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手足口病治療最好葯物
病情分析:手足口病西葯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目前尚無特效葯物,利巴韋林作為抗回病毒的常用答葯,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肯定。
指導意見:主要是對症處理以清熱解毒祛濕為主要原則,採用自擬方或成方為基礎,隨症加減治療本病
⑵ 治療手足口病的主要葯物有哪些
手足口病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由於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因此對小兒的健康威脅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幼兒園的孩子,更是這種疾病的高發人群,但是這種疾病還是比較容易治療的,患上了這種疾病之後,只要做好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再加上服用一些可治療手足口病的葯物之後,這種疾病很快就會好轉,人們需要重視的就是要防止這種疾病再次復發,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幾種可治療這種疾病的葯物。
治療手足口病四種常用的葯物:
1、阿昔洛韋:這是一種抗病毒的葯物,其在治療各種細菌感染引起的皰疹等皮膚病具有很好的效果,服用這種葯物可以快速的抑制經菌的生成,可以加速皮損的癒合時間,減輕皮膚病引起的疼痛感,且這種葯物的副作用較小。
2、更昔洛韋:這是一種高效廣譜型的抗病毒葯物,它具有退熱快、加速手足口病皰疹的消退時間,是治療這種疾病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葯物。
3、利巴韋林:在治療手足口病時,利巴韋林可以說是各大醫院的首選治療葯物,這種葯物以副作用小、價格便宜、安全性高、療效好等優點受到醫院的推廣,但是有過敏性體質的人不態適合這種葯物。
4、西咪替丁:這種葯物具有抗病毒、止氧的作用,它可以治療包括手足口病在內的幾乎所有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各種皰疹、濕疹等,但是這類葯物不能多用,也不能長時間使用,在治療疾病時最好是配合其他的葯物一起使用。
以上內容就是為大家介紹的幾種常用治療手足口病的葯物,目前能治療這種疾病的葯物還是比較多的,由於孩子處在身體發育的時期,在選擇葯物時一定要多加註意,要選擇一些對孩子發育影響較小的葯物進行治療,在服用葯物時,一定要按照醫生囑咐的劑量和療程用葯,家長朋友們千萬不要擅自更改葯物及葯物的使用量,否則就會帶來很嚴重的後,在治療這種疾病時,一定要講究科學規范的用葯原則。
⑶ 治療手足口病有哪些葯物
手足口病對嬰幼兒普遍易感。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回部位的皮疹或皰答疹等特徵,多數患者可以自愈。
治療原則在治療方面,本病如無並發症,預後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內痊癒。治療原則主要為對症治療。可服用清熱解毒中草葯。
金銀花15克、白菊花6克、板藍根10克、竹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少量頻服。
⑷ 治療手足口最有效的葯物是什麼
口足手病是呼吸道傳播的疾病,以病毒為主。可以用抗病毒的葯物治療,如果是手足有皰疹可以用更昔洛韋軟膏外用,如果是口腔內有皰疹可以用利巴韋林噴霧劑。另外,主要開窗通風,多喝水,促進病毒排出體外
⑸ 手足口病應該用什麼葯物治療
病情分析:抄 您好:手足口病, 水皰及皮疹通常會在一周內消退.通常治療有以下幾點.注意隔離,防止交叉感染,注意口腔護理,適當退熱,給予抗病毒治療如板藍根,清開靈,蒲地藍等,口服希克勞,孚美等預防感染,多喝水。
⑹ 手足口病比較好的治療葯物是什麼
手足口病治療葯物我來說說,手足口病對嬰幼兒普遍易感。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徵,多數患者可以自愈。疾控專家建議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
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曬衣被,多通風。托幼機構和家長發現可疑患兒,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及時採取控制措施。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療、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主要做好這些方面的控制。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染的關鍵。
(一)個人預防措施
1. 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3.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 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專家指出,手足口病屬於中醫「溫病」范疇。小兒脾常不足,肺臟嬌嫩,最易受濕熱邪毒,導致肺氣失宣,首先出現發熱、頭痛、咳嗽、流涕等症狀。當邪毒熏蒸口舌時,則出現口腔皰疹、口痛、流涎等症狀;濕熱熏蒸四肢時,則表現為手足皰疹。而邪毒還會使肺氣、血運、心包等出現病症,導致可能產生嚴重的致命後果。手足口病受控制後,即使處於恢復期,也表現為脾氣受損,氣陰兩虛。
中醫認為,養陰生津是溫病治療的基本大法,而小兒脾常不足,還需要健脾。因此,專家認為,金銀花、大青葉、綿茵陳等可以作為小兒預防手足口病的中葯材。廣州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科主任劉鳳斌對記者稱,小兒屬稚陰稚陽之體,因此在使用中葯時要把握分量,不可太過,否則反而雍滯脾胃,中葯一周一次即可,平常應以食補為主,淮山、薏米、北芪等就是很好的健脾食補材料。
金銀花茶
