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葯物治療 > 如何運用葯物的陰陽屬性治療疾病

如何運用葯物的陰陽屬性治療疾病

發布時間:2021-03-14 07:13:01

① 結合自身的情況寫自己對陰陽的看法為主題的論文2000字

陰陽的肇始

先天八卦

傳說上古時,陰陽始於氣象觀測。伏羲氏坐在觀象台上,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世,取象類比,發現了陰陽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

伏羲氏「一畫開天」:用「—」首尾相接取象為太極「○」,代表日出日落的升降規律。太極內蘊陰陽,是宇宙的原始態,是世間萬物的本源。太極就像圓周一樣,具有無限大、無限小、包容宇宙一切萬事萬物陰陽屬性的深刻含義。

古人觀察太陽在周天上運行,太陽因周天變動,太極動則為陽,靜則為陰,太極化生出陰和陽。伏羲氏用「—」符號代表陽,代表熱,代表白天,取象於天;用「- -」符號代表陰,代表寒,代表黑夜,取象於地;用「 」代表陰陽,來象應天地、晝夜,熱寒。

太陽一天的出入升降運動使陰陽交感互動,分別化生出夜陰晝陽,產生出寒溫熱涼四象:早晨溫-少陽、中午熱-老陽、黃昏涼-少陰、半夜寒-老陰。這就是古人觀察:「—」陽化生為「老陽、少陽」;「- -」陰化生為「老陰、少陰」的演化過程。 陰陽四象取象於一年的「生化收藏」,象應於一年「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生長收藏」四者之間還存在著一種過渡變化狀態,後世稱之為「化」,象應於五季「春夏長夏秋冬」。四象的形成,也就出現了五行。這就是陰陽和五行的最原始的理論起源。

四象陰陽交感,分別再陰陽化生,也就化生出三畫卦的八卦:乾、坤、坎、離、艮、兌、震、巽。天是不能分開的,地可以分開。天空中動是火,天下面動是風,天上面動是澤。地分三層,地當中動是水,地下面動是雷,地上面動是山。八卦類比八象應八方:乾象天、應南方,坤象地、應北方,坎象水、應西方,離象火、應東方,艮象山、應西北方,兌象澤、應東南方,震象雷、應東北方,巽象風、應西南方。

八卦反映到八卦圖上恰好與我國的基本地理地勢相對應。八卦圖方位與現代地圖方位完全相反,是因為八卦圖是伏羲氏坐北面南,以人的方向感覺作為定向標準的,而西方地圖則是以地理實物方向作為定向標準的。這恰好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中方文化重視「人」,以人為本;西方文化重視「物」,以物為本。

陰陽化生規律圖

八卦繼續化生,八卦則演化為十六卦,十六卦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六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一百二十八卦……直至無窮,演變成了一個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事實上,16卦、32卦、64卦……本質上都是八卦,因為它們所有卦象都是在八卦基礎上化生出來的,世間萬物可以概括為:天、地、火、水、風、雷、山、澤這八種現象彼此間的陰陽互動演化的結果,世間萬事萬物萬變不離其宗。此所謂八卦定乾坤,也就是老子「三生萬物」的道理。

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世,取象類比。發現了人頂天立地,是萬物之靈,是天地間錯綜復雜萬事萬物的代表。人是一個小天地,人同樣具有天地的陰陽特性。人根據天地陰陽特性標准,把天地劃分為陰和陽。天、地、人古人稱之為三才。以此觀念來認識陰陽,陰陽就是三才,三才也就是陰陽。伏羲氏把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確定為陰陽變化的基本規律,因此把八卦定為三畫卦,實際上八卦本身就蘊含了天地人的三才思想,後世繼承發展了三才思想,形成了系統的三才理論。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中醫的天人合一理論、六經三陰三陽理論、三焦理論都是始於陰陽八卦理論。

