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中醫養生學的重點

中醫養生學的重點

發布時間:2021-03-15 13:36:00

⑴ 請問一些學院里有一項專業是中醫養生保健,這一項的具體課程是什麼,學什麼內容

是說醫學院嗎?一般都醫學院是西醫,有中醫醫學院的,你說的可能是西醫養生保健吧!無非是推拿按摩,針灸拔罐,刮痧等,無葯療法。如果想學建議去中醫學院,更詳細具體

⑵ 1、養生學有幾個特徵 2、從那三個方面反映健康長壽的基本生理特徵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特點可以歸納為如下六個方面:

一、重視厚德養生。

中醫養生學強調道德修養對於養生長壽的重要性。德高者壽高,這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論語·雍也》及《孔記·中庸》中均記載孔子關於仁者壽的觀點,認為仁慈的人,有愛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長壽。老子把慈善、節儉和不為天下先,視為人生三件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樣重視道德修養。莊子論養生也是強調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愛之心不僅自己健康長壽,也能使他人健康長壽。為君者仁,則其民亦壽。《漢書·董仲舒傳》說:堯舜行德,則民仁壽。上行下效,全社會都具有真誠的愛心,自然能出現一個健康長壽的社會。崇仁修德,這便是內養正氣,屬於養生學之養神養心的范疇。

二、強調中和有節。

中國傳統養生學始終視中和節度,無太過、無不及。過猶不及。比如動靜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如此即可達到陰陽氣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長壽。漢·華佗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能使極耳。」這正是中和原則的體現。晉·陶弘景說:能中和者必久壽。中國古代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養生保健體操都體現了中和的追求。中醫養生學主張通過適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時候用葯物調整人體之偏使其氣血陰陽歸於平和。

三、以養氣為要。

氣是中國醫學特有的概念。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養氣。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化生的,因此養生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保養人體之氣,以保養正氣為本。

四、強調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發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現的繼發症。《黃帝內經》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則。所謂治未病,簡言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即當未病之時,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而在既病之後,要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發展、傳變、惡化。由此可見,從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義看,它與養生學的內容相一致。從第二方面的意義看,如果患者自覺的或在醫生的指導下,採取葯療、食療或起居、氣功、體操等方法防止疾病發展,促進恢復,那也是養生行為。張仲景的「養慎」說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匱要略》第一篇就提出這種思想。養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內養正氣。「治未病」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學家所重視。

五、重視飲食養生。

歷代養生家都最為重視飲食養生。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見《千金要方·食治·序論》)本文重點講一講醫學之聖張的飲食養生。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特別強調了飲食養生的意義,他說:「凡飲食滋味,以養於身。食之有妨,反能為害。」他指出,飲食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第一》一個節字,就將飲食應該注意質和量二個方面的合理性表達明白。節就是無太過不及。過食任何一種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導致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臟腑功能失調,疾病從而生焉。他還說:自非服葯煉液,焉能不飲食乎?切見時人,不閑調攝,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禽獸蟲魚禁忌並治第二十四》)這段話簡明扼要:人們的食物及飲食方法,適宜則對身體有益,否則便身體有害。珍惜生命者,應該善於通過飲食養生,對身體進行調攝。否則就可能引起疾病,影響生命的質量和數量。仲景又說:人體平和,唯須好將養,勿妄服葯,葯勢偏有所助,令人藏氣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氣之類,未有不資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敗。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難識。(見《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孫思邈的說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為受到了仲景此段語言的影響。

張仲景的飲食養生法有如下幾個基本原則和內容:(1)攝取對生命有益的飲食物。(2)避免進食對身體有害的食物。(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4)注意進食時間。(5)注意食量。(6)食物與身體狀態相宜,如因身體之虛實而用補瀉飲食,補不足,損有餘。(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六、強調順天應時。

中醫養生學也十分重視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陰陽寒暑的變化。中醫學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人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靈樞·本神篇》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例》說:「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人應該春養生發之氣,夏養成長之氣,秋養收斂之氣,冬養閉藏之氣。這是中醫「天人相應」觀點的反映。

