展简史 概述
蒙昧时期(远古)
萌芽时期(夏—春秋)
奠基时期(战国—汉)
形成时期(晋—唐)
全面发展时期(宋—清)
现代药膳的形成与发展
应用原则 综述
因证用膳
因时而异
因人用膳
因地而异
养生原理制作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配伍禁忌 服药食忌 病人忌口冬季保健巧用药膳(来自《本草纲目》)展开 编辑本段药膳的起源与演变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 现代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现代民族学也发现一些处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会制作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这些都证明药膳确实可以说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 当然,这种原始的药膳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药膳,那时的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真正的药膳只能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那么真正意义的药膳在我国究竟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 我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 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药膳其名。 而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 《周礼》中记载了“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与《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相近的《山海经》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枥木之实,食之不老”。上述医籍的记载,说明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食疗理论已具雏形。《黄帝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有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其制作方法是将前三种食物研末为丸,以鲍鱼汤送服。主要用于治疗血枯病。说明这时药膳的制作与应用也较成熟。 药膳
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当归、杏仁、乌梅、核桃、莲子、龙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甘麦大枣汤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汉代以前虽有较丰富的药膳知识,但仍不系统,为我国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奠基时期。 晋唐时期为药膳食疗学的形成阶段。这时的药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著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至此食疗已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门类。孙思邈还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并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疫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共收集食物241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以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这时还有医博士昝殷编著的《食疗心鉴》、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晋唐时期出现的专门论述食疗功效的专著,将食疗、药膳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详细的论述。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形出现。元朝的统治者也重视医药理论,提倡蒙、汉医的进一步结合和吸收外域医学的成果,由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颇有见解。 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学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给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朱棣的《救荒本草》记载了可供荒年救饥食用的植物414种,并将其详细描图,讲述其产地、名称、性味及烹调方法。此外还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它们至今在临床及生活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时期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黄云鹄所著的《粥谱》、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均重视素食,这对于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均有帮助。中国药膳起远古至现今,源远流长;自宫廷到民间,广为传播。据有的学者统计,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在人们的生活中,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并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备受青睐。药膳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艺术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
编辑本段中国药膳具有以下特点
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所谓“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药膳尽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如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长发育也有改善;再如,莱阳梨香菇补精,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银耳提取物制成,中老年慢性闩病患者服后不仅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由于中药汤剂多有苦味,故民间有“良药苦口”之说。有些人,特别是儿童多畏其苦而拒绝服药。而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谓“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编辑本段作用
