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中醫治療傷寒

中醫治療傷寒

發布時間:2021-02-08 09:12:28

⑴ 古代中醫中的「傷寒」具體是什麼病症

古代中抄醫所謂的「傷寒」和現代醫襲學的「腸傷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中醫的「傷寒」,是指從發熱起始的急性病(包括某些急性傳染病)的總病名。《素問·熱論篇》曾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難經》記載說:「傷寒有五:即中風、傷寒、濕熱、溫病、熱病。」表明古人所指的「傷寒」包括的范圍是很廣的。

⑵ 中醫學的「傷寒」是指什麼

中醫學的「傷寒」並非現代醫學的「腸傷寒」,廣義的是指多種外感熱病的統稱版(包括現代醫學的多權種急性傳染病)。傷寒在古代曾一度嚴重流行,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危害,從而很早就引起了醫家的重視。早如扁鵲視齊桓侯之病,論邪由外入內,即可能是對傷寒傳變的原始看法。

中葯治療傷寒用什麼葯

甘草,調和諸葯
棗,緩解葯物峻猛之性
生薑,緩解葯物寒涼之性
不會影響葯物的功效,而且還會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像治療傷寒的,需要熱性的葯,那麼生薑就可以治療傷寒而且還會佐助君葯

⑷ 傷寒吃什麼中葯最有治療效果

治療這個疾病的葯物有很多,比如說麻黃湯,桂枝人參敗毒散,參蘇飲等等。有很多。需要根據身體的具體表現情況來選擇應用。

⑸ 中醫性傷寒能根治嗎

你好,抄中醫傷寒的致病襲因素包括外因、內因。廣義傷寒各種疾病的外因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狹義傷寒由冬令感受風寒所致。傷寒發病的內因為正氣虛虧,如果素體虛弱,或勞倦飢餓,起居失常,寒溫不適,房事不節,均可導致正氣虛虧,易被外邪侵犯成病。可能需要辨證論治。<proinsight-br>

⑹ 中醫上說的傷寒病怎麼治

意見建議: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持續菌血症,網狀內皮系統受回累,回腸遠端微小答膿腫及潰瘍形成為基本病理特徵,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持續高熱,腹部不適,肝脾腫大白細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對緩脈。傷寒的治療一般包括飲食及對症治療、隔離、抗菌治療以及並發症的治療。建議去正規的傳染病醫院治療,才能更快的治癒。

⑺ 中醫說的傷寒是什麼意思

中醫大致將病分為傷寒和溫病 傷寒是被外來的邪氣侵入所導致的疾病 具體症狀具有寒症的一般通性

⑻ 中醫食療里怎樣利用食療治療傷寒的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細菌進入消化道,使腸道和腸黏膜淋巴結發生炎症,導致細菌及其毒素進入血液。臨床上有發冷寒戰,頭及腰背疼痛,鼻出血,食慾減退,四肢無力,發熱等症狀。於發病後第二周時病人多出現稽留性高熱,中毒症狀極為顯著。到發病的第三、四周時,容易出現腸出血、腸穿孔等並發症。如無並發症發生,體溫則漸呈弛張熱,約一周左右,體溫漸趨正常。
在整個治療期間都應給予隔離,用氯黴素、復方新諾明或痢特靈等治療,但在飲食與護理方面亦十分重要,若能注意這一點,就可加快病情的恢復和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飲食原則]總的原則是,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
1.高熱量:一般每日供給熱量每公斤體重40~60千卡,也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酌情增減。
2.碳水化物:為熱量的主要來源,應占總熱量的50%以上,每人每日約400~500克。因為糖類容易被人體吸收和利用,同時,充足的糖類可以減少體內脂肪和蛋白質的氧化,避免產生代謝性酸中毒。
3.高蛋白質:每公斤體重按1.5~2.0克計算,全日需蛋白質100克左右。因患者持續高熱,蛋白質分解加強,引起機體消瘦,在傷寒極期,有的病人每天可減少體重0.5公斤。可選用乳類、蛋類、鮮魚、新鮮豆製品等。
4.脂肪:在無腹瀉的情況下,每日可供給60~70克。宜選用易消化的脂肪,以提高熱量及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5.水分:每日經口攝入液體量應為2500~3000毫升(包括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中的水分),以有利於各種代謝廢物和細菌毒素的排出。
6.維生素:供應要充足,以維生素B及C為主,攝入量應遠遠高於正常人。
7.無機鹽:鉀、鈉等無機鹽也應供給充足。
[食療驗方]1.茶葉:治傷寒。以100%茶葉煎劑10毫升口服,每日3次,試治傷寒及副傷寒各1例。1例傷寒患者於服葯3天後體溫降至正常。另1例副傷寒則於服葯9天後體溫完全正常,其它症狀亦隨之好轉。
2.烏梅:治傷寒(肥達氏反應陽性者):酸梅流浸膏曾治癒傷寒患者數十例,有的一星期自覺症狀消失,有的兩星期退熱,也有3~4星期退熱的,而且無一例腸出血的或致死的結果。在治療期間,應多飲流質的營養食物,如鮮菜湯、米湯。
3.烏梅膏:治腸傷寒。烏梅洗凈,加水燉至熟爛,紗布過濾取汁,用文火熬成膏(每克膏約用梅實30克),成人每次服1克,每日服4次,或用30克梅實加清水1碗煎至半碗,加糖少許1次服,每日服4次。以上法曾治癒腸傷寒3人。