⑶ 中醫養生學發展至今,其理論和方法對當代人有何意義

中醫養生學發展對當代的意義:中醫養生學是指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近些年來隨著社會大眾對於中醫養生的重視,相關中醫養生學的現狀研究也多了起來,但大都是針對養生學發展歷史及內涵、外延方面的相關探討。2012年,國家「十二五」首次設立10個中醫養生學重點學科,作為其中一份子,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在此提出對學科模式的思考,為中醫養生學科的發展及模式創新貢獻力量。
中醫養生學科內涵:中醫養生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貫穿了人整個生命過程中各個階段的一門事業,其內容不僅是探討未病先防,也包括已有疾病治療。我們採用的「扶正祛邪」思想所涉及到的與「扶正」相關的方法都屬於中醫養生學的范疇,例如在病後的恢復階段,如何去減少復發,如何去減少不良因素對疾病造成的傷害及病後的身體康復等。
中醫相關領域各個學科的內容也與中醫養生學有所關聯,我們有理由認為,有中醫存在的地方就離不開中醫養生,離開中醫養生談中醫,中醫就沒有了靈魂。
中醫養生學科建設核心:從養生學科內涵看,中醫養生學科的建設模式無法單一為一種,允許多種建設模式共存,但前提必須有一個核心為指導,而中醫養生學科的建設核心是「服務」。
如果服務是中醫養生學科建設的核心,那麼服務的對象就是所有希望延年益壽的人。根據人群的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所處階段不同,以及季節的不同,服務對象也是多種多樣的,進而決定著服務的方式也應靈活變通,大致可劃分為:定時定點、集中與分散、共性與個性、需求與必需幾種不同方式。養生沒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單一地認為哪種方式最好,只要有養生的觀念,隨時隨地都能養生,即養生無定式,觀念最重要,圍著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健康調養的原則去養生保健。
中醫養生學科建設體系:不同時期,因社會發展特點不同、各醫家觀點不同,要求我們對於養生的理論學術研究要做到精細、精準及深入、全面,真正做到系統的對於古今文獻有關養生理論及各個醫家的學術思想整理、歸納、研究、闡發,並通過教學、科普等方式進行理論推廣。
中醫養生學的方法研究離不開適宜技術的繼承和創新,推廣及應用,還有人才培養作為後備軍。人才的培養應涵蓋養生范圍內不同方面,例如養生技術人才、科普推廣人才等。在養生保健產業方面,需要研究產品適應市場的時限,也要研究產品適應市場的能力,以學科的發展帶動產業的發展,而產業的發展則能更好地立足於實踐和服務。

⑷ 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書籍

《傷寒論》為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與《黃帝內經》、 《難經》 、 《神農本草經》並稱中國古代中醫學四大經典,辨證施治是它的靈魂。全書共10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葯方112首,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
書中將病證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並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將外感病演變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證候歸納出症狀特點,病變部位、損及臟腑、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辯證治療的依據。
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作者自身的臨床經驗,系統闡述了多種外感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後世醫家奉為經典。
另外,《傷寒論》中還包含了許多寶貴的養生學思想,主要表現為: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是張仲景養生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防病、抗病重視保津液;重視通過飲食防病、治病;時刻注意保胃氣;重視增強機體免疫力。
《傷寒論》與《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並稱中國古代中醫學四大經典,是養生家、中醫學者的,必讀之書。書中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范;所記載的大量方劑,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後世稱為「萬方之祖」;還包含許多寶貴的養生學思想,為後世中醫養生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為了更全面、更完美地呈現這部醫學經典,《圖解傷寒論》對原著進行了一系列的編輯創新:首先,以明代趙開美刻本為底本,並結合目前流傳的多種版本,准確譯出白話文;其次.製作200多個圖解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復雜的問題條理化;還根據正文葯方配以30多個《傷寒論》中的常用葯物」專題。力圖既保持《傷寒論》厚重的古典特色.又最大程度挖掘其實用養生價值,並賦予它優美的視覺效果;使其不僅成為醫學工作者必備的工具書,更是現代人生活養生的居家典籍。

