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告訴我,關於元氣的格言,諺語,等等,謝了!!!
通天下一氣耳。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知北游》
通於一而萬事畢。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天地》 元氣名言
一氣之變,所適萬形。 ——戰國思想家 列子 《列子·天瑞注》
戰國·列子《列子·天瑞注》萬形:萬物。元氣運動變化而產生萬物。
元氣在保養,穀神在守護。 —— 《衛生訣》 《衛生訣》
達人識元氣,變愁為高歌。 ——唐代詩人 孟郊
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 ——北宋文學家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 元氣的名言
見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壽:長命。元氣z精神。這兩句大意是:人壽命的長短在於他的精神.而國運的長短在於社會風俗。人的壽命與其精神狀態有密切的關系,精力旺盛,意志堅強。就不會為困難嚇倒,不會為疾病屈服。國家的盛衰興亡與民風民俗的關系至為密切。若民風淳樸,國家自然崇尚節儉.則人民可以體養生息.發展生產。若民風浮靡。社會習尚追求享受.好逸惡勞.國家就危險了。可以此說明國家興亡與社會風俗關系甚為密切,強調教化的重要。
舌尖一頂上牙堂,較丹田一力混元氣。 ——評書表演藝術大師 單田芳
舌以候元氣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淺深。 ——清代醫者 俞根初 《重訂通俗傷寒論·傷寒脈舌》
養生之道,至暮夜而虛其腹,元氣所以運轉不窮。 ——清代官員 楊名時
人身之所重者,元氣也;國家之所重者,人才也。 ——清初理學名臣 湯斌
革命為迫不得已之事,但願一勞永逸,俾國民得以早修養生息,恢復元氣。 ——中華民國總統 黎元洪元氣名言
夫人壽之短長,元氣之所稟也。元氣有厚薄,不善育生者,雖稟氣厚,濫用而戕賊之,亦足以促壽。 ——清末民初的中醫葯學者,傳說活了257歲 李慶遠 《養生自述》
每一代的人都得有一種美妙的理想讓他們風靡。即使青年中最自私的一批也有一股洋溢的生命力,充沛的元氣,不願意毫無生氣;他們想法要把它消耗在一種行動上面,或者(更謹慎的)——消耗在一種理論上面。 ——法國思想家,文學家 羅曼·羅蘭
⑵ 中醫葯名言名句詩詞詩句
醫者仁心
胡秉言
醫者有仁心,
慈悲濟世人。
懸壺輕己利,
德品勝黃金。
中醫
胡秉言
望聞問切了玄機,
草菌蟲石祛惡疾。
砭灸針拔除百病,
理法方葯勝今醫。
⑶ 歷代名醫名言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漢·張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
2.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4.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5.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
二、養生保健
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
3.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
4.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5.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明·綺石《理虛元鑒·心腎論》)
6.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漢·張機《金匱要略》)
3.上工治未病。(《難經·七十七難》)
4.虛邪賊風,避其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5.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6.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
四、醫德醫風
1.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3.大醫精誠(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4.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5.未醫彼病,先醫我心。(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6.古人醫在心,心正葯自真。(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7.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於情。(清·喻昌《醫門法律·問病論》)
五、醫術學習
1.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漢·張機《傷寒雜病論序》)
2.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葯調之。(漢·張機《金匱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後工乃精,醫者舍方書何以為療病之本。(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症不在難,意會則明。(明·陳實功《外科正宗·癰疽治法論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難確是醫。(明·龔信《古今醫鑒·謦醫箴》)
6. 看方猶看律,用葯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清·劉一仁《醫學傳心錄·病因賦》)
7. 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清·吳塘《溫病條辨·自序》)
8. 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矣。(清·趙濂《醫門補要·自序》)
9. 醫之良,在工巧神聖;醫之功,在望聞問切;醫之學,在脈葯方症。(清·陳清淳《蜀中醫纂·習醫規格》)
10.《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論》)
11. 不通仲景之書,不足以言醫。(舒詔《傷寒集注》自序)
12. 醫不三世,不服其葯。(《禮記》)
13. 脾胃為病,最詳東垣(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
14. 不為良相,必為良醫。(邵登瀛《四時病機》紹諴序)
15. 醫之為書,非《素問》無以立論,非《本草》無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論》自序)
六、陰陽五行
1.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6.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7.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9. 孤陰不長,獨陽不成。(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集》)
10.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發揮》)
11.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2. 陰中有陰,陽中有陰。(《素問·金匱真言論》)
13.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
七、藏象學說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黃元御《素靈微蘊·原胃解》)
2.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脾胃》)
3. 脾胃為水谷之海。(明·龔信《古今醫鑒·泄瀉》)。
4.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喘促》)。
5.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6. 頭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腎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問·脈要精微論》)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8.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9.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0.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2. 脾胃者,倉廩之宮,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3.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4.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5.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6.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
18. 肝受血而能視。(《素問·五藏生成篇》)
19. 肝體陰而用陽。(清·唐宗海《血證論·滑氏補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靈樞·五味第五十六》)
21.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素問·五藏別論》)
22.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素問·五藏別論》)
23. 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素問·五藏別論》)
24. 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素問·五藏別論》)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問·五藏別論》)
26. 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素問·宜明五氣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問·五臟生成篇》)
28.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靈樞·脈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素問·六節臟象論》)
