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血吸蟲病用什麼葯物治療
吡喹酮40mg/kg頓服或1日2次分服。
㈡ 血吸蟲病,如何治療
急性期如有發熱,應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療,並補充營養和支持治療。病情嚴重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慢性期以病原治療為主,有貧血及營養不良者,予以支持治療。晚期患者應適當休息,給予低鹽、高蛋白飲食,增加營養,改善全身狀況。對血漿蛋白明顯減低伴高度腹水者,可輸血漿或人血白蛋白,並適當利尿。巨脾型採用脾切除加大網膜腹膜後固定術。異位性損害如腦血吸蟲病有癲癇症狀者,給苯巴比妥、安定、苯妥英鈉等控制發作。
以吡喹酮為首選葯物。吡喹酮為一廣譜抗蠕蟲葯,治療血吸蟲病療效卓著。急性血吸蟲病患者,吡喹酮治療後,6~12個月糞便檢查陰轉率為90%左右,慢性與晚期患者為91%~100%,具體用葯方法如下:
①急性血吸蟲病:總劑量按120mg/kg計算,分12次、4天服完,體重超過60kg者,仍按60kg計算,應以住院治療為宜。
②慢性血吸蟲病:一般可採用總劑量60mg/kg,分6次、2天服完,或40mg/kg頓服。個別年老體弱者,總劑量可減至35~40mg/kg,兩次分服。
③慢性血吸蟲病:晚期患者多數患夾雜症,葯代動力學研究表明慢性與晚期患者服用吡喹酮後,葯物吸收慢、排泄差,血葯濃度明顯增高,並維持較長時間,晚期患者血液濃度更高。因此,葯物劑量應適當減少和個體化。一般可按總劑量40mg/kg計,一次服完,或分兩次1天服完。服葯期間應加強觀察,服葯前後應暫時停用利尿劑。
㈢ 治療血寄蟲吃什麼葯
從治療方面中醫分幾個階段施治。以中醫為主結合西醫。以急性發熱期,中醫用葯有很多方面控制。以清熱驅蟲。方葯用犀角地黃湯加味青蒿、白薇等,西醫以吡喹酮口服。吡喹酮在初次與急性病人服葯效果較理想,經多次同長時間和大量用葯效果不理想。吡喹酮經過幾十年的使用,重復在同一病人的。血吸蟲的基因產生質因分離再生。產生質因抗體,在晚期肝脾腫大、肝腹水腫,劑量不足達不到如期效果,與死幼蟲、蟲卵增加了肝臟負擔、因長期使用吡喹酮,在肝臟沉積。而且葯物有門靜脈側支循環直接進入體循環。故血濃度較高,葯物半衰期延長,只能減小劑量。加大劑量,加重心臟負擔引起嚴重心律失常,和大量便血。
在肝脾腫大初期;用葯如鱉甲丸加減。方中有甲魚、丹參,赤葯、土必蟲、阿膠、用鬱金不用柴胡等。補血非當歸,大棗,阿膠等。在晚期,肝脾腫大,有水腫時用方有多種多樣的。很多病人在初中期或治療不切底拖延時間發展到晚期,也因人而異的,但治療方向不變,方葯十棗丸加減也可以用巴豆制霜,但控制用量,大棗`茯苓`豬苓`青蒿`薴麻根合鱉甲丸減,很多人用鴉膽子包服,不知鴉膽子的功與過,血吸蟲病有出血,有肝腎同病,鴉膽子對肝腎有不可估量的傷害`鴉膽子只對胃腸的蟲起一些作用,但對胃腸出血`胃腸有一定的損害。希用葯、量其功與過。
用葯,十棗散巴豆等對人體稍強有特效,但對體虛者不可用。體虛用五苓散豬苓散合鱉必丸加味、榧子、南瓜子對血吸蟲病人有一定殺蟲作用。用量要大。葯性平穩要堅持,無毒無損傷胃氣。也有一些殺蟲很好的葯物需要要炮製。有一定的副作用。要對症而定。
用葯要有針對性不要濫用,有緩急輕重,一`補血中醫以北芪`當歸`阿膠,補脾胃,西醫用鐵價補血葯,二、赤芍`丹參`二必柔肝活血,三、`殺蟲解毒,健脾利水白術茯苓豬苓葯,體強者用葯猛些。體盛者先補後利。肝脾腫大,水腫者。很多醫者不叫病者、不吃鹽,以為鹽、綠化納容於水,增加水腫病程,其實人體,需要很多糖份`鹽份`蛋白質等等維護體內的平行。長期決少了糖份或鹽份或其他,身體失去平行,身體更加乏力而形成某些虛弱。所以鹽不能太少適而可止。
肝脾腫大水腫,不能抽放腹水,每抽一次的腹水後,人身的蛋白質和其他有養份化合物大量流失。幾天後腹水復原,病情加重。身體更虛弱,也不能大量多次服用西葯利尿葯,同樣使用多次利尿葯,使腎更虛弱。
