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醫痛經的治療原則有什麼
日常生活中痛經是很常見的,雖然引起痛經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治療痛經的方法也是非常多的,中醫與西醫對於痛經的治療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不過中醫與西醫對於痛經講究了不同的治療原則,那麼痛經的中醫治療的原則是什麼呢?
中醫對於痛經的治療原則講究的是辯證施治,對於不同類型的痛經會用到不同的葯物,做到了真正的針對性治療,如肝鬱氣滯型的痛經患者,會有經血色暗淡有血塊、乳房悶脹、經期或者是經前有小腹部脹痛、月經量或多或少等症狀,這類的患者可以得生丹或者是加味逍遙丸又或者是七制香附丸等,主要是起到了疏肝理氣的作用。
如果是寒濕瘀滯型的痛經患者,在月經期間或者是經前的時候有小腹部冷痛、絞痛,同時伴隨著有形寒肢冷、惡心嘔吐的症狀,嚴重的話還會有四肢冰冷、面色蒼白以及月經量少質稠、舌質暗以及苔白膩等症狀,這類的患者可以服用女金丹以及艾附暖宮丸等,起到了溫經散寒的作用。
除此之外對於氣血虧虛型的痛經患者,在月經期間的時候會有小腹部隱痛、墜痛,同時伴隨著有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蒼白、月經色暗淡質稀並且月經量少,還有舌質淡苔白等症狀,這類的痛經患者可以服用八珍益母丸或者是烏雞白鳳丸,主要是起到了補氣養血的作用。
❷ 老中醫說:女人痛經怎麼辦
現代很多女性朋友都遇到過痛經的情況,痛經一般除了通過西醫葯物治療,以及通過膳食進行調理外,其實我國傳統的中醫對治療痛經也是非常有效果的,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中醫怎麼治療痛經,下面讓小編給大傢具體介紹一下吧。
1、腎氣虧損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
治療法則:補腎填精,養血止痛。
治療方法:調肝湯(《傅青主女科》)。當歸、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葯、阿膠。葯方中巴戟、山茱萸補腎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緩急止痛;山葯、甘草補脾腎、生精血。全方共奏補腎填精養血,緩急止痛之功。若經量少者,酌加鹿角膠、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劇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2、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和中止痛。
治療方法: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當歸、黨參。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葯方中黃芪、黨參、桂枝補氣溫中,通絡止痛:當歸、白芍、飴糖養血和中,緩急止痛;炙甘草、生薑、大棗健脾胃以生氣血,欲補氣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補氣養血,和中止痛之效。
3、氣滯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治療方法:膈下逐瘀湯。若痛經劇烈伴有惡心嘔吐者,酌加吳茱萸、半夏、莪術;若兼小腹脹墜或痛連肛門者,酌加姜黃、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葉、小茴香;挾熱者,口渴,舌紅,脈數,宜酌加梔子、連翹、黃柏。
4、寒凝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治療方法:溫經湯。若痛經發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涼,四肢不溫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若經行期間,小腹綿綿而痛,喜暖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或細澀,為虛寒所致痛經。治宜溫經養血止痛,方用大營煎加小茴香、補骨脂。
5、濕熱蘊結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療法則: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治療方法: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術、香附、延胡索。葯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除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經;莪術、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白芍涼血清熱,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之效。若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者,酌加槐花、地榆、馬齒莧;帶下量多者,酌加黃柏、樗根白皮。
以上就是有關中醫怎麼治療痛經的內容介紹,雖然痛經中西醫都可以進行治療,西醫對治療更注重快速有效,而中醫治療是通過內服中葯來慢慢調理改善痛經狀況,從而達到根治的療效,因此中醫比西醫在治療上更具優勢,大家不妨可以嘗試一下中葯調理痛經的方法,希望對痛經者有幫助。
❸ 去中醫院看痛經好嗎
「中醫認為經水出諸腎,意思是月經病和腎功能有關,和脾、肝、氣血、沖脈、任脈、子宮也相關。」中醫認為痛經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虛證,即「不榮則痛」,是由於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造成的,這類人平時應注意調補,補氣養血或滋補肝腎。二是實證,即「不通則痛」,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這類人宜祛淤止痛。
在治療上,中醫將痛經大致分為四種類型。根據不同症狀,治療方法各不相同:
氣滯血淤:
經前或行經期間出現小腹脹痛、乳頭觸痛、心煩易怒,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等。應服具有舒肝理氣、化淤止痛作用的葯物。食療可以用益母草煮雞蛋。
氣血虛弱:
經期小腹綿綿作痛,月經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面色蠟黃,食慾不佳,大便溏瀉等。應服具有益氣補血止痛作用的葯物,如烏雞白鳳丸,還可多吃羊肉。
肝腎虛損:月經干凈後1—2日出現腰酸腿軟,小腹隱痛不適,或有潮熱,頭暈耳鳴等。應服具有益腎養肝止痛作用的葯物。或是多吃點川芎丹參煲雞蛋。
陽虛內寒: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月經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軟,手足不溫,小便清長等。應服有溫經散寒,養血止痛作用的葯物。比如紅糖姜湯,對寒性痛經就非常有效。紅糖具有補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薑有補中散寒、緩解痛經的功效。二葯合用,能補氣養血,溫經活血。
