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什麼中葯可以治貧血
中醫有著名的當歸,黃芪補血湯。建議你找中醫號脈對症下葯,下量。
⑵ 中醫如何看貧血
中醫論貧血
「貧血」對現代人來講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了,但貧血其實只是西醫定義的一個名字。在傳統中醫學里並沒有「貧血」這個病名。那麼,中醫有沒有與「貧血」等同的病徵呢?中醫又是如何看待「貧血」呢?下面就來談談這些問題:
中國傳統醫學博大精深,對貧血及其相關病證的論述古已有之。但中醫卻沒有單一的定義貧血,而是將其列入「血虛」的范疇,將氣與血緊密地聯系起來,強調血虛是由於氣虛所致,而血虛又反過來加重了氣虛,導致氣血兩虛證。那麼什麼是氣,什麼又是血呢?中醫認為,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其存在是通過生理功能表現出來的,如血的生成和運行,氣不足(即氣虛)或氣的運動失常,人的生理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而血在中醫里則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其在人體內運行,將氧和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血不足(血虛)就會導致人體缺乏滋養。
中醫學認為:世間任何事物都存在陰陽兩面,氣血也不例外。中醫講:氣屬陽,血屬陰,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互根互用,相互依賴。只有氣血調和,人才健康無病。那麼氣血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中醫認為氣對血有三個方面的主要作用:1、氣能生血,血的組成與生成過程離不開氣和氣化功能;2、氣能行血,血的運行要依賴氣的推動,氣虛則會導致血行遲緩、血行不利、甚至血瘀;3、氣能攝血,氣能夠固攝血,如果氣虛不能固攝,就會導致許多出血病,這也是導致貧血的主要原因。
而血對氣主要是載氣和養氣的作用,氣要依附於血,而血又不斷為氣提供營養,使氣發揮作用。所以,氣虛就會導致血行不暢、出血,導致血虛;而血虛則會導致氣虛。氣血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對方,從而出現氣血兩虛、氣虛出血、血隨氣脫,最終導致血虛、出現貧血,影響人體健康。
血虛又稱營血不足證或血液虧虛證,為體內血液不足、肢體臟腑百脈失去濡養而出現全身多種衰弱證候的總稱。血虛證是氣、血、陰、陽四大虧虛證之一。
我國古代的醫學論著《內經》對血的生成、運行及生理作用,均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書中指出,血液的生成,主要來源於飲食物的水谷之精微(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其精微經心的赤化,形成紅色液體物質,即成為血。《內經》關於血的生理功能、臨床表現、治療法則等一系列論述,對血虛證的病因及病理闡述、辯證和組方用葯治療,均有指導意義。
東漢末年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了不同血虛病症及血虛兼夾病症的不同治療方葯,書中的方葯仍被現代中醫臨床所使用。
唐宋時期的《諸病源候論》提出血虛證的某些新的臨床表現,書中敘述了五勞、六極、七傷中的血極等血虛證的嚴重表現。
到了明清時期,對血虛證的理論、辯證、治療、用葯等方面有了新的認識和發展。清代醫學家唐容川提出了陰陽水火氣血論,論述了氣血與水火的生理、病理、治法的關系。對於血虛證的臨床症狀的描述更加豐富。
可見血虛及相關症狀的研究在中醫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研究基礎。
