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醫治療八法指那八法
你好;
中醫治療八法:①補腎法,②解毒法,③活血法,④養陰法,⑤散結法,⑥利濕法,⑦益氣法,⑧調理陰陽法。
B. 中醫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汗法是運用各種發汗葯物組成方劑,來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涼,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薑糖水或酸辣湯,發一發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為生薑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熱喝下去,可以擴張周圍小血管,刺激毛孔發汗,驅散體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這樣。常用的方劑有桂枝湯、銀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葯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從口涌吐而出的一種方法。吐法大都用於病情嚴重急迫,必須迅速吐出的積結實證。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誤食的毒物還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時代的大名醫張子和就很擅長這種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瀉劑和吐劑。他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有記載:一位患風癇病的婦女,偶吃一種像蔥一樣的章,吐涎如膠,大約有一二斗,不想從此不再發病,而且身體也一天天健壯起來。張子和對這件事很重視,他走訪了許多人才知道這種像蔥一樣的草叫「憨蔥苗」,在《本草經》中稱「藜蘆苗」。從這件事以後,張子和認識了吐法的重要,高興地說,「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運用瀉下葯物攻逐體內結滯(如宿食、水飲、瘀血等)的一種方法。這種治法可以排除蓄積,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儒門事親·偶有所遇厥疾獲療記》中記載,有一次,張子和看見一個小孩因為誤吞銅鐵而患病,身體很瘦弱,足不勝身。那時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沒有木柴煮飯,小孩挨餓幾天。一天早晨,鄰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飯吃,病孩乘機飽吃一頓。不久,覺腸中痛,泄注如傾,瀉下所誤吞的東西。張子和因而明白《內經》中所說的「肝苦急,食甘以緩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張子和高興地說:「亦偶得瀉法耳。」
和法是通過調整人體機能,達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種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氣血營衛不和,或者臟腑關系失調,採用汗、吐、下、溫、清、補、消都不適宜的,就可以採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許多中醫都用「加味逍遙丸」來治慢性肝炎,這種葯也是一種和劑。
溫法是用溫性或熱性葯物補益陽氣、驅除寒邪的一種治法。人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薑等,胃中常有一種燥熱的感覺,不僅食慾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個身子都會有熱感,於是我們就說這類東西屬於熱葯。使用溫熱葯可以起到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涼葯物以達到清熱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在氣候酷熱、氣悶難忍的時候,常喜歡吹風納涼,冷飲冰水,目的是為了消除煩熱。由此推論,遇到內熱燔熾、煩渴神昏的病證,服用苦寒清涼葯物,也能達到清熱的作用。
補法是運用補葯補益人體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補法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種種區別。醫聖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癒貧窮百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消法是採用消食、化瘀、軟堅、化痰、化濕、利水等葯物,對慢性積聚脹滿進行漸消緩散而不傷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於上述八法的運用是相當靈活的。由於有不少病的情況相當復雜,往往不是單獨使用某法,而是把許多治療方法配合起來使用,如汗下並用、溫清並用、攻補並用、消補並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歷代醫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治法,並且還創造了相當豐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貼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撲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導引法等。
中醫靈活運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時必須遵守一些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治病必求於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質。「必求於本」,是強調一定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抓住疾病的實質,找出治療的關鍵。有些疾病的症狀往往是很復雜的,在一大堆頭緒紛亂的症狀中,不僅有主次本末、輕重緩急的區別,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某些假象。所以,中醫治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識別那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的虛假證狀。否則寒熱不分,虛實不辨,以假當真,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會造成醫療事故。
