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中醫養生三寶

中醫養生三寶

發布時間:2021-02-11 08:31:56

⑴ 人體三寶 是什麼

精、氣、神本是古代哲學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萬物的原始物質,含有元素的意思。中醫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在古代講究養生的人,都把「精、氣、神」稱為人身的三寶,如人們常說的:「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所以保養精、氣、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則,尤其是當精、氣、神逐漸衰退變化,人已步人老年的時候就更應該珍惜此「三寶」,古人對這點非常重視。苟子認為:「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這里說明兩個意思:一個是說要注意精、氣、神的物質補充:二是強調不可濫耗「三寶」。

什麼是精?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從廣義上說,精包括精、血、津液,一般所說的精是指人體的真陰(又稱元陰),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而且能夠抵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影響而免於發生疾病。因此陰精充盛不僅生長發育正常,而且抗病能力也強。精的來源,有先、後天之分先天之精是秉受於父母的,它在整個生命活動中作為「生命之根」而起作用,但先天之精需要不斷地有物質補充才能保證人的精不虧,才能發揮其功能,這種物質即是後天之精。後天之精是來自飲食的營養物質,亦稱水谷精微.有了營養物質的不斷補充,才能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古人雲:「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說.人脾胃功能的強健,是保養精氣的關鍵,即《黃帝內經》所強調的「得谷者昌,失谷亡」;古人雲「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賴飲食以自氣血」。故注意全面均衡營養的飲食,才是保證後天養先天的重要手段。《干金方》就說過:「飲食當令節儉,若貪昧傷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享短氣」,這樣反不利於健康。怎樣才算「飲食有方」呢?歸納前人經驗,不外乎定時、定量.不偏、不嗜而已。只有在飲食得宜的基礎上,才能考慮葯物滋補的問題。服用補益葯物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施補」,不然也可能會適得其反。總之,合理的食補和葯補對於身體的保養是很重要的。

什麼是氣?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有兩個含義,既是運行於體內微小難見的物質,又是人體各臟腑器官活動的能力。因此中醫所說的氣,既是物質,又是功能。人體的呼吸吐納,水谷代謝,營養敷布.血液運行,津流濡潤,抵禦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無不依賴於氣化功能來維持。在《壽親養老新書》中謂:「人由氣生,氣由神往.養氣全神可得其道。」書中還歸納出古人養氣的一些經驗:「一者,少語言,養氣血;二者,戒色慾,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此七者強調了「慎養」:但由於氣是流行於全身、不斷運動的,所以人體也要適當地運動,促進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才會有利於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古人提倡「人體欲得勞動.但不可使之極(過度)。」我國流傳下來的多種健身運動及氣功,就是以動養氣的寶貴遺產。

什麼是神?神是精神、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它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夠體現人的健康情況。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體體現。古人很重視人的神,《素問·移精變氣論》也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為神充則身強.神衰則身弱,神存則能生,神去則會死。中醫治病時,用觀察病人的「神」,來判斷病人的預後,有神氣的,預後良好;沒有神氣的,預後不良。這也是望診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精、氣、神三者之間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長的,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密切。從中醫學講,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維持生命的動力是「氣」,而生命的體現就是「神」的活動。所以說精充氣就足,氣足神就旺;精虧氣就虛,氣虛神也就少。反過來說.神旺說明氣足,氣足說明精充。中醫評定一個人的健康情況,或是疾病的順逆,都是從這三方面考慮的。因此.古人稱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古人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死」的說法,以此也不難看出「精、氣、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⑵ 人有三寶精氣神、有有三忍、一忍、二忍、三忍

天有三寶日月星
人有三寶精氣神
神是人的精神、意識、知覺、行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總的外在表現。它主要通過眼神、面色、表情、動態、語言等方面表現出來。中醫學家認為,精、氣、神為養生「三寶」。故民間有「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之說。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表現為精神飽滿、神采奕奕、面色紅潤、語言清晰、兩目靈活、精力充沛、目光有神、反應敏捷、活動自如、呼吸平穩、頭發黑亮、肌肉豐滿、四肢有力、腰腿靈活、胖瘦適中、思維敏捷、記憶清晰。相反,如果精氣不足,血脈虛弱或正氣不足,病情深重,則表現為失神,即無神。無神者表現為精神不振、面色萎黃、語言無力、雙目無光、瞳仁呆滯、表情冷漠、反應遲鈍、呼吸異常、身體瘦弱、記憶減退、頭發萎軟、步履艱難、四肢無力、過度肥胖、思維遲緩。
養生學認為,德靠自修,神靠自養。養神以得神,得神能延年。但是,養神並非易事。因為人常受七情六慾侵擾而導致傷神。傷神後則氣機紊亂,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調,正氣減弱,易生疾病。而人得神後,則恰恰相反,正氣旺盛。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看到那些心胸寬闊、精神愉快、無憂無慮的人,大多數都具有得神者的特徵。而那些貪婪、嫉妒、憂慮、猜疑、爭名奪利及經常生氣、發怒、畏懼的人,則多數為失神染疾者。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經常發怒或情緒不佳的人,機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比正常人高。
為了防治疾病,保證健康,人們應該積極養神。養神的關鍵是要避免七情的刺激,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甚都會傷神。

