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医养生学关于睡眠的
《内经》的养生观与临床实践
美好的愿望
通过养生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是我们千百年来追求的一个普遍愿望。养生保健学是与中国传统医学同步发展的中国独特的保健医学,通过长期的实践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提出了养生的原则、方法及其现实意义,而题首又以“上古天真论”为名,是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早已掌握了养生之道,而掌握养生之道的根本,就在于保护真气。通过养生以葆全天真,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而这葆全天真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养生之道
积极的养生
经考证,养生中的养是“久长生”的意思,生是“蓬勃向上”的含义,所以我们所说的养生不是消极的保养生命,而是指使生命保持蓬勃向上的健康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延缓衰老,寿达“天年”的目标,即高生活质量的健康长寿。
养生的理论形成
养生的理论最早形成于先秦至两汉,《黄帝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先于《黄帝内经》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上对养生也有非常详尽的记载,几千年来,经各代养生家的不断充实丰富,养生学已在华夏健康保健学上占了非常重要的一席
养生法则
顺天避邪
养性节食
动而中和
葆精爱气
培本防微
饮食有节,劳逸有度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因黄帝耽忧今不如昔,而怀疑这个原因是否是世道不行了,还是人类已走到尽头,将要灭亡了?这时歧伯却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天真论》
这里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今时之人为什么年半百而动作衰也的原因,并非是时世异或人将失之,而是饮食不节,耗散其真,特别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是其根本原因,而这些无节制的生活习惯,必然导致真元耗散
脾胃为后天之本,真气必须靠脾胃水谷之精气的滋养,饥饱失常,饮食不节,以酒为浆,必将损伤脾胃,使真气得不到后天的滋养,从而半百而衰。远古的人还懂得遵循自然的规律,修炼养生,而现在的人则不然处处违背基本的养生准则,结合当今社会,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有些人整天忙碌于生意场上的应酬,起居无常,有些人贪图安逸,整天饮酒作乐,比以酒为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些人不知持满,以欲竭其精,频频奔走于风月场所,有些人打牌通宵达旦,白天工作则无精打采,生命之火,已被透支,真元耗尽,脾胃受损,先后天两败俱伤。
近年来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性病发病率大大上升与上述原因密切相关。“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必半百而衰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必先岁时,毋伐天和”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在养生中具于现实的指导意义。“顺天”是指要遵循自然界生杀收藏,阴阳消长的生活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转化运动的结果。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息息相通,阴阳运动,不仅影响自然界,同时还通过自然界的变化影响着人体
必先岁时,毋伐天和
顺天是指要遵循自然界生杀收藏,阴阳消长的生活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转化运动的结果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阴阳运动,不仅影响自然界,同时还通过自然界的变化影响着人体。随着一年四季的规律性变化,人体生理功能也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就是人与自然相通,当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人体不能适应时,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积极主动的预防
从各方面进行养生来调节人体的功能,使之符合阴阳变化之道,增强人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
注意避免四时不正之气的侵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之季,自然界阳气活跃,人身应葆养阳气
秋冬之间,自然界以阴静为主,人体宜葆养阴精
运动 :动为阳,静属阴,春夏宜以动功为主,秋冬宜以静功为主