⑼ 治療傷寒的中葯方劑

孫思邈:一則桂枝,二則麻花,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

⑽ 古代中醫怎麼防傷寒

《傷寒論》六經體系是疾病共性規律的概括,以六經生理為基礎,闡釋其病理變化,不單是外感,實可以統萬病。

《金匱》則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該病的個性特點來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雖均屬辨證論治范疇,或均以辨證論治精神來論治疾病,但明傷寒六經之理,可達萬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內通於六經(臟腑經絡氣化)

,外應於六氣,萬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匱則重在一病一理,明於此而難例於彼,停留在經驗之水平。
故願大家以傷寒六經為經(核心),以雜病論治為緯,融會貫通,成一家之體。

體會2:論辨陰陽之綱領

一、辨五臟之陽虧陽衰要點
腎 ―――畏寒肢冷
脾 ―――食少便溏
肝 ―――疲乏倦怠
肺 ―――氣短聲低
心 ―――心慌面白

二、辨陰陽之總體要點(舌脈神氣聲色便)
陽 陰
舌 舌紅苔黃乾燥 舌淡苔白滑潤
脈 脈大有力 脈弱無力
神 有 無(但欲寐)
氣 亢奮 疲乏
聲 高亢 低弱
色 紅赤 青白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三、坎離卦解
離卦寓心,真陰寓於中
坎卦寓腎,元陽潛於內
二者互為其根
人體合而觀之,一陰一陽而已;更以陰陽凝聚而觀之,一團元氣而已。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體會3:鄭氏理法特點

一、理論上:
沿襲內經傷寒之學術思想,
特重陽氣――元陽、真氣。
氣化六經――乃傷寒一部之真機!
二、診斷辨證上:
首辨陰陽!
重辨六經!
萬病總在陰陽之中!
三、論治上:
「但扶真陽,內外二邪皆能治」
「陽者陰之根也,陽氣充足,則陰氣全消,百病不作」
治療上但求回陽,扶陽,救陽…
四、用葯上:
承襲仲景六經用葯特點,
簡方重劑,大辛大熱,
四逆、理中類,重用附、姜、桂,
遵六經以治萬病,絕不拘於傷寒。

體會4:傷寒論――立法垂方之作

氣化二字,乃傷寒書一部之真機!
傷寒者,邪傷太陽寒水之經也,非獨為風寒所傷立論,邪犯太陽寒水之界,諸邪皆寒也,故太陽賅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皆有惡寒也;表陽被

郁,太陽不開也。故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邪犯太陽,與太陽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陽之本也,客多從主,故諸邪皆寒也。
治之以開腠疏表,因勢利導之,以從太陽之開,麻桂峻劑為首選;體弱、氣虛、年老諸輩,宜助少陰之陽,少陰者,太陽陽氣之根源也,故