材料:金銀花6g,大青葉6g,綿茵陳15g,生苡仁10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服法:一日2次。
作用:有清熱解毒、健脾化濕之功能,適用於易感人群預防。
百合銀耳粥
材料:鮮百合50克,銀耳10克,大米100克。
用法:洗凈百合、銀耳並切碎後,與大米同煮為粥。
服法:一日2-3次,每次1碗。
作用:養陰潤肺、養胃生津、益氣健脾之用。
轉來的,希望能夠幫助你
⑺ 手足口病有什麼葯物治療
這個要去醫院問醫生,一般有兩種口服的,抗病毒類,還有噴霧的,另外有一種是外用的葯膏,用來塗手部和腳部,具體要到醫生那開處方
⑻ 治療手足口病的主要葯物有哪些
中醫治療: 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的病因為外感濕熱疫毒。當疫苗濕熱之邪傷及肺脾兩臟時,造成肺衛失和或毒邪蘊積於脾,使脾主四肢及開竅於口的功能失調,出現上述的臨床特徵,同時可伴有發熱、流涕、微咳等類似夏季感冒的症狀或流涎、拒食、煩躁等症。 中葯治療本病療效頗佳,既能消除、緩解症狀,又可縮短病程。在發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採用清熱解毒、化濕涼血療法,常用的葯物有銀花、連翹、黃芩、梔子、生苡仁、牛蒡子、蟬衣、紫草、蘆根、竹葉、生石膏、黃連、燈芯草、六一散等;在發病的後期,若見手足心熱、食少、煩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麥冬、白薇、玉竹等養陰清熱之品。 「手足口病」是一種小兒常見的傳染病,西醫目前尚無理想的特效葯物。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醫院的醫生們以清熱解毒、涼血去濕、調脾助運、養陰生津為治法,將長期行之有效的經驗散劑加以比較、補充,最終篩選出三散聯合應用。經臨床2000餘例患兒應用,達到了症狀迅速減輕、病程明顯縮短、治癒率高的可喜療效。 小兒手足口病是上世紀80年代新發現的一種發疹性傳染病,年齡一般在5歲以下,尤以嬰幼兒多見,夏秋季節易於大范圍流行。此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或潰瘍。齊市中醫院兒科現為國家級重點專科、黑龍江省兒科疾病診療中心。該科主任中醫師張鐵、何桂華、王英等人認為,盡管小兒手足口病歷代中醫典籍未曾記載,但根據辨證應將其列為溫病的范疇,病機是風熱病毒蘊於肺、心、脾、胃,蒸騰氣營所致,病邪在衛氣營之間。故治療應以消熱解毒、運脾養陰為總則。 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張鐵醫生等人自擬了羚涼通散和平脾羚散,兩大散劑類型又各含有三個不同葯物組成的散劑。在風邪犯肺、心脾蘊熱型的急性期,證見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色紅,發熱,口渴,便干溲黃,舌質紅苔黃,脈浮數。治法以清熱解毒、涼血去濕為主。採用羚涼通散,主要成分為雙花、連翹、豆豉、大黃、石膏、防風、荊芥、黃芩等。在脾胃失運、陰虛火熱型的恢復期,證見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散在或消退,身熱漸退,口唇乾燥,食慾不振,舌紅少津,脈細數。治法以調脾助運、養陰生津為原則。採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為陳皮、厚朴、神曲、羚羊角、蘆根、麥冬、蒼術、砂仁等。兩期均以三種散劑互相配伍,共奏清熱解毒、利濕之功,使熱去疹自退,脾運正常,虛火自滅,養陰津自生。 自1997年以來,該院應用上述散劑共治療觀察大量小兒手足口病患者,療程平均縮短至4天。而西葯對照組,療程達6天。 滿意請採納
⑼ 手足口病最佳治療葯物
西葯治療小兒手足口病
1 阿昔洛韋
2 更昔洛韋
3 干擾素
4 利巴韋林
5 思密達
2 中葯方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
本病屬中醫「濕溫」、「時疫」等范疇。病因為濕熱疫毒,多因內蘊濕熱,外受時邪,留於肺、脾、心三經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襲肺、脾二經,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見肺衛症狀,如發熱、流涕、咳嗽;脾主四肢,開竅於口,手足口受邪而為水皰,口舌生皰疹、潰瘍。目前中醫葯治療本病,主要採用辨證分型、辨病分期、專方加減三種基本方法。可達標本兼顧,減輕症狀、縮短病程之功效。
中醫治療
普通型(心脾積熱):發熱,無汗,手足口出現皰疹,其中口舌皰疹色紅,疼痛劇烈,患兒流涎較多,納差,不能進食,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 中醫治法:清熱解毒化濕
方葯: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減
葯物:大黃3克,黃芩6克,黃連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普通型(濕熱交阻):發熱,無汗,手足口出現皰疹,口舌皰疹色暗紅,疼痛不劇,腹脹,納差,大便正常或稍溏,舌暗紅,苔白膩或稍黃膩。
中醫治法:辛開苦降,清熱化濕解毒
方葯:甘草瀉心湯加減
葯物: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黃芩6克,黃連2克,乾薑3克,柴胡10克,藿香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發熱、皮疹,高熱,無汗,煩躁,嗜睡,煩躁,易驚,或伴肢體痿軟、癱瘓,舌紅,苔白膩或黃膩。
中醫治法:清熱化濕,鎮肝熄風
方葯:風引湯加減
葯物:大黃3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10克,滑石10克(包煎),赤石脂10克,白石脂10克,紫石英10克,生牡蠣10克,生龍骨10克,乾薑3克,桂枝6克,甘草3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症加減方案:熱勢較盛,加用羚羊角粉;肢體陣攣重,加用薏苡仁、地龍、木瓜;便秘減赤石脂,腹瀉減大黃,減生石膏用量,加用升麻、葛根;肢體軟癱,加用鮮地龍、秦艽、威靈仙、絲瓜絡(濕熱條辨方);後期熱退減石類葯物,益氣養陰清熱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