保健:气为阳,血属阴,春夏宜服益气升清之品,秋冬宜用滋补精血之剂
起居:白昼为阳,黑夜为阴,春夏宜晚睡早起以迎阳气,秋冬宜早睡早起渐至早睡晚起以守阴气
衣着: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春夏之季宜先减裤,后减衣,秋冬之时宜先加裤,后加衣
适应昼夜的阴阳消长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练习吐纳功,以上午为生时,宜于练功。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反此四时,形乃困薄”。所以早晨为生气生发之机,宜于运动锻炼。黄昏阳气已衰阴气渐盛,应以静养为主。
吸收日月精华
日月是宇宙中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巨大影响的两大物体,也是阴阳的典型代表。农历初一、初二的太阳和十五、十六的月亮被认为是日月精华集中之时,养生家重视于此时面向日月进行吐纳锻炼,以吸收日月之精华,补充体内的真阴真阳
避邪
要回避各种来自自然界的致病因素,如“六淫”之邪,目的在于保护正气,预防疾病
《千金要方》:“善养生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指出了避邪的目的所在
注意回避反常气候
冬令反常之暧
夏日非常之凉
大风、大雨、大雾、大雪、雷电交加之时
避免外出为宜
养性
养性主要是指精神上的保养,是中医学中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要求能有高尚的道德,并做到清静、恬淡、乐观豁达、凝神自娱
高尚的道德修养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古代有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就职业道德而言,历代名医大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象唐代名医孙思邈,更为我们作出了典范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接下来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乐其服,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仆。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以其德全不危也”。
《养性延命乐》
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此则啬人之术也
说明清静恬淡并非老庄无欲无为的消极思想,而应当是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指导下,面对现实,不使七情太过,不去追求不应得到或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而能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使自己保持安静愉快的精神状态
嵇康《养生论》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要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虑,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性,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以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乐观豁达
《素问上古天真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认为保持愉快豁达,自得其乐的状态,就能使精神不被耗伤,而达天年
社会环境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的不同,会造成人体生理与心理的某些差异,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动,对人体心身功能影响很大,甚或导致疾病。
素问疏五过论
“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擘为挛”。所以我们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应付各种剧烈的社会变化。虽遭挫折,都要随遇而安,泰然自珍。
凝神自娱
凝神:重视自我控制的锻炼,使思维能集中到某一点上,让大脑能得到积极充分的休息,并对全身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起有益的作用,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自娱:应培养某种健康的娱乐爱好,历代文献对琴棋书画、栽花养鱼、调息静坐更为推崇。自古以来书画家颇多寿星,唐代柳公权87岁,宋代欧阳修85岁,当代苏局仙活了110岁。我县的著名老中医陈鼻峰先生则活了103岁。
劳逸结合
不妄作劳
中医认为,运动包括体力和脑力运动,是重要的养生保健方法,长期以来被历代养生家所高度重视
运动要做到形劳而不倦,过度劳作,有损健康,过度安逸也违背养生之道
《素问宣明五气》有“久坐伤肉,入卧伤气”之说。
《吕氏春秋》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使然”。