總之,伏羲一畫開天地,代表了宇宙萬物的起源;又以八卦定乾坤,把萬事萬物歸納為八卦等八類基本元素。伏羲氏根據大自然的現象畫出後世所說的先天八卦圖,揭示了宇宙自然的陰陽規律。為後世留下了一部「無字天書」。陰陽理論與今天哲學的矛盾論相比,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角度理解陰陽八卦非常抽象,難以理解。但是,如果我們從觀測太陽周天運行角度來理解陰陽八卦,就非常容易了。

太陽日出日落升降運動好像是在圓軌道上運行,古人叫周天運行,白天黑夜把一天分成陰陽兩儀,早上、中午、傍晚、午夜把一天分成四象,四象進一步再陰陽對偶平分,就是所謂的八卦了,八卦再連續平分3次,又可分成64卦,卦象可以連續平分下去,直至無窮。

對於世間任何事物,無論怎樣陰陽劃分,事物總是按照固有的陰陽升降出入規律,周而復始地運動變化著,每一個完整的運動周期都可以看成一個太極;一個周期粗分就是陰陽轉換周期,細分就是四象的寒溫熱涼變化周期,再細分就是八卦次序周期,……再分還有64卦次序輪回周期;……甚至不斷細分,把一個周期可以無窮地細分下去。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陰陽規律,太極、陰陽、四象、八卦……是同一周期規律事物,按不同精細程度描述的周期規律。

結合現代人的認識,太陽周天運行,就是所謂的太極;太極思想指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認識事物。白天黑夜把一天分成陰陽兩部分;陰陽思想指導我們從正反兩方面認識事物的陰陽規律。早上、中午、傍晚、午夜把一天分成四象;四象思想指導我們運用四象規律細化事物的認識。四象對分成八卦;八卦思想指導我們從八個方面把握事物的演變規律。我們可以根據對事物認識精細程度的具體要求,選用太極、陰陽、四象、八卦、64卦……規律來認識和把握事物。用現代話講:太極、陰陽、四象、八卦就是各具不同自然周期規律的模型,陰陽八卦是科學觀測的成果,不全是迷信玄學,我們要深挖陰陽理論的科學內涵。

後天八卦

相傳中古時,82歲的周文王因讒言誣陷,被商紂王囚禁在羑(you)里城長達七年之久。周文王在獄中韜光養晦,參透了伏羲先天八卦陰陽至理,以蓍草為工具,根據斗柄順四時五行八方旋轉運行的周天的天象規律,根據帝王臨御四正四隅八節的國事規律;將八卦:震、巽、離、坤、兌、乾 、坎、艮依次定位歸屬在「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等四正四隅八個方向上,依次主應在一年360天「周天」中的各個45天上;從而推演出了後天八卦。

文王後天八卦圖 北斗四時運轉圖
《史記•天官書》:「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記載的就是周文王推演後天八卦的過程:一年之中斗星運轉一周,斗柄指正東方,震位,象應二月春分,一陽排在二陰之上,春氣旺萬物生,為木;斗柄指東南,巽位,象應立夏,陽盛於上,萬物繁茂,為木;斗柄指正南,離位,象應五月夏至,萬物長大成形,皆有顯著之象,陽旺蕃英成秀,為火;斗柄指西南,坤位,象應季夏孟秋之間的立秋,土氣旺而生萬物,為土;斗柄指正西方,兌位,象應八月秋分,一陰之水在上,陽氣壅遏於下,水潤澤於下,萬物皆愉悅,為金;斗柄指西北,乾位,象應立冬,陽居陰位,陰陽之氣必相搏而戰,為金;斗柄指正北方,坎位,象應陽氣蟄藏於陰中,萬物皆歸藏於中,為水;斗柄指向東北方,艮位,象應立春陰盡陽生,天運一周歲,氣機變化終而復始,成終成始,為土。

可見,周文王演繹的後天八卦,記天體八節符號,四立為生長收藏,二至為寒暑之極,二分為陰陽之和。後天八卦配四時八節揭示了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連續不斷陰陽互根互存的周期規律。
周文王在後天八卦基礎上,每卦又演繹成八卦,八卦之間互相搭配,形成了以六爻為基礎的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文王借喻帝王國事、夫妻兒女家事、人生長壯老已的人生規律,又為後天八卦的每卦寫了卦辭,為每爻寫了爻辭,遂寫成《易經》,形成了陰陽易理,從此八卦才開始有文字記載。用現代話的說,周文王為後世建立了能夠涵蓋宇宙、社會、家庭、人生、心理,生理、病理等周期規律的六十四類事物發展的模型。