❹ 痛經的中醫治療方法都有哪些
痛經多數是宮寒引起的,主要是平常的生活飲食還有體質有關,那幾天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建議增加食物中的高蛋白,寒氣型痛經的應多吃一些驅寒溫熱的食物,如生薑、酒釀等。而氣滯血瘀者,應該以通氣化瘀為主,如香蕉蘋果橘子等。還可以配合緊思康加意調理。
❺ 中醫治療痛經有哪些方法
「中醫認為經水出諸腎,意思是月經病和腎功能有關,和脾、肝、氣血、沖脈、任脈、子宮也相關。」中醫認為痛經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虛證,即「不榮則痛」,是由於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造成的,這類人平時應注意調補,補氣養血或滋補肝腎。二是實證,即「不通則痛」,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這類人宜祛淤止痛。
在治療上,中醫將痛經大致分為四種類型。根據不同症狀,治療方法各不相同:
氣滯血淤:
經前或行經期間出現小腹脹痛、乳頭觸痛、心煩易怒,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等。應服具有舒肝理氣、化淤止痛作用的葯物。食療可以用益母草煮雞蛋。
氣血虛弱:
經期小腹綿綿作痛,月經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面色蠟黃,食慾不佳,大便溏瀉等。應服具有益氣補血止痛作用的葯物,如烏雞白鳳丸,還可多吃羊肉。
肝腎虛損:月經干凈後1—2日出現腰酸腿軟,小腹隱痛不適,或有潮熱,頭暈耳鳴等。應服具有益腎養肝止痛作用的葯物。或是多吃點川芎丹參煲雞蛋。
陽虛內寒: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月經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軟,手足不溫,小便清長等。應服有溫經散寒,養血止痛作用的葯物。比如紅糖姜湯,對寒性痛經就非常有效。紅糖具有補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薑有補中散寒、緩解痛經的功效。二葯合用,能補氣養血,溫經活血。
❻ 痛經醫生:中醫如何認識痛經
痛經,中醫亦稱「痛經」,又名「月水來腹痛」「經行腹痛」「經期腹痛」「經痛」等。本病最早記載於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至隋《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月水來腹痛候》對本病的病因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書中曰:「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傷沖任之脈。」明代《景岳全書•婦人規•經期腹痛》指出:「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者多痛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為虛,拒按拒揉為實。」可見周期性小腹疼痛雖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中醫往往通過其疼痛發作的時間、性質、部位及疼痛的程度進行辨證治療。
痛經多在行經數小時後,或在經前1〜2天開始,經期加重,可為下腹絞痛、脹痛、墜痛,疼痛劇烈時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四肢發冷,甚至虛脫等症狀。幾乎每月發作的痛經使許多女性對行經有一種恐懼感,更加重了痛經的發作,以致產生惡性循環。
❼ 中醫痛經怎麼治
你最好是在月經要來開始的前一個星期去中醫那兒看,然後他們會根據你的脈向來決定用什麼葯,然後你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有效果,不能在經中吃葯,這樣會更嚴重的,主要的你還是要去問醫生,最好是中醫。
❽ 痛經中醫方子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治療方法:溫經湯。若痛經發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涼,四肢不溫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若經行期間,小腹綿綿而痛,喜暖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或細澀,為虛寒所致痛經。治宜溫經養血止痛,方用大營煎加小茴香、補骨脂。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療法則: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治療方法: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術、香附、延胡索。葯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除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經;莪術、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白芍涼血清熱,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之效。若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者,酌加槐花、地榆、馬齒莧;帶下量多者,酌加黃柏、樗根白皮。
以上就是有關中醫怎麼治療痛經的內容介紹,雖然痛經中西醫都可以進行治療,西醫對治療更注重快速有效,而中醫治療是通過內服中葯來慢慢調理改善痛經狀況,從而達到根治的療效,因此中醫比西醫在治療上更具優勢,大家不妨可以嘗試一下中葯調理痛經的方法,希望對痛經者有幫助。
痛經一般除了通過西醫葯物治療,以及通過膳食進行調理外,其實我國傳統的中醫對治療痛經也是非常有效果的,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中醫怎麼治療痛經,下面讓小編給大傢具體介紹一下吧。
1、腎氣虧損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
治療法則:補腎填精,養血止痛。
治療方法:調肝湯(《傅青主女科》)。當歸、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葯、阿膠。葯方中巴戟、山茱萸補腎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緩急止痛;山葯、甘草補脾腎、生精血。全方共奏補腎填精養血,緩急止痛之功。若經量少者,酌加鹿角膠、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劇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2、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和中止痛。
