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失眠治療法的中醫治療
失眠是臨床多發病,是指不充分的睡眠或不完全的睡眠,屬於中醫學「不寐」 范疇。中醫治療失眠有獨特優勢,本文從診斷標准、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其它方法治療等幾方面對國內臨床對失眠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社會各種壓力的增加,發病率越來越高。其臨床表現不一,包括難以入眠,睡後易醒,醒後難以再入睡,早醒,睡眠不深,甚至有時徹夜不眠。屬中醫學「不寐」范疇。現代醫學對本病治療多以鎮靜安眠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中醫葯治療有獨特優勢,療效較好。 周仲瑛認為:郁、瘀、痰、火是引起失眠的主要病理因素,從病位分析,五臟皆於失眠有關,但其主要病位在心、肝。麻應富從臟腑、陰陽、痰瘀、情志四個方面論治失眠,臟腑論治細分為心、肝、脾胃、腎四個方面[3]。周平安認為:睡眠雖然由心神所主,但與中焦諸臟腑密切相關,尤其與膽腑關系密切。王新陸認為失眠的病機關鍵在於陰陽失調,腦神逆亂。
辨證分型:張懷亮根據其臨床經驗,將失眠概括為兩大證型:
①實證:肝陽熾盛、心神被擾型,治以清肝泄熱、鎮心安神,方以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葯用:柴胡12g,梔子10g,龍膽草12g,黃連10g,黃芩9g,當歸9g,生地黃9g,半夏9g,白芍9g,生龍骨 30g,生牡蠣30g,磁石30g,合歡花15g,夜交藤20g,甘草6g。
②虛證:肝腎陰虛、心神失養型,治以滋補肝腎、養心安神 ,方以黃連阿膠湯加味治療。葯用:黃連9g,黃芩12g,阿膠12g (烊化) ,白芍10g,酸棗仁20g,五味子9g,生大黃6g,清半夏12g,合歡花20g,夜交藤 2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
李海聰將失眠分為四個證型:
①瘀血內阻、心神被擾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氣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葯用:柴胡20 g,枳實15 g,赤芍20 g,白芍20 g,生甘草20 g, 桃仁10 g,紅花10 g,當歸15 g,川芎18 g,生地黃15 g,熟地黃15 g,川牛膝10 g ,桔梗15 g,石決明30 g,酸棗仁30 g,珍珠母15 g,香附12 g,合歡花10 g,浮小麥30 g,大棗5 枚,遠志15 g,梔子10 g,琥珀粉3 g。
②氣血虧虛、心神失養型,治以補益氣血、養心安神,方用歸脾湯加味,葯用:黨參15 g, 炒白術15 g,生黃芪20 g,當歸15 g,茯苓30 g,生甘草10 g,遠志10 g, 酸棗仁15 g,木香10 g,龍眼肉15 g,大棗 10枚,浮小麥30 g,香附12 g,合歡花10 g。
③腎陽不足、心神不安型,治以補腎溫陽、潛陽安神,方用腎氣丸加減,葯用:炙附片 6 g,肉桂 4 g,熟地黃15 g,澤瀉15 g,茯苓 30 g,山茱萸15 g,懷山葯15 g,牡丹皮10 g,川牛膝10 g,桔梗15 g,磁石20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珍珠母15 g,香附15 g,合歡花12 g,酸棗仁40 g,遠志15 g,石菖蒲15 g,紫石英15 g,丹參30 g 。
④陰虛火旺、心神不寧型,治以滋陰降火、益氣養血,方用當歸六黃湯加味,葯用:當歸15 g,生地20g 熟地黃20,生黃芪15,黃柏10,黃連10 g,黃芩10 g,山茱萸15 g,知母15 g,龜甲20 g,鱉甲20 g,石決明30 g,磁石20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香附12 g,合歡花10 g,酸棗仁40 g,阿膠10 g(烊化),百合15 g,茯苓30 g。
顧寧將失眠分為六個證型:
①氣陰兩虛型,治以益氣益氣養陰安神 ,方用生脈散合酸棗仁湯加減,葯用:太子參12g、麥冬 15g、五味子10g、酸棗仁10g、知母10g、川芎10g、茯苓12g、 夜交藤 30g等。虛煩者加用百合 20g ,紫貝齒 15g ;面部烘熱者加用功勞葉 12g、 白薇 12g ;盜汗、自汗者加用浮小麥 10g ,癟桃干10g ,糯稻根10g ;日久出現舌質紫黯血瘀之象者,加用景天三七 15g。
