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中醫養生屏風

中醫養生屏風

發布時間:2021-02-08 05:51:29

A. 中醫體質養生的作品目錄

上篇
第一章 體質是先天稟賦加後天養成
一、體質偏頗是常見現象
二、中醫自古就重視辨體識病
三、體質包括形神兩個方面
四、體質的變化決定健康的變化
五、體質類型決定健康狀況
平和體質:機能協調,七情適度
陽虛體質:火力不足,畏寒怕冷
氣虛體質:氣力不足,容易外感
痰濕體質:怠情沉重,容易發胖
濕熱體質:又濕又熱,排泄不暢
陰虛體質:五心煩熱,口乾咽燥
瘀血體質:面色晦暗,易生腫瘤
氣郁體質:氣機不順,情緒郁悶
第二章 體質的變化取決於個人修為
一、先天稟賦決定體質基調
二、體質隨年齡變化而變化
三、男女有別體質不同
四、社會環境同樣影響體質
五、疾病和葯物影響體質
六、飲食不當不可忽視
營養過剩:促生氣虛或痰濕體質
營養不足:促生氣虛或陽虛體質
飲食過咸:促生陽虛間夾痰濕、瘀血體質
長期吃辣:加重濕熱和陰虛體質
常食寒涼:促生陽虛或瘀血體質
常吃夜宵:促生痰濕體質
不吃早餐:促生氣郁或痰濕體質
食速過快:加重氣虛或痰濕體質
七、生活起居不當轉化體質
身體過勞:轉化為氣虛體質
神過勞:轉化為氣虛體質
房勞:促生為陽虛體質
身體過逸:轉化為郁滯性體質
常用空調:易生痰濕體質
常用電腦:加重體質偏頗
第三章 調動感官就可以判斷體質
一、望——體質總是有其外在表象
看形體:胖多痰濕,瘦則多虛
看神氣:靜多偏虛,鈍則痰濕
看面色:暗多瘀血,白則虛
看舌象:紅則多熱,苔厚則濕
看眼睛:無神則虛,渾濁多濕
二、聞——耳和鼻也是判斷工具
聽聲音:有無中氣,最為重要
聞味道:異味較大,非熱即溫
三、問——最直接的判斷方式
問二便:尿黃多熱,便爛脾虛
問情志:敏感多虛,壓抑多郁
問家族史:痰濕體質要小心
問寒熱:陽虛外寒,陰虛內熱
問汗液:汗出重要,過汗則虛
問經帶:經宣規律,帶忌多黃
四、切——了解脈象的基本知識
第四章 養生是為了提高生命質量
一、養生是對生命的保養
二、養生有四大原則
養心修德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簡單順勢
保護環境
下篇
第五章 平和體質養生
一、平和體質主要表現為形神和諧
二、先天稟賦造就平和體質
三、平和體質養生原則:不傷不擾,順其自然
第六章 陽虛體質養生
一、陽虛體質主要表現為畏寒怕冷
二、長期服葯、長期貪涼造成陽虛體質
三、易感肥胖、痹證、骨質疏鬆等
四、陽虛體質養生原則:不傷不損陽氣
飲食養生:忌食生冷,多吃溫熱
精神養生:保持安靜,避免消沉
起居養生:注意保暖,多動少熬
葯物養生:平和補陽,防止燥熱
四季養生:夏勿貪涼,冬宜溫補
經絡養生:神闕、氣海、關元、中極
第七章 氣虛體質養生
一、氣虛體質主要表現為脾肺功能偏弱
二、大病之後、過度用腦、重體力勞動導致氣虛體質
三、易感肥胖症、內臟下垂、排泄不適度、慢性盆腔炎等
四、氣虛體質養生原則:補脾、健脾
飲食養生:細水長流,忌冷抑熱
精神養生:忌多思慮。宜少波動
起居養生:謹避風寒,不要過勞
葯物調治:四君益氣,屏風固表
四季保養:春捂秋少凍,夏溫冬平補
經絡調養:中脘、神闕、氣海
第八章 痰濕體質養生
一、痰濕體質主要表現為容易肥胖、沉重
二、多吃、少動促生痰濕體質
三、易感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
四、痰濕體質的養生原則:健脾去濕
飲食養生:口味清淡,適當吃薑
起居養生:少用空調,衣服寬松
葯物調治:健運脾胃,兼去痰濕
四季養生:夏多食姜,冬少進補
經絡調養:中脘、水分、神闕、關元
第九章 濕熱體質養生
一、濕熱體質主要表現為內外皆「不清潔」
二、抽煙、喝酒、熬夜、滋補不當等造成濕熱體質
三、濕熱體質給女性美容造成困擾
四、易感皮膚、泌尿生殖、肝膽系統病
五、濕熱體質養生原則:疏肝利膽
飲食養生:少甜少酒,少辣少油
精神養生:保證睡眠,靜養心神
起居養生:避免漫熱,舒利關節
葯物調治:適當涼茶,中病即止
四季養生:空調避濕熱,秋天多清潤
經絡調養:肝俞、胃俞、陰陵泉、三陰交
第十章 陰虛體質養生
一、陰虛體質主要表現為「干」「躁」
二、情緒壓抑、長期服葯、常吃辛燥食物促生陰虛體質
三、易感結核病、失眠、腫瘤等
四、陰虛體質養生原則:鎮靜安神
飲食養生:多食水果,少吃辛辣
起居養生:生活工作,有條不紊
葯物調治:銀耳燕窩是佳品
四季保養:夏宜清涼,秋要養肺
經絡調養:不是最佳辦法
第十一章 瘀血體質養生
一、瘀血體質主要表現為血脈不暢通
二、七情長期不調、傷筋動骨、久病不愈促生瘀血體後
三、易感肥胖並發症、消瘦、月經不調、抑鬱症等
四、瘀血體質養生原則:疏肝活血
飲食養生:活血化瘀,忌食寒涼
精神養生:培養愛好,多交朋友
起居養生:多做運動,少用電腦
葯物調治:逍遙疏肝,桃紅活血
四季保養:春季舒展,秋冬保暖
經絡調養:神闕、膈俞、肝俞、委中
第十二章 氣郁體質養生
一、氣郁體質主要表現為「善太息」
二、幼年生活不順、工作壓力大促生氣郁體質
三、易感抑鬱症、失眠、偏頭痛、月經不調等
四、氣郁體質養生原則:疏肝理氣,補益肝血
飲食養生:適補肝血,少量飲酒
精神養生:學會發泄,勿太敏感
起居養生:多聽音樂,多去旅遊
葯物調治:逍遙越鞠,構杞當歸
四季保養:春季為主,舒展形體
經絡調養:膻中、中脘、神闕、氣海
第十三章 體質養生可借天時
一、嬰兒時期:常帶三分飢和寒
二、青春發育期:不要肥胖
三、婦女產後:坐月子不可受風寒
四、更年期:固護陽氣振根基
五、大病之後的康復階段:不可過飽或多肉
六、時令和節氣:三伏天可以做「天灸」
附錄
……