如何消除腹水,只有使用中醫中葯既可消除腹水與水腫 ,又不傷害身體 ,非北芪、大棗、五苓不可中葯里有很利水葯物如薴麻根、巴豆、等等。
血吸蟲病人要注重胃口,以瘦肉粥為療理 。但要忌口:如、酒、醋 、生雞、糯米等等。
十三 肝脾腫大水腫的病人不要服用湯水劑葯。要用製成散、丸葯物,因湯水劑對水腫病人不理想。
治療
(一)支持與對症療法。
(二)病原療法。
吡喹酮為吡嗪啉化合物,無色無臭結晶粉末。微溶於乙醇,不溶於水。對幼蟲、童蟲及成蟲均有殺滅作用。是目前較理想的抗血吸蟲葯物。 1.西醫葯治療。
(1)病原治療:呲喹酮:急性血吸蟲病10g/kg,每日3次,連服4日;慢性血吸蟲病成人總劑量60mg/kg、兒童總劑量70mg/kg,2日分4-6次餐間服;晚期血吸蟲病,總劑量40mg/ke,每日分2次服完。
(2)對症治療:巨脾症:手術治療;腹水:限鹽限水,間斷使用利尿劑;上 消化道出血 ,參考有關章節。
2.中醫葯治療
(1)急性期:發熱微惡寒,持續不退,腹痛、腹脹、腹瀉,苔黃膩或白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化濕,殺蟲。
方葯:青皮10克、川朴10克、半夏10克、蘋果6克、茯苓15克、柴胡10克、茵陳15克、黃芩10克、滑石30克(包煎)、甘草6克、薏苡仁30克、生山梔10克、檳榔15克、苦參30克、半邊蓮30克。
(2)慢性、晚期血吸蟲病
①濕阻氣滯血淤:腹脹、腹痛、腹瀉,大便不爽或有膿血,腹部症塊。舌紫苔白,脈濡緩。
治法:化濕理氣、活血消症。
方葯:柴胡10克、枳殼10克、赤白芍各15克、甘草6克、茯苓15克、豬苓10克、澤瀉15克、川朴10克、茵陳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制乳沒各6克、鬱金12克、冬皿皮15克、炮山甲,5克。
②肝鬱脾虛:脅腹脹痛,乏力倦怠,
食慾不振,便溏腹瀉,脈弦細。
治法:疏肝健脾。
方葯:柴胡10克、枳殼10克、白芍30克、白術10克、木香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香附10克、神曲10克、鬱金12克。
③肝腎陰虛:脅腹脹痛,口乾,心煩失眠,形體消瘦,小便短少,舌紅,脈弦細。
治法:滋補肝腎,養陰活血。
方葯:枸杞子15克、生熱地各15克、沙參15克,麥冬15克、當歸10克、
赤芍15克、川楝於10克、鬱金12克、鱉甲15克(先煎)。
④脾腎陽虛:腹脹膨隆,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面白少華,舌淡,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化淤行水。
方葯:熟附子10克、肉桂3克、桂枝10克、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山葯15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車前於15克、澤蘭15克、白術10克、豬苓15克、大腹皮10克、冬瓜皮30克、莪術10克、木香10克、鱉甲15克(先煎)。
(3)單方驗方:鴉膽子仁o.3克裝入膠囊吞服,每日3次,療程1個月。
[預防與調養]
1.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2.低鹽軟質飲食。
㈣ 血吸蟲療治
在我國因只有日本血吸蟲病流行,故通常將日本血吸蟲病簡稱為血吸蟲病。日本血吸蟲病在我國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十三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嚴重流行,解放初期估計有患者千餘萬人。是我國危害最嚴重的寄生蟲病。解放後政府開展了大規模的防治工作,流行情況得到基本控制。但文革期間,由於預防工作中斷,使血吸蟲病又復流行和蔓延。積極開展防治工作仍很有必要。