30. 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靈樞·口問》)
31. 肝氣通於目,肝的則目能辨五色矣。(《靈樞·脈度》)
32.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素問·六節臟象論》)
33. 脾喜燥惡濕,喜溫惡寒。(張山雷《臟腑葯式補正·脾部》)
34.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問·厥論》)
35. 肺為水之上源。(清·汪昂《醫方集解·清暑之劑》)
36. 肺為臟腑之華蓋。(清·陳念祖《醫學三字經·咳嗽》)
37.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素問·六節臟象論》)
38. 腎開竅於二陰。(《素問·金匱真言論》)
39.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問·六節臟象論》)
40.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素問·脈要精微論》)
41. 腦為髓之海。(《靈樞·海論》)
42.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靈樞·營衛生會》)
43. 胃乃六腑之本。(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病機賦》)
44.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於頭,以成七竅之用,故頭為精明之府。(明·張介賓《類經·疾病類》)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問·五臟別論》)
46. 胃之為腑,體陽而用陰。(清·吳瑭《溫病條辨·中焦篇》)
47. 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清·葉桂《外感溫熱篇》)
48. 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宋·楊士瀛《仁齋指方論·聲音方論》)
49. 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壽棠《醫原·聞聲須察陰陽·論》)
50.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太陰陽明論》)
八、精神氣血
1. 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
3. 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
4.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靈樞·大惑論》)
5.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靈樞·營衛生會》)
6. 發為血之餘,血虛則發落。(丁甘仁《丁甘仁醫案·衄血》)
7. 氣屬陽而無形,血屬陰而有形。(明·張介賓《類經·經絡類》)
8.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難經·二十二難》)
9.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靈樞·本臟》)
10.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素問·調經論》)
11.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素問·生氣通天論》)
12. 陽隨乎陰,血隨乎氣,故治血必先理氣,血脫必先益氣。(明·趙獻可《醫貫·血證論》)
九、病因學
1.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生氣通天論》)
3. 風者善行而數變。(《素問·風論》)
4. 暑必挾濕,二者皆傷氣分。(《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葉天士醫案》)
5.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
6.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素問·生氣通天論》)
7.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悲則氣消。(《素問·舉痛論》)
9. 驚則氣亂。(清·何夢瑤《醫碥·氣》)
10. 恐則氣下。(《素問·舉痛論》)
11. 怒則氣上。(《素問·舉痛論》)
12. 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
13.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4. 喜則氣緩。(《素問·舉痛論》)
15. 安谷則昌,絕谷則亡。(金·李杲《脾胃論·仲景引內經所說脾胃》)
16. 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素問·宣明五氣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湯頭歌訣·除痰之劑》)
十、病機學
1. 氣常有餘,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脈因證治·雜證》)
2. 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漢·張機《傷寒論》)
3.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6.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7.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9.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0. 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
11.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素問·痹論》)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13.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素問·至真要大論》)
14.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素問·至真要大論》)
15.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16.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素問·至真要大論》)
17. 諸逆沖上,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18.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19.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20.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素問·至真要大論》)
21.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22.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23.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24.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素問·至真要大論》)
25.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26.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素問·調經論》)
27.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8. 氣有餘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0. 寒則氣收。(《素問·舉痛論》)
31. 熱勝則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十一、經絡針灸
1. 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頭者,諸陽之會。(宋·陳言《三因極-病證方論·頭痛證論》)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鳳《針灸大全·四總穴歌》)
4. 治痿者,獨取陽明。(《素問·痿論》)
十二、四診方法
1.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有諸內者,形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3. 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元·滑壽《診家樞要·診脈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宋·崔袁彥《脈訣》)
5.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漢·張機《傷寒論·辨脈法》)
6. 脈貴有神。(清·顧松園《顧氏醫鏡·先哲格言》)
7. 脈有要訣,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診家大法。(清·程國彭《醫學心悟·脈法金針》)
8. 真寒之脈,必遲弱無神;真熱之脈,必滑實有力。(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寒熱篇》)
十三、辨證要點
1.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
3.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至真要大論》)
4.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素問·至真要大論》)
5. 諸氣膹郁,皆屬於肺。(《素問·至真要大論》)
6.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素問·至真要大論》)
7.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8.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素問·至真要大論》)
9.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
10. 有一份惡寒,即有一份表證。(清·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表裡寒熱》)
