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有治療過癲狂(陽明病)的中醫嗎請指導!
知道是陽明病,就照張仲景的辦法治吧
㈡ 誰可以推薦治療癲狂之症的中醫名醫
對於精神疾病尤其分裂症純粹的中醫根本沒有什麼太好的方法。我個人看法的話,你還不如直接送到精神病院去,因為分裂症真的沒有什麼希望。
㈢ 精神病的中醫對精神病的認識
祖國醫學雖無精神病病名,但在《內經》中早就有關於對精神病的病因、病機、症狀和治療的描述。隨著各家學說的產生以及臨床總結,不斷地完善與發展,特別是對精神疾病之身心辨證論治的獨特理論體系,不愧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瑰寶。為此,對身心醫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精神病在祖國醫學中,屬於神志病的范疇。用「癲」、「狂」命名,是因其「正性癲倒,狂不識人」,也即現代醫學「躁狂型」與「憂郁型」都是由精神刺激而引起的,以致失去理智的控制,不能進行正確地思維、語言錯亂、精神失常、癔病、躁狂、登高而歌、棄衣奔走等臨床表現。
祖國醫學認為,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氣、神,「得神者昌,逆神者亡」,神即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也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精氣、血與津液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這就是說,人的氣血、津液、思維活動的循環規律,源於自身的調節,而自身調節功能長期失調,則會導致精神的異常。 精神病的病因病機,歷來醫家說法不一,但總的看來不外乎以下幾種。
1.六淫侵襲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氣候的自然發生的現象,一般並不致病,稱為六氣。只有在氣候失常的情況下,才可致病故又稱六淫。六淫當中與精神疾病有關的主要是風暑火三種。《素問》有:「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和「諸燥狂熱皆屬於火」的理論。但無論是「風、暑」,還是「燥火」總在人體的虛弱時,才可乘虛而人致病。但「火熱過亢」目前仍被視為病因病機的重要方面。
2.七情內傷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精神活動的正常表現,但如果超過了正常限度或受到突然及長久的刺激,而又缺乏心理應激能力和處理技巧,就會導致生理及臟腑功能失調、經絡功能紊亂而發生精神疾病。此外,還有痰迷心竅、氣血凝滯、陰陽失和、遺傳、近親結婚、腦外傷、腦器質性疾病、中毒等。為加深對精神病的認識和理解,就必須了解其病因病機,便於更有效地運用中醫中葯腦安清辨證理論解除精神病患者的痛苦,使之更早的康復。 中醫葯的治療關鍵有三:其一是以疏通氣機為根本大法。氣行則血流通暢,臟腑功能運行正常,病證能得以解除。其二是潛陽、安神法的密切配合運用。亢越清竅內的邪濁得以降逆,清靜之氣得以上升,陰陽交合則安卧如常。其三是注重臟腑經絡的絡屬、毗鄰、傳變關系的治療。例如:脾胃功能失調則會出現痰迷心竅、心血不足、氣血失調等證。脾與胃通過經脈相互絡屬而構成表裡關系。人體所需的營養(氣、血、津液)是依靠胃受納腐熟水谷以及脾的運化功能,來共同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對氣、血、津液的疏布,從而滋養全身。故亦稱脾胃為「後天之本」。若脾失健運胃失降和,則氣血生化無源,津液不歸正化而形成濕、痰、飲等病理產物,且「脾胃虛寒證」生也。以「脾胃虛寒」為「癲、狂、郁」證的辨證論治之核心,是我院治療精神疾患,同其它醫家以「鎮靜安神」辨證論治的根本不同之處。具體法則如下:
辛開苦降:辛開苦降法是利用本草的性、味特性來調整病證的氣機病變。辛味本草具有發散、行氣的作用,苦味本草具有降泄、通下的功效。辛浮葯多具辛、甘味以及溫熱之性,沉降葯多具苦、酸、澀味以及寒涼之性。辛味屬陽,苦味屬陰。辛苦葯味的組合,共同完成氣機疏通、宣發及排泄、降濁的全過程,共同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保證氣體在人體內的良性循環。辛開苦降 本草的組成臨床分為二種情況,其一是某些本草本身就具有辛苦兩味,有調理氣機的作用;其二是由辛、苦兩種不同味的本草組成方劑來調理氣機。此法廣泛適應於精神疾患中的實證各種類型。
疏肝理氣:疏肝理氣是橫向調理氣機的一種方法。本草選擇多為人肝、膽、脾、胃經的 本草組成。主要用於肝膽脾胃及其它臟腑的氣滯郁結之證。臨床適應證為胸脅、乳房、少腹、睾丸脹痛、痛經、月經紊亂等證,亦適應巔頂及兩側頭痛。疏肝理氣與辛開苦降法合用,更能斡旋氣機,全方位治療。