十翼

周文王雖然為八卦進行了文字記載,但是文意深遠,詞義古奧,又多有暗示,一般世人根本難以理解。孔子五十歲始學易,認為易經是陰陽至理,潛心研究易經,傾畢生精力為易經批註,作系彖辭,創《十翼》。《史記•孔子世家》有「孔子晚喜易,序 、象、說卦、文言,讀易韋三絕。」的記載。十翼有:《彖(tuan)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十篇。至此易經的基本內容已經全部形成。《十翼》是對《易經》(《周易》)的注釋,《易經》因《十翼》才容易解讀,易經才因此得以傳於後世……,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經」。《十翼》是學習《易經》必備的基礎知識,學習《易經》必先學習《十翼》。學習《易經》不要死背硬記卦辭、爻辭和經文,而是深刻體會《易經》六爻、六十四卦的邏輯思維過程和方式。用現代話講,就是學習掌握研究事物,分析事物,認識事物規律的方式和方法。《易經》破解的就是是紛繁復雜變化的大千世界所共有的普遍規律。

了解氣

氣就是天體運行在地部產生的氣象變化。氣象變化總括有:寒風熱暑濕燥六種變化,故稱為六氣。古人認為:氣象的陰陽變化決定於天體運行。天體氣象變化的方向和時節又取決於於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一氣所化生。分則為陰陽,合之則為太一。陰陽本來只有兩方面,只是因為陰陽需要劃分標准,也就出現了人。天地人合稱三才。太極既是一,也是二,也是三。因此古人是根據天、地、人三部觀察宇宙一切事物氣化活動情況的。氣本無形,古人就採用「因形察氣」方法觀察氣的活動,採用律呂、五音漏刻的方法紀理之。

氣的觀測

1.觀天部隨其節令察其氣機升降

太陽運行有年周期,日體晷影一年運行一周,晷影在圓周上運行,左升右降,經過四正(東、南、西、北)四隅(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旋轉運行周期規律,根據月體日宿二十八星宿周期規律,根據北斗星的旋轉運行周期規律,根據日月星斗相會周期規律,再根據天體五星定時出沒於東南西北中五方而劃定年周期為春夏秋冬四時,每時有一氣,太陽運行一周有風暑濕燥寒等五氣的變化,對應於生長化收藏五種陰陽盛衰變化方式,五氣配五行:木火土金水代表五氣的變化。這就是所謂天部五運氣機升降出入規律。

2.觀地部從四方四時以察其地面生化收藏

地部自然之氣本於三陰三陽,概括為:風熱暑濕燥寒六氣變化。六氣節律性地出現在一年變化的氣候中: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初氣地支配寅卯;少陰司天,其化以熱,二氣地支配辰巳;太陰司天,其化以濕,三氣地支配午未;少陽司天,其化以火,四氣地支配申酉;陽明司天,其化以燥,五氣地支配戌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終氣地支配子丑。這樣六氣每氣配兩月,六氣恰合十二月。古人觀察發現:風熱暑濕燥寒本來是自然之氣的正常變化,就是所謂地部六氣。但是如果地部六氣太過、或不及,必然會嚴重影響地氣的生長化收藏,產生自然災害。同樣六氣也存在年節律變化,存在著復雜的五運六氣規律。六氣的本質上就是天體運行在地部產生的氣象變化,所以說地部六氣本質上就是天運五氣在地部的表現,這也是五運與六氣的關系。