治疗疾病
1.以药膳为主治疗疾病 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个阶段可以用药膳或食物为主加以治疗。例如桂枝汤就是食疗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主方;《金匮要略》中的甘麦大枣汤以治妇人脏躁等,都是以食疗方为主治病的实例。 2.药食结合以辅助治疗疾病 《内经》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食物疗法是综合疗法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古代医家主张在病邪炽盛阶段依靠药物,一旦病邪已衰,在用药治疗的同时,饮食营养亦须及时与保证,以恢复正气,增强其抗病能力。金元四大家张从正主张攻邪居先,食养善后,这是典型的药食结合。 3.辨证施膳治疗疾病 辨证施膳是从辨证论治发展而来的。它是根据食性理论,以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阴阳属性等与人体的生理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经验作为指导,针对病人的证候,根据“五味相调,性味相连”的原则,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法则,应用相关的食物和药膳治疗调养病人,以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病人的膳食基本上分成温补、清补、平补、专病食谱四大类。
养生保健
药膳用于保健养身方面数量多、范围广。近代出现的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是指以增进健康为目的补养食品。当今,我国市场上保健食品颇多,大体有下列数种: 1.滋补膳食 在中药药材中可供做滋补品和食疗药膳的达500种之多,约为全部中药药材的1/10,而我国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颁布的中药有70多种。这些特制食疗药膳食品,多出自古代书籍记载或民间经验流传以及近代加工改进的制品。其中最常用的药、食物有:人参、黄芪、山药、白术、天麻、茯苓、甘草、当归、首乌、黄精、核桃、大枣、薏苡仁、莲子、枸杞子、银耳、龙眼肉等。古代诸如《十药神书》中的大枣人参汤具有益气补血,助阳润肠等作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特殊滋补食品和药膳是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 2.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膳佳肴 食药结合制成的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佳肴很多。如具有食疗保健作用的药膳菜肴、点心、小吃等等,不胜枚举。药膳保健饮料有汤、饮、浆、茶、露、汁等。茶类多为单独的茶叶或与某些药物混合制成,如枸杞茶、玉磨茶、参杞酒等等,这些都是加工方法独特,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膳食品。
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日常饮食中加入健身养生防病的食品和美味佳肴深受群众欢迎。由于药膳食品具有东方特色,富有饮食文化艺术内涵,可在家居、休息、饮宴、娱乐交际、接待宾客、旅游、疗养活动中,丰富饮食保健内容、改进烹调技术、美化人民生活、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⑥ 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工程中心12个。其中,国家科技部规范化药理实验室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吉林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发改委工程中心2个。厅局级实验室70个。 国家部委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发改委——长白山道地药材产业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吉林)基地
国家发改委——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平台
教育部——中药有效成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分析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动物药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风病破血化瘀重点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药用动物可持续发展利用重点研究室 省级厅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
吉林省科技厅——中药有效成分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科技厅——医药中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科技厅——中韩传统医药研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中药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发改委——北药产业化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发改委——吉林省现代中药工程研究中心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7月,学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126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76万余册,电子图书50万余册,期刊2719种。所藏包括明清和民国时期抄本、精刻本、拓本等近3万册(件),其中医书15000余册,善本古籍1352册。学校研究人员精选一批珍、善、孤本,整理勒编成一套医学丛书《春湖医珍》,所含八种分别为《集验良方》、《医林一致》、《古今医学捷要六书》、《养生类要》、《妇科冰鉴》、《马氏庭训》、《金匮要略广注》、《医易经传汇通》。其中《集验良方》是康熙四十九年曹雪芹家藏精抄本。 购置了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EBSCO西文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超星读秀、超星电子图书、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等23种数字资源,形成了实体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相结合的电子文献资源体系。