《三国华佗传》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千金要方》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乒乓球,太极拳,爬山,散步,甚至旅游都是非常不错的锻炼方法,一方面可陶冶我们的情操,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我们的身体,但也应人制宜,要按照个人的年龄、体质、爱好选择合适的方式,并注意劳逸结合。
葆精养元,以维先天
肾精是人体的精华,是人体各种功能的动力,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决定人体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因此在养生中要特别注意调节情欲,保养肾精,否则房事过度,耗散肾精,伐伤肾气,就从根本上削弱了人体的正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
“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也”。但中医也认为,房室性事是人类自然的生理要求,“男女之欲,乃阴阳自然之道”
房事的忌频
《千金要方》认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指出房事不宜过频,这一观点得到了历代养生家的公认,可供大家参考。
培本防微
培本防微
培本防微主要是指增强正气,早期和及时地治疗疾病以防微杜渐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中医学认为,增强正气是去害的中心环节,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理论的一大优势和特点
药物进补已成为当今的主要措施。
有病早治
病要及时治疗,以免病邪损伤正气,黄帝内经曾指出:“病而留者,其寿可立倾也”。《抱朴子》也认为“养生以不伤为本,此要言也”。说明了及时祛邪安正的积极意义
病理性衰老
现代研究已经证实,健康人生理性衰老速度十分缓慢,而病理性衰老对人体的威胁要大得多
及时地防治老年性疾病,以延缓病理性衰老的进程更具有现实意义。
进补培元
中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疾病的发生首先有正气虚衰的基础,以致病邪乘虚而入,从而产生病变。通过中药培补以达到扶助正气,抵御外邪,达到养生之目的,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历代文献和现代流行病学研究都已证实,随着增龄,以脏腑言,存在着五脏日渐亏损,以生命物质言,可见气、血、精、神日益虚衰,以邪实言,痰瘀气滞,脉络痹阻不断产生。所以,固本培元,佐以祛邪通络已成为养生保健的主要用药原则。
进补时间
一年四季均可进补,但冬令进补更佳,这是由于冬主封藏,冬至一阳生,既是封蛰主令,又是生发之气始萌之季,而且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进补方法:少量,多次,经常的原则。并根据性别的差异,自身的体质状况,脏腑的虚损程度,选择合适自己的药物
常用的进补单方
人参 功能大补元气,强心益智,轻身延年。有野山参,别直参,红参,白参等
黄精 滋阴补肾,轻身延年。九蒸九曝
首乌 养血益肝,乌发润肠,消脂
绞股兰 健脾益气,消脂。
淮山药 健脾化湿,固肾滋精。
西洋参 补肺降火,生津除烦。
蛤蚧 补肺滋肾,益精助阳。
桂圆肉 益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生津。
枸杞子 养肝明目,补血。
阿胶 补血滋阴,止血。
⑵ 中医睡眠养生法有哪些 如何睡眠养生的效果好
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觉。“子、午”时候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还有,睡前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⑶ 养生诀窍 一天睡多久最健康
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睡5.5~7小时
老人应在每晚12点前睡觉,晚上睡觉的时间有7小时,甚至5.5小时就够了。阿尔茨海默氏症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每晚睡眠限制在7小时以内的老人,大脑衰老可推迟2年。而长期睡眠超过7小时或睡眠不足都会导致注意力变差,甚至出现老年痴呆,增加早亡风险。
建议:老人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多梦和失眠。多梦是由于老人脑功能退化;失眠多因体内褪黑素分泌减少所致,褪黑素是体内决定睡眠的重要因素之一。郭兮恒建议,晚间睡眠质量不好的老人,最好养成午休习惯,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否则,大脑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促使脑中血流量相对减少,体内代谢减慢,易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甚至更困倦。
30~60岁成年人:每天睡7小时左右