氣本無形,無從觀測,古人採用「因形察氣」方法來間接觀察氣的活動。「形」就是指地部有形可征之物。聰明的古人是通過觀察風向的方法間接了解了地氣的活動情況的。古稱為風角術,又稱天籟。具體觀察方法是:古人就是通過對東南西北方向藉助季節風的風向的觀察和對氣候的觀察,發現了季節風向和四季寒熱溫涼地氣的關系季節氣候密切相關。古人觀測發現:天地之氣在升降浮沉過程中,在不同的季節,中自然界能夠發出不同的固有頻率。古人是通過就借用律管共振方法測知了地氣的變化規律。古人通過自然五音的觀測,發現了五音也與人體五臟功能密切聯系。

古人還對地部有形之物進行五行歸類:根據酸苦甘辛咸五味,辨識事物的陰陽屬性;根據寒熱溫涼四氣,辨識事物的升沉浮降氣機;進而辨識有形之物的五行屬性,間接了解有形之物的五行生剋制化的氣化狀態是否正常、是太過或不及。最後古人將運氣理論發展成為六十甲子術。六十甲子術就是古人掌握五運六氣規律的其中的一個數理工具之一。

3.觀人部從天地氣交中察其氣損益消長。

古人認為天人合一,人也是一個小天地,人與天地之間的氣化相通,並存在著共通規律,都遵從陰陽五行之間互相亢害承製的氣化規律。人體隨天地五運六氣的變化產生相應的陰陽升降、生長化收藏的變化。五運六氣正常,則人體氣機調和,陰平陽秘,五臟安和而無病。五運六氣太過或不及,就會發生自然災害,也會嚴重影響人體五臟之氣的失常產生疾病。因此人體陰陽氣機的變化也間接反映了天地之氣的活動狀態和規律。這也是古人「因形察氣」的方法和思路。

「因形察氣」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觀察天象規律的方法,同時還給我們後人提供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中醫在「因形察氣」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中醫藏象理論依據就是「有其內,必形諸於外」的易理。中醫辯證論治過程就是通過病人外在證候,診斷病人的內在病機,指導臨床處方用葯用法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因形察氣」的治病過程。中醫用陰陽五行理論判斷人體五臟亢害承製狀態,作出五臟太過或不及的診斷,指導運用葯物的四氣五味偏性糾正治療疾病的陰陽偏性。從中能夠理解中葯四氣五味理論根源於陰陽五行理論,根源於古人「因形察氣」的思路和方法。結合到人體的陰陽規律:「氣有多少」表現在人體上就是三陰三陽六經;「形有盛衰」表現在人體上就是五臟的盛衰。五臟病理變化有三:不外本臟自病,相生失衡,相剋失衡。

② 怎樣運用陰陽理論概括分析各種癥候

一)用於疾病的診斷
①診治方面:用陰陽的屬性來分析病情,如以色澤、聲音、呼吸、氣息來分辨陰陽,還可以脈象部位分陰
相生相剋
陽。寸為陽,尺為陰,浮大洪澤為陽,沉小細澀為陰等。
②辯證方面:陰陽是是八綱辯證的總綱。在臨床中首先要分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大到整個病證,小到一個脈證;同樣外科分類、診斷也可用陰陽來分:如癤、痛、丹毒、膿腫等多為陽證,感染性結核、腫瘤等慢性疾病,表現為蒼白、平塌、不熱、不痛、隱痛等症等陰證。
總之,疾病的診斷要以分辨陰陽為首務,只有掌握陰陽的屬性,才能臨床中正確運用。
(二)用於疾病的治療
(1)確定治療原則:調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是治療的基本原則:①陰陽偏勝的邪氣有餘之實證採用「損其有餘」的方法。陽勝則熱,宜用寒葯制其陽,即「熱者寒之」,陰勝則寒屬寒實證,宜用溫熱葯以制其陰,即「寒者熱之」,因二者均為實證,所以稱這種治療原則為「損其有餘」即「實則瀉之」。②陰陽偏衰總治則: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陽盛則瀉熱,陰盛者濕寒,陽虛者扶陽,陰虛者補陰,使陰陽偏勝偏衰的異常現象回歸於平衡的正常狀態。
(2)歸納葯物主要性能:葯物的性能主要依據其氣(性),味和升降沉浮來決定。而葯物的氣味和升降學沉,又皆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作為指導臨床用葯的依據。葯性:主要指寒、熱、溫、涼四種,又稱「四氣」。其中寒涼屬陰(涼次於寒),溫熱屬陽(溫次於熱)。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葯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梔子等。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葯物,一般屬於溫性或熱性,如附子、乾薑之類。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種味。淡味或澀味,習慣上稱為五味。其中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升降浮沉:一般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功效的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為陽;而具有瀉下、清熱、利尿、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導積滯、降逆、收斂等功效的葯物,多下行向內,其性皆沉降,沉降者為陰。