⑸ 陝西中醫葯大學的辦學條件

截至2015年5月,學校有教職工2501人(含兩所直屬附屬醫院),有專任教師739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426人;有碩士研究生導師219名、兼職博士生導師15名、博士後導師2名;擁有2位「國醫大師」,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19人,有國家級、省級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項目指導老師43人,全國優秀教師、省級教學名師、師德標兵、師德先進個人、省「三五」人才17人,陝西中省名老醫、名中醫32人次,省級優秀教學團隊8個。
國醫大師:張學文、郭誠傑 陝西中醫葯大學省級教學團隊序號 項目名稱 批准時間 帶頭人批准文號 1 中醫基礎理論 2007年 張登本陝教高(2007)52號 2 中醫內科學 2009年 張學文陝教高(2009)21號 3 中葯學 2010年 王景洪陝教高(2010)7號 4 中醫骨傷科學 2011年 劉德玉陝教高(2011)39號 5 中葯制葯 2012年 王昌利陝教高(2012)36號 6 針灸推拿學 2013年 張衛華陝教高(2013)30號 7 中醫婦科學 2014年 賀豐傑 陝教高(2014)16號 8 醫學檢驗技術 2014年 權志博陝教高(2014)16號 截至2015年5月,學校有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17個,省級重點學科6個,廳局級重點學科10個。
國家中管局重點學科:中醫腦病學、中醫脾胃病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葯理學、臨床中葯學、內經學、中醫康復學、中葯化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醫文化學、中醫瘡瘍病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外科)、中醫血液病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心血管)
省級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中葯制葯、中醫葯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中醫臨床基礎(傷寒論)、中醫骨傷學科、中醫學(中醫養生學)
廳局級重點學科:中醫肺病學、方劑學、中醫脾胃病學、中西醫結合骨傷學科、中醫心病學科、中醫腦病學、中醫消化內科、針灸學、中醫腫瘤學、中醫康復學 陝西中醫葯大學碩士學位點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序號 碩士專業名稱 醫學 中醫學 1 中醫基礎理論 2 中醫臨床基礎 3 中醫醫史文獻 4 方劑學 5 中醫診斷學 6 中醫內科學 7 中醫外科學 8 中醫骨傷學 9 中醫婦科學 10 中醫兒科學 11 中醫五官科學 12 針灸推拿學 中西醫結合 1 中西醫結合基礎 2 中西醫結合臨床 臨床醫學 1 內科學 2 外科學 3 婦產科學 4 腫瘤學 5 麻醉學 6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7 臨床檢驗診斷學 8 全科醫學 公共衛生 1 2014年批准 護 理 1 2014年批准 理學 中葯學 1 中葯葯理學 2 中葯鑒定學 3 中葯炮製學 4 中葯化學 應用心理 1 2014年批准 工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 1 中葯制劑學 2 制葯工程 總計 8 31