第二條原則是扶正祛邪。中醫認為,一切病證都是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所造成的。「正」,指人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邪」,指病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的正氣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體的正氣就要受到損傷。所以醫生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氣,增強人的體質,同時又要設法驅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復,使疾病朝著治癒的方面轉化。這一原則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時候,首先要看正邪雙方的盛衰情況,如果病邪顯著而正氣又不太虛,應以「祛邪」為主,如果正氣虛而病邪不盛,則應以「扶正」為主,如果正氣已虛而病邪又盛,就應該採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則。但應該注意的是,扶助正氣不要造成「留邪」的惡果。有些人得了病,總喜歡服補葯,而庸醫也喜歡投人所好。結果往往「閉門留寇」,遺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傳染病,發病急遽,如果正氣不很虛弱,更應該及時驅邪。另一種情況是祛邪不要傷害正氣。《紅樓夢》中的胡太醫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在給睛雯治病的時候就犯了祛邪傷正的大忌。晴雯本來是偶感風寒的小病,可是胡大醫卻搬出了一大堆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解表葯,又用上了枳實、麻黃一類的猛峻葯物。這就難怪賈寶玉罵他「該死,該死」。賈寶玉說:「雖疏散,也不可太過。舊年我病了,卻是傷寒,內里飲食停滯……還禁不起麻黃、石膏、枳實等虎狼葯。我和你們(指丫環們)就如……那才開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葯,你們哪裡禁得起?」
除上述原則外,還有正治反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原則,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原則等等。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原則,始終貫徹了從整體出發,又聯系時間、地點和人的各種不同的情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
C. 中醫用葯的「八法」
你好,中醫臨床使用的八法是:「汗、下、吐、和、溫、清、消、補」。汗法也叫解表法版,解權肌法;下就是瀉下法,也叫攻下法,吐就是催吐,和就是和解法,溫就是溫里法,也叫祛寒法,清就是清熱法,也叫瀉火法,消就是消導法,補就是補益法,也叫滋補法或者補養法。
D. 中醫學名詞八法中醫是什麼意思
八法中醫學名詞。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治療方法的總稱(見《醫學心悟》回)。汗法有開泄賡理答、解除表邪等作用;吐法有涌吐痰涎、胃中食積及毒物等作用;下法有通便除積、盪滌實熱、攻逐水飲等作用;和法有和解表裡、理氣和中、扶正祛邪等作用;溫法有回陽救逆、溫中祛寒、溫通血脈等作用;清法有清熱解毒、清氣涼血等作用;消法有消食導滯、消瘀散結、化痰化濕等作用;祛法有補益精血、培補元氣等作用。
E. 中醫名詞「八法」是什麼意思
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治法。
F. 中醫什麼是八法,八法的含義是什麼
問題分析:
你好,中醫四診八法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是中醫學專辨證論治的基礎,屬中醫四診是在診療疾病過程中望、聞、問、切四種診療手段,
意見建議:
中醫治療八法是中醫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的八種基本治療大法的總稱,就是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消法、補法。
G. 中醫用葯八法名詞解釋
古人根據中醫辨證的結果,將用葯的方法分成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補法、消法,又稱為中醫八法。
一般人學習中醫最大的困難就是在於不知道如何分辨疾病的類型,而有些人即使可以分辨疾病的類型,但是如果不能掌握用葯的原則,依然無法治療疾病,這就是中醫所謂的「辨證」與「論治」的手段。
「辨證」與「論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最大特色,舉例來說,即使某些人都患了相同的疾病,仍然必須根據不同患者的體質來「辨證」,然後針對不同的病證使用不同的葯物來「論治」,如果缺少其中的一項,就很難發揮中醫應有的療效。
令人遺憾的是,坊問雖然有許多的書籍介紹了中醫如何用葯的方法,但是對於葯性的介紹,葯物相互配伍的劑量與比例,如何正確服用方劑等,都沒有特別詳細的說明,導致讀者總是陷入迷迷糊糊、一知半解的狀態,而不能真正掌握用葯的原則。
有些人可能學了多年中醫,也能醫好一些病,但是,卻始終不明白關於「論治」的理論精髓,因而只能將古人所留下來的方劑隨意套用在病人身上而不能靈活運用,其結果就是永遠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只能成為醫匠,甚至還因此導致醫術一代不如一代的後果。
由於疾病的千變萬化,各人的體質又互有不同,客觀來說,我們絕對不能奢望古代的方劑可以完全用來治療現代人的疾病。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在使用葯物來治療疾病時,都離不開這八法的原則。因此,只要我們掌握了中醫八法的思維邏輯,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這樣的原則來治療各種不同的病證。
H. 中醫治病八法是哪八法
發汗、催吐、攻、解、清涼、溫熱、消導滋補簡稱汗、吐、、、清、溫、消、補八
I. 什麼是中醫四診八法
中醫四診八法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是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中醫內四診是在容診療疾病過程中望、聞、問、切四種診療手段,中醫治療八法是中醫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的八種基本治療大法的總稱,就是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消法、補法。
J. 中醫何謂八法
應當何謂中醫八法,即中醫的八種治法,下,吐,汗,和,溫、清、消、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