③ 如何理解對葯物的性味進行陰陽屬性劃分

根據辛,甘,苦,酸,等劃分

④ 中醫是利用葯物之五行相生相剋之性治病的嗎

漢族傳統醫學稱為「中醫」,其內涵主要指中原傳統醫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的醫學理論,把人視為一有機整體,這個整體內部的各部分互相聯系,其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等方面要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稱為「陰陽有序」。如果周圍自然環境變化,如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或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等,神經刺激過分,以及飲食飢飽、叫呼傷氣、蟲獸所傷、中毒金瘡、跌損壓溺等,都會導致人體內部失去平衡,還常常影響血、氣循環運動受到阻滯,叫做「陰陽失調」,就會引發疾病。

中醫先生看病,通過望(色)、聞(聲)、問(病)、切(脈)等方法診斷脈象、體征和症狀,找出不平衡的症結所在。然後辨證施治,以葯物之五行相生相剋之性,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方法,輔以針(刺穴位)灸(火灼)等通暢經絡氣血之術,祛邪扶正,使機體內重新平衡,則疾病痊癒。

[我還想知道]

中葯來源非常廣泛,自然界的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蟲、鱗、介、離、獸等,皆可分屬性入葯。葯材用蒸、煮、炒、焙、炙、炮、煅、(水)浸、酒浸、醋浸、飛等方法炮製。一般用水煎服,或泡酒服,也有製成丸、散、丹嚼服、吞服、含服的。最早的中葯多為植物,古人稱為本草。植物葯中包括植物的莖、葉、花、種仁、果實、根。動物葯的種類也很多,如鹿茸、龜板、蜈蚣等。

醫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共100多萬字,收葯1892種,葯方20000多個,還帶有1160幅插圖。

唐代初期,孫思邈著《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對葯物研究有特殊的貢獻,被人們尊稱為「葯王」。