麻、附、辛為常用之劑,六經一體也,六氣一氣也!
老父有不助小兒之理乎?
桑菊銀翹諸方,輕淺傷風之劑也。
和營衛,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竅不利之劑,太陽重證不可與也。即濕熱之邪重傷太陽,亦必麻桂荊防與麻附辛之類也。
「今人只知冬月為傷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傷寒,只要見得是太陽經證的面目,即是傷寒也。」

體會5:三陰論

少陰是三陰的基礎,為坎中一點真陽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陰陽虧,皆可補少陰;三陰陽衰,終要累及少陰。三陰濁陰寒凝久伏不

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輩。另三陰為三陽之根,三陽不解者,久則入三陰,三陽不振者,即可助三陰之陽,附薑桂是也。
六氣之體,六經之體也。太陽氣虛,麻附細可也。即可治太少兩感證,又可治表虛證。太陰陽虧,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陰烏梅

丸是主方正治,附薑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陰經證,血分寒凝,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附子湯可也。

體會6:治陽氣陰血

仲景之論,陽氣陰血不分也。陽即是氣,血即是陰。附子大辛大熱,少陰之陽葯。回陽、救陽、扶陽不可缺也,缺則不力。乾薑辛熱,太陰

之陽葯,也回陽助陽,從後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輩從先後兩天著眼,互為資助,以炙甘草和諧之。故能起重疾沉痾,為回陽救逆之正局。

白通、通脈、加豬膽汁皆變局也。然回陽救逆,起重疾沉痾,非重劑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乾薑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

600ml,分溫再服。格陽者用通脈,戴陽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葯者,以熱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陽欲散者,加來復湯斂之。
陰欲脫者,加人參以救之。
昏迷竅閉者,加麝香以開之。
最佳之劑,莫過於李可老之破格救心湯,挽垂絕之陽,救暴脫之陰,斂欲散之氣,仍欲重劑,可仿李老之劑重用法。
少陰陽氣實一身陽氣之根,六經陽虛四逆皆可用之。不必待肢厥脈微矣。太陽陽虛麻附辛可也,重者合四逆湯用之。少陽陽明皆多熱證。但

三陰陽虛,皆可用之。太陰陽虛,輕則理中、建中,重則合四逆輩。厥陰陽虛,也用四逆,觀烏梅丸可知也。

體會7:三陽統於陽明,三陰統於太陰論

三陽統於陽明,胃氣不衰,邪斷不能入三陰也,陽明為三陰之屏障。陽明統於腸胃,居中屬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為諸臟腑有形之邪外

出之徑也。太陽蓄血,有桃核承氣湯證,以陽明之府為出路也,少陽膽腑證,發熱而嘔,心下急,鬱郁微煩,大柴胡湯或柴胡加芒硝湯證,

皆以陽明為出路也。
邪犯三陽,均要累及陽明,太陽有鼻鳴干嘔,少陽心煩喜嘔,嘔而發熱,故太陽以姜棗和胃止嘔,少陽以姜夏和胃止嘔,故服小柴胡湯上焦

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而解之。
太陰為後天之本,與陽明同為中氣,統「胃氣」,稟生之後,脾胃太陰之氣則為最重,先天之氣,非胃氣不能滋之,內經雲有胃氣則生,無

胃氣則死,傷寒也有除中死證。李東垣因之而創脾胃論,但仍以仲景為最。大小建中湯為太陰之輕劑,理中人參湯則為太陰之中劑,理中合

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稱建中之重劑。臨證宜時時固護中氣,急危重證則宜回陽救陽,但四逆湯之乾薑本也理中建中之劑。總之,時時處處要

顧護「胃氣」,陽明太陰為胃氣之本也。另外,陽明太陰屬於中焦,為坎離心腎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滯,宜溫而不宜寒,寒凝滯塞

,水火不交,否結諸證生矣。

體會8:南人陽氣更虧論

北人南人孰之陽氣更虧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長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陽氣虛於外而實於內。多熱飲熱食,助內在之陽氣,

