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是如何來治療
中醫的調理效果是特別好的,我建議您也是服用中葯
㈡ 中醫治療類風濕
◆我來答復,希望可以幫助到你。風濕制骨病是世界醫學界公認的疑難雜症,具有極高的發病率。風濕骨病是一種全身性多系統受累性疾病,研究表明有80%的風濕骨病患者有發生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腎臟疾病的危險,直接危及生命!朋友你也別太煩了,辦法都是靠想出來的。你的這個問題是個普遍現象,不足為怪了。。需要您加強營養和體育鍛煉。人一到了50歲左右就容易得此病,中老年人一般不愛活動,可根據自己身體情況適當活動鍛煉,切不可一味呆在家中,可適當散步,搖臂,甩臂,抬臂,活動筋骨。不用總想著用什麼偏方,很少有能管用的,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自己體質,可以考慮練練氣對於這種病只要你有頑強的意志,練氣是有好處的.還有這方面我再給你介紹一個,日本繽漮目前在國外還算暢銷,能起到作用,是研究人員的智慧結晶,然而,偏貴了。
㈢ 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怎麼治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怎麼治,中醫一般是辨證論治,最常使用的就是用中葯湯劑,回就是自己煎中葯喝,但是不同的答醫生所使用的方子略有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痹症,需要用到一些比較貴重的葯材,比如蘄蛇,對風濕頑痹效果較好,因為有關節的疼痛,方子中還需要包含鎮痛的葯物,比如細辛或者附子,這兩味葯都是有點毒性的葯,但是鎮痛效果較好。當然,還要用到活血化瘀的葯,還要用到補氣的葯,總之,葯比較多,可以根據症狀適當加減。除了湯劑,針灸,艾灸等都可以嘗試,緩解關節炎症和腫痛。
㈣ 中醫怎麼治類風濕
中醫治療風濕病一定要和西醫的正規治療相配合,第一,就是說不能只專吃中葯,不管西醫正規治屬療,這個是不對的。因為有很多風濕病,它的治療是很漫長也很講究的,所以西醫的正規治療是必須要搞的。然後在西醫的正規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醫治療,中醫的治療療程的時間也很長,主要是以中葯的湯葯為主,還可以配合中葯的外敷、中葯的外洗、針灸,包括一些中葯的離子導入等,這種理療的方法結合在一塊,治療的效果就不錯了。另外,要強調的一點是如果病人在西醫的治療的基礎上出現了很多副反應,中葯的治療也是可以明顯的改善這些副反應的,比如胃口不好、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通過用中葯可以明顯的改善這些症狀,改善這些指標,讓病人的西醫治療可以順利的進行下去。
㈤ 中醫治類風濕
從中醫的角度來解釋,對風濕病的發生原因的認識「邪之所湊,其氣發虛」,即主要是內因。那麼風濕病是怎麼產生的?
《內經》所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也。」《濟生方》中更加明確指出:「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即由於人體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勞累過度,肌膚毛孔疏鬆,營衛不固,外邪乘虛而入,流注經絡、肌肉、關節,致使氣血凝滯、阻塞不通,不通則痛而出現關節疼痛、活動不利。至於外因則與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關,主要是風、寒、濕邪氣的侵犯。《內經》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說明了氣候變化無常,冷熱交錯,或居處潮濕、寒冷或涉水、冒雨等風寒濕邪氣,乘機體抵抗力低時侵入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為痹證。但是由於各人體質不同,病邪各有偏盛,因而《內經》又說:「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如風寒濕痹日久不愈,病邪郁久化熱,或感受風熱之邪,或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感邪之後易從火化而使關節紅腫熱痛,形成熱痹。《內經》又說:「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這就是說外邪滯留機體,日積月累,由經絡而病及臟腑,可產生相應的臟腑痹的證候。其中以心悸、氣短、胸痛的心痹較為常見。
㈥ 中醫怎樣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
㈦ 類風濕關節炎的中醫治療費用及辦法
中醫治療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較之最大的優點在於,依靠外用直接滲透作用,不內用口服,不通過胃吸收,容所以傷不到肝、膽、脾、腎等,沒有副作用,功.夫灸
膏葯,是遵循中醫通則不痛的原理,效果很理想,沒有副作用。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不僅可以採用中醫、西醫治療,患者也可以輔以飲食療法,加快康復進程。
風濕性關節炎的傳統治療方法法是益氣養血,祛風除濕,搜風通絡化痰祛淤。
㈧ 類風濕可以中醫根治嗎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多抄關節受累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具體病因不是很清楚,認為與環境,感染,基因,遺傳等多因素有關,目前全世界尚無根治改變的方法。但是並不代表無法治療,隨著風濕病的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有效葯物的應用,類風濕關節炎已經不是人們所說的不死的癌症,經過正規治療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而很多病友認為中葯沒有副作用,過度的迷信中葯造成了關節控制不理想,甚至去迷信所謂的中葯的偏方,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中葯目前主要有白芍總苷及雷公藤多甙,而以上葯物仍是主要作為輔助葯物應用。目前最最風濕關炎有很好效果的葯物,主要包括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生物制劑及改善病情葯物,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艾拉莫得等。
㈨ 中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效果怎麼樣
風濕病抄的中醫治療法則: 1行痹:襲以肢體關節痛無定處,走竄為特點。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2痛痹:以痛有定處而劇烈為特點,得熱痛減,遇寒加重。治法:經散寒,祛風除濕。 3著痹:關節疼痛重著,痛有定處,肌膚麻木不仁,屈伸不利。
㈩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葯治療法是怎樣的
①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症見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劇烈疼痛,遇冷則甚,得熱則舒,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治宜祛寒除濕、和營通絡。
方葯:防風、防己、白術、秦艽、羌獨活、桂枝、當歸、茯苓、甘草各10克,生薑2片,大棗5枚,黃芪15克。
本方葯不宜久服,宜間斷服用,因祛風燥濕之劑易耗傷陰液。
②邪郁而壅,濕熱痹阻:症見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治宜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方葯:苡仁、赤小豆、滑石各30克,焦山梔、連翹各15克,黃柏、防己各10克,牛膝、蠶砂各20克。
③痰瘀互結,經脈痹阻: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痛處不移,肌膚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葯: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香附、地龍、五靈脂、沒葯、羌活、秦艽、制半夏、枳殼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
④肝腎同病,氣血兩損: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痛煩,筋脈拘急,伴腰膝酸軟、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無華,脈細弱。治宜益肝腎、補氣血。
方葯:桑寄生30克,秦艽、防風、當歸、芍葯、川芎、地黃、白術、獨洛各10克,細辛、甘草各5克,杜仲、牛膝、茯苓、黃芪、黨參各15克,肉桂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