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治療呼吸道感染的中葯

治療呼吸道感染的中葯

發布時間:2021-02-11 12:10:34

A. 中葯冶療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用什麼葯材

問題分析:
上呼吸道感染,中醫稱為感冒,分為風寒或風熱或暑濕或體虛感冒或時行感回冒(即流感)答。肺炎中醫上多是熱毒雍肺或風熱犯肺所致。

意見建議:
具體要根據患病時的具體病情來使用何類中葯,如風寒可用荊防顆粒,風熱可用銀翹解毒顆粒,熱毒雍肺可用清肺抑火片等。

B.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葯方有哪些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總稱。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為特徵。大多數由病毒引起,少數為細菌所致。若全身症狀較重,具有較強的傳染性者,稱為「流行性感冒」。感冒是感受風邪,出現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的一種疾病,如不及時治療最易轉變他症,為常見外感症之一。現代醫學的普通感冒、病毒性、流行性感冒以及細菌性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與中醫學感冒或時行感冒相似。

【方一】蘇杏丸

【出處】《土、單、驗方選編》

【組成】蘇葉10份,杏仁5份。

【功用】發汗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風寒性流感、感冒,症見惡寒、咳嗽者。

【方解】蘇葉發汗解表,杏仁潤肺止咳,二者合用共奏解表止咳之效。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蘇葉煎劑具有解熱和抗菌作用,能減少支氣管分泌物,緩解支氣管痙攣。紫蘇成分石竹烯對豚鼠離體氣管有鬆弛作用,對丙烯醛或枸櫞酸引起的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小鼠酚紅法實驗表明有祛痰作用,紫蘇成分沉香醇也有平喘作用。

【用法】共為細末,水泛為丸或打成片劑,每服2錢,日服2到3次,溫水送服。

【方二】敗毒散

【出處】《小兒葯證直訣》

【組成】柴胡6克,前胡6克,太子參6克,川芎6克,枳殼6克,茯苓6克,桔梗6克,羌活5克,獨活5克,薄荷3克,生薑3片。

【功用】扶正祛邪,祛風解表,開肺降氣。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本方是益氣扶正解表的方劑,適用於感冒風寒濕邪而體虛不耐發散的病症。方中羌活、獨活、川芎、生薑發散風寒濕邪,羌、獨、川芎又善除頭、身之痛;柴胡、薄荷升清透表,能散肌表之熱;前胡、枳殼、桔梗下氣化痰,可除咳嗽胸悶等症;黨參、茯苓、甘草益氣健脾,尤其是在表散葯中配用太子參一味扶正祛邪,可鼓邪從汗而解。前人以感冒時行,為疫毒所致,故以「敗毒」名方。

【葯理】柴胡有較明顯的解熱、鎮靜、抗驚厥、鎮痛、鎮咳作用;前胡有較強的祛痰作用,能顯著增加呼吸道的黏液分泌;羌活有解熱、鎮痛、抗炎、抗過敏和抗菌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三】流感合劑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板藍根30克,魚腥草30克,茵陳蒿30克,貫眾15克,虎杖15克,牛蒡子10克,黃連10克,薄荷10克(後下)。

【功用】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疏風利濕。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方中板藍根、魚腥草、茵陳蒿、貫眾清熱解毒,牛蒡子、薄荷利咽消腫,虎杖、黃連疏風利濕,本方雖以清熱解毒葯為主,但清中寓散,表裡雙解,並入滲利之品,故有清熱解毒、疏風利濕等功效,與本病大多由於感受風熱疫毒,且多兼夾濕邪的病因病機吻合,故獲效顯著。

【葯理】板藍根、魚腥草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內毒素、免疫增強的作用;茵陳蒿有解熱、鎮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貫眾、虎杖有抗柯薩奇病毒、流感病毒、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鏈球菌和傷寒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四】一馬煎

【出處】《福建中醫》

【組成】一枝黃花50克,馬鞭草50克。

【功用】疏風清熱,解毒消腫,活血散瘀。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一枝黃花功善疏風清熱,解毒消腫,浙江省民間多用於以治療上感咽喉腫痛,效果顯著;馬鞭草功能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兩葯配伍,對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有較好的療效,尤其適用於發熱、咽喉腫痛(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

【葯理】一枝黃花煎劑對金葡菌、傷寒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對紅色癬菌及禽類癬菌有極強的殺滅作用,並能緩解喘息症狀、有祛痰作用;馬鞭草水及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水煎劑有一定的鎮咳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五】感冒退熱飲