故北人陽氣不易虧也。
南方天地所長養,天氣暑熱,其人腠理疏鬆多汗,陽隨汗泄。常飲涼茶冰水,少食辛辣,陽氣多傷而少助,故南人陽氣更虧也。
因之,則南方更宜仲景之學,養生則宜時時處處顧護陽氣,治病則不忌大劑理中四逆,雖觀之稟賦較北人稍弱,但有故無殞則無殞也!至少

姜附桂萸之用不應比北方少矣。

體會9:師列書單
奈跟師不能久也,遂向老師討教書單,師不易輕授,學生討矣。但不敢獨吞,遂公之與同道諸君共享。
一、鄭氏三書――傷寒之學諸家莫於倫擬。
二、陳修園醫書十三種――可師可法!
三、黃元御醫學全書――重在四聖懸樞!
四、趙獻可,醫貫――重先天命火!
五、左季雲1.傷寒論類方匯參2.雜病治療大法
六、朱丹溪,格致余論,反觀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醫宗金鑒
學問之道,讀書為要!李老之學,60%淑於內經仲景,未列者因應知之列也。

體會10:張仲景三陰本質

陰陽水火,共居一體,不可分也,但有多少偏頗,有陰無陽,謂之死陰;有陽無陰,謂之孤陽。
1.少陰是陽衰,三陰之極,最終均要累及少陰,故四逆湯,三陰皆可用也,治之回陽、助陽、救陽。
2.太陰是中焦寒濕,「太陰之上,濕氣治之」,胃氣之所在,後天之本也,五臟六腑皆所賴之以生,稟生之時,先天以生後天,稟生之後,

先天皆賴後天以生。亦一身之所賴。故仲景時時處處顧護胃氣。補中、健中、溫中、理中,皆一理也,程度不同而已。
3.厥陰病要在「陽散」,厥陰之上,風氣治之,風大則散也。疏泄太過之謂也,治之以斂之、鎮之、潛之、降之。
山萸、烏梅、五味以斂欲散之陽也,磁石、紫石英、龍牡、桂萸鎮之、潛之、降之也。

體會11:體悟仲景時時顧護胃氣

仲景稟《內經》「人以胃氣為本」之言,在六經用葯中處處皆能體現。
1.太陽――桂枝湯以姜棗和營衛。亦以姜棗和胃氣也,炙甘草和諸葯,亦和胃氣也。啜粥以滋胃氣,以助汗之源也。
2.陽明――白虎湯以粳米同煎以和胃氣也。
3.少陽――小柴胡湯之用姜棗參草皆助胃氣之劑。
4. 太陰――建中、理中之助中焦,強脾胃之正局也,為萬世不易之法,後世諸家皆稟之。
5. 少陰――炙草、乾薑也溫中之劑也。
6. 厥陰――烏梅丸蒸之以五斗米下,特顧胃氣也。

體會12: 拾穗集

1.吳氏回陽飲
熟附子50-100-300 少陰之陽葯
乾薑30-60 太陰之陽葯,以輔之助之
肉桂10-15 厥陰之陽葯,可以吳茱萸助之
炙甘草10-15
2. 砂仁、半夏――開中焦之痞氣 ,中焦乃天地氣交之所
3.細辛――交表裡陰陽之氣(太陽之表和少陰之里)
麻附辛――主要是細辛的作用――交內外之陰陽
4.斂厥陰之氣――山萸、烏梅、五味子,氣血陰陽欲脫欲散者重用之。
5.小青龍湯以五味子――顧護衛氣
6.交心腎上下之水火――蔥白
引心之真陰下交於腎
啟少陰之陽上交於心
7.淡豉――和胃而宣胸膈之郁,勿以輕而忽之。
8.炙甘草(四逆湯中)―――伏少陰之火―――護火之神劑也!
9.清震湯―――治暑濕頭重不解者。
蒼術100 升麻60 荷葉30(後入)
麻附辛+四逆湯+清震湯
治頭重不解者。

體會13:附子、理中、四逆可助六經之陽

六經陽氣虧者,皆可加附子,皆可加四逆湯以助之,六經本是一經,六氣乃是一氣,皆人體坎中陽氣也。
一、桂枝甘草湯治心陽虛心悸證,不愈者或較重者,可加炮附子,或四逆,或理中湯。桂枝甘草湯助心陽,四逆、附子、理中類可助之。可