⑶ 詳述體育養生六原則

傳統的運動保健,除具有系統的理論外,還有切實可行的原則和方法,主要是:

1.強調動靜結合

不能因為強調動而忘了靜,要動靜兼修,動靜適宜。運動時,一切順乎自然,進行自然調息、調心,神態從容,摒棄雜念,神形兼顧,內外俱練,動於外而靜於內,動主練而靜主養神。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練精神、外練形體,使內外合諧,體現出「由動入靜」、「靜中有動」、「以靜制動」、「動靜結合」的整體思想。

2.提倡持之以恆

人貴有志,學貴有恆,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沒有恆心是不行的。古人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說明,鍛煉身體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經常而不間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達到鍛煉目的的。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如果因為工作忙,難以按原計劃時間堅持,每天擠出10分鍾,8分鍾進行短時間的鍛煉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場鍛煉,在院內、室內、樓道內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廣播操、太極拳也可以。無論如何不能高興時練的累死累活,興奮過去多少天都不練。

3.運動適度,不宜過量

若運動後食慾減退,頭昏頭痛,自覺勞累汗多,精神倦怠,說明運動量過大,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會使身體因過勞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誡人們:「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有。」那麼,運動量怎樣掌握才算合適呢?一般來說,以每次鍛煉後感覺不到過度疲勞為適宜;也有人以脈搏及心跳頻率作為運動量的指標,若運動量大,心率及脈率就快。對於正常成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鍾心率增加至140次為宜;而對於老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鍾增加至120次為宜。

4.舒適自然,循序漸進

為健康而進行的鍛煉,應當是輕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滿樂趣和豐富多彩的,人們才願意堅持實行。即「運動應當在順乎自然和圓形平面的方式下進行。」這是美國運動生理學家莫爾豪斯的結論。在健身方面,疲勞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輕輕鬆鬆地漸次增加活動量,「不能一口吃個胖子」。正確的鍛煉方法是運動量由小到大,動作由簡單到復雜。比如跑步,剛開始練跑時要跑得慢些、距離短些,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再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離。

5.運動時間,因時制宜

一般來說,早晨運動較好,因為早晨的空氣較新鮮,而室內的氧氣經過一夜的睡眠後,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濃度相對增多,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運動鍛煉,即可把積聚在身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來,吸進更多的氧氣,使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礎。此外,午睡前後或晚上睡覺前也可進行運動,以消除一天的緊張,輕松地進入夢鄉,但運動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影響睡眠。總之,許多健身運動,隨時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劇烈的運動,不要在吃飯前後進行,因為在飯前呈現飢餓狀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發生低血糖症;飯後劇烈運動,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腸的血液相對減少,不僅影響消化,還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腸炎等疾病。

6.運動項目,因人制宜

對於老年人來說,由於肌肉力量減退,神經系統反應較慢,協調能力差,宜選擇動作緩慢柔和、肌肉協調放鬆、全身能得到活動的運動,像步行、太極拳、慢跑等。而對於年輕力壯、身體又好的人,可選擇運動量大的鍛煉項目,如長跑、打籃球、踢足球等。此外,每個人工作性質不同,所選擇的運動項目亦應有差別,如售貨員、理發員、廚師要長時間站立,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在運動時不要多跑多跳,應仰卧抬腿;經常伏案工作者,要選擇一些擴胸、伸腰、仰頭的運動項目,又由於用眼較多,還應開展望遠活動。總之,體育項目的選擇,既要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又要適合身體條件,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宜少參加一些使精神緊張的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 從實踐經驗中總給出來 的科學,是 歷代勞動人民智慧 的結晶,它經歷五千年億萬次實踐,由實踐上升為理論,歸納出方法,又回到實踐中去驗證,比如此循環往復不斷豐富與發展,進而形成 一門獨立 的學科. 從內容上來看,中醫養生學涉及到現代科學中預防醫學.心理醫學.行為科學.醫學健康.天文氣象學.地理醫學.社會醫學等多學科領域,實際上它是 多學科領域 的綜合,是 當代生命科學中 的實用學科.