②瘀血內阻型,治以活血化瘀安神,方用桃紅四物湯為主加味,葯用:桃仁10g ,紅花10g ,生地12g ,赤芍12g ,當歸10g ,川芎15g ,夜交藤30g ,合歡皮 20g ,景天三七15g ,酸棗仁10g ,柏子仁10g等。胸悶者加用炒枳殼 10g ,鬱金 10g ;胸痛甚者加用紫丹參15g 。
③脾虛濕阻型,治以健脾利水安神,方選五苓散為主加味,葯用:炒白術10g ,澤瀉12g ,豬苓12g ,茯苓12g ,陳皮10g ,法半夏10g ,夜交藤30g ,茯神 10g等。腹脹者加用大腹皮 12g ;納呆者加用炒山楂 10g ,神曲 12g ,麥芽 12g ;若水飲化熱者加用丹皮 15g。
④飲食積滯型,治以和胃潤下安神,方用麻子仁丸為主加減,葯用:麻子仁10g ,炒枳實10g ,陳皮10g ,法半夏10g ,酸棗仁 10g ,炙遠志 12g ,柏子仁 10g 等。伴口乾者加用太子參12g、大麥冬12g ;脘痞甚者加用枳實15g、萊菔子15g ;飲食積滯者加用炒山楂10g ,神曲12g ,麥芽12g 。
⑤肝陽上亢型,治以平肝潛陽安神,方用天麻鉤藤飲為主加減,葯用:天麻 10g、鉤藤12g、桑葉10g、滁菊花10g、炙遠志15g、酸棗仁10g、夜交藤30g、合歡皮 20g 等。眩暈、頭痛甚者,加用珍珠母15g、羅布麻葉12g、牡蠣 15g ;伴有耳鳴者加用枸杞15g ;陽亢化熱出現口乾口苦者 ,加用苦丁茶 12g ;心煩、胸悶者,加用炒黃連3g ,鬱金10g ;腰膝酸軟者,加用炒杜仲15g ,制首烏15g。
⑥心火上炎型,治以清心祛火安神法,方以蓮連湯為主加減:蓮子心 6g ,炒黃連 3g ,五味子 10g,熟棗仁 10g ,夜交藤 30g ,合歡皮 20g ,百合 20g ,紫貝齒 15g。
3.基本方加減治療:李剛等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味(柴胡12g,制半夏9g,黃芩9g,生曬參9g,乾薑3g,大棗4枚,生龍骨30g(先煎) ,煅牡蠣 30g (先煎) ,生鐵落 20g,茯苓15g,桂枝15g,大黃5g)。心火熾盛者加梔子 12g,竹葉 15g,夏枯草 12g;肝鬱化火者加龍膽草 6g,黃連 6g,香附6g;痰熱內擾者加竹茹12g,陳皮12g,知母 12g;陰虛火旺者加生地15g,白芍15g;牡丹皮15g;心脾兩虛者加白術15g,黃芪15g,炙甘草 9g;心膽氣虛型酸棗仁30g,遠志12g,太子參 15g。治療30例6型失眠,痊癒 (36% ) ,顯效(46% ) 。
姚黎用安神定志湯(太子參 15 g, 酸棗仁 30 g,五味子 15 g ,當歸 10 g ,川芎 6 g, 生地黃15 g, 建曲10 g, 茯苓15 g ,生龍齒 15~ 30 g, 珍珠母 15~ 30 g)治療100例失眠,有效率(96%)倪志堅等用酸棗仁湯加減(酸棗仁 20g, 知母 15g, 茯神15g , 雲黃連10g ,龍骨 20g ,牡蠣 20g ,當歸 15g ,生地黃 15g ,白芍葯 15g, 甘草 10g)治療82例失眠,有效率(98%)
自擬方加減 :施金鳳以安神湯(黃芪25g,酸棗仁 20g,當歸 15g,雲茯苓 12g,枸杞 20g,山萸肉12g,五味子 12g,柏子仁 15g,甘草 6g)。心脾兩虛,加黨參 15g,夜交藤 20g,白術12g。心腎不交,加黃柏 15g,知母 12g,磁石 20g 。痰熱內擾,加遠志 15g,竹茹 12g,法半夏15g 。肝火擾心,加黃芩20g,山梔12g,合歡皮15g。治療失眠96例,平均有效率為(88.5%)。
辛榮柏等以養血安神湯加減(柴胡、白術、姜半夏、茯苓、當歸、鬱金、生梔子、黃芩、黃連、黨參、丹參、炒酸棗仁、遠志、夜交藤、鉤藤、生龍骨、桂枝、夏枯草、五味子),治療失眠46例,有效率(95.6%)。
2. 失眠是可以中葯治療好的
失眠者的食療方法之一
酸棗仁粥能治失眠症,味美,方便,無任何副作用。方法:將炒酸棗仁30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去渣,粳米1-2兩洗凈後放入葯液中煮粥,加少量食鹽調味即可服用。酸棗仁含有較多的脂肪酸和蛋白質,並含有甾醇,三皂萜化合物,維生素C,還含有白樺脂肪、白樺脂酸、酸棗甙等,有鎮痛,降低血壓和調壓和調節神經等作用,一般7-10天為一療程,須服用3-5療程。
失眠者的食療方法之二
龍眼冰糖茶
龍眼肉25克,冰糖10克。把龍眼肉洗凈,同冰糖放入茶杯中,沸水,加蓋悶一會兒,即可飲用。每日1劑,隨沖隨飲,隨飲隨添開水,最後吃龍眼肉。此茶有補益心脾、安神益智之功用。可治思慮過度、精神不振、失眠多夢、心悸健忘。