成年男子需要6.49小时睡眠时间,妇女需要7.5小时左右,并应保证晚上10点到早晨5点的“优质睡眠时间”。因为人在此时易达到深睡眠状态,有助于缓解疲劳。芬兰一项针对2.1万名成年人进行的22年跟踪研究发现,睡眠不到7小时的男性,比睡7~8小时的男性死亡可能性高出26%,女性高出21%;睡眠超过8小时的男性,比睡7~8小时的男性死亡可能性高出24%,女性高出17%。
建议:这个年龄段的人若缺乏睡眠,多与脑力减退,或压力导致的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有关。郭兮恒提醒,除尽可能缓解压力外,还可以在就寝环境上下点工夫,如减小噪音、通风换气、适当遮光等,并选择10~15厘米高、软硬适中的枕头。仍然睡不够的人,也可以通过午休1小时的方式补觉。
13~29岁青年人:每天睡8小时左右
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通常需要每天睡8小时,且要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则,保证夜里3点左右进入深睡眠。平常应保证最晚24点上床、早6点起床,周末也尽量不睡懒觉。因为睡觉时间过长,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导致精神不振,影响记忆力,并且会错过早餐,造成饮食紊乱等。
建议:年轻人多习惯熬夜,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且易使皮肤受损,出现暗疮、粉刺、黄褐斑等问题。长期熬夜还会影响内分泌,导致免疫力下降,感冒、胃肠感染、过敏等都会找上门,更会出现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精神症状。因此,年轻人最重要是规范自己的生活,入睡前1小时不要吃东西,中午小睡半小时,对身体更有益。
⑷ 睡眠与养生文化,你知道多少
戴表来睡觉
有的人喜欢戴着自手表睡觉,这不仅会缩短手表的使用寿命,更不利于健康。因为手表特别是夜光表有镭辐射,量虽极微,但专家认为,长时间的积累可导致不良后果。
戴胸罩睡觉
美国夏威夷文明病研究所通过调查5000多位女性发现,每天戴文胸超过12个小时的女人,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短时间戴或根本不戴的人高出20倍以上。女人戴胸罩是为了展示美或保护乳房,而晚上睡觉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带“机”睡觉
人们临睡时在床上接电话或者玩手机,玩困了可能顺便就把手机放在自己的枕头旁边,一起入睡,这对人的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带“妆”睡觉
有些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她们往往在睡觉前懒得卸妆。须知,带着残妆艳容睡觉,会堵塞你的肌肤毛孔,造成汗液分泌障碍,妨碍细胞呼吸,长时间下去还会诱发粉刺,损伤容颜。所以,睡前卸妆洗脸很有必要,可以及时清除残妆对颜面的刺激,让肌肤得到充分呼吸,不仅可保持皮肤的润泽,还有助于早入梦乡。
⑸ 中医养生知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⑹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按摩腹,消化好。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⑺ 冬季养生睡眠小常识有哪些
众所周知,冬季的气候特点为“寒”。传统医学认为,寒为阴邪,人体受外界影响,阴气也相应增加,伤及人体的阳气。此时人体为抵御严寒,需要储存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因此冬季到来时,营养物质在体内也最易吸收和储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冬季饮食的小知识:
冬季饮食小常识1:冬天适当吃点凉菜有利于减肥。“迫使”身体自身取暖,多消耗一些脂肪。
冬季饮食小常识2:在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酵母、乳制品、叶类蔬菜。
冬季饮食小常识3:在冬季不要经常饮用一些过热的饮料。温度过高的饮料可造成广泛的皮肤黏膜损伤,蛋白质在43摄氏度开始变性,胃肠道黏液在达到60摄氏度会产生不可逆的降解 ,所以不要饮用过热的饮品。
冬季饮食小常识4:香菇味道鲜美且具有防治流感的作用,常吃能阻止血管硬化。
冬季饮食小常识5:冬季保健应适当吃“冷”,常饮凉白开水有预防感冒之功效。平时要多饮水,以维持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
冬季饮食小常识6:怕冷与饮食中缺少无机盐有关,应多摄取含根茎的蔬菜,如山芋、藕、大葱、土豆等。
冬季饮食小常识7: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润肺之效;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辛辣食物,不宜多吃烧烤。
冬季饮食小常识8:冬季常吃萝卜,可止咳化痰,清热解毒。
温馨提示:传统医学认为冬季天寒,寒邪易伤肾阳,宜食温性食物。而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它滋五脏的阴气,发五脏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调养摄取食物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
⑻ 有关于睡觉的养生小知识,包括睡觉前,和睡觉后的。有关睡觉的所有。