【出處】《甘肅中醫》

【組成】羌活10克,薄荷6克,防風10克,青蒿15克,板藍根20克。

【功用】發汗解表退熱。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

【方解】方中羌活、防風發汗力強,解表力勝,輔以苦寒味芳的板藍根、青蒿,辛涼解表的薄荷,既發揮了辛溫解表的特長,又可避免其助熱、過度耗散之弊,諸葯合用,旨在汗出邪除,邪隨汗解。

【葯理】防風有解熱、鎮痛、抗炎作用、對溶血型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金葡菌、產黃青黴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青蒿有平喘、抗變態反應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六】感冒平

【出處】《上海中醫葯雜志》

【組成】黃芪25克,板藍根25克,藿香15克。

【功用】疏表解毒,益氣健脾。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氣虛者。

【方解】方中板藍根、藿香功能清熱解毒,發散風邪;黃芪益氣固表,三味配合,共奏疏表解毒,益氣健脾之效。

【葯理】現代實驗研究表明板藍根、藿香有抗多種病毒的作用;黃芪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故對上呼吸道感染氣虛者有良效。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七】加味麻杏石甘湯

【出處】《福建中醫葯雜志》

【組成】麻黃6克,生石膏45克(先煎),杏仁10克,甘草6克,羌活10克,荊芥10克,板藍根30克,前胡10克,炒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後下)。

【功用】宣洩肺衛,清熱解毒。

【主治】風熱型感冒。

【方解】麻杏石甘湯乃治療喘咳(寒包火證)的名方,加入羌活、荊芥、板藍根、前胡、炒牛蒡子、薄荷,其宣洩肺衛,清熱解毒之力尤勝。

【葯理】現代實驗研究表明板藍根有抗多種病毒的作用,羌活與板藍根配合,即羌藍湯,據稱其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更強。

【用法】每劑葯服頭煎(不服2煎),日2劑,連服2天,熱退停服。

【方八】蟬蠶解表湯

【出處】《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

【組成】蟬衣10克,僵蠶10克,板藍根10克,連翹10克,桑葉10克,薄荷9克,蘆根15克。

【功用】清熱解毒,透邪外達。

【主治】風熱感冒。

【方解】板藍根、連翹清熱解毒,蟬衣、僵蠶疏風清熱解毒;桑葉、薄荷、蘆根透邪外達。寓清於疏之中,清潤結合,宣散有致。

【葯理】蟬衣、僵蠶有抗驚厥作用、鎮靜作用、解熱作用;連翹在體外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型鏈球菌、傷寒桿菌等。

【用法】先將上葯用水浸泡30分鍾,武火煎15分鍾,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葯液混合。根據病情輕重,每日1~2劑,分2~4次溫服。

【按語】若高熱神昏,加生石膏、知母、清瘟散;身熱惡寒頭痛,加菊花、鉤藤、清化散;身疼、四肢疼痛,加桑枝、忍冬藤;咽紅腫痛,加馬勃、公英、牛蒡子;咳嗽,加杏仁、貝母,口渴不欲飲水,蘆根加倍;有熱便稀,加葛根、澤瀉;煩躁不寐,加竹葉芯、蓮子心、連翹心、元參心;鼻衄,加白茅根、大小薊。

【方九】暑令感冒合劑

【出處】《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

【組成】香薷8克,藿香、佩蘭、厚朴各10克,炙枇杷葉12克,鴨跖草15克。

【功用】宣散表衛,清暑熱。

【主治】夏季感冒,高熱頭痛,胸悶脘痞,身體重痛或咽痛,咳嗽,或身痛無汗,舌質紅苔薄膩微黃,脈象濡數。

【方解】本方系宗黃連香薷湯意,加減化裁而定。方中香薷、厚朴取自於黃連香薷湯,合佩蘭功在解署除濕,枇杷葉則具有保金肅肺之長,鴨跖草倍其清熱瀉火之力,以保無虞。

【葯理】香薷、藿香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直接抑制流感病毒;鴨跖草抗炎、抗細菌內毒素。