葯物:一,柏子養心丹。如果失眠伴有易於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氣短倦怠,小便清長,舌淡。中葯可用柏子養心丹治療。
二,硃砂安神丸。如果失眠,伴有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手足心熱,口乾津少者。中葯可選用硃砂安神丸治療。
三,人參歸脾丸。如果失眠伴有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少。中葯可用人參歸脾丸治療。
四,龍膽瀉肝丸。如果失眠伴有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者。中葯可用龍膽瀉肝丸治療。
五,偏方湯葯1:黨參15g
龍齒20g
茯苓10g
石菖蒲10g
酸棗仁10g
柏子仁10g
知母1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3. 23、中醫葯治療失眠有什麼優勢
失眠,祖國醫學古代文獻謂之「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中醫衛氣運行學說從宏觀上揭示了人體睡眠與醒寤的客觀規律,《靈樞·營衛生會篇》雲:「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由此可見,失眠的根本原因是人體陰陽之氣的運行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的運行不能同步所致,而人體陰陽之氣的正常運行,有賴於機體諸臟腑功能的正常和協調。中醫理論認為「心藏神,主血脈」,因此,中醫認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並涉及肝、脾(胃)、腎三臟,機體諸臟腑功能的運行正常且協調,人體陰陽之氣的運行也正常,則人的睡眠正常,反之,就會出現睡眠障礙—失眠。 中醫葯治療失眠病症注重辯證論治,臨床辯證從虛實證型來分,常見的實證證型有心火亢盛、肝鬱化火、痰熱內擾、胃氣不和等,常見的虛證證型有陰虛火旺、心脾兩虛、心膽氣虛等。由臨床證型引申出來的治療原則有很多,如寧心安神、清熱瀉火、滋陰降火、清化痰熱、和胃安神、養血安神、安神定志等。我國歷代醫家應用中醫葯治療失眠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根據各自的學識和臨床經驗,分別主張從營衛論治,從心論治,從脾胃論治,從肝論治,從瘀論治,從痰論治,從火論治,綜合論治等法則,在學術上各有建樹。 筆者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稟承先父 施聞雞老中醫庭訓,先父生前治療失眠病症主張「調其所逆,除其所害」,意思是:治療失眠,首先要找出引起失眠的原因,如果失眠是由臟腑功能紊亂引起的,就應先把其紊亂的臟腑功能調整好,則失眠現象自然就會消失;如果失眠是由外邪侵入機體誘發的,則就應先分清外邪的性質並將其清除,這樣睡眠才會趨於安穩。先父生前遣方用葯多單刀直入,直擊病所,屢起頑痾,愈人無算。筆者在繼承先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失眠專科臨床實踐,和當今失眠患者的臨床症侯特點,在辯證的基礎上,常對失眠病症分以下八個臨床症型,然後針對不同的失眠症型,運用中醫葯治療,一般均能獲得較好療效。 1、營氣不足型 臨床症狀可見: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夢擾紛紜,白天精神不振,頭暈目糊,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乏力等症。治療原則:益精養血安神。 2、肝鬱氣滯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晚卧床,思慮萬千,轉側難眠,日間精神抑鬱 ,善太息,胸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腹脹,噯氣頻作等症。治療原則:疏肝解郁安神。 3、營血蘊熱型 臨床症狀可見:卧床難眠,或早醒,醒後再迷迷糊糊至天亮,兼見咽干少津,五心煩熱,面頰痤瘡 ,盜汗,或伴有手足震顫,肌肉跳動,口角抖動等症。治療原則:清營涼血寧神。 4、脾胃失和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間睡不安穩,時睡時醒,多夢,兼見口膩口淡,不思飲食或納食無味,胃脘不適,大便不成形或有欲介不盡感等症。治療原則:和胃健脾安神。 