每个人都做梦。但大多数人醒来后不久就忘记梦了,最多只留下某些感觉。那些醒后还清晰记得梦的内容的,只能是睡眠质量不高,或者是多梦。
失眠患者为什么总是说梦多?
经常听到有人说:“昨晚没有休息好,做了一夜的梦”、“我晚上梦多,简直没有睡着”。于是,这一天学习、工作起来似乎还真感到有点精神不振、精力不足,仿佛做梦真的耽误了休息。有些医生按照传统观念,也承认多梦是大脑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其实,这种旧观念是不对的。做梦并能回忆梦境并不是睡眠不深的指标,也不能说做了梦就表示不曾睡好。正如前面谈到的那样,梦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忆,或有没有梦感,你每天晚上都必定做4~5回梦。说整夜做梦是夸张,说没有做梦也不现实,更谈不上梦多梦少。国内外都有人对主诉失眠、整夜作梦或梦多的慢性失眠症,进行过生理测验,应用多种生理仪进行脑电波描记和研究,客观地记录证明,这些主诉“梦多”、“整夜作梦”病人的睡眠周期和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伴有梦的快波睡眠期所占的比例和实际时间也并没有明显缩短或延长,“整夜做梦”和“梦多”的体验与各项睡眠参数并没有相互联系。还有人对这类病人进行心理测验,认为这类体验与性格有关系。无论从人类睡眠的普遍规律,还是从实验研究的结果看,梦感与失眠未必有必然的联系。有无梦感及梦感的程度也不能作为失眠与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观指征。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总习惯把做梦和失眠扯在一起呢?正如我们前面多次谈到的那样,梦是在快波睡眠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是一种主动的生理过程,其表现形式有表象成分又带有感性性质的记忆活动和超常规的联想。而梦感则是指醒来后对梦中某些情节的回忆,或只留有曾做过梦的印象,连梦的内容大多也很难讲清楚。主诉失眠伴多梦或失眠无梦的人所说的梦应该指的是梦感,而梦感又与情绪因素和性格特点有关。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受,睡眠较表浅易醒或惊醒,常能回忆起生动的梦境;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而自感梦多且睡而不实。研究人员还发现,梦多与睡眠的惊醒程度密切相关,自诉平日梦多的人,睡眠中都比较易惊醒。在睡眠实验中,只要20分贝的音量便足以唤醒他们,他们的梦境回忆程度也高。临床上常常见到突然多梦的人,往往与受到七情所伤、心情不畅、睡眠不安有关,因此失眠者往往伴有多梦。
临床观察及实验结果都证明:失眠,尤其是长期失眠的主诉是不可靠的。许多学者对主诉失眠的病人进行研究后发现,失眠与心理紊乱有关。他们对睡眠潜伏期往往估计过高,而对实际睡眠时间又往往估计过低。实验测试时,失眠病人对有关睡眠参数的叙述与客观记录不符,不是夸大就是缩小。大多数专家认为,失眠的体验与情绪、性格有关。
为什么很多的失眠患者诉述自己“整夜做梦或梦多”呢?有人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睡眠知识及睡眠与梦感的关系所知甚少:许多人不了解睡眠的周期交替变化,不知道梦在睡眠中的地位,在生理上的作用,以及梦与梦感的区别,不知道梦或梦感没有什么副作用。旧的传统观念、封建迷信思想对梦的不科学解释,使人对梦怀有恐惧感,以讹传讹,使许多人盲目陷入对梦的恐惧中。
(2)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关:许多人对情绪障碍缺乏认识,不知道情绪障碍是一种疾病,往往忽略了情绪障碍本身,都过分注重情绪障碍伴发的失眠、多梦、疼痛等症状。不知道如何调节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反而夸大了不太客观的体验。
(3)对自己的健康过分关心,对梦感过分关注,导致梦感增强;梦感增强的结果反过来又加重对健康的担心、对失眠的恐惧,以至形成恶性循环。
(4)有些人在快波睡眠期醒来或紧接着快波睡眠期之后醒来,致使对梦境的回忆程度增高。
(5)个体功能状态差异:不同的个体对梦感不同,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功能状态不同,对梦感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有的人一段时间梦感强(梦多),另一段时间梦感弱( 梦少)。
失眠作为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梦作为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也绝非多余。我们承认失眠的存在,但不能认为失眠和梦感有必然的联系。
中医是怎样认识多梦与失眠的关系的?
中医学认为,多梦的根本原因是由机体内在变化引起的。《素问·方盛衰论》中说:“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所谓少气,即气不足,气不足则阳不守阴,神失其守,故为多梦。其为原因之一。而情志损伤,伤及脏腑,耗损精气,令神魂不安,发为多梦;阴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潜涵肝魂,制约相火,而使神魂浮游,发为多梦;若因痰热内扰肝胆,魂不得宁而发多梦;劳欲过度,水火不济,心肾不交,则心神不宁而发生多梦;饮食失节,使土虚木郁,神魂不宁而多梦。多梦的出现,以致睡卧不宁,梦幻纷纭。
中医是怎样治疗多梦证的?
