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脾胃濕熱的中醫治療

脾胃濕熱的中醫治療

發布時間:2021-02-09 21:29:52

『壹』 脾胃濕熱的治療方法

喝夏桑菊茶(夏枯草、桑葉、菊花)

『貳』 脾胃濕熱的體質如何調理

脾胃濕熱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症、膽囊息肉等。在肝癌手術、食管或胃或腸癌手術後,其各自發展的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而慢性胃炎佔了首位。
引起脾胃濕熱證的主要原因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病變反復活動與發展的結果。其次,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縱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膩,嗜食辛辣,吸煙嗜酒等導致脾胃受傷,聚濕生熱。由此可見,要預防脾胃濕熱的發生,首先要積極治療上述基礎疾病。同時,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飲食有節,勿吸煙,勿飲酒等,調理方面中葯可以試試德甫常緭保茶,溫和養胃。
一、脾胃生理特點在於升與降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點主要集中於升與降。脾主運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而主降濁。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不健運,則清氣不升;胃不和降,則濁氣不降,反升為逆。脾為陰臟,胃為陽腑,互為表裡,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著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關乎整個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之升降,所以為人體升降之樞紐。脾胃之升降,又互為因果,胃失和降,則脾氣不升;脾升失常,則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說:「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而灌輸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於大小腸從便溺而消」。脾清陽上升,胃濁陰下降,則氣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運不升則生化無端,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成疾。
二、脾胃病證突出表現為濕與滯
脾胃病證雖多,然濕留氣滯是病機中共同之處。脾胃為倉廩之官,水谷之海,無物不受,邪氣易襲而盤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氣機壅塞,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阻、食積、痰結、氣滯、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雜,氣道閉塞,郁於中焦,此乃屬實滯。若脾胃虧虛,運化失司,升降失調,清濁相干,濕、滯又可從中而生,所謂因虛致實,虛中挾滯。正如《素問·調經論》所雲:「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於濕、滯為病機之要,故在治療脾胃病時,或溫,或清,或補,或瀉,總以行其滯,利其濕,復其升降為其總旨。
三、脾胃病重在調理,兼以宣通肺氣
脾胃病變多濕多滯,其中脾病多濕,易被濕困;胃病多熱,易為熱壅,總為氣機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變不宜大補大泄,而貴在調理,探本求源,明氣機失調之因,審因論治,復脾胃升降之常,使濕滯消,升降和,諸症可除。
在調理脾胃時,還應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雲:「脾主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主宣發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葯應於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濕阻得運,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濕熱:脾胃濕熱見症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乾不欲飲,飢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對此症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濕,利濕不助熱的原則,應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濕祛熱清,脾胃安和。濕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黃疸之症,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叄』 中醫怎樣治療脾胃濕熱證

[治法]清熱利來濕,運源脾和胃。清熱利濕選用苦寒清熱葯與清利小便等葯配伍,達到濕去熱清的目的,常用於濕熱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膽、腸道、膀胱等處的外感發熱病。

[常方]王氏連朴飲。

[方義]本方以黃連、山梔苦寒清化濕熱;半夏、厚朴燥濕除滿;石菖蒲、蘆根、淡豆豉和中清熱除濕。可加滑石、鮮荷葉清利滲濕。

[處方]厚朴10克,川連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5克,香豉炒、焦梔各15克,蘆根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加減]若熱甚者,加黃柏、黃芩清熱燥濕。濕重者,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黃疸者加茵陳除濕退黃。另外,還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濕熱、芳香化濁。

『肆』 怎樣通過中醫治療脾胃濕熱症

【中醫治抄法】

[治法]清熱利濕,運脾和胃。清熱利濕選用苦寒清熱葯與清利小便等葯配伍,達到濕去熱清的目的,常用於濕熱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膽、腸道、膀胱等處的外感發熱病。

[常方]王氏連朴飲。

[方義]本方以黃連、山梔苦寒清化濕熱;半夏、厚朴燥濕除滿;石菖蒲、蘆根、淡豆豉和中清熱除濕。可加滑石、鮮荷葉清利滲濕。

[處方]厚朴10克,川連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5克,香豉炒、焦梔各15克,蘆根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加減]若熱甚者,加黃柏、黃芩清熱燥濕。濕重者,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黃疸者加茵陳除濕退黃。另外,還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濕熱、芳香化濁。

『伍』 脾胃濕熱證有哪些中醫治法

[治法來]清熱源利濕,運脾和胃。清熱利濕選用苦寒清熱葯與清利小便等葯配伍,達到濕去熱清的目的,常用於濕熱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膽、腸道、膀胱等處的外感發熱病。

[常方]王氏連朴飲。

[方義]本方以黃連、山梔苦寒清化濕熱;半夏、厚朴燥濕除滿;石菖蒲、蘆根、淡豆豉和中清熱除濕。可加滑石、鮮荷葉清利滲濕。

[處方]厚朴10克,川連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5克,香豉炒、焦梔各15克,蘆根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加減]若熱甚者,加黃柏、黃芩清熱燥濕。濕重者,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黃疸者加茵陳除濕退黃。另外,還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濕熱、芳香化濁。

『陸』 求老中醫給個方子,脾胃濕熱.