期刊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85年,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类科技期刊。设有理论研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证经验、临床报道、现代医学、方药研究、综述、文献研究等栏目。2007年8月,荣获首届吉林省高校科学研究促进奖;2009年10月,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同年,荣获吉林省一级期刊;同年,在中国医学期刊影响因子表(2009)中名列第8位。

⑦ 任写三种药膳食物的性味功效及禁忌

[yào shàn]
药膳 编辑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中文名 药膳 英文名 food therapy 主要食材枸杞,鹌鹑蛋,当归,其他药膳方 口 味 色、香、味 营养价值 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形 成 晋唐 发 展宋元 完 善明清 发源于 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 适应人群肾气亏虚以及有身体疾病的人 使用时间 每天固定时间
目录
1 发展简史
▪ 概述
▪ 起源
▪ 蒙昧时期
▪ 萌芽时期
▪ 奠基时期
▪ 形成时期
▪ 全面发展时期
2 分类
▪ 按形态分
▪ 按制作方法分
▪ 按功用分
▪ 按滋补形式分
3 特点及功效
▪ 辩证施食
▪ 防治兼宜
▪ 服食方便
▪ 治疗疾病
▪ 养生保健
▪ 养阴活血
4 应用原则
▪ 综述
▪ 因证用膳
▪ 因时而异
▪ 因人用膳
▪ 因地而异
▪ 注意事项
▪ 配伍禁忌
▪ 服药食忌
▪ 病人忌口
▪ 烹调原则
▪ 对症药方
5 具体应用
发展简史编辑
概述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现代药膳的发展是在总结古人经验的础基上,得以进一步完善,其运用更加附合中医理论的发展,并注意吸
药膳与文化
药膳与文化
取现代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具备其理论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其发展特点更具有多样化。
其一,总结应用前人的经验而不泥于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为指导来配制用膳,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如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强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提倡辨证用药,因人施膳,因时施膳。
其二,注重中药与饮食相结合,药膳除了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外,还具有食品的一般特点,强调色、香、味、形,注重营养价值,因此一份好的药膳,应是既对人体的养生防病具有积极作用,对人体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又要激起人们的食欲,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昧力。
其三,现代药膳的技术操作与特殊应用上,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由于药膳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故在烹制方法上也有其特点,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还要根据中药炮制理论来进行原料的处理。如成都同会堂的荷叶凤脯,虫草汽锅鸡,广春堂的银杏鸡丁,吉林的参茸熊掌、爆人参山鸡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驰名。
综观建国以来有关药膳、食疗专著的出版面世,种类已达50余种以上,如较具影响的当局属人民卫生出版社于八十出版的《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还有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中华药膳食谱系列丛书,中华药膳防治疾病系列丛书等,为宏扬中国药膳饮食文化,都做出了大量工作,为推动养生药膳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近十余年来,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下,药膳这种寓治养于食的天然食品,倍受青睐,药膳餐馆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各种搞高性和普及性药膳书籍不断付梓,专门的药膳机构成立,药膳已开始由中国走向世界,药膳正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根据史实与现存资料,药膳的源流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⑧ 文献综述写不出来了,带金跪求!!!!!! 如蒙相助,不胜感激!!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文章主要以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为本体对象,试图理清中药自古以来的发展,以及中药在现代的发展形势和趋势。通过文章初步了解中药的发展历史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以期对中药的发展作一次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中药 现代化 发展 文献综述

引言:
中药从中国古代开始缘起,在中国的医药历史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中国的国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药渐渐暴露出其本身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中药有被西药取代的可能。中药仍是中国医药的特色。发展中药有了新的方向,中药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现代化中药,以弥补中药的不足之处。

一、 中药的起源
在人类求生存找寻食物的过程中,当采集野生植物的了果实、枝叶、根类或狩猎野兽肉类、捕鱼等所获得食物等充饥时,偶尔误食了一些具有强烈生理反应的食物而引起中毒症状,特别是对胃肠和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如呕吐、腹泻、麻木和昏迷等,由此发现和认识了一些有毒植物或动物。由于在自然界活动中,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外界事物反映的加深,进而在继续找寻食物时就会有意识地加以选择和取舍了。这种在生存活动中的偶然遭遇,积累了原始保健的意识,许多动植物被逐渐作为抗病的药物了。所以古代曾称药物为“毒药”。继后随着人类对天然药物的发现和药物对机体作用意识的积累,同时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相继创造了农耕畜牧的方法和技术,进而在有意识种植谷物和蔬菜及驯化家禽过程中,主动地去识别和尝试各种动植物,以分辨哪些动植物无毒可供食用,哪些动植物是有毒的,有毒的则选作药用,所以有“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之说。就此可知天然药物的发现,亦就是用药医病的开端,这些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和农耕畜牧技术的发明分不开的。【1】