急性血吸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認為可能是一種免疫復合物病或血清病。在血吸蟲感染的早期,尾蚴和移行的童蟲可刺激宿主產生抗體,但抗體的水平較低。當童蟲發育為成熟成蟲並大量產卵時,蟲卵釋放出來的大量蟲卵可溶性抗原,刺激宿主迅速產生抗體,在抗原過剩的情況下,形成可溶性抗原抗體復合物造成血管損害而致病。當新的抗體迅速形成並超過抗原含量或當蟲卵周圍肉芽組織形成,將抗原隔離時,則病情可終止。
長期以來,酒石酸銻鉀是主要的特效葯。但它有毒性大、療程長、必須靜脈注射等缺點。70年代發現吡喹酮高效、低毒、療程短、口服有效,是血吸蟲病防治史上的一個突破,現已完全取代酒石酸銻鉀。
臨床表現 急性血吸蟲病有尾蚴皮炎史、發熱、蕁麻疹、肝腫大與壓痛、腹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結合流行病學資料易於診斷。對長期不明原因的腹痛、腹瀉和便血,肝脾腫大,尤其肝右葉腫大,或者壯年有癲癇發作者,並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均應考慮慢性血吸蟲病。對於巨脾、腹內痞塊、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腸梗阻、侏儒患者,應考慮晚期血吸蟲病。
治療]
(一)支持與對症療法急性期持續高熱病人,可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解熱劑緩解中毒症狀和降溫處理。對慢性和晚期患者,應加強營養給予高蛋白飲食和多種維生素,並注意對貧血的治療,肝硬變有門脈高壓時,應加強肝治療,以及外科手術治療。患有其它腸道寄生蟲病者應驅蟲治療。
(二)病原療法
(1)吡喹酮( Pyquiton)為吡嗪啉化合物,無色無臭結晶粉末。微溶於乙醇,不溶於水。對幼蟲、童蟲及成蟲均有殺滅作用。口服後容易從腸道吸收,於5/2小時左右血濃度達最高峰。體內分布以肝臟濃度最高,代謝產物於24小時內從尿中排出。目前所用國產普通片和腸溶片,各含葯物0.2及0.05g 。對急性血吸蟲病臨床治療總葯量為120mg/kg,兒童為140mg/kg,分4~6日服,每日2~3次,治癒率100%。對慢性與晚期病人,一療程總劑量成人60mg/kg,兒童70mg/kg,分1~2日服,每日3次。副作用少而輕,可有頭昏、乏力、出汗輕度腹疼等。本葯具有高效,低毒、療程短的優點,是目前較理想的抗血吸蟲葯物。
(2)硝硫氰胺(nighiocyamine,amoscanate):為橙黃色粉末,不溶於水。系一種廣譜驅蟲葯,動物試驗對四種血吸蟲均有作用。口服後從小腸吸收,體內分布在肝臟濃度最高,由膽汁和尿排泄,經膽汁排泄的部分可再吸收,進行肝—腸循環。部分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治療總劑量為7mg/kg,最高不超過350mg,分為三等分,每晚睡前服。療程中宜低脂飲食,忌煙灑。適用於各期血吸蟲病,遠期療效85%。肝炎末滿1年、慢性肝炎、肝硬化,晚期血吸蟲病有肝功能明顯減退,有精神病史及神經宮能症,婦女在妊娠或哺乳期忌用。有器質性心臟病者慎用。葯物副作用有頭昏、乏力、眩暈、走路漂浮感、多夢、納差、惡心、腹瀉、腹痛、肝區痛等;少數有肢體麻木,肌顫、眼球震顫、早搏、心律失常等,停葯一周消退。少數病人可出現黃疸及肝功改變。偶見阿一斯二氏綜合征。
(3)雙羥萘酸副品紅(pararosnailline,pamoate,雙副)是一種多苯甲烷類紅色染料。能抑制乙醯膽鹼酯酶,引起內源性乙醯膽鹼蓄積,致使吸盤麻痹,蟲體癱瘓,合抱分離與肝移。對各期血吸蟲病均有較好療效。每片0.1g,每日總量50~60mg/kg,分3次服,連服20或28天為一療程。遠期療效達90%以上,葯物副作用有頭昏、眼花、視力模糊、乏力、心悸、消化道症狀等反應;嚴重者可有全身皮疹、粒細胞缺乏症等過敏反應。對有肝、腎功能障礙者慎用。