與桂枝附子甘草湯、桂枝去芍葯加附子湯互參。
二、甘草乾薑湯可治虛寒肺萎,可治多涎,可治少陰咽痛,甚者可加附子以助之,合而成四逆也。
三、麻黃甘草湯可治水,開腠發汗,若陽虛者,可加附子,或麻附辛湯,或麻附草湯。
四、附子甘草湯可治陽虛畏寒,甚者加乾薑,以成四逆湯也。
五、吳茱萸湯治厥陰臟寒犯胃證,若劇者,可加附子或加四逆或理中類以治之。
六、當歸四逆湯以治厥陰經證,不愈者加吳茱萸、附子、生薑以助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湯加……。六經陽衰皆可加附子、理

中、四逆,以上可證之。
七、五苓散證若不愈者,可加四逆或加附子以助之,效佳。

體會14:論梔子豉湯系列方

1.梔子豉湯
梔子―――清熱(郁熱)
豆豉―――宣表
合用清宣胸膈郁熱,除心煩―――從太陽而出也
2.梔子枳實湯――傷寒差後勞復食復者
胸膈郁熱――梔子
痞滿食滯――枳實
3.梔子乾薑湯
兼脾氣虛寒――便溏者――加乾薑
4.梔子厚朴湯
心煩腹滿,卧起不安
枳實――消痞(滯塞)
厚朴――除滿(脹)

體會15:三陽病機,重在經氣轉輸失常――失開、失樞、失闔

1. 天之大寶唯此一丸紅日!
人之大寶唯此一息真陽!
2.人之一身,凡陽氣不到即是病。
3.救治陽氣,治病之總則。
4.三陽病機――重在開闔樞失用!
⑴太陽――失開!故治療太陽經病重在開腠疏表
⑵少陽――失樞!故治療重在樞三焦之氣液,通暢上下內外,服小柴胡湯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而解也」。
⑶陽明――失闔!――失於通降!三陽統於陽明,六府以通為順!六府皆借陽明為出路!
白虎、承氣皆為闔劑,潛鎮陽氣,通降六府也。

體會16:三陰病機

第一個問題:重在本氣失化――濕盛!熱少!風大!
⑴少陰病機―――陽衰――熱少――四逆輩
⑵太陰病機―――陰寒――濕盛――理中類
⑶厥陰病機―――風大或風小――氣散或氣閉(疏泄太過或不及)
經證―――當歸四逆湯;
臟證―――烏梅丸加減。
三陰乃陰盛之地,更以陽氣為用,但人之真陽乃一陽生於二陰之中,陽本不足,陰盛陽虧皆和朱丹溪相反。三陰病機重在本氣失化,少陰之

上,熱氣治之,乃坎中一點真陽。坎陽乃命火也,為一身之生機所在,故少陰病機重在陽氣衰虛。

第二個問題:1.少陰失樞。2.太陰失開。3.厥陰失闔(氣散)。
陰陽本為一體,陰中有陽,陽中存陰,從生理上看, 「少陰之上,熱氣治之」,熱氣即元陽也。人之元陽,先天本已不足,後天則更虧易損

。故人身之陽有虧而無滿。人身之病皆陽氣為病也,陽氣一處不在,則一處即病,陽氣一處有虧,則一處陰凝,多寒濕並至也。故陽氣乃人

生之本。但陽氣易溫不宜補,溫則陽氣通達,補則陽氣凝滯。人之一身陽氣本為一體,乃一氣流行也。少陰病則陽衰陽虧,太陰病則濕阻飲

停,厥陰病則風氣不治,多散漫也,故可以烏梅、山萸、五味收之。
李老破格救心湯乃三陰並治之劑,附子以救少陰之陽,乾薑以救太陰之陽,除太陰之濕,亦陽盛而濕化也;山茱萸、龍牡等以斂厥陰欲散之