药物起源有两大途径,一是起源于人类先天的本能,即人类继承了动物(类人猿)所用的药物;二是人类从后天获得。后者来源有三:有来源于食物,即药食同源;有来源于有病找寻非食物也非已知药物的天然物质来治疗而发现药物;有从动物自己治病用药得到启发而发现药物。【2】
从大量的文献看来,中药起源很早,从原始人类开始。由此可见,中药在古代的中国医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 中药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中药是中国的国粹,特别是在还未对外开放的中国,没有西医西药的年代,人们治病都靠传统中医,均以服用中药为主。中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治病救人,养生保健的中药作用,在中国历史的医学界有着崇高的地位。
中药是中医学的中药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的表达工具。回顾中药发展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365种药物,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已收录了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物药355种。目前,我国的天然药物资源已发展到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还在不断地更新和增补。中药已成为我国医疗保健中的主要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3】
中国传统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人在华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智慧结晶,是伟大的知识宝库。中医学起源于时间,是以治疗疾病为中心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学科。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为核心和主要特色。“辩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理论核心和临床诊疗应用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与理论精华,是中医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今本仿佛和原则,是中医独特理论体系中丰富临床时间经验的集中体系,是中医辨治理论体系中的点睛之笔,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4】
中药是中医药体系的中药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不仅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中药在现代的发展
传统中药以汤药为主,味道较苦,不方便服用。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便所需,中药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最直接和最显著的是中药形式的改变,从汤药向饮片或颗粒药物转型。不仅方便人们服用,而且也能集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使中药的药效更为显著。
中药饮片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最能体现中医“辩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特色,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敬酒不衰。中药饮片质量优劣与正确使用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对整个中医药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的各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合理现象,困扰和阻挠了中药饮片的正确制备和健康发展,影响了中药饮片在临床上的地位,须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在遵从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政策制度改善推进中药饮片的标准化、规范化,真正确保中药饮片的临床地位。中药饮片是中药材一种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不经过任何溶剂提取、浓缩、制粒等工序。临床使用能因时、因地、因人对厨房中药物和药量进行适当地领过化裁和加减,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随着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中药走到了传统中药、配方颗粒、纳米中药、超微中药等并存的时代,但目前临床大量使用的仍以传统饮片为主。【5】

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众多专家一致认为,中药要发展现代化,关键在于要将中药一些不必要的杂质弃除,摈弃传统的以汤药为主的用药原理。防止药材过量,可是真正有疗效的成分却微乎其微。中药现代化发展,就是要将中药材中真正有疗效的部分提取出来,进行加工处理,更加方便有效的应用到医学中。
(一)新药研发
中药新药研发是中医药产业化地中药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的中药新药研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将中药新药研发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即利用和借助相待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全是中药新药的科学内涵,并保持中医特色基础下的高速持续发展,是我们不可回避并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6】
(二)中药饮片的发展
中药饮片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积极推行中药饮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是确保中药饮片临床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探索和建立于我国国情相符,在保护环境和资源前提下,可持续发展的中药模式,确保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中药饮片临床疗效验证研究总结,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核心,建立中药评价体系。在诊断正确、选药合理、使用方法得当的前提下,疗效是检验药物优劣的唯一标准。同时提升中医药人员素质,在现阶段强调医药分工明确、紧密结合下,为传承和提升中医药事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7】