貧血屬於中醫學「血虛」、「萎黃」、「虛勞」以及「血證」范疇,它以面色無華或萎黃、指甲色淡、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疲勞乏力、手足發麻、女子月經量少或衍期而至、舌質淡、脈象沉細無力等為主要表現。所以說,血虛證與貧血,前者是中醫證候的名稱,而後者是西醫的定義名詞。血虛證不一定就是貧血,但貧血病人常表現有血虛證。
氣血的生成,一是靠營養物質的攝入,二是靠脾胃的運化功能。如果脾虛,則不能化生氣血,此乃導致氣血兩虛的重要原因。中醫學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用現代醫學語言解釋即為:「脾」具有對飲食中營養物質進行消化吸收的功能(相當於西醫學中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而營養物質能為機體血液的生成提供必需的物質基礎,此是脾的生血影響。因此,脾虛在血虛證的發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根據中醫學「治病求其本」的原則,健脾則利於血虛的改善。
同樣,貧血屬血虛證,虛者則應補之。但補不但應從氣血兩補入手,還應健脾助運。氣血是互生互根的,補血當先補氣,氣血的生化又需要靠脾的運化,而且補血之品多粘膩,有礙吸收。所以,健脾益氣還能夠舒塞,幫助吸收。因此,氣血同補,健脾助運,補不礙滯,是中醫調理血虛的基礎,也是現代中醫改善貧血的總則,貫徹於治療的始終。下表就詳細地列出了各種血虛證的治療原則。
貧血各症的治療
貧血類型
治療原則
氣血兩虛
健脾益氣,滋養氣血
脾胃氣虛
健脾助運,益氣養血
心脾兩虛
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肝腎陰虛
滋養肝腎,滋陰填精
脾腎陽虛
溫補脾腎,壯陽益精
綜上所述,對貧血的防治最為根本是氣血同補,雙管齊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應該採取有效合理的預防保健措施,注重身體的調理,真正實現「益氣生血雙循環,健康美麗兩相宜」。
⑶ 中醫如何治療及預防貧血
貧血的原因一般是身體對造血成分的吸收運化弱,需要用些能促進造血成分吸收運化的益中健脾的補血葯物,片由於加快了對補血成分的吸收運化,所以會補得快一些,而且不容易反復。
⑷ 中醫治療缺鐵性貧血可以嗎,貧血中醫怎麼治療呢
你好!中醫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作用主要是氣血調理,氣血不足即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內虛。氣血容不足的結果會導致臟腑功能的減退,症狀表現為面色無華萎黃、皮膚乾燥、頭暈乏力等。中醫主要講究的是滋補養血,治療缺鐵性貧血的時間要比較久,而西醫的是補鐵生血改善貧血,建議還是中西結合比較好,比如服用含有阿膠的鐵劑體恆健鐵之緣片,針對貧血補鐵補血氣, 中西結合來改善貧血,鐵之緣片屬於臨床常用鐵劑,一般服用兩個月內貧血就會康復,希望對你有幫助。
⑸ 中醫食療里怎樣利用食療治療貧血的
人體血液中紅細胞數或也紅蛋白低於正常時,稱為貧血。貧血通常是一種症狀,有很多疾病都伴有貧血存在,因此治療貧血最根本的是應進行病因治療。
臨床上常見的貧血類型有以下4種:
1.缺鐵性貧血:鐵是製造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之一。飲食中缺乏鐵質,即易引起這類貧血。生育年齡的婦女因失血較多,兒童因生長發育較快,都比較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
2.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的造血功能降低,具有造血功能的骨髓減少等,是這類貧血的主要內因。
3.巨細胞性貧血:體內缺乏紅細胞成熟因素即「抗貧血因素」,如葉酸、維生素B12等,常見於飲食中未能及時補充這些物質的嬰兒和孕婦。
4.失血性貧血:紅細胞破壞和流失過多,如瘧疾發作引起紅細胞大量破壞,鉤蟲感染,潰瘍病出血、痔瘡出血、月經過多以及其它出血引起的貧血,均屬此類。