⑹ 中醫養生學的介紹

⑺ 養生的重點是養什麼

中醫養生學的核心就是保養元氣,只有元氣足,身體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長壽。
天人合一 調於四時
元氣來源於先天父母,靠後天水谷精微滋養,以調節、維持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全過程,元氣盛,人之輕病可不葯而愈,重病可配合葯物或療法戰勝疾病。如元氣衰敗,雖有效治療,亦難免死亡。
中醫認為,人要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否則就會生病,甚至死亡。中醫學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應」。人的健康長壽,是不能違背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適應四季寒、熱、溫、涼外,還要注意避其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更要注意防範反常之氣,這種季節氣候大氣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時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氣致病,首先應「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等,同時更要心理舒暢,無雜念妄想,勿勞心神,保持機體元氣抗病功能。這些預防措施對於老年或體弱多病之人,更為重要。這也叫調於四時,和於人體。適應季節氣候之突變,是中醫學養生之道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情志安寧 氣血通暢
中醫認為,生命活動,貴在氣血通暢,所以「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便是中醫治病的大法。影響氣血不暢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寧。情緒安寧,可使氣血運行保持動態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氣血運行逆亂。據統計,長壽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溫和、開朗、樂觀的性格。中醫學將人的情志區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個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過就要情志不寧,損傷人體元氣和功能。七情又分別與人體五臟各有所關,如過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如過怒傷肝,可導致肝臟疏泄條達和動升的生理功能失調,肝氣郁而化火上逆,出現頭暈、頭痛、心煩、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氣郁滯日久,又可導致機體有關臟器的關系失衡。首先會影響脾胃,出現胃病。臨床常見的高血壓病、眩暈病、膽囊炎、各種胃炎、神經衰弱等多種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寧而引起的。可見情志和人體生命健康關系多麼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寧,是中醫養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動靜結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鍛煉,可強筋壯骨,增強機體功能,使人健壯。但活動鍛煉,必須動靜結合,形神合一。如鍛煉活動時,心神不靜,胡思亂想,反而促使氣血紊亂。只有形神合一,相互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氣充足,健康長壽。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等,無一不是既要形體活動,又要思想入靜,達到形神合一的。可見運動鍛煉,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是中醫學養生之道的重要環節。
飲食有節 保護脾胃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須依賴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體各部分組織器官無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輸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故養生十分強調重視保護脾胃。實踐證明,長壽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飲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時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體元氣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漢末名醫張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歷代醫家在治療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視調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損傷,可來自多方面原因,如氣候的突變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飲食方面,暴飲、暴食、過食生冷肥膩之品,或過飢過飽、飲酒過度等,均可損傷脾胃。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亦指出:「脾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之所由生也。」飲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時、定量、定性,早飯宜吃好、午飯可吃飽、晚飯要吃少,保護好脾胃。
中醫對食品種類亦非常重視。如《素問·臟器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說明人以米、麥、谷、豆等類為主食,再輔助吃一些水果,肉類少吃為益,多吃些蔬菜以補充飲食。現代科學對人體營養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細糧搭配,吃飯宜七八分飽,不甜膩,多食蔬菜,適當吃些水果、瘦肉、蛋類、魚蝦等品,保證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各種微量元素等營養,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中醫養生還有食療、葯膳等,可適當選擇。
益腎固精 全真養形
腎臟為人體重要臟器之一,中醫學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旺盛,可使人精氣充盛,生殖力強,思維敏捷,筋骨強健,耳聰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歷代中醫學家都主張將益腎固精作為保健強神益壽延年的養生重點。有人雖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聾、眼不花、發不落、齒不脫、精力充沛,都與腎固精足有關。相反也有人年不過花甲,卻未老先衰。造成腎精虧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且易造成腎虧的是青中年時期縱欲過度,妄想勞甚,不知養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時期不知固腎養生,病已造成,想補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年老不衰,青中年時期就要房事有節,清心寡慾,注意益精固腎。
中醫學養生之道,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想達到精、氣、神充沛,既長壽又健康,難度雖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個方面,是完全能實現的。的疾病與健康,衰老與長壽都和很多的飲食有關,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們自身和長壽的關系尤為重要,而尤其是對元氣的保養至關重要,中醫養生學的核心就是保養元氣,只有元氣足,身體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長壽,那麼我我們應該如何保養元氣呢?
老人如何養生
起居養生
秋季睡眠養生應分早秋、中秋、暮秋三個階段來調整作息時間。現在已過了初秋,到了中秋和暮秋,就應該本著避潮濕、避寒涼的原則,採用早睡早起的方式,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早睡滋養陰氣,早起順應陽氣。秋季睡眠養生的早起,能夠使人提前覺醒,精力充沛,從而避免秋乏的發生。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秋天天涼了也要保持居室經常通風,當室內外溫度相差10℃時,15分鍾即可將室內空氣交換一遍。少在居室內吸煙,以減少污染,廚房最好安裝換氣扇,庭院、室內可養些花草,以調節空氣濕度。
秋天防靜電傷身。為了防止靜電的發生,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室內要勤拖地、勤灑些水,或用加濕器加濕;要勤洗澡、勤換衣服,以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靜電荷。發現頭發無法梳理時,將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靜電消除之後,便可以將頭發梳理服帖了。對於老年人,應選擇柔軟、光滑的棉紡織或絲織內衣、內褲,盡量不穿化纖類衣物,以使靜電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秋凍」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
飲食調理
1、防寒溫里。每日的早餐,用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棗和乾薑、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漿、胡辣湯、羊肉湯、醋熘白菜、糖蒜等。
2、排濕祛風。遇有風雨陰濕天氣或者體內有濕、大便稀的情況,老年人應增加祛風排濕的飲食,如選用大米、扁豆、紅小豆、薏米、蓮子、栗子、蔥、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3、潤燥滋陰。在乾燥天氣或口乾舌燥、大便乾的情況下,老年人應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飲食品種能增強免疫力,可選用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葯、南瓜、蘿卜、白菜、蓮菜、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蒸雞蛋羹等。
4、收斂陽氣。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斂陽氣,若無風寒天氣或體內沒有涼寒,老年人應盡量少用或不用解表發汗的食品,如大蔥、生薑、辣椒、芥末等。
5、五味調和。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老年人應注意如下關系:辛辣味與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約的;甘甜味與鹹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約的;鹹味與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約的等。
精神、運動調養
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秋令肅殺,自然界凄涼的景色容易導致老年人悲觀傷感的消極情緒。研究發現:不良的心理刺激,會抑制人體免疫防禦功能,易致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紊亂,從而導致許多疾病叢生,因此,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精神保健。
秋季陽光和煦,原野金黃,秋高氣爽,是老年人閉目養神、收聚精銳的大好時光,此時老年人宜到公園、郊野、山林等林木繁榮、寧靜優雅之地,做做閉幕養神的氣功。閉目,先眼肌放鬆,再面部放鬆,心胸噴涌而出,眼睛也即會有神。許多名人學士在繁忙緊張的腦力勞動之餘,做做閉幕養神功,即可收到養精蓄銳之奇效。
另外秋天是旅遊登山的黃金季節,老年人可以結伴去野外山鄉,登高遠眺,飽覽大自然秋花爛漫、紅葉勝火等勝景,一切憂郁、惆悵頓然若失,愉悅和諧的情緒會使您煥發出青春般的活力。