(三)中药化学研究
中药化学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和当今世界对天然药物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世界植物药市场正在迅猛扩张,同时,中医药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然而,由于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发挥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有效成分多数尚未明确,有的甚至连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都不清楚,可供定量用的对照品品种数量更是有限,因此造成选择质量控制指标上的困难,使中药质量控制的水平不高。目前所用质量控制指标尚不能体现中药内在质量的差异,无法保证产品内在质量的稳定均一,很难被世人理解和接受,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药作为治疗药走向世界的瓶颈。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中药化学研究是前提,是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的重要途径。【8】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不仅要求对其中指标性成分进行精确的含量测定,还需对其中所含各类化学成分进行鉴别,从而达到整体全面地控制与评价中药质量。中药药效成分的研究不仅要求对其本身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区分鉴别,还需对其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确定可能的药效成分,同时进一步对其体内代谢过程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合中药方证模型和药理指标来评价药效,最终确定中药方证相关的有效成分。 中药成分分析研究的复杂性与整体性,决定了单靠一种类型的分析技术并不能满足中药分析的要求,所以必须考虑采用多种联用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发挥各种联用技术的优势。【9】
(四)中药现代化质量监控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药的质量控制却依然依赖于传统的化学呈色反应和植物学鉴定,没有建立起来一套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在应用与推广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人们在“回归自然”的热潮中,重新引起对传统药物的极大重视。另一方面强大的跨国医药集团以及日本、韩国、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传统医药产品和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植物药将给中药带来巨大冲击。因而,中药现代化是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而中药材(中成药)的质量监控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10】
中药质量的优劣,归根结底在于其形态,所含化学成分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图象,色谱和光谱反映出来,因此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指纹谱图对中药内含物质群的总质量控制提供了基础。
目前,所用的分析检测方法包括:紫外光谱法(UV)、红外光谱法(IR)、核磁共振法、质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毛细管电泳法等电化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指纹图谱监控中药材(中成药)的质量是否稳定,在国内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国外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11】

参考文献:
【1】 王孝涛,曹晖 略论中药炮制技术起源【J】时针国医国药,1999年10月,3期
【2】 骆和生 中药起源探讨【J】广州中医大学学报,1997年1月,3期
【3】 李恩,李志华 中药在医疗保健中的地位及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疑难病杂志,2007年7期
【4】 尹天雷,刘天舒,丁正香,朱克俭 证候在重要新药临床研究中的地位与现状的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09年5月。第25卷第3期
【5】 徐玲玲,王凌 确保中药饮片的临床地位【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年5期
【6】 尹天雷,刘天舒,丁正香,朱克俭 证候在重要新药临床研究中的地位与现状的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09年5月。第25卷第3期
【7】 徐玲玲,王凌 确保中药饮片的临床地位【J】要学与临床研究,2009年5期
【8】 洪净,王跃生,巢志茂,边宝林 加强中药化学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保障——中药化学研究的现在与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04年2月,第29卷第2期
【9】 张海 现代联用分析技术在中药药效成分辨识中的应用研究【D】2008年 第二军医大学:药物分析学
【10】 严云丽.基于现代分析方法的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R】2009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
【11】 严云丽.基于现代分析方法的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R】2009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

⑨ 中医学,妇女怀孕期间怎么养生