氣。
厥陰主要是風氣失治,疏泄失常。風大氣散――來復湯。風小氣郁――四逆散。
三陰病機,總括概之,也可以曰:
陽衰――少陰病機是熱少
寒濕――太陰主要是濕盛
寒凝――厥陰主要是風大或氣厥
此皆以本氣病為主。
六氣本為一氣,六經本為一體。乃真陽氤氳其間,子時發於少陰,出於三陽,故少陰陽旺則一身陽氣皆旺,少陰為一身陽氣之樞也。三陰陽

氣皆以賴之,但少陰陽氣欲賴太陰陽明之胃氣以滋之,欲賴厥陰風氣以疏之,少陰陽衰則六經陽衰,皆可用附子以助之。厥陰風氣不疏則陽

氣滯塞,血脈不行,在經則陰寒凝滯。當歸四逆湯之類證發也。
三陰之寒凝皆賴厥陰以疏之。臟寒凝滯則賴通脈四逆加吳茱萸、桂心以溫之。少陰厥陰同病,陽衰欲散。則一身之氣血陰陽皆欲亡。故賴厥

陰以收之。在大劑四逆湯基礎上,加用烏梅、山茱萸之類。
來復湯乃收厥陰之峻劑也。收厥陰者乃收厥陰之風,使陽氣不得散也。疏厥陰乃疏陽氣之滯,故陽氣不凝也。
太陰乃陽氣之助,先天之陽氣,非胃氣不能滋之。故四逆湯乾薑之溫中。太陰少陰合病則四逆、理中合用,附子理中是也。三陰本為一體,

三陰合病,則四逆、理中、桂萸同用。四逆,救其陽也,理中救其中也,桂萸治其風也,非重劑救陽不可。
熟附片30-100-200
乾薑30-60-120
炙甘草30-60-120
桂心或油桂3-10-20
回陽之劑也
重在挽垂絕之陽!
其液欲脫者 ,加人參以救暴脫之陰!
陽氣欲散者,加山萸、烏梅、三石以斂欲散之氣!

體會17:歸來兮,中醫之魂!

近日,師李可老近半月,感悟彼多,激情奔涌,思復仲景之道!
仲景為醫聖!
傷寒論乃中醫之魂!
感目今之狀,中醫無魂,故作文以挽之。
第一、要回歸仲景之六經辨證,六經乃仲景之魂也。仲景之理法也。
第二、要回歸仲景之葯量,非仲景之葯量,難起重疾沉痾也。
仲景之方葯理法,中醫之瑰寶也。六經內通於五臟,外應於六氣,是站在天地人這一層面上的中醫整體觀的具體體現。六經本於陰陽,根於

太極,實天地氤氳之一氣所化。無極――太極(太極圖乃陰陽之模型)――陰陽――四象――八卦。
明六經才得知天地氣化之理!
明六經才得以仲景方葯之用!
六經是中醫的時空宇宙,六經是中醫的相對論。
仲景是中醫之聖,六經乃中醫之魂,不可不知也。不通六經氣化,仲景之方成經驗之方,乃是「死方」。不明六經氣化,仲景之葯乃是對症

之葯,乃是「死葯」。六經氣化乃傷寒論一書之靈魂!
同道諸君,不可不知也。
幾多中醫已成西醫,幾多中葯已成西葯,同道諸君可鑒矣。此中醫之悲哀,亦仲景之悲哀。
不通六經氣化,不可以用仲景方。不通六經氣化,不可用李可方。無有駕照,不得駕車!
六經氣化,乃天地之氣化,客主加臨,司天在泉...
六經氣化,乃標本中氣及其從化,開闔樞及六經氣血多少、陰陽盛微之理。
挽兮,中醫之魂!
歸兮,中醫之魂!
挽之之道――
朝有讀經之聲!
晝有據經之診!
夕有歧黃之辨!
於茲,朝夕勵練,幾番春風夏雨,大中醫之氛圍可創矣!「中醫學術站在前沿可望矣!」

體會18:大疾沉痾,師法仲景原因

一、仲景之方乃千錘百煉之「經方」,指征明確,療效卓著,淵源悠遠。多經千錘百煉而成。
二、仲景之方,多為小方重劑,小方則減少相互牽掣,重劑則療效卓著。中醫之葯,量效關系肯定,多呈正相關也。麻黃少則4兩,多則六兩