11.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漢·張機《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12.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漢·張機《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13.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嘔,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漢·張機《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14.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漢·張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15. 陽明病,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漢·張機《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16.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漢·張機《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17. 脾病身痛體重。(《素問·標本病傳論》)
十四、治則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6. 中滿者,瀉之於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7.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0. 其實者,散而瀉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1. 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素問·瘧論》)
12.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3. 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5. 燥者潤之,急者緩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6. 堅者耎之,脆者堅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7. 衰者補之,強者瀉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8. 踈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素問·至真要大論》)
25. 微者逆之,甚者從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26. 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27. 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滯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28. 急者緩之,散者收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29. 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30. 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問·至真要大論》)
31.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漢·張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3.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
34. 盛者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靈樞·經脈》)
35.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素問·至真要大論》)
36.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明·張介賓《類經·標本類》)
37. 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38.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論》)
39.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清·吳瑭《溫病條辨·治病法論》)
40. 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清·吳瑭《溫病條辨·治病法論》)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吳瑭《溫病條辨·治病法論》)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證論·吐血》)
43. 發表不遠熱,攻里不遠寒。(《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44.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素問·生氣通天論》)
45.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6. 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47. 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明·龔遷賢《壽世保元·醫說》)
十五、葯物方劑
1.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素問·至真要大論》)
2. 補湯宜用熟,瀉葯不嫌生。(明·傅仁宇《審視瑤函·用葯生熟各宜論》)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素問·宣明五氣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春溫夏熱病大法》)
5. 附子無姜不熱。(清·黃宮綉《本草求真·乾薑》)
6. 石膏非大劑則無效。(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傷寒兼有伏熱證》)
7. 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丹參》)
十六、臨床疾病
1.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咳論》)
2. 治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金·張元素《活法機要·咳嗽證》)
3. 喘病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喘》)
4. 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明·虞摶《醫學正傳·哮喘》)
5. 無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頭眩》)
6. 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明·張介賓《景岳全書·眩暈》)
7. 諸有水腫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漢·張機《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
8. 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漢·張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
9.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
10.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
11. 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清·江涵暾《筆花醫鏡·盜汗自汗》)
12. 胃不和則卧不安。(《素問·逆調論》)
13. 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清·吳謙等《醫宗金鑒·烏梅丸集注》)
⑷ 《治家格言》的全文
朱子治家格言
朱熹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
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
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祖宗
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朴,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
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
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
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
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乖僻自是,悔誤必
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
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
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
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余,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
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⑸ 中醫理論格言 解釋
1 。話多了有失,慾望多了容易傷生
2.《黃帝內經》有句名言:「上工不治已病內治未病,不治已亂治容未亂。」意思就是,醫術高超的醫生不是等到疾病發生了才去治療,而是採取預防措施,防患於未然
3.身體的小毛病如果不及時加以調理,就會散布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在個人思想上是這樣,在國家的管理上也是,必須及時發現和解決小錯誤,以免造成大危害.