建议你们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很多人存有错误的观念,以为怀孕、身体虚弱就得进补,所以不少女性怀孕调养时,自行服用的中药材,大多以辛热的药材为主,结果反而导致体质过于燥热,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流产。每个人的体质状况都不同,中医调理就是依其中不同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怀孕妇女应先咨询中医师,以避免不当调养反造成严重副作用。所以,没有经过诊断,建议网上得到的答案还是要认真斟酌。 不过,普通怀孕营养还是可以提供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怀孕也分为不同的阶段:孕早期为怀孕的最初三个月,孕中期为怀孕的4至6个月,最后的三个月为孕晚期。不同的阶段对营养的摄入和需求不尽相同,专家来教你如何进行简单合理的孕期营养三步曲。 孕早期补充多种维生素和适量叶酸 50天左右的婴儿胚芽约为花生般大小,在孕早期应象准备期一样,通过补充叶酸来预防神经管畸形。但不宜过量,否则会导致多胎妊娠,孩子生长发育不良。叶酸理想日摄入量为0.8毫克。在孕早期服用孕妇专用含有叶酸的多种维生素,如罗氏公司的爱乐维,不仅能有预防神经管畸形,还能帮助减轻早孕时的呕吐等妊娠反应。 此外,在孕早期,由于妊娠反应,很多孕妇担心孩子的发育而强迫自己吃这吃那,但往往都会吐得一干二净,其实在孕早期,不用太担心孩子的发育,在吃东西方面顺其自然,只要是想吃的,稀饭、榨菜都可以。 孕中期补钙及合理营养摄入 孕中期,也是体内胎儿生长发育对营养需要最关键的时候。除了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叶酸外,胎儿的生长需要蛋白质的摄入,如牛奶、鸡蛋、鱼、虾、肉、牛肉等。但并不是营养摄入的越多,对胎儿的发育就越好。以下是苏琦枫教授为孕妇开出的日营养健康菜单,查看一下你是否摄入营养超标。此外,补钙在孕中期也非常重要。小腿抽筋或是牙齿有些松动,是缺钙的信号。但钙补到36周就可,以避免婴儿头颅发育太硬,自然分娩时头部不易挤压。总之,孕中期的营养是整个孕期最为关键的阶段。 孕中期孕妇每日健康菜单 一瓶牛奶/豆浆一个鸡蛋(炖、蒸都可)一斤蔬菜每顿100克荤菜一个水果(西瓜一斤即可)一些海产品(紫菜、虾皮、海菜)一些豆制品主食每顿100克(米饭/馒头/面包/面条)餐后一小时做一些运动 孕晚期勿需乱补,控制体重 在怀孕的最后三个月里,每天的主食需要增加到800克,牛奶也要增加到2瓶,荤菜每顿也可增加到150克。同时还需要注意自己是否脚肿,以避免贫血的发生。专家同时建议,孕晚期勿需大量进补,孕妇的过度肥胖和巨大儿的发生对母子双方健康都不利。孕妇在怀孕期的体重增加12公斤为正常,不要超过15公斤,否则体重超标极易引起妊娠期糖尿病,最新的临床显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40%的人还会有糖尿病。新生婴儿的重量也非越重越好,6-7斤为最标准的体重。5斤是及格体重,从医学角度看,超过8斤属于巨大儿,现在上海巨大儿发生率9%,巨大儿产后对营养的需求量大,但自身摄入能力有限,所以更容易生病,此外巨大儿母亲产道损伤、产后出血概率也比较高。 怀孕注意事项 怀孕的头3个月,喜悦、紧张与不适并存的3个月。在这3个月里,我们的孕妈咪会有哪些变化?产生什么样的症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如何让小宝宝在肚子里安心住下去…… 怀孕初期综述 在怀孕初期(怀孕最初1-3个月),准妈妈的基础体温保持在较高水平。由于荷尔蒙的变化,你的情绪可能容易激动,常会为了一点小事而不开心;同时,各种早孕反应也可能打乱你原有的生活,让你的心情变得更遭。然而,这一切都会慢慢好转起来。 在怀孕最初的3个月,你的身体变化还不怎么明显,你看上去和普通女子一样。对你来说,你完全不必把自己当作一个特殊的人来看待,平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做些开心的事情,忘掉不舒服;身体不适时,就躺下休息;尽量保持你原来的生活节奏,让自己更从容,惬意。 值得提醒的是,怀孕最初的3个月是最容易失去宝宝的3个月,为了留住宝宝,准妈妈的一举一动一定要格外当心。 怀孕初期的常见症状 早孕反应,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嗜睡,有的人怕冷,有的人闻到油味会觉得不舒服……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停经6周以后,一般持续到怀孕3个月。每个人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这和个人激素有关,有的人早孕反应时间比较长,直到16-18周才消失。 呕吐!怎么办 早期孕妇的妊娠反应十分厉害,六成以上的怀孕女性有过早晨起床后呕吐的经历。突如其来的恶心呕吐让准妈妈显得有点狼狈。 多数女性在怀孕6周以上时,会出现恶心、呕吐,一般出现在早晨起床后数小时内。症状轻者食欲下降,偶有恶心,范吐;少数人症状明显,吃什么吐什么,不吃也吐,呕吐也不限于早晨,而且嗅觉特别灵敏,嗅到厌恶的气味也会引起呕吐。 怀孕早期发生的呕吐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过分紧张,通常对健康没多大影响,不需要治疗。只要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注意休息即可。多数人到怀孕12周以后,这些症状可以自行消失。当然,那些吐得特别厉害,吃什么吐什么的孕妇,代谢变得紊乱,就需要去医院加以治疗,必要时要住院输液。 对策 保证充足的睡眠。 孕吐会影响食欲,所以在怀孕初期想吃什么就尽量吃,不必刻意多吃或少吃什么。 柠檬汁、山楂汁、土豆、饼干等食物对孕吐有改善作用。 提醒 上班的孕妈咪,在办公室、在路上可能会突然感到要吐,这难免使我们狼狈不堪。我们需事先做好准备。平时随身携带毛巾和漱口用品,上下班时注意沿途的公用设施,计算去卫生间的最快路程。如果你还没有把怀孕的事告诉老板,那么要想好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理由。另外,你需要做一个有弹性的时间表,估计一下自己的承受力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把工作安排好。 疲倦嗜睡 怀孕初期,准妈妈容易感到疲倦,常常会想睡觉。 在早孕阶段,许多女性会出现浑身乏力、疲倦,或没有兴趣做事情,整天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这是早孕期的正常反应之一,怀孕3个月后会自然好转。 对策 保证充足的睡眠。 想要休息的时候就尽量休息,不要勉强自己 尿频,正常吗 刚怀孕的时候,老是想上厕所,总觉得尿不干净,这,正常吗? 许多孕妇在刚开始怀孕的时候出现尿频现象。怀孕前3个月,子宫在骨盆腔中渐渐长大,压迫到膀胱,从而使准妈咪一直产生尿意。到了怀孕中期,子宫会往上抬到腹腔,尿频的现象就会得到改善。但到了怀孕末期,尿频现象会再度出现。 感觉尿频时,准妈咪不妨多上几次错所,这没有关系,尽量不要憋尿。如果你在小便时出现疼痛或烧灼感等异常现象时,要立即到医院寻求帮助。对策 临睡前1-2小时内不要喝水,可以减少起夜次数。 尽量不要憋尿 乳房的不适感 刚怀孕的准妈妈,乳房可能会出现刺痛、膨胀和搔痒感,这也是怀孕早期的正常生理现象。 从怀孕后几星期开始,准妈妈就会觉得乳房肿胀,甚至有些疼痛,偶尔压挤乳头还会有粘稠淡黄的初乳产生。并且随着乳腺的肥大,乳房会长出类似肿块的东西。这些都是做母亲的必然经历,自受精卵着床的那一刹那起,伴随着体内荷尔蒙的改变,乳房也作出相应反应,为以后的哺乳做好准备。 对策 可以采用热敷、按摩等方式来缓解乳房的不适感。 每天用手轻柔地按摩乳房,促进乳腺发育。 经常清洗乳头。 常有饥饿感 很多准妈妈从怀孕开始,总感觉饥饿,这种饿饿

阅读全文

与中医养生综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万博动物医院在线电话 浏览:380
临淄爱佳宠物医院 浏览:582
苏泊尔养生壶怎么样打开 浏览:104
肝转移的治疗方法 浏览:845
养生壶如何做现磨咖啡 浏览:787
中医治疗失眠能根治吗 浏览:391
望京附近看妇科好的医院 浏览:773
治疗药物依赖的医院 浏览:100
闵行区中医院地址 浏览:543
治疗顽固性失眠的药物 浏览:489
石龙人民医院体检 浏览:507
盛京医院妇科哪个医生好 浏览:613
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 浏览:724
老年痴呆严重送康复医院好吗 浏览:185
治疗糖尿病阳痿的中药方 浏览:565
汕头潮阳哪里有宠物医院 浏览:984
医院妇科治疗仪 浏览:758
兴义博爱医院妇科 浏览:749
湖北武汉儿童医院电话 浏览:190
最好的传染病医院 浏览: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