,大黃少則2-4兩,多則六兩。
三、仲景之方,多用葯峻烈,青龍白虎、承氣玄武、四逆理中、麻桂辛夏,大多用葯皆威猛如虎,用之得當,效如桴鼓。硝黃巴豆,麻桂姜

附之效,路人皆知。
石膏用至一斤,吳茱萸、半夏用至兩升,細辛常用3兩,烏頭多則五枚,柴胡用到半斤,生地用到一斤。酸棗仁用2升,今確切考之,東漢一

兩乃今之13.92g,一升約合200ml,目今用量上少有望仲景之項背者,經方之效差乃經方之量差矣,回歸仲景,時不我待!

體會19:論仲景華佗之學

分證體系 張仲景六經 華佗五臟
總綱 先分陰陽,總體把握 先分五臟,分列把握
要目 舌脈神氣聲色便 心肝脾肺腎
論理 以六經六氣,標本開闔 以五行生剋,分別羅列
特點 從整體上把握更易抓住要害。五藏分別羅列,容易導致迷惑。
理念 陰陽一體,重視陽氣。
治療方法
重在調節開闔樞,標本從化,據於理而明於法 五臟補瀉,補氣血陰陽,治本臟或隔治之。
總的原則:
1.調開闔樞;2.補陽;3.除濕;4.疏泄(風氣治之) 1.補某一臟腑的氣血陰陽;2.瀉其邪氣

二者均以人體生理為基礎來治療疾病, 但張失要在調六經,張氏更具整體性, 華氏主要在調五臟,華氏局限性較大。
方葯特點:
太陽:麻桂;陽明白虎承氣;少陽大小柴胡;太陰理中;少陰四逆;厥陰烏梅吳茱萸。 瀉心湯、補心湯、溫脾湯、補肝湯。

體會20:靈樞經脈篇有感

是動――臟腑之證――本經自病(包括本經臟腑)
所生――經絡之病――他經傳來(包括他經諸證)
五臟氣絕證: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不振)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肌肉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筋急引舌於卵
六府主所生病:
手陽明大腸―――主津液之所生病
手太陽小腸―――主液之所生病
手少陽三焦―――主氣之所生病
足太陽膀胱―――主筋之所生病
足少陽膽經―――主骨之所生病
足陽明胃經―――主血之所生病

體會21:人迎寸口辨

1.左為人迎,以候外感
右為寸口,以候內傷
2.氣口
五臟屬陰,以寸口候五臟陽氣盛衰,寸口盛則陽氣盛,寸口衰則陽氣衰,與人迎相比較,三陰經病,主候寸口。
人迎 = 寸口
手太陰肺 < 3 盛
> 虛
手少陰心 < 2 盛
> 虛
足太陰脾 < 3 實
> 虛
足少陰腎 < 2

足厥陰肝 < 1

手厥陰心包 < 1

3.人迎
六腑屬陽,以人迎候六腑強弱。人迎盛則陽氣盛,人迎衰則陽氣衰,或三陽經病,主要候人迎。
陽經 人迎 寸口
足太陽膀胱 2 > 盛
< 衰
手太陽小腸 2 > 盛
< 衰
足陽明胃 3 > 盛
< 衰
手陽明大腸 3 > 盛
< 衰
足少陽膽 1 > 盛
< 衰
手少陽三焦 1 > 盛
< 衰
三陽之樞機:
1.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
2.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萎疾起矣。
3.樞折--則骨搖而不安於地也。
三陰之樞機:
1.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而膈洞。
2.闔折--則氣絕而喜悲。
3.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
可以明確,仲景六經,十二經,或仲景所說的經脈,已臟腑而活也,已或仲景或可疏也。

體會22:六經之終,十二經之所終也

1.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魄汗乃出,出則死矣。
2.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
3.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4.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也。
5.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嘔則逆...
6.厥陰終者,中熱咽干,善尿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也。
歷代以來,重視五行遠勝過重視六經,中醫界以五臟五行獨攬天下!仲景方葯仍用而六經之道已晦矣!仲景之道晦,乃捨本逐末,是廢理而

存方。廢理而葯,仲景之悲,中醫之悲也。
回歸仲景,回歸六經!