B. 中醫經絡有屏風穴這個穴位嗎

有這個穴位,你可以找下人體經絡圖,有一種大圖是可以看到的。

C. 中醫養生講究什麼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體的機能要和自然界的變化保持一致才能維持生命,這就是「天人合一」的觀點。

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謂「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和於陰陽,調於四時」。正因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氣血運行都與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從古到今,氣候——物候——病候,成為中醫養生學家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當氣候變化時,人體必然會產生某些反應。如春夏季節,天氣變暖,在人體蟄伏一冬的陽氣開始向外生發,推動血液趨向於體表,皮膚的血液循環加快,汗孔疏泄,多汗,這是機體在以出汗散熱的方式來調節體內陽氣的過分亢盛。而在秋冬季節,隨著氣溫的降低,人體要保護陽氣不受傷害則陽氣應該內斂,氣血趨向於里,表現為皮膚緻密,多尿少汗,這是機體在保證人體陽氣不過分向外耗散,同時又可保證人體水液代謝排出的正常。
中醫認為人的脈搏可以反映人體生理和病理,稱為「脈象」。而人體脈象也會因四時氣候變化而變化。明代李時珍在《四言舉要》書中說:「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暖,是謂平脈。」即是說春夏脈象多見浮大,秋冬脈象多見沉小,這是由於春夏陽氣升發,氣血涌動,就好像燒開水一樣,陽氣是熱量,血好比水。水開了,就會沸騰,並向上翻滾,同理血會向人體表面走,並運行激烈,充斥脈道,故親觸可得,脈形大。而秋冬季節,陽氣收斂,熱量不足,血脈運行比較平靜,位置靠下,故重按才得,脈形小。
中醫還認為,晝夜晨昏對人體也有影響,人們的生活作息要順應人體陰陽的變化,夜間陽氣內斂就應該及時休息,長期熬夜會使機體陰陽失調,耗傷氣陰,產生很多疾病。

D. 中醫養生七良方

你必須知道的中醫養生七良方

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中醫葯學在與疾病和衰老的長期斗爭中,找到了許多簡便易行的延年益壽的良方要訣,這些良方很實用,很值得大家學習與借鑒。

你必須知道的中醫養生七良方
■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

■腳底為第二心臟,常搓湧泉益健康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布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底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說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精華,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穀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穀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穀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應時常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懶腰,血運暢通最為高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弛脊柱的自我鍛煉。

■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

■提高睡眠四大寶
中醫睡眠機制是: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所以夜晚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因為按照《黃帝內經》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
提高睡眠質量有四大法寶。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覺。「子、午」時候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於養陰及養陽。晚上11點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為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覺只需在午時(11點—13點)休息30分鍾即可,因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還有,睡前減慢呼吸節奏。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鍾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因為人睡覺後,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於健康。
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溫水泡腳,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E. 中醫養生

其實,如果學中醫養生類知識是運用到自己身上,不需要買那種很大部頭的書,比內如《黃帝內經》等來容強迫自己的。比較好的方法是: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不舒服,就去找些這個方面的書看。個人認為,寫得比較實在、易懂又有中醫內涵的書還是推薦中里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己》系列。
建議你看的時候,先看目錄。看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翻去認真看,看完後可以在自己或是在家人身上實踐一下,很快能記住很多的。而且,如果實踐成功,你會越來越感興趣,就會對其它知識也很渴望,慢慢積累了一些經驗,就可以看中醫經典名著啦。

F.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面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G. 求中醫養生館對聯,多謝

閱讀全文

與中醫養生屏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