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脂肪肝的治療中醫
脂肪肝患者的營養治療原則是:正常肝臟含脂肪量不超過5%以上,脂肪過量沉積在內肝臟中稱為脂肪肝。常見容的脂肪肝的臨床症狀有食慾不振,惡心、乏力、食後上腹飽脹,有的體重減輕或增加,肝區疼痛,有些病人會有肝腫大或輕度腫大。
『貳』 脂肪肝的中醫療法是怎樣的
①肝鬱氣滯:脅肋脹痛,胸脘不舒,時欲太息,惡心納呆,腹脹乏力,大便不暢,內舌質淡紅、苔白,容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方葯:柴胡、白芍、山楂各12克,枳殼、香附、虎杖、陳皮、川楝子、鬱金、萊菔子各10克,甘草6克。
②痰濕內阻:右脅隱痛,脘腹脹滿,惡心欲吐,痰涎壅盛,頭困身重,舌胖大、苔白膩,脈象弦滑。治宜化痰祛濕、理氣和中。
方葯:蒼術、陳皮、皂角刺、膽南星、香附、草決明各10克,半夏、茯苓、柴胡、白芍枳實各12克。
③氣虛血瘀:脅下刺痛,腹部脹滿,氣短乏力,神疲肢倦,紅縷血痣。舌質淡紫、邊有瘀斑,脈象細澀無力。治宜健脾益氣、疏肝化瘀。
方葯:白術、黨參、黃芪各15克,柴胡12克,三棱、赤芍、丹參、枳實、虎杖各10克,三七粉3克,山楂30克。
『叄』 重度脂肪肝的脂肪肝中醫治療方法
1、痰瘀阻絡型:肝胃不和,肝氣郁結,
(1)臨床表現:胸悶不舒、肝區脹痛、善嘆息、倦怠乏力、惡心納呆肝臟腫大或不腫,舌質暗紅、苔薄白膩、脈玄細
(2)病因病機:肝鬱氣滯、情志不舒、濕痰內停、氣滯血瘀,發生脂肪肝
(3)治療原則:疏肝理氣、化痰祛瘀
2:肝鬱血瘀型:脾虛濕盛、痰濕內阻
(1)臨床表現:噯氣惡心、右肋脹滿、倦怠乏力、食少納呆、大便溏薄、苔厚白膩、舌質淡紅、脈濡緩。
(2)病因病機:長嗜食甘肥厚味之品,或著情志失調以及某些疾病因素,使脾失健運,濕濁結聚成痰,肝失疏泄,以致痰濕阻於肝絡而成脂肪肝。
(3)治療原則:疏肝健脾、祛濕化痰
3、脾失健運型:痰瘀痹阻、肝腎虧虛
(1)臨床表現:頭暈目眩、體型稍胖、耳鳴健忘、偶有頭痛、五心煩熱、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失眠多夢、脈細數。
(2)病因病機: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脾虛失於運化、痰瘀痹阻於肝,成為脂肪肝。
(3)治療原則:滋腎養肝、活血化淤、清熱化痰
4、瘀濁內滯型:痰瘀互結、氣滯血瘀
(1)臨床表現:原有消渴病、素體陰虛火旺、慢性遷延性肝炎、肋下腫大、質中拒按、納減乏力、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
(2)病因病機:痰濕阻滯、氣滯血瘀、痰濁、瘀血痹阻於肝絡,致使肝區刺痛脹痛以及脂肪肝的形成。
(3)治療原則:益氣活血、化痰祛瘀、消腫散結
『肆』 中醫怎麼治療脂肪肝
飲食治療是大多數脂肪肝病人治療的基本方法,也是預防和控制脂肪肝病情進展回的重要措施。到目前答為止,尚無防治脂肪肝的有效葯物。一般常選用保護肝細胞、去脂葯物及抗氧化劑等,如維生素B、C、E、卵磷脂、熊去氧膽酸、水飛薊素、肌苷、輔酶A、還原型谷胱甘肽、牛磺酸、肉毒鹼乳清酸鹽、肝泰樂,以及某些降脂葯物等等。上述葯物雖然很多,但大多仍需要進一步驗證其療效以及安全性,因此,應在醫生指導下正確選用,切不可濫用。
祝你健康好運!
『伍』 治療脂肪肝的中葯治療好不好
健康指導:你來好,脂肪肝的治療源以針對病因治療為主,在脂肪肝早期中葯調理治療有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但是你需要調整膳食結構、減輕體重及適當增加體力活動。注意1.飲食中優質蛋白質應占適當比例,多選用豆製品、瘦肉、魚、蝦、去脂牛奶或酸奶等。2.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忌用食糖、含糖果汁和飲料、蜂蜜、蜜餞等各種甜食以及高能量食物。3.應注意供給富含葉酸、膽鹼、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鉀、鋅、鎂的食物。飲食不宜過分精細,主食應粗細搭配,多吃雜糧,保證新鮮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的供應,每天食用新鮮蔬菜500g
。4.限制食鹽,適量飲水。5.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絕對禁酒。
『陸』 脂肪肝有效中葯治療
好,脂肪肝本身不是什麼大病,如果在早日飲食控制即可,但您目前已經是重度脂肪肝需版要引起重視。在注意權飲食結構調理的同時輔助治療。至於中葯是否有效,要看您服用什麼葯物,病情如何,對症用葯才能有效,目前臨床上治療脂肪肝的方法有很多,不止中葯,建議您在專家指導下科學用葯,對症用葯,不知道您是否有做檢查,肝功能等等,是否有症狀表現,方便的話,可以直接點擊咨詢按鈕,便於在線溝通交流,為您進一步更全面的分析。
『柒』 中醫治療脂肪肝有用嗎
酒精性脂肪肝一般可以用戒酒和適當改善飲食、運動就可以糾正。平時可用山楂或決明子泡水服,少食動物肝臟、動物脂肪
『捌』 脂肪肝的中醫葯治療方法有哪些
①肝鬱氣滯:脅肋脹痛,胸脘不舒,時欲太息,惡心納呆,腹脹乏力,大便不暢,舌回質淡紅、苔白,脈答弦。治宜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方葯:柴胡、白芍、山楂各12克,枳殼、香附、虎杖、陳皮、川楝子、鬱金、萊菔子各10克,甘草6克。
②痰濕內阻:右脅隱痛,脘腹脹滿,惡心欲吐,痰涎壅盛,頭困身重,舌胖大、苔白膩,脈象弦滑。治宜化痰祛濕、理氣和中。
方葯:蒼術、陳皮、皂角刺、膽南星、香附、草決明各10克,半夏、茯苓、柴胡、白芍枳實各12克。
③氣虛血瘀:脅下刺痛,腹部脹滿,氣短乏力,神疲肢倦,紅縷血痣。舌質淡紫、邊有瘀斑,脈象細澀無力。治宜健脾益氣、疏肝化瘀。
方葯:白術、黨參、黃芪各15克,柴胡12克,三棱、赤芍、丹參、枳實、虎杖各10克,三七粉3克,山楂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