多梦是指从睡眠中醒来,自觉乱梦纷纭,常伴有头昏神疲的一种表现。中医对多梦证的治疗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辨证论治
①心气不足
症状:多梦易惊,失眠,神疲困倦,短气,或喜悲善哭,精神恍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宁心安神。
选方:参香散加减。
药物:人参9g,黄芪、茯苓、白术、山药各12g,莲肉、砂仁、沉香、檀香、甘草各6g。
②心血不足
症状: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多梦易惊,健忘头昏,面色不华,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安神。
选方:四物汤合茸砂丹加减。
药物: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12g,鹿茸、朱砂各6g,炒枣仁18g。
③心阴不足
症状: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补心安神。
选方:益气安神汤加减。
药物:当归、茯神、麦冬、生地各12g,黄连、远志、竹叶、人参、黄芪、胆星、莲子心各6g,酸枣仁18g,朱砂3g。
④心肾不交
症状: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腰酸腿软,潮热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交通心肾。
选方:黄连阿胶汤加减。
药物:黄连、黄芩、白芍、阿胶各9g,鸡子黄1枚,龙骨12g。
⑤心胆气虚
症状:惊悸不宁,胆怯善恐,夜寐多梦,胸闷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无力。
治法:养心益气,壮胆镇惊。
选方:平补镇心丹。
药物:酸枣仁、龙齿各12g,车前子、茯苓、麦冬、茯神、天冬、熟地、山药各9g,五味子,远志、人参各6g,肉桂、朱砂、甘草各3g。
⑥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健忘,少寐多梦,气短神疲,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
选方:归脾汤。
药物:人参、远志、木香各6g,黄芪、白术、当归、茯神、酸枣仁、龙眼肉各9g,炙甘草3g。
⑦痰火内扰
症状:梦扰纷纭,头晕心悸,急躁易怒,痰多胸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
选方:黄连温胆肠加减。
药物:黄连6g,半夏、陈皮、茯神、竹茹、枳实各9g,甘草、生姜各3g,大枣5枚,珍珠母12g。
(2)解梦及心理疗法:其内容参见有关条文。
情绪刺激也会引起多梦吗,如何纠正?
我们在有关条目中已经介绍,做梦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有一些好处。那么为什么有很多人为做梦而感到烦恼呢?他们认为做梦影响了睡眠效果,从而出现了白天的许多不舒服症状。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仔细询问这些人,都会发现他们存在着各种烦恼的心理因素。正是这些心理因素影响了夜晚的正常睡眠,同时也引起了其他症状。他们通过梦境也能体验到烦恼所带来的痛苦。有的人做梦的内容和他们引起心情不愉快的原因有些联系。但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所增加的睡眠时间被“有梦睡眠”占去,而“无梦睡眠”没有增加,因而睡眠深度反而变浅了。这样的睡眠不能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却增加了刺激,客观上看来睡眠是延长了,效果却更糟了,醒后就会感到累、不解乏。夜里每次都是从恶梦中惊醒,就会使人主观上认为整夜都在做梦。
“整夜做梦”者,为了缓解症状;改善睡眠效果,虽可服用一些安眠药,以减少“有梦睡眠”,增加“无梦睡眠”的深度。但这只能作为暂时的对症治疗,治标治不了本。如果长时间用药来剥夺“有梦睡眠”,还会产生“做梦的压力”,一旦停药就会出现“反跳现象”,结果做梦的内容和时间反而比服药前明显增加,以致病人不敢停药,害怕停药会带来更大痛苦。如果不停药,长期服下去又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所以,服用安眠药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治疗的根本方法,就是解除引起睡眠不良的心理因素。如果病人通过心理治疗和具体的指导,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面对心理上的困难,并逐步地解决现实的困难矛盾,令人痛苦的梦就会减少,睡眠也能恢复正常,与此并存的许多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总之,烦恼的心理因素没有了,由其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也就消失了。
⑼ 中医养生小知识有哪些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养生和治疗版等所有的领域中。它权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中医历来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联系。中医认为,养生即保养生命,主要用于未病之时,包括强身、防病、延寿等三项内容。养生的原则有: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加强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 而治疗主要用于已病之后,是尽可能快地使疾病痊愈和减轻病人痛苦的手段。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去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七项。
⑽ 通过睡眠养生,留意哪几件事,睡得更健康
睡眠其实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通过睡眠都能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恢复,每天也会精神饱满,想让自己睡得更健康,一定要留意这三件事情:
一、合理的入睡时间
人体的最佳睡眠时间是晚上九点到凌晨五点,这样就会让人处于深睡眠的状态,同样能让自己体内各个组织细胞得到良好的修复。
这时就应该让自己每一天保持温水泡脚的习惯,同样也要按摩一下自己的脚心,能促进身体的血气正常的运行。泡脚还能赶走体内的湿气,能够让人在睡眠的时候,睡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