⑤ (中醫學基礎)舉例說明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有效指導著臨床診斷、治療、護理、預防和養生。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根據部位和功能活動特性可分為陰陽兩部分。就人體部位來說,上為陽,下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按照臟腑功能特點劃分,心、肝、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五臟之中,又各有陰陽所屬,即心、肺居於上部(胸腔)屬陽;肝、腎位於下部(腹腔)屬陰;脾為至陰。若具體到每一臟腑,則又有陰陽之分,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總之,人體組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裡、前後各部分之間,以及內臟之間,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是陰陽兩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使之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的結果。從陰陽角度來看,功能屬陽,物質屬陰,即組織結構和精、氣、血、津液等物質屬陰,臟腑組織器官和精、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屬陽。物質是功能的基礎,功能是物質的反映,兩者之間不僅互相對立,而且互相依存。各種功能活動(陽)的產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陰);而各種營養物質(陰)的新陳代謝,又必定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陽)。正常情況下,這種陰陽消長處手一種動態平衡之中,保證了臟腑功能的健全和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陰陽不能保持相對的動態平衡而失調,乃至分離,人體就會生病以至死亡。所以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所有疾病的發生均可用陰陽失調來概括說明。一切疾病的發生、發展決定於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分陰陽,包括陰精和陽氣兩部分;邪氣(致病因素)也有陰邪和陽邪之分。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就是邪正斗爭的過程,無論其病理變化如何復雜,都不外乎陰陽的偏勝或偏衰。陰或陽任何一方高於正常水平,必然導致另一方的相對不足而發病,即「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反之,陰或陽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導致另一方的相對亢盛而發病,即「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此外,由於陰陽互根互用,當陽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陽虛不能生化陰液而同時出現陰虛的現象,稱「陽損及陰」;陰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化生陽氣而同時出現陽虛的現象,稱「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最終可導致「陰陽兩虛」。因陰陽失調而出現的病理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所謂「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四)用於疾病的診斷
任何疾病,盡管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病理變化復雜多端,究其基本機制是陰陽失調。用陰陽來概括疾病的病變部位、性質及各種證候的基本屬性,作為辨證的綱領。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臨床上常用的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綱領,陰陽又是八綱的總綱,以統領表裡、寒熱、虛實,即表證、熱證、實證屬陽;里證、寒證、虛證屬陰。正確的診斷,首先要分清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做到執簡馭繁。
(五)用於疾病的防治
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基本機制是陰陽失調,調整陰陽是中醫學治療、護理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陰陽學說用於疾病防治、護理的主要內容。調理陰陽,就是損其有餘,補其不足,使陰陽重新恢復相對平衡狀態。針對疾病陰陽偏勝、偏衰的狀況,採取「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方法,達到「陰平陽秘」,使陰陽和調,恢復平衡。
陰陽學說也可用來概括中葯的性能。葯物的性能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都可以用陰陽來歸納說明。葯物有寒、熱、溫、涼四氣,寒涼葯屬陰,溫熱葯屬陽;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屬陽,酸、苦、咸屬陰。葯物有升、降、浮、沉四種作用趨向,升、浮葯屬陽,沉、降葯屬陰。在臨床治療、護理中,根據疾病陰陽盛衰的情況,結合葯物的陰陽屬性,調整陰陽,恢復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陰陽學說還可用於指導疾病的預防。善於調理陰陽是防病攝生的關鍵,養護正氣的法則要求人體內部的陰陽變化與天地自然之間的陰陽變化協調。人與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陰陽消長及轉化也必然影響人體陰陽變化,善於保養陰精陽氣,則邪氣不侵,中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以正氣為本。

⑥ 葯物是怎麼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的

不論通過什麼途徑,葯物都會進入到我們的身體內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每種葯物都有它特定的葯理機制,那麼當葯物進入到身體後,是怎麼和疾病發生對抗,最終戰勝疾病,使我的身體得以康復的呢?但是對於所有的葯物而言,他們作用於身體都存在著共同的過程。我們就來把這些過程梳理一下:

葯物的基本功效

不論是何種葯物,它們的功能基本可以分為兩種情況,那就是興奮和抑制。所謂的興奮是指凡能夠使機體的生理功能或生化代謝的作用有所增強的作用。比如腎上腺素可以增強心血管功能,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繼而挽救生命。格列苯脲則可以促進胰島素B細胞釋放胰島素,加快糖代謝的作用,發揮降低葯物的作用。

相反,凡是使機體的生理功能或生化代謝減弱的作用稱為抑製作用。比如阿托品、6542等可以使胃腸蠕動減慢,繼而治療胃絞痛。甲硫咪唑抑制過氧化酶,使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治療甲亢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種葯物在不同的組織和器官中可以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所謂的是葯三分毒,也是這個道理。所以通過用葯,可以使紊亂的身體機制恢復到正常水平,起到調節作用。

葯物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第一種是局部作用和稀吸收作用。比如我們常用的一些軟膏,通過塗在病變表面,使葯物發揮作用。還有抗酸葯物可以作用於胃粘膜的表面,起到中和酸作用。有些葯物放置於表面後,可以通過粘膜和皮膚的吸收,經由血液循環到達全身組織,發揮全身作用。所以,能夠被吸收的葯物可能當葯物過量時產生毒副作用。而某些不易被吸收的葯物,則產生局部作用。比如口服硫酸鎂可以起到導瀉的作用。

此外,葯物可以有直接作用,也可以有間接作用。由於機體的自我調節功能強大,有可能在局部使用額葯物可以到達全身,繼而通過機體的內部調節,引起其他組織和器官機能產生改變。這也是某些葯物的副作用的由來。