體會23:人身一小宇宙

人類是先認識外界然後才認識自身的,而且認識自身的難度更大,人們為了生存,首先要生產和生活,就應該順應自然的氣候變化,寒暑風

雨是我們始祖最早認識的對象,陰陽、五行,把這些認識的思想方法拿來認識人體。
取類比像的方法
自然界有陰陽――人體亦有陰陽
自然界六氣―――人體亦有六氣(六經)
自然界五行―――人體亦有五行(五臟)
六氣六經―――張仲景―――傷寒論
五臟五行―――華佗―――中藏經

體會體會24:談辨證論治之難

中醫治病,有兩難之境。
辨證,一難也,辨證難在何處?
1.是陰證還是陽證?可以從辨證大要來考察――舌脈神氣聲色便也。
2.真證還是假證?縱觀20餘年之經歷,臨床假症頗多,水極似火,陰極似陽,處處可見假證!陽虛可見面赤如妝,可見咽部化膿,可見舌紅

無苔,可見脈數、脈實,可見便結尿赤,甚者可見高熱不退。皆假象也,不識假像,葯必增病,辨假之難,難於上青天!
前提:
1.人身一切,陽氣一處不到便是病。
2.陽虛者十之八九,陰虛者百無一見。
3.寒濕證十之八九。
二、論治,二難也
西醫重在診斷,診斷一旦明確,即可據可查之現成治療方案,中醫違矣,即使辨證明確,遣方用葯仍難矣。
同是氣血虧,是用八珍還是歸脾?
同是陽衰,是用四逆還是通脈?
同是四逆,是用仲景原方還是後世法?
用量之差,天淵之別也,療效之差,亦天淵也。即使是同一病證,即使是同一個人,同一時刻,不同的醫生,即或是高明之醫,方葯肯定也

大不同也。千人千方,萬人萬方,一人一方!後學諸君,有何可師可法?
論治之難,難於上青天。
醫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體會25:論三焦之陽

三焦者,人體一身之膜膈也,主通行三氣(元氣、谷氣、清氣),乃氣化之樞紐,乃人身最關要之大腑也。
三焦之陽,上焦以心肺統之,中焦以脾胃統之,下焦以肝腎統之。雖言三焦,其實一焦而已。其氣化相呼應。上焦陽衰,心肺之陽衰也。不

能統攝在上之津液也,故清涕不止,咳嗽不休可治之。薑桂加麻附辛可也。中焦陽虛,脾胃之陽衰也。中焦者上下陽氣交通之樞紐也。中焦

陽衰則寒濕水飲痞膈之證作矣。上之真陰不能下降,下之命火不能上交於心。陰陽不交,心腎不交也。故鄭氏理中湯最佳。理中溫中焦之陽

,法夏去其濕濁水飲,西砂辛香宣通中焦之滯塞也。下焦之陽衰,乃真火不足也。不能統下焦之關竅精血,遺尿、滑精、帶下、二便不禁,

諸症作矣。 四逆湯類回陽救逆可也。
三焦乃是一焦,三陰乃是一陰。六氣乃是一氣,其陽衰甚則皆可於先後兩天著眼,以四逆、理中、回陽以救之、助之、挽之。沒有天地一統

的思想,不可以為醫也。

體會26:六經用葯之理

內經、仲景皆首重陽氣,陽氣者元氣也,真氣也,生氣也。六經本為一經,六氣本為一氣,三焦本為一焦,皆坎中真陽流行其間也。
陽氣為一身之本,只求陽氣充裕流暢,則萬病不生,故四逆、理中、桂萸為常備之葯。三陰病多陽氣衰,皆以少陰陽氣為其根本,故三陰病

多合病,並病,故三陰陽葯多合而用之,回陽飲(附子、乾薑、肉桂、炙甘草)為三陰並治萬全之劑。但太陰之

閱讀全文

與中醫治療傷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