「睡側而屈,覺正而伸」,是講睡眠姿勢。良好的睡姿應雙腿彎曲而卧,並以右側卧為好。這樣既能使全身肌肉得到最大限度的鬆弛,也不致壓迫心臟,還可以幫助胃中食物向十二指腸輸送。這種睡姿避免了對肺、心部的壓迫,又可以消除疲勞,並有助於消化。
「早晚以時」,是講要有規律性作息制度。人體內有一架精密的「生物鍾」,在規定著人類生命活動的過程,日落而息,黎明即起,在生活起居上要適應生物鍾節律,這樣,才能有利於健康長壽,更好地實現生理性正常睡眠。
「先睡心,後睡眼」,是講睡眠前要排除頭腦中的一切雜念。如果頭腦里考慮很多問題,想這想那,使大腦皮層處於緊張狀態,就會難以入眠。心胸要開闊,排除一切雜念,才能睡得快,睡得安穩。
⑹ 古代名醫名言名句大全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大醫精誠。--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古人醫在心,心正葯自真。--明夢龍《警世通言》
人的健全,不但靠飲食,尤靠運動。--蔡元培《運動的需要》
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
久立傷骨,久坐傷血,久視傷神,久行傷筋,久卧傷氣。--朱丹溪《格致余論》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於在與自己的生命開玩笑。--陶行知
人類所能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叔本華
健康的開始在於知道自己的疾病,在於願意服醫生開給他的處方。--塞萬提斯
長壽之道在於我有快樂的性格。--阿巴斯•哈薩
疾病是逸樂所應得的利息。--培根
酩酊是暫時性的自殺。--羅素
生命在於運動。--盧梭
身體是你終身必須攜帶的行李。行李超重越多,旅程越短。--A.H.G
疾病有成千上萬種,但健康只有一種。--白爾尼
有這么三位醫生:第一位叫節食,第二位叫安靜,第三位叫愉快。--毫厄爾
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愛默生
預防勝於治療。--狄更斯
健康是這樣一個東西,它使你感到現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光。--亞當斯
⑺ 中醫養生為什麼要強調動靜結合
中醫養生方面講究的原則是動靜結合,那麼對於動靜養生我們有什麼樣的理解呢,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生命在於靜止呢?其實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
運動和靜養是中國傳統養生防病的重要原則。「生命在於運動」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說明運動能鍛煉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可以增強體質,防止早衰。但並不表明運動越多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於靜止」,認為軀體和思想的高度靜止,是養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說明了以靜養生的思想更符合人體生命的內在規律。
1.靜以養神
從體力來說,體力強的人可以適當多動,體力較差的人可以少動,皆不得疲勞過度。從病情來說,病情較重,體質較弱的,可以靜功為主,配合動功,隨著體質的增強,可逐步增加動功。從時間上來看,早晨先靜後動,以便有益於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動後靜,有利於入睡。總之,心神欲靜,形體欲動,只有把形與神、動和靜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有益於強身防病。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清靜為天下正。」《黃帝內經》更明確地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說,養生的關鍵是要把動靜養生有機結合起來。
⑻ 關於衛生的名言警句
1.大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2、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
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3、莫找借口失敗,只找理由成功。(不為失敗找理由,要為成功找方法)
4、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共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下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
5、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6、當你感到悲哀痛苦時,最好是去學些什麼東西。學習會使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7、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時間最不費力。
8、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9、一個有信念者所開發出的力量,大於99個只有興趣者。
10、每一發奮努力的背後,必有加倍的賞賜。
11、人生偉業的建立
,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2、任何的限制,都是從自己的內心開始的。
13、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
14、慾望以提升熱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15、一個能從別人的觀念來看事情,能了解別人心靈活動的人永遠不必為自己的前途擔心。
16、一個人最大的破產是絕望,最大的資產是希望。
17、不要等待機會,而要創造機會。
18、如果寒暄只是打個招呼就了事的話,那與猴子的呼叫聲有什麼不同呢?
事實上,正確的寒暄必須在短短一句話中明顯地表露出你對他的關懷。
19、昨晚多幾分鍾的准備,今天少幾小時的麻煩。
20、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重要。
21、人格的完善是本,財富的確立是末。
22、沒有一種不通過蔑視、忍受和奮斗就可以征服的命運。
23、行動是治癒恐懼的良葯,而猶豫、拖延將不斷滋養恐懼。
24、沒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斷培養的信心。
25、只有一條路不能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只有一條路不能拒絕——那就是成長的路。
26、人性最可憐的就是:我們總是夢想著天邊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園,而不去欣賞今天就開在我們窗口的玫瑰。
27、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
驗。
28、失敗是什麼?沒有什麼,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麼?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29、讓我們將事前的憂慮,換為事前的思考和計劃吧!
30、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31、任何業績的質變都來自於量變的積累。
32、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
我也是從網上找的
⑼ 中醫養生講究動靜結合,動靜結合要怎麼才能做到
一方面,道家強調運動中靜態工作與動態工作的緊密結合。在進行動態工作時,必須掌握「靜態運動」的概念,在進行靜態工作時要實現「靜態運動」的概念。
靜態工作的靜止不是絕對靜止。雖然沒有身體運動,但是氣血在大腦高度靜止的狀態下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它所有微妙的變化都超出了動態工作的經驗。 沒有身體運動,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 越是進入寧靜,身體的感知和反射就越敏銳,這是氣功狀態的一個更高層次。 在氣功的這種狀態下,我們對主客觀世界的理解和人類各種功能的發展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