治療貧血,飲食的調養十分重要。[飲食原則]1.鐵質是製造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必需物質之一,缺質缺乏其是缺鐵性貧血的主要病因。應該多吃含鐵量豐富的動物肝臟和其它內臟,其次是瘦肉、蛋黃和豆類,蔬菜中含鐵較多的有苜蓿、菠菜、芹菜、油菜、蘿卜纓、莧菜、薺菜、番茄等,水果中杏、桃、李、葡萄乾、紅棗、櫻桃等含鐵亦較多。
2.補充酸性食物,造成酸性環境,以有利於鐵質的吸收,特別是在胃酸缺乏時。因人體胃黏膜是吸收食物中鐵質的主要部分,胃酸缺乏,鐵的吸收就困難,容易引起缺鐵性貧血。故在服用鐵劑時,可同時服維生素C、A,果品山楂、梅子等。
3.補充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基礎物質。因此,貧血患者的飲食都應有足夠的蛋白質。有條件的,則應選擇生理價值高的蛋白質食物,例如牛奶、瘦肉、魚類、蛋類、黃豆及其製品等。
4.葉酸、維生素B12等紅細胞成熟因素也存在於食物中,以動物肝、腎和瘦肉中含量最多,綠葉蔬菜和茶葉中也含有葉酸,對於3~16個月的嬰兒及孕產婦都要注意補充上述物質、食品。嬰兒因消化器官尚不成熟,可做成菜泥、肝泥、黃豆泥、肉末等喂飼,以防止發生巨細胞性貧血。
5.貧血病人往往胃酸缺乏、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故在飲食烹調上要使色、香、味俱好,以誘發食慾,並利於消化。消化力差的人,可做成肉末、肉湯、肝泥、豆腐腦、蛋羹、菜泥、果汁等等食用。
[食療驗方]1.羊腎2對,熟地300克,紅糖1公斤。製法:將新鮮羊腎對半切開,去掉筋膜,洗凈,切成釘狀,和熟地一同加水適量,文火燉煮1小時後,取出濾液;余渣加水燉煮取汁:同法再取汁1次。合並3次濾液,文火濃縮成膠狀,加紅糖收膏。每次服2食匙,日3次,開水沖服。半個月為1療程。
2.羊乳250克,粳米50克。製法:將粳米加水煎煮為粥時,加入羊乳同煮,放糖調味。用法:以上為1次量,日服1次,1個月為1療程。
3.羊髓、白蜜各250克,生甘草50克。製法:將新鮮羊脛骨砸斷,取出骨髓。先以1000毫升水煮甘草,取汁500毫升,然後加入白蜜及羊髓,煎煮半小時後過濾取汁,文火熬至飴糖狀,放入砂罐貯存備用。以上為1療程量,每次2食匙,日3次,開水沖服。
4.精豬肉100克,紅棗10枚,胎盤半個。製法:將胎盤漂洗干凈,切成小塊,配生薑5片同炒,然後加入切好的精肉、紅棗、文火燉煮,加鹽少許調味。以上為1日量,空腹連服5天為1療程。間隔3天,繼續服用。
5.阿膠、杞子各20克,粳米60克。製法:先煮粳米和枸杞為粥後,加入阿膠,使其溶化,再煮二、三沸即可。用法:以上為1次量,日1次,以粥代食,可加糖調味,半個月為1療程。
6.花生衣10克,煎服,日服3次。對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出血有效。
7.魚鰾膠珠,把黃魚的白脬,炒煉成膠,再焙黃如珠,每次烊(開水浸泡)服5克,日服2次。用治貧血及再生障礙性貧血。
8.海參250克,切片焙為末,每次調服9克,日服3次。
9.八味粥:糯米300克,薏仁米50克,赤小豆30克,大紅棗20枚,蓮子20克,芡實米20克,生山葯30克,白扁豆15克。製法:先將薏仁米、赤小豆、芡實米、白扁豆入鍋煮爛,再入糯米、大棗、蓮子同煮。山葯切小塊加入煮爛為度。每日早晚食或當點心吃。適用於貧血患者及伴有食少納呆,脘腹脹滿,消瘦,面色萎黃的病人。
10.扶中糕:麵粉100克,白術20克,茯苓20克,黨參10克,陳皮5克,龍眼肉20克,山葯20克,製法:上述食物除麵粉外均研散成細面,與麵粉混勻,加適量白糖和水,和成面團,上屜蒸成糕。也可將蒸好的糕放入烤箱,文火烤乾,可作為點心,長期食用。本品也可治療脾胃虛弱,生化之源不足所引起的貧血。
11.歸芪蒸雞:當歸20克,炙黃芪100克,子母雞1隻。味精、料酒、胡椒面、生薑、蔥、食鹽各適量。將子母雞宰殺後,去凈毛樁和內臟,然後用開水汆透,撈在涼水內沖洗干凈,瀝凈水分,當歸洗凈,視其塊頭大小,順刀切幾刀;姜蔥洗凈,姜切大片,蔥切長段,待用。將當歸、黃芪由雞的襠部裝入腹中,然後放入盆內(腹部向上),擺上蔥、生薑,加入清湯、食鹽、料酒,胡椒面,加蓋蓋好,用濕棉紙將盆口封嚴,上籠蒸約2小時取出。揭去綿紙,揀出生薑、蔥,加味精,調好味即成。