⑻ 養生的基本原則中重在調養的內臟

養生原則,是指實施養生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古人在長期的養生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探索衰老的機理,研究致病和導致早衰的原因和條件,並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養生原則。遵循這些原則,對於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及其發展創新,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並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並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於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禦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並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徵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葛洪《抱朴子·內篇·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強調神依賴於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強調神可以反饋地作用於精和氣,影響甚至調控整個生命過程。對於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闢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正由於形神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徵,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於形氣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是生命之源,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禦邪氣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居於重要地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後世醫家將精、氣、神合稱為人身之三寶,故在養生中,中醫學很重視保養精氣以固先天之本。
類》即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要達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對性慾要有所節制,做到既不禁慾,也不縱欲;若縱情洩慾,可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養性》所言:「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另一方面,精稟於先天,有賴後天水谷精氣以充養,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惜精固本也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葯食調補以壯其精,來達到養精保精之目的。
4.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方法眾多,不同的方法作用於人體不同的系統、層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順時攝養重在協調人體機能活動與外環境的關系;調攝精神主要是通過對神調養以保養精氣;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可使臟腑功能協調;運動鍛煉、針灸、推拿,調節經絡、臟腑、氣血,可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機能協調;葯物保健則藉助葯物,以強壯身體,益壽延年。誠如李梴《醫學入門·保養說》中所言:「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所以,養生應綜合各種方法,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從機體全局著眼,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現過偏、失度,過偏、失度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延年益壽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綜合適度、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誠如《太平御覽·方術部·養生》所言:「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聞而擇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5.因人施養
因人施養,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攝生保健方法。人類本身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於不同的種族,而且存在於個體之間。不同的個體由於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所以,養生只有因人施養,方能有益於健康,達到養生之目的。如就年齡因素而言,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生機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兒養生應注意合理喂養、寒溫適度、體格鍛煉、免疫防病,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40~60歲時,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養生應注意靜神少慮、切勿過勞,並節制房事。《景岳全書·中興論》說:「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即強調了中年養生的重要性;進入60歲以後的老年期,臟腑機能衰退,生理與心理適應能力減退,養生應注意知足謙和、老而不怠,加強飲食調養,生活起居有節,運動鍛煉動靜結合。就性別而言,女性有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特點,養生自當有所區別。人的體質又有偏於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血瘀、痰濕、氣郁之異,養生方法亦各有特點。另外,人的體質、生活習慣又受所處地域環境的影響,故養生尚需考慮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採取相應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於健康的各種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條件對人體的影響,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統一,以達到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希望答案你能幫助到你!

⑼ 中醫養生主要是什麼

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生命發生發展規律,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基礎理論、方法的一門實用學科。它的內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為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有緒論,發展簡史,養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等;中篇為常用的養生方法。主要有精神養生,環境與養生,起居作息與養生,睡眠養生,飲食養生,房事與養生,運動養生,浴身保健,娛樂養生,保健針灸按摩,葯物養生等;下篇為審因施養。主要有因人養生,體質養生,部位養生,因時養生和區域養生等。
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閱讀全文

與中醫養生學的重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