(4)呋喃丙胺(furpromide)與敵百蟲(dipterex)聯合療法:呋喃丙胺無臭無味,口服後主要從小腸吸收,進入腸系膜上靜脈與門靜脈系統,對血吸蟲成蟲及童蟲均有殺滅作用,因在消化道上部被降解,故對寄生在腸系膜下靜脈及其分枝的蟲體影響不大,單獨應用臨床療效差。敵百蟲抑制蟲體膽鹼脂酶活力,引起蟲體麻痹與肝移,兩葯聯合應用有協同作用。呋喃丙胺療程10天,每天量成人60mg/kg,兒童70mg/kg,成人最大量不超過每日3g,首1~2日給半量以減輕反應,以後為全量連用8天。
敵百蟲毒性較低,在鹼性溶液中易水解成敵敵畏增加毒副作用。兩葯合用有協同作用,敵百蟲肛栓每個0.2g,在呋喃丙胺療程的第2~3天開始,每晚用栓劑1個放入直腸離肛門10cm處,墊高臀部側卧半小時,共用3次,蟲卵轉陰率達90%,敵百蟲肌注每日100~150mg,療程3天。
副作用:呋喃丙胺可引起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血便等胃腸道反應;並可引起肌痙攣以及神經精神症狀,上述反應均能自行緩解,嚴重時終止治療。敵百蟲可引起頭昏、頭痛、失眠、多汗、流涎等胃腸道症狀,對症進行處理後緩解,不影響繼續治療。個別病人可引起阿一斯二氏綜合征,可應用阿托品,解磷定解毒葯等治療,並停用敵百蟲治療。聯合治療對精神病史,神經官能症,潰瘍病、腎炎、肝炎等疾病時忌用。
其它抗血吸蟲葯:有口服的沒食子酸銻鈉(sodium antimony subgallate、銻--273)和靜脈注射的灑石酸銻鉀兩種。目前已少用。
㈤ 如何中葯治療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主要是葯物治療,其中吡喹酮為首選葯物。
1.急性血吸蟲病:總量成人為120mg/kg,兒童140mg/kg,分專4~6次,共2~3d服完。屬
2.慢性血吸蟲病:總量成人60mg/kg,分2~4次,1~2d內服完;兒童70mg/kg,最高總劑量為3.0g,1天內分3次服;成人亦可用40mg/kg(體重超過60kg者,亦以60kg計)頓服。個別年老體弱者,總劑量可減至35~40mg/kg,分2次服。
3.晚期血吸蟲病:通常可按總劑量35~40mg/kg計,頓服或1天分2次服完,並加強觀察,服葯期間宜停用利尿劑。
4.腦型血吸蟲病:用吡喹酮150mg/kg,分12份,2/d共6d。少數患者可能需手術治療,可在手術前或後加用吡喹酮治療。
㈥ 血吸蟲怎麼治療
早期特效葯就是吡喹酮,用法用量遵醫囑。晚期就會用各種方法緩解各種症狀,也有可能沒法弄了
㈦ 治療血吸蟲在病的有效葯物是 。 A. 青黴素 B.痢特靈 C.驅蟲康 D.吡喹【bǐ kuí】酮
(1)慢性血吸蟲病:吡喹酮40mg/kg頓服或1日2次分服。
(2)急性血吸蟲病:吡喹酮120mg/kg(兒童內140mg/kg)6天療法,病情較重者 可先用支容持和對症療法改善機體狀況後再作病原治療。
(3)晚期血吸蟲病:主要是根治病原改善症狀,控制和預防並發症。除並發上消化道出血、高度腹水和肝昏迷,一般可以吡喹酮總量60mg/kg於 l至2日內分3~6次口服。並發症治療可採用中、西醫,內、外科結合的綜合療法。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21719.htm#6
㈧ 怎樣治療血吸蟲病
你好,你的情況可能是吸血蟲引起的。建議你最好是吃點抗生素或者是驅蟲版的葯物,不過如果你平時權吃的葯物很多的話,應該是對蟲有一定的殺滅能力的
提問人的追問
2010-8-13
11:37:20要是去醫院檢查的話,應該去什麼科室,我們這里沒有專門看這個病的
㈨ 什麼葯物治療血吸蟲病療效比較好
血吸蟲病治療
(一)支持與對症療法 急性期持續高熱病人,可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解熱劑緩解中毒症狀和降溫處理。對慢性和晚期患者,應加強營養給予高蛋白飲食和多種維生素,並注意對貧血的治療,肝硬變有門脈高壓時,應加強肝治療,以及外科手術治療。患有其它腸道寄生蟲病者應驅蟲治療。