12.太子羊肉羹:羊肉500克,剔筋,焯去血水,切成丁,太子參30克,何首烏15克,龍眼肉20克。製法:將上述各味放入潔凈紗布袋內紮好;蔥白、姜、紹酒、鹽等調料適量,均放砂鍋內,加清水沒過料,先用大火燒沸後,撇去浮沫,再以小火煨2~3小時,將羊肉煮至爛熟,撈去葯包及蔥姜,即可食用。亦適合治療氣血兩虧的貧血病人食用,可作菜餚。
13.參杞狗肉:狗肉1000克,黨參20克,枸杞10克,菟絲子10克,砂仁5克,陳皮5克,牛膝15克。製法:先將諸料入砂鍋如煎葯法,煎煮30分鍾後,倒出湯汁。將狗肉切成3厘米左右的方塊,加醬油、糖、黃酒、蔥、姜、味精等調料,腌入味,放入鍋中,加湯汁及適量水,煮沸後,文火慢慢煨1~2小時,至狗肉爛熟,即可食。適用於貧血伴有形寒肢冷、腰膝或小腹冷痛、陽痿、月經失調、下利清谷或五更瀉,脈沉細等症,屬脾腎陽虛型者。
14.杜仲醬鵝:鵝1隻,黃醬250克,丁香3克,砂仁3克,甘草2克,杜仲20克,大茴3克,大鹽適量。製法:鵝洗凈,切成數塊,用清水煮2小時。將其餘食料均混合均勻。撈出煮過的鵝肉塊放入群料中,繼續用微火煮2小時(要隨時翻動)。近起鍋時,放少量冰糖,使鵝肉不僅皮色光亮,且味道鮮美。待涼後切成小塊即可食。亦適合於脾腎陽虛型者。
15.二冬甲魚湯:甲魚1隻,天門冬15克,麥門冬15克,枸杞子5克,百合10克,火腿50克,紹酒、蔥、姜適量。製法。甲魚去頭及內臟、爪、尾等,洗凈放入鍋中,對水煮沸後,文火燒20分鍾,取出剔去上殼和腹甲,切成3厘米段。將甲魚段和上述原料均放鍋里,加適量清湯燉煮,至甲魚熟透。飲湯食肉。適用於治療肝腎陰虛型貧血。該病型症狀一般,可見兩頰潮紅,頭暈目眩、咽喉干痛、健忘耳鳴,五心煩熱、低熱盜汗、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脈細而浮等症狀。
16.汽鍋烏雞:烏骨雞1隻,冬蟲夏草10克,黃精5克,熟地5克,黨參10克及玉蘭片、冬菇、紹酒、鹽等適量。製法:烏骨雞洗凈、切塊,與上述原料均放入蒸鍋內,加少許清湯,用布將兩鍋之間的縫隙堵嚴,蒸2~3小時,即可食用。亦適於治療肝腎陰虛之貧血。
⑹ 中醫怎麼醫好貧血的
要看貧血的根本,中醫的貧血與血虛的關聯最大,補血的良葯有當歸
丹參
阿膠
熟地黃等等,四物湯也不錯,關鍵是葯的搭配。一定要忌吃涼的,因為脾胃的蠕動及小腸的吸收直接會影響身體的營養!
⑺ 缺鐵性貧血中醫治療
補血補氣建議可以喝雪盈茶,能將補血與補氣結合在一起,氣血雙補
另外內生活中注意容:
1)供給高蛋白飲食:如含蛋白質豐富的瘦肉、蛋類、魚類、乳類、雞肉、豆製品及動物腎臟等。
2)補充造血物質:如枸杞子、赤小豆、黑芝麻、豬肝、黃鱔等,以及新鮮蔬菜如西紅柿、芹菜、菠菜、萵苣等
⑻ 中醫治療貧血有什麼好的方法呢
貧血容易出現一些頭暈或者氣色不好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平時飲食營養不足導致的,中醫方面版主權要考慮是有些氣血不足,最好是要到中醫院辨證一下。目前也可以服用補氣血的葯物,具體用葯請遵醫囑,同時也可以多吃一些山葯或者大棗等食物。飲食一定要營養均勻。
⑼ 中醫怎樣看貧血
中國傳統醫學博大精深,對貧血及其相關病證的論述古已有之。但中醫卻沒有單一的定義貧血,而是將其列入「血虛」的范疇,將氣與血緊密地聯系起來,強調血虛是由於氣虛所致,而血虛又反過來加重了氣虛,導致氣血兩虛證。那麼什麼是氣,什麼又是血呢?中醫認為,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其存在是通過生理功能表現出來的,如血的生成和運行,氣不足(即氣虛)或氣的運動失常,人的生理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而血在中醫里則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其在人體內運行,將氧和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血不足(血虛)就會導致人體缺乏滋養。
中醫認為氣對血有三個方面的主要作用:1、氣能生血,血的組成與生成過程離不開氣和氣化功能;2、氣能行血,血的運行要依賴氣的推動,氣虛則會導致血行遲緩、血行不利、甚至血瘀;3、氣能攝血,氣能夠固攝血,如果氣虛不能固攝,就會導致許多出血病,這也是導致貧血的主要原因。