【用法】每劑加水適量,浸泡半小時,武火煎煮10分鍾,過濾取葯液備用。每日1劑分2次溫服,若入暮高熱不減,可酌情加服1劑,再分2次溫服。

【按語】若患者體溫高於39.6℃,必須在方中加入黃連5克,咽紅腫痛明顯時,可加入板藍根12克。

C. 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症的葯物有哪些

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症的葯物有相應的感冒葯,小嬰兒2歲以下可以服用艾暢,2歲以上可回以服用惠菲寧,這答些葯物可以緩解孩子的鼻塞症狀,讓他睡眠好點,如果有發燒,而且發燒超過38度就用美林,美林是西葯退燒葯,也可以用小柴胡沖劑這類解熱的中葯、中成葯,因為病毒感染通常是中醫說的風熱感冒,口臭,眼屎多就吃清熱葯,比方說抗病毒口服液,咽炎的情況下時喉嚨很痛,吃不了東西,每天流口水,可以吃清咽鼻丸之類的葯物。

D. 中葯能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嗎

當然能啦,比西醫的效果還好啊,不過中醫不叫上呼吸道感染,去中醫院掛了號看看吧

E. 上呼吸道感染吃什麼中葯好

銀翹解毒顆粒(不加西葯成分的)

F. 上呼吸道感染吃啥中葯

你好: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又稱普通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總稱。可以試試銀翹解毒丸、羚翹解毒丸、感冒顆粒等中成葯。同時注意適當休息,清淡飲食,適當多喝白水。

G. 治療因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熱,咳嗽的中葯方子

你像是急性支氣管炎:用如下兩處方可能會好些:

中葯處方(一)

【辨證】實熱喘證。

【治法】清熱寫肺,祛痰定喘。

【方名】麻杏陷胸湯。

【組成】麻黃3克,杏仁4.5克,生石膏12克,甘草3克,黃連1.5克,半夏6克,蔞仁6克,鮮茅根12克,膽星3克,玉蝴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陳芝圃方。

中葯處方(二)

【辨證】寒飲郁肺,失其肅降。

【治法】溫化水飲,開郁清降。

【方名】小青龍加石膏湯。

【組成】麻黃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乾薑20克,細辛20克,五味子20克,大棗20克,半夏30克,生石膏120克,甘草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你用第一劑較好。

中醫以辯證法,根據咳嗽的不同表徵,將咳嗽分為5種類型:
風寒咳嗽:吐稀痰,伴有頭痛、鼻塞、流清涕、怕冷及發燒,可服用杏蘇散治療。療法在於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風熱咳嗽:多有發熱、口乾、吐痰不爽、喉痛。可用桑菊治療,醫理是疏風清熱、化痰止咳。
燥火咳嗽:乾咳、少痰、唇及咽喉乾燥。可用涼膈散或清燥救肺湯來清燥潤肺。
痰濕咳嗽:痰多粘稠,喉中呼嚕作響,可能出現胸悶,呼吸急促等症狀。可服用二陳湯治療,作用是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體虛咳嗽:咳嗽時發時止,面目蒼白、兩顴(眼睛之下的顏面骨)發紅、提氣不上或手足發燒,有時痰中帶血或咯血。可選用麥門冬湯或補肺湯治療。宜從補益肺氣、潤肺止咳著手。

H. 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中成葯和復方制劑有哪些

治療上呼吸道復感染的中成葯制和復方制劑有:羚翹解毒丸、銀翹解毒片、復方銀黃口服液、清開靈、雙黃連、板藍根沖劑、大青葉口服液、抗腮腺炎針等,經過臨床及實驗室觀察具有較好的抗病毒作用。常用的單味草葯有:大青葉、板藍根、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草、茵陳、貫眾、大黃、虎杖、黃芩、大黃等,廣泛地用於治療上感、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治療。

I. 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偏方

本病一般病例診斷較易。如咽壁附近有小皰疹及小潰瘍者可確診為疤疹性咽峽炎內。對極輕症或容極重症者診斷可致困難,應與常見的傳染病(如傷寒、幼兒急疹、麻疹、瘧疾病等)鑒別,血白細胞明顯增高,尤其中性粒細胞超過75%的應考慮細菌性感染可能。
現代醫學對本病的治療以對症為主。早期病毒感染可選用嗎啉胍、鹽酸金剛烷胺或三氮唑核苷(病毒唑)等,抗菌素非但無效,反可引起機體菌群失調,不能濫用。熱高用阿斯匹林、安乃近等退熱:鼻塞用麻黃素滴鼻:咳嗽用各種止咳祛痰葯;驚厥者用苯巴比妥,水合入醛。如合並細菌感染可選用磺胺美葯或青黴素等抗菌素。

閱讀全文

與治療呼吸道感染的中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