(二)病原療法
(1)(Pyquiton)為吡嗪啉化合物,無色無臭結晶粉末。微溶於乙醇,不溶於水。對幼蟲、童蟲及成蟲均有殺滅作用。口服後容易從腸道吸收,於5/2小時左右血濃度達最高峰。體內分布以肝臟濃度最高,代謝產物於24小時內從尿中排出。目前所用國產普通片和腸溶片,各含葯物0.2及0.05g 。對急性血吸蟲病臨床治療總葯量為120mg/kg,兒童為140mg/kg,分4~6日服,每日2~3次,治癒率100%。對慢性與晚期病人,一療程總劑量成人60mg/kg,兒童70mg/kg,分1~2日服,每日3次。副作用少而輕,可有頭昏、乏力、出汗輕度腹疼等。本葯具有高效,低毒、療程短的優點,是目前較理想的抗血吸蟲葯物。
吡喹酮
(2)硝硫氰胺(nighiocyamine,amoscanate):為橙黃色粉末,不溶於水。系一種廣譜驅蟲葯,動物試驗對四種血吸蟲均有作用。口服後從小腸吸收,體內分布在肝臟濃度最高,由膽汁和尿排泄,經膽汁排泄的部分可再吸收,進行肝—腸循環。部分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治療總劑量為7mg/kg,最高不超過350mg,分為三等分,每晚睡前服。療程中宜低脂飲食,忌煙灑。適用於各期血吸蟲病,遠期療效85%。肝炎末滿1年、慢性肝炎、肝硬化,晚期血吸蟲病有肝功能明顯減退,有精神病史及神經宮能症,婦女在妊娠或哺乳期忌用。有器質性心臟病者慎用。葯物副作用有頭昏、乏力、眩暈、走路漂浮感、多夢、納差、惡心、腹瀉、腹痛、肝區痛等;少數有肢體麻木,肌顫、眼球震顫、早搏、心律失常等,停葯一周消退。少數病人可出現黃疸及肝功改變。偶見阿一斯二氏綜合征。
(3)雙羥萘酸副品紅(pararosnailline,pamoate,雙副)是一種多苯甲烷類紅色染料。能抑制乙醯膽鹼酯酶,引起內源性乙醯膽鹼蓄積,致使吸盤麻痹,蟲體癱瘓,合抱分離與肝移。對各期血吸蟲病均有較好療效。每片0.1g,每日總量50~60mg/kg,分3次服,連服20或28天為一療程。遠期療效達90%以上,葯物副作用有頭昏、眼花、視力模糊、乏力、心悸、消化道症狀等反應;嚴重者可有全身皮疹、粒細胞缺乏症等過敏反應。對有肝、腎功能障礙者慎用。
(4)呋喃丙胺(furpromide)與敵百蟲(dipterex)聯合療法:呋喃丙胺無臭無味,口服後主要從小腸吸收,進入腸系膜上靜脈與門靜脈系統,對血吸蟲成蟲及童蟲均有殺滅作用,因在消化道上部被降解,故對寄生在腸系膜下靜脈及其分枝的蟲體影響不大,單獨應用臨床療效差。敵百蟲抑制蟲體膽鹼脂酶活力,引起蟲體麻痹與肝移,兩葯聯合應用有協同作用。呋喃丙胺療程10天,每天量成人60mg/kg,兒童70mg/kg,成人最大量不超過每日3g,首1~2日給半量以減輕反應,以後為全量連用8天。
敵百蟲毒性較低,在鹼性溶液中易水解成敵敵畏增加毒副作用。兩葯合用有協同作用,敵百蟲肛栓每個0.2g,在呋喃丙胺療程的第2~3天開始,每晚用栓劑1個放入直腸離肛門10cm處,墊高臀部側卧半小時,共用3次,蟲卵轉陰率達90%,敵百蟲肌注每日100~150mg,療程3天。
副作用:呋喃丙胺可引起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血便等胃腸道反應;並可引起肌痙攣以及神經精神症狀,上述反應均能自行緩解,嚴重時終止治療。敵百蟲可引起頭昏、頭痛、失眠、多汗、流涎等胃腸道症狀,對症進行處理後緩解,不影響繼續治療。個別病人可引起阿一斯二氏綜合征,可應用阿托品,解磷定解毒葯等治療,並停用敵百蟲治療。聯合治療對精神病史,神經官能症,潰瘍病、腎炎、肝炎等疾病時忌用。
其它抗血吸蟲葯:有口服的沒食子酸銻鈉(sodium antimony subgallate、銻--273)和靜脈注射的灑石酸銻鉀兩種。目前已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