而血對氣主要是載氣和養氣的作用,氣要依附於血,而血又不斷為氣提供營養,使氣發揮作用。所以,氣虛就會導致血行不暢、出血,導致血虛;而血虛則會導致氣虛。氣血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對方,從而出現氣血兩虛、氣虛出血、血隨氣脫,最終導致血虛、出現貧血,影響人體健康。
血虛又稱營血不足證或血液虧虛證,為體內血液不足、肢體臟腑百脈失去濡養而出現全身多種衰弱證候的總稱。血虛證是氣、血、陰、陽四大虧虛證之一。
我國古代的醫學論著《內經》對血的生成、運行及生理作用,均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書中指出,血液的生成,主要來源於飲食物的水谷之精微(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其精微經心的赤化,形成紅色液體物質,即成為血。《內經》關於血的生理功能、臨床表現、治療法則等一系列論述,對血虛證的病因及病理闡述、辯證和組方用葯治療,均有指導意義。
東漢末年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了不同血虛病症及血虛兼夾病症的不同治療方葯,書中的方葯仍被現代中醫臨床所使用。
唐宋時期的《諸病源候論》提出血虛證的某些新的臨床表現,書中敘述了五勞、六極、七傷中的血極等血虛證的嚴重表現。
到了明清時期,對血虛證的理論、辯證、治療、用葯等方面有了新的認識和發展。清代醫學家唐容川提出了陰陽水火氣血論,論述了氣血與水火的生理、病理、治法的關系。對於血虛證的臨床症狀的描述更加豐富。
可見血虛及相關症狀的研究在中醫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研究基礎。
貧血屬於中醫學「血虛」、「萎黃」、「虛勞」以及「血證」范疇,它以面色無華或萎黃、指甲色淡、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疲勞乏力、手足發麻、女子月經量少或衍期而至、舌質淡、脈象沉細無力等為主要表現。所以說,血虛證與貧血,前者是中醫證候的名稱,而後者是西醫的定義名詞。血虛證不一定就是貧血,但貧血病人常表現有血虛證。
氣血的生成,一是靠營養物質的攝入,二是靠脾胃的運化功能。如果脾虛,則不能化生氣血,此乃導致氣血兩虛的重要原因。中醫學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用現代醫學語言解釋即為:「脾」具有對飲食中營養物質進行消化吸收的功能(相當於西醫學中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而營養物質能為機體血液的生成提供必需的物質基礎,此是脾的生血影響。因此,脾虛在血虛證的發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根據中醫學「治病求其本」的原則,健脾則利於血虛的改善。
同樣,貧血屬血虛證,虛者則應補之。但補不但應從氣血兩補入手,還應健脾助運。氣血是互生互根的,補血當先補氣,氣血的生化又需要靠脾的運化,而且補血之品多粘膩,有礙吸收。所以,健脾益氣還能夠舒塞,幫助吸收。因此,氣血同補,健脾助運,補不礙滯,是中醫調理血虛的基礎,也是現代中醫改善貧血的總則,貫徹於治療的始終。下表就詳細地列出了各種血虛證的治療原則。
貧血各症的治療
貧血類型 治療原則
氣血兩虛 健脾益氣,滋養氣血
脾胃氣虛 健脾助運,益氣養血
心脾兩虛 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肝腎陰虛 滋養肝腎,滋陰填精
脾腎陽虛 溫補脾腎,壯陽益精
綜上所述,對貧血的防治最為根本是氣血同補,雙管齊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應該採取有效合理的預防保健措施,注重身體的調理,真正實現「益氣生血雙循環,健康美麗兩相宜」。
希望採納!謝謝!
⑽ 如何使用中葯配方治療貧血症
貧血的話就用四物湯加減,主葯的話就 當歸 熟地 白芍 川芎這四味葯,具體的加減還要看病人具體的症狀,這樣的話才能更准確更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