一.獨特 的理論體系 【關注焦點:內科疾病的肝臟表現雙下肢浮腫、腹水、黃疸】

中醫養生學以其博大精深 的理論與豐富多彩 的方法而聞名於世. 它 的形成與發展與數千年光輝燦爛 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具有獨特 的東方色彩與民族風格. 自古以來,東方人.西方人對養生健康,都進行長期 的很多 的實踐與探討. 但由於各自 的文化背景不同,其養生 的觀點也有差異. 中醫養生學是 [在]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背景下發生發展起來 的,故此有它自身特點,現略述其概要. 【健康導讀:脊膜瘤骨瘤樣變1例報告】

二.與諧適度 的宗旨 【擴展閱讀:幹細胞治療心肌梗死的研究進展】

中醫養生理論,都是 以"天人相應"."形神合 一" 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 的關系. 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 的協調 一致. 並用陰陽形氣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 的規律. 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健康 的核心,進而確定指導養生實踐 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與於術數"."起居有常". 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 的規律,使生命過程 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 的移易與四時氣候 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養生健康必須整體協調,寓養生於日常生活之中,貫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間,事事處處都有講究. 其中 一個突出特點,就是 與諧適度. 使體內陰陽平衡,守其中正,保其沖與,則可健康長壽. 例比如,情緒健康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與適度. 又比如,節制飲食.節欲保精.睡眠適度....

第一章.第二節 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
...而不倦等,都體現這種思想. 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 的觀點,不傷 的關鍵即[在]於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 的變化規律,掌握適度,注意調節.

人類健康長壽並非靠 一朝 一夕. 一功 一法 的攝養就能實現 的,而是 要針對人體 的各個方面,採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 的. 因此,中醫養生學 一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精神衛生,從葯餌強身到運動健康等,進行較為全面 的.綜合 的防病健康. 另 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 一律. 一個模式,而是 針對各自 的不同特點有 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 的動態整體平衡與審因施養 的思想. 歷代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例比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乎自然變化,四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 的關系,注意環境養生等. 又比如傳統健身術 的運用原則,提倡根據各自 的需要,可分別選用動功.靜功或者動靜結合之功,又可配合導引.按摩等法. 這樣,不但可補偏救弊.導氣歸經,有益壽延年之效,又有開發潛能與智慧之功,從而收到最佳攝生健康效果. 【關注焦點:內科疾病的肝臟表現雙下肢浮腫、腹水、黃疸】

三.綜合.辨證 的調攝 【健康導讀:脊膜瘤骨瘤樣變1例報告】

四.適應范圍廣泛

養生健康實可與平均每個人 的 一生相始終. 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耄耋老年,平均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 的內容. 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 的必要. 不僅比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 的人也都有相應 的養生措施. 因此,養生學 的適應范圍是 很廣泛 的. 它應引起人們 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高養生健康 的自覺性,把養生健康活動看作是 人生活動 的 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⑷ 農村老話『』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是什麼意思

精足以鹿為代表,鹿一年只交配一次。 氣足以烏龜為代表,烏龜整年不吃仍可生存。 神足以鶴為代表,鶴飛千里後,只稍為一休息又可翱翔千里。 鹿因精足,所以從幼鹿到成鹿樣貌都很年輕可愛。烏龜因氣足,生命力特強,所以為長壽之表徵。鶴自古至今似乎不曾有人發現其屍體。故有「千年龜,萬年鶴」之一說。

如何養足精氣神 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氣、神雖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存則僅存,亡則俱亡。張景岳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明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儲氣,儲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耳。」

有醫家認為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要養生保健長壽延年,必須「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所以要保養精、氣、神三寶,關鍵在於修身養性,清心寡慾,則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動,氣不外耗。 氣功中的靜養功法,就是通過自我調節,控制心身,是養足人體精氣神一種較好的手段。