你好,年輕的中醫師對你的病證診斷為脾胃濕熱證,所以他會根據診斷處內方用葯的,所以不要求容老中醫給開方子。對於脾胃濕熱證,有偏於濕的,有偏於熱的,有夾脾虛的,有兼痰飲的,等等不同,處方用葯也是不同的。網路上的處方沒有中醫的四診資料,也只是一個參考。建議還是配合醫生治療,若治療效差,可以換個中醫師。
服中葯期間請不要喝保健品,這樣有時候會產生沖突。

『柒』 治療脾胃濕熱的中成葯有那些

熱屬陽,濕屬陰,清熱用涼葯,涼則助濕,治濕用溫葯,溫則助熱,加回之治濕葯多香答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虛弱是生濕之源,往往先有濕而後化熱,臨床亦不多見濕重於熱,即是濕熱並重,治療也多以化濕理氣為主,因濕邪最易阻滯氣機,理氣有助祛濕,祛濕最常見藿香、佩蘭、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滲平和之品,待濕去熱孤再適當加入清熱葯。
推薦中成葯:五苓散

『捌』 脾胃濕熱的辨證施治

治療原則採用清熱化濕,理氣和中。主方清中湯。方中黃連、梔內子清熱化濕,半夏容、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濕,陳皮、甘草理氣和胃。熱盛便秘者,加銀花、蒲公英、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加厚朴、大腹皮。
若濕熱並重,腹痛痞滿,嘔吐不納,舌白或黃,渴不引飲,大便泄瀉,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黃滑者,治療原則清熱與燥濕並行,宜辛開清解法,可用王氏連朴飲。方葯:厚朴、川連(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梔、蘆根,方中黃連、梔子苦寒,清熱瀉火燥濕。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葯相配,苦溫與辛溫並用,辛苦開泄,燥濕化濁。半夏又有和胃止嘔之功。豆豉宣郁透熱。蘆根清熱生津。諸葯配伍,為燥濕清熱之良方、
若脾胃濕熱證、濕偏重證,擬清利濕熱,宣暢氣機,用三仁湯: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朴、生薏仁、半夏。若寒熱互結,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慢性脾胃病的臨床表現多為本虛標實,濕熱是標實的表現之一。「急則治標」,當濕熱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就要以清化濕熱為主,健脾助運為輔。

『玖』 脾胃濕熱吃什麼中葯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薑、大棗。原「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又治驚悸」。其葯性的溫涼全在組成葯味量的大小。該方組方簡,性質平和,通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裡證均可應用,臨床應用遠遠超出了原記載的證治范圍。老師常用其方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方中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陳皮理氣和胃,氣行則濕化,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調和諸葯,益氣和中,生薑、大棗健脾和胃,使土健以勝濕,枳實下氣導滯消積,祛痞助濕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熱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濕清熱,理氣導滯之功效。雖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滯,化濕而不助熱。清熱而不助濕,治療脾胃熱證頗為對症。
由於濕熱證的纏綿難愈,臨證需審證求因,辨別濕與熱孰輕孰重,靈活加減。脾胃濕熱證多見脘腹脹滿,痞悶不舒,惡心納呆,口乾不思飲或飲而不多,口中粘膩,大便粘滯不爽或秘結,舌質淡紅或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或緩。濕重於熱加蒼術、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濕熱並重去生薑、大棗,加黃芩或黃連、茵陳;熱重於濕較少見,亦不能過用寒涼,在濕熱並重方中加蘆根以清熱生津利小便,加萊菔子、焦檳榔,使熱從大便而去。傷食加焦三仙、萊菔子;肝鬱氣滯加柴胡、蘇梗、厚朴;脾虛明顯加蒼術、白術。外感引發的脾胃濕熱,在辨證施治方中合入溫膽腸,表裡同治。脾胃濕熱證患者,胃鏡檢查往往發現胃中瀦留液較多,粘性較大,此時重用蒼術,以芳香疏化水濕,醒脾助運。
溫膽湯需要注意的是,熱屬陽,濕屬陰,清熱用涼葯,涼則助濕,治濕用溫葯,溫則助熱,加之治濕葯多香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虛弱是生濕之源,往往先有濕而後化熱,臨床亦不多見濕重於熱,即是濕熱並重,治療也多以化濕理氣為主,因濕邪最易阻滯氣機,理氣有助祛濕,祛濕最常見藿香、佩蘭、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滲平和之品,待濕去熱孤再適當加入清熱葯。

『拾』 治療脾胃濕熱的中成葯

這個可以使用一些清熱利濕的中葯比較常用的有黃連黃芩,加上一些行氣利濕的葯物比如說茯苓白術,車前子薏米之類的都是可以的,建議你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吧

閱讀全文

與脾胃濕熱的中醫治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