5、心肝火旺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間失眠,卧床久久不能入眠,或間斷多醒,多夢紛紜,甚者徹夜不眠,兼見頭脹,目赤,口乾苦,心煩易急躁,大便干結,小便紅赤等症。治療原則:清熱瀉火安神。 6、膽怯心虛型 臨床症狀可見:睡眠不安,常伴有驚惕惡夢,白天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善驚易恐,膽怯如有人捕等症。治療原則:鎮驚定志寧神。 7、瘀阻腦絡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眠時少,早醒,醒後難再入睡,常伴有頭昏,耳鳴,腦響,手足麻木,健忘,尤其對數字和近期事件記不住,白天昏昏欲睡等症。治療原則:健腦通絡助眠。 8、肝亢腎虛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眠不酣,間斷多醒,或早醒,有夢,醒後難再復述,常伴有頭脹,頭痛,頸項板牽不適,口乾苦,眩暈,耳鳴,面頰色斑,兩顴升火,腰酸膝軟,夜間尿次頻繁,或四肢不溫,背脊時寒等症。治療原則:滋腎平肝安神。 由於失眠患者的症狀復雜多樣,所以醫師在臨床實踐中,對於上述症型和治療法則的具體運用,尚需根據臨床辨證綜合考慮,靈活掌握,如此方能不囿泥爽效於條文。( 施明 著名中醫失眠專家 主任醫師)
4. 用中醫葯怎樣治療失眠
〈1〉心脾兩虛:思慮重重,經年不寐或多夢易醒,面色無華,神疲乏力,懶言,心悸健忘,納差,或有便溏,舌淡苔薄,脈細而弱。
治法: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方葯:黨參15克、黃芪15克、當歸12克、龍眼肉12克、白術12克、陳皮6克、木香6克、茯神12克、棗仁12克、遠志6克、炙甘草6克、夜交藤30克、合歡花9克、牡蠣30克(先煎)。
〈2〉心腎不交:心煩不寐,難以入睡,甚至徹夜不眠,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煩熱盜汗,口乾,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尖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方葯:黃連6~9克、肉桂3~6克(後下)、黃芩6克、白芍12克、阿膠9克(烊化)、牡蠣30克(先煎)、龜板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
〈3〉肝鬱化火: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善太息,入睡困難,多夢易醒,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不思飲食,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安神。
方葯:龍膽草12克、黃芩9克、山梔9克、柴胡12克、木通6克、澤瀉12克、車前子9克、當歸9克、生地12克、茯神12克、鬱金9克、生大黃6克(後下)、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
〈4〉心虛膽怯:心悸膽怯,難以入睡,易驚,恐懼,頭暈目眩,或嘔苦汁,舌質淡胖,脈弦細。
治法:溫膽益氣寧神。
方葯:人參9克、炒棗仁15克、遠志6克、熟地12克、半夏15克、茯神12克、竹茹9克、陳皮6克、枳實9克、石菖蒲9克。
5. 中醫葯治療失眠
我不知道,你可以去東方醫葯網看看。
6. 失眠可以通過中醫中葯進行治療嗎
你好,在失眠症的治療和預防中,中醫所發揮的功效很大,中醫的方式和方法與西醫相比版更為溫和,且不會對個體權產生傷害,飽受患者青睞。初步發現失眠症症狀的患者可以進行中醫的調理,適當的服用一些舒緩的中葯對改善睡眠有極大幫助,也可以採取中葯包置於床鋪的方法來提升睡眠質量。
7. 中醫中葯調理失眠嗎
可以啊!終於的話要長期治療的西醫的話是。見效快,可是治療的話治標不治本中醫的話什慢慢調理,然後讓你慢慢適應就不會失眠了,所以建議中醫中醫吧!
8. 中醫治療失眠的方法
中醫治療失眠還是比較有效的,失眠是一種身體的表現,是你身體內部出現不平衡才會出現的症狀,由於一些原因引起的,比如說有心氣虛啊,膽氣虛啊,痰火啊,肝火啊,心腎不交啊,等等,要看你具體是什麼症狀。
9. 頑固性失眠的中醫葯治療繼續教育
失眠用中醫葯治療要長期可能有效果,不過還是要自己調節好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