治療方法: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當歸、黨參。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葯方中黃芪、黨參、桂枝補氣溫中,通絡止痛:當歸、白芍、飴糖養血和中,緩急止痛;炙甘草、生薑、大棗健脾胃以生氣血,欲補氣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補氣養血,和中止痛之效。
3、氣滯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治療方法:膈下逐瘀湯。若痛經劇烈伴有惡心嘔吐者,酌加吳茱萸、半夏、莪術;若兼小腹脹墜或痛連肛門者,酌加姜黃、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葉、小茴香;挾熱者,口渴,舌紅,脈數,宜酌加梔子、連翹、黃柏。
❾ 痛經調理中醫比較出名的是
氣滯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治療方法:膈下逐瘀湯。若痛經劇烈伴有惡心嘔吐者,酌加吳茱萸、半夏、莪術;若兼小腹脹墜或痛連肛門者,酌加姜黃、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葉、小茴香;挾熱者,口渴,舌紅,脈數,宜酌加梔子、連翹、黃柏。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治療方法:溫經湯。若痛經發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涼,四肢不溫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若經行期間,小腹綿綿而痛,喜暖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或細澀,為虛寒所致痛經。治宜溫經養血止痛,方用大營煎加小茴香、補骨脂。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療法則: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治療方法: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術、香附、延胡索。葯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除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經;莪術、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白芍涼血清熱,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之效。若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者,酌加槐花、地榆、馬齒莧;帶下量多者,酌加黃柏、樗根白皮。
以上就是有關中醫怎麼治療痛經的內容介紹,雖然痛經中西醫都可以進行治療,西醫對治療更注重快速有效,而中醫治療是通過內服中葯來慢慢調理改善痛經狀況,從而達到根治的療效,因此中醫比西醫在治療上更具優勢,大家不妨可以嘗試一下中葯調理痛經的方法,希望對痛經者有幫助。
痛經一般除了通過西醫葯物治療,以及通過膳食進行調理外,其實我國傳統的中醫對治療痛經也是非常有效果的,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中醫怎麼治療痛經,下面讓小編給大傢具體介紹一下吧。
1、腎氣虧損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
治療法則:補腎填精,養血止痛。
治療方法:調肝湯(《傅青主女科》)。當歸、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葯、阿膠。葯方中巴戟、山茱萸補腎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緩急止痛;山葯、甘草補脾腎、生精血。全方共奏補腎填精養血,緩急止痛之功。若經量少者,酌加鹿角膠、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劇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2、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和中止痛。
治療方法: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當歸、黨參。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葯方中黃芪、黨參、桂枝補氣溫中,通絡止痛:當歸、白芍、飴糖養血和中,緩急止痛;炙甘草、生薑、大棗健脾胃以生氣血,欲補氣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補氣養血,和中止痛之效。
❿ 痛經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①氣滯血瘀型:宜理氣化瘀止痛。治以隔下逐瘀湯加減:當歸、川芎、丹皮、枳殼各15克,桃仁5克,赤芍、元胡各25克,靈脂、烏葯、香附各10克。水煎服。若兼口苦,苔黃,月經持續時間延長,經色紫黯,經質稠粘,當佐以清泄肝熱,上方加梔子、夏枯草、益母草各15克。若兼前後二陰墜脹者加川楝子、紫胡各15克。若肝鬱伐脾,症見胸悶、食少者加炒白術、茯苓、陳皮各15克。若痛甚而見惡心嘔吐者,上方加吳茱萸10克,黃連15克,生薑5克。
②寒凝胞中:可分陽虛內寒和寒濕凝滯。
陽虛內寒:宜溫經暖宮止痛。治以溫經湯加減:芍葯25克,人參10克,生薑5克,麥門冬、半夏、丹皮、艾葉、小茴香、當歸、川芎各15克。水煎服。
寒濕凝滯:宜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止痛。治以少腹逐瘀湯加減:元胡、赤芍各25克,乾薑5克,沒葯、川芎、肉桂、靈脂各10克,蒲黃、蒼術、茯苓、小茴香、當歸各15克。水煎服。
③濕熱下注型:宜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治以清熱調血湯加減:牡丹皮、黃連、當歸、川芎、莪術各15克,紅花、香附各10克,桃仁、生地、薏苡仁各20克,延胡索、紅藤、白芍各25克,敗醬草30克。水煎服。
④氣血虛弱型:宜益氣補血止痛。以聖愈湯加減:黃芪30克,當歸、川芎各15克,熟地、人參、香附各10克,白芍、延胡索各25克。水煎服。若血虛肝鬱,症見脅痛、乳脹、小腹脹痛,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烏葯各15克。血虛甚,症見頭暈心悸、失眠多夢者,加雞血藤15克,酸棗仁20克。兼腎虛,症見腰腿酸軟者,加菟絲子30克,川斷、寄生各20克。
⑤肝腎虛損型:宜益腎養肝止痛。治調肝湯加減:白芍、山葯各25克,山茱萸15克,巴戟、枸杞20克,當歸、甘草各10克。水煎服。若痛及腰骶加川斷20克,杜仲15克。若兼少腹兩側或兩脅脹痛,乃挾肝鬱所致,宜佐以調氣,上方加川楝子15克,延胡索25克,或加小茴香、橘核、鬱金各15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