葯物的作用是有所選擇的

大多數葯物在一定的劑量范圍內,只對某些組織和器官起到明顯作用,而對起亞組織和器官的作用很小或者無用,這稱為葯物作用的選擇性。比如強心的葯物對心肌有作用,但是對骨骼肌沒有作用。治療結核的葯物對結核桿菌有作用,但對其他菌無作用。

使葯物具有選擇性作用的原因有:葯物和組織的親和力不同,不同器官的葯物分布濃度不同;組織和器官對葯物的敏感性不同。所以選擇性高的葯物,臨床應用的針對性強,不良反應少。而選擇低的葯物,應用范圍廣,但不良反應多。

所以,通過以上的方式和特徵,葯物就可以到達病變處,針對病因和患者的症狀進行治療。一種是對因治療,即消除疾病的病因,徹底治癒疾病,謂之「治本」,比如殺菌葯物等。一種是對症治療,即「治標」,比如退熱葯,鎮痛葯等。

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皆治。

⑦ 在中醫學中如何運用陰陽理論

(一)辨陰陽屬性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這里雖然講的是診斷,實際上「先別陰陽」是中醫理論的關鍵。因為《內經》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所以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學的各個領域。所謂的「別陰陽」,就是辨別陰陽的屬性。

1.確定人體部位和臟腑組織的陰陽屬性

以人體的部位分陰陽,則上部為陽,下部為陰;背部為陽,胸腹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

以人體臟腑分陰陽,則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這是根據臟腑的生理特點,五臟主藏、六腑主運化而確定的。陰陽之中可以再分陰陽,胸部居上為陽。心肺居胸部,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腹部居下為陰,肝脾腎居腹部,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

此外,每臟又分陰陽,如腎陰、腎陽、心陰、心陽等。一般說來,臟腑之陰代表臟腑的物質基礎,臟腑之陽代表臟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氣血也分陰陽,氣為陽,血為陰。

人體的經絡系統也分陰陽。凡與臟相連屬,分布走行於肢體內側的為陰經;凡與腑相連屬,分布走行於肢體外側的為陽經。

2.四診所得的證候表現分陰陽

通過望診辨色澤,色澤即指面部的顏色與光澤。中醫有五色診之說,即青赤黃白黑,則黃赤為陽,青白黑為陰;色澤鮮明為陽,晦暗為陰。

通過聞診辨聲音,語音高亢有力為陽,低沉無力為陰;呼吸聲高氣粗為陽,聲低氣怯為陰。聞診還指嗅診,即嗅病人的體臭和排泄物的氣味,一般氣味濃臭為陽,無味為陰。

通過切脈辨脈搏,脈至為陽,脈去為陰;滑數粗大為陽,遲澀細弱為陰;診脈的部位以寸部為陽,尺部為陰;若以人迎脈和寸口脈相對,則人迎在上為陽,寸口在下為陰。

3.辨證分陰陽

中醫辨證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為綱領,稱為八綱,而八綱中又以陰陽為總綱,表、熱、實證為陽,里、虛、寒證為陰。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也說:「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

4.葯物的性能分陰陽

中葯學中葯物的性能是用葯物的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來確定的。所謂「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以溫熱為陽、寒涼為陰。「五味」是指辛甘酸苦鹹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升降浮沉是指葯物在體內發揮作用的趨向,葯物作用升浮是指葯性具有上升發散的特點,屬陽;沉降是指葯性具有收澀、沉降瀉下的作用,屬陰。

(二)用陰陽互根、消長轉化的關系說明人體的生理和病理

中醫認為人體內陰陽之間的消長平衡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而陰陽失調則是發生疾病的基本原因。人體陰陽之間總是處在一個動態的消長之中,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這種消長表現在物質基礎和功能之間,人體臟腑功能活動必須以血、津液、精等為物質基礎。功能發揮得越大,物質基礎也就消耗得越多,可能會出現陽(功能活動)長、陰(物質基礎)消的情況。從另一方面講,功能活動發揮得越多,製造新的營養物質就會越多(陰陽互根互生),從而達到陰陽之間的平衡。這樣非但不會發生疾病,而且是新陳代謝旺盛的表現。