⑸ 吃桃膠對身體真的有好處嗎

桃膠主要半乳糖、鼠李糖、α-葡萄糖醛酸、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資組成,具有清熱止渴,緩解壓力,養顏抗衰老,潤腸道等功效。桃膠在古代是一味中葯,用於治療石淋,血淋,痢疾。如今桃膠因具有保養顏功效,與燕窩類似,為嫩膚養顏保健之佳品。
桃膠是南方常見的中葯材,它是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等樹皮中分泌出來的樹脂每年夏季採集,經水浸,洗去雜質,曬干而成。桃膠味甘苦,平,無毒。入大腸膀胱經。桃膠的功效主要是治療石淋,血淋,痢疾等。現代醫學研究還發現,桃膠還有美容養顏之功效。
1、桃膠可養顏
桃膠可減少皺紋,嫩膚,治療痘瘡黑陷,具有養顏,護膚的功效。
2、桃膠可生津止渴
桃膠能生津液,補充人體所需的水分,具有止渴的功效。
3、桃膠能止痛鎮痛
桃膠主要成分為半乳糖、α-葡萄糖醛酸等,能夠緩解產後痢疾里急後的疼痛症狀。
桃膠是一種養生功效很大的桶脂,桃膠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幫助的元素,在中醫桃膠是一種治療疾病的良葯,由其是對於治療石淋,痢疾,等疾病具有很大的療效,同時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把桃膠當成一種增稠劑,乳化劑也都是很不錯的選擇的。

⑹ 太原"三寶"是什麼

晉祠 難老泉 寧華福 陳醋 太原獨有的頭腦 這三能算不
「頭腦」為明清時山西人傅山創制,頗具傳奇色彩。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名醫,在治病救人的同時,深得中醫以治病、祛病、防病和養生的精髓,悟出食物的葯用價值,善於運用食物製作葯膳。傅山是個大孝子,他的母親由於年邁體弱,經常生病,每日進食尚少。根據老母親的具體情況,傅山擬就「八珍湯」一方,以羊肉、山葯、蓮菜(蓮藕)為原料,先將羊肉切方塊,入鍋用大火燒沸,加花椒、黃芪等,改用小火煮熟後撈出;另將酒糟汁入鍋煮沸,加料酒、煨面,煮成麵糊湯;再把羊肉塊、熟山葯片、蓮菜片放入碗里,加羊尾油丁,澆上麵糊湯即成。 傅山每天黎明前用「八珍湯」給老母親調治後,老太太的病情果見好轉,很快康復了。從此「八珍湯」之名不脛而走,人們稱此方為「名醫孝母劑」,紛紛登門求此食方。為了能讓更多的人食用此葯膳,傅山便將此方傳與陽曲一家飯店的廚師。在傅山的建議下,這家飯店改名為「清和元」,將八珍湯易名為「頭腦」,寓意反清復明要用「頭腦」,傅山在行醫時,遇到需要滋補的病人,介紹他們去「清和元」食用「頭腦」;有些缺奶的產婦,食用「清和元」的「頭腦」後,奶水也充足了。當地許多身體贏弱的病人,親身受惠,吃了「清和元」的「頭腦」,身子骨硬朗起來了。

⑺ 很多中醫典故中都有關於「急救三寶」養生保健的介紹,那麼「急救三寶」到底是什麼

在中醫里,有一些關於急救的方子,其實,「急救三寶」最為出名。在很多中醫典故中,都有關於「急救三寶」的介紹。究竟,什麼是「急救三寶」?我們該如何用「急救三寶」養生保健?

也有不少家庭自備安宮牛黃丸作為急救葯,尤其是中風後,不問症狀、不經醫生指導,就自行服用,覺得它能起死回生。然而,姚衛海強調,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首先,中醫用葯講究辨證施治、對證用葯,否則救命葯可能變成"毒葯";"溫病三寶"都是大涼之葯,體虛的人服用可能救命不成反喪命,所以不可擅自使用。其次,這些葯價格偏高,也不適合長期保存。最後,三寶服用時有很多禁忌,如只能短期用,服葯期間不宜食用辛辣、油膩、葷腥之物,孕婦應忌用等;對體虛但必須用的患者來說,則要注意送服方法,如服安宮牛黃丸時輔以參湯等,都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以上就是關於「急救三寶」的解讀了。可見,「急救三寶」是中醫急救葯,在關鍵時刻可以救你一命。中醫提示,「急救三寶」的使用是有講究的,如果你不了解「急救三寶」,那就千萬不要亂用葯。

閱讀全文

與中醫養生三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