再有就是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陽主升、主出,陰主降、主入,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這種升降出入雖然不間斷地運行,但也始終保持著動態中的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

人體發生疾病是由於陰陽之間失去動態平衡,出現陽盛陰衰或陰盛陽衰所致。中醫在闡述病理的時候,首先辨別陰陽偏盛、偏衰,以便在治療時補偏救弊,糾正陰陽偏盛偏衰,使陰陽之間恢復平衡,如中醫的補陰法、助陽法就是因此而設的,由此可見陰陽學說在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性。

⑧ 陰陽學說的臨床應用

陰陽學說貫穿在中醫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展發展規律,並指導著臨床診斷和治療。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所有結構既是有機聯系的,又可劃分為陰陽兩部分。人體臟腑組織,就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就其背腹四肢內外側來說,則背屬陽,腹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以臟腑來分,五臟屬里,藏精氣而不瀉,故為陰,六腑屬表,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五臟之中又各有陰陽所病,即心肺居於上部(胸腔)屬陽,肝脾腎位於下部(腹腔)屬陰。若具體到每一臟腑則又有陰陽之分,即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總之,人體組織的上下,內外表裡,前後各部分之間以及內臟之間,無不包含著對立統一。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一協調關系的結果。如以功能物質而言,功能屬陽、物質屬陰,人體的生理活動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沒有物質運動就無以產生生理功能。人體功能與物質的關系,也就是陰陽互依存、相互消長的關系。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疾病發生是因「陰陽失調」。如「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陰虛則寒」「陰虛則熱」「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兩虛」等病症,並且病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 (一)用於疾病的診斷
①診治方面:用陰陽的屬性來分析病情,如以色澤、聲音、呼吸、氣息來分辨陰陽,還可以脈象部位分陰陽。寸為陽,尺為陰,浮大洪澤為陽,沉小細澀為陰等。
②辯證方面:陰陽是是八綱辯證的總綱。在臨床中首先要分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大到整個病證,小到一個脈證;同樣外科分類、診斷也可用陰陽來分:如癤、痛、丹毒、膿腫等多為陽證,感染性結核、腫瘤等慢性疾病,表現為蒼白、平塌、不熱、不痛、隱痛等症等陰證。
總之,疾病的診斷要以分辨陰陽為首務,只有掌握陰陽的屬性,才能臨床中正確運用。
(二)用於疾病的治療
(1)確定治療原則:調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是治療的基本原則:①陰陽偏勝的邪氣有餘之實證採用「損其有餘」的方法。陽勝則熱,宜用寒葯制其陽,即「熱者寒之」,陰勝則寒屬寒實證,宜用溫熱葯以制其陰,即「寒者熱之」,因二者均為實證,所以稱這種治療原則為「損其有餘」即「實則瀉之」。②陰陽偏衰總治則: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陽盛則瀉熱,陰盛者濕寒,陽虛者扶陽,陰虛者補陰,使陰陽偏勝偏衰的異常現象回歸於平衡的正常狀態。
(2)歸納葯物主要性能:葯物的性能主要依據其氣(性),味和升降沉浮來決定。而葯物的氣味和升降學沉,又皆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作為指導臨床用葯的依據。葯性:主要指寒、熱、溫、涼四種,又稱「四氣」。其中寒涼屬陰(涼次於寒),溫熱屬陽(溫次於熱)。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葯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梔子等。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葯物,一般屬於溫性或熱性,如附子、乾薑之類。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種味。淡味或澀味,習慣上稱為五味。其中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升降浮沉:一般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功效的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為陽;而具有瀉下、清熱、利尿、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導積滯、降逆、收斂等功效的葯物,多下行向內,其性皆沉降,沉降者為陰。

⑨ 如何應用陰陽理論來概括葯物的性味及功能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涌泄為陰。

閱讀全文

與如何運用葯物的陰陽屬性治療疾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