平肝潛陽:平肝潛陽法是通過本草使過亢陽氣復歸其位,使浮越風火潛降滌瀉,籍以調整大腦功能紊亂的方法。它包括重鎮安神滋陰潛陽本草,主要適用腎陰不足,腎陽亢腦;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腎水虧耗,君火獨焚;肝經風火直沖犯腦;大腦本身陽氣逆亂之症。臨床主要表現見頭暈頭痛,心煩不寐,驚恐善怒,面肌顫動,肢體震顫,抽搐痙劂,舉止失常或猝然倒地等。
養腦安神:養腦安神法等是用安神本草伍用部分補血養血葯治療腦神不安、心神不寧之證。臨床主要表現見虛煩不寐,神志恍惚,頭暈頭痛,耳鳴如蟬,多夢易驚,健忘怔忡以及驚風、癲癇證等。傳統醫學所說的養心安神 本草實際上主要是養腦安神,其次才是養心安神。
理氣活血:理氣活血法是用來治療情志病變導致的氣血郁證。臨床應根據氣滯、血郁的多寡來決定理氣和活血葯的配伍。臨床主要表現見頭部、胸脅、腹部或全身筋骨疼痛等證,亦可適用閉經、痛經以及用常規方法治療無效的精神神志疾病。其中疼痛的性質為刺痛,部位較為固定。
理氣導滯:理氣導滯法是適用情志變化導致的食滯證。本法是用部分理氣葯合消食導滯 本草的。主要適用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納呆不思飲食,大便糟粕不化,舌苔濁膩,脈濡滑等證。理氣導滯的同時可佐以健脾助運的本草,這樣消食導滯才能徹底。
利水消腫:利水消腫法是利水消腫本草治療氣滯水停之證。臨床應適當伍用部分理氣 本草,氣行則水行。主要表現有顏面或全身浮腫,尿量不多,胸脅或脘腹脹滿,納食減退,經期脬腫等證。在用利水消腫本草的同時,亦應加健運脾胃本草行氣利水、健脾行水合方,才可使水腫消退完全。
行氣化濕:行氣化濕法是適用於氣滯濕凝證。對於郁證來說,濕邪的形成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前者多以六淫為害,後者多由情志改變而生成。外濕臨床表現見全身困重,胸脘脹悶,大便稀溏,舌苔白膩,脈濡等證;內濕證為肢體乏力,睏倦疲憊,脘悶飽脹,胸脅疼痛,舌苔白膩,脈濡緩等症。化濕 本草多是辛溫之品,本身就具有行氣的作用。具體本草要根據濕邪原因給予疏風行氣、解表化濕法或芳香化濕、行氣泄濁法。
芳香開竅:芳香開竅法是用辛香走竄之性的本草,用以開竅醒神為主要功效,治療氣機阻塞或痰濁閉塞清竅所致神昏、驚癇、中風等疾病出現卒然昏厥之證。主要表現為神志不清,口噤拳握,口吐涎沫,肢體抽搐,脈滑有力的實證和神志不清,面青身涼,手撒遺溺,苔白脈遲等虛證。此本草不宜久用,避免香燥之品耗氣傷陰。
滌痰化濁:滌痰化濁法是治療情志改變所導致的痰濁閉阻之證。臨床主要表現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流痰涎,嘴眼歪斜,喉中痰鳴,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苔厚膩,脈弦滑等證。臨床亦可試用於常規方法無效或用活血本草治療不顯效的情志病變,百病多因痰作祟。滌痰化濁本草常與行氣、活血、開竅本草組成。
清熱瀉火:清熱瀉火法是治療精神情志改變後導致的氣滯化火或外感火邪之證。主要表現有煩躁易怒,頭昏目赤,耳聾脅痛,口苦筋痿,淋濁溺血,舌紅苔黃,脈弦數等證。外感火邪之證要看罹害何臟而定。用清熱瀉火本草同時可加少量的理氣本草。
補養氣血:補養氣血法適用七情病變已久導致機體出現氣血虧損之症。臨床虛損證往往夾雜有實證病變,在補益的基礎上加用祛邪本草。具體補法要看氣血虛損的偏頗,偏氣虛者臨床表現有氣短乏力,驚悸不安,自汗嗜睡,精神恍惚,記憶力差,舌淡脈弱等症;偏血虛者表現為面色不華,心悸怔忡,虛煩不寐,頭暈目眩,健忘恍惚,懈怠安卧,舌淡脈細等。若氣血兩虛,則以上症狀可以同時出現。
燮調陰陽:燮調陰陽法適用情志疾患出現的陰陽偏頗之證。主要用於心煩不寐,五心煩熱,心悸不安,形瘦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的陰虛證或肢寒怕冷,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沉細、遲等陽虛證。臨床以陰虛證為多,陽虛證為少見。陰陽兩虛者宜陰陽雙補以補偏救弊。陰虛、陽虛的燮調法還要根據虛損的臟器及程度進行針對性的調補。
益精補髓:益精補髓法是用滋補腎精的本草治療精竭神傷之證。特別是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補更為有益。此證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有空虛感,腰酸腿軟,智力減退,動作遲鈍,發脫齒搖,遺精早泄,舌胖淡,脈弱,尤尺為甚。此證成病過長,治療以緩為之。
以上治療法則臨床治療可以合參為用是其一
治療癲狂郁證本草多有辛溫香燥之性,實證中病即止,虛證慎用是其二
滋補氣血、燮調陰陽、益精補髓法的本草多偏滋膩,因此用量不宜過大,味數不宜過多是其三
且加少量理氣葯是其四
養腦安神,補益心脾;既救偏情志傷陰之弊,又注意損及心脾之陽的治療是其五。
用安定等鎮靜、安眠以彌補本草療效不足是其六,意在短時期內控制失眠,精神狀態躁狂,心煩意亂不佳的窘境。
㈣ 求多個治療癲狂的中葯秘方,越多越好!!!
辨證論治啊
中國名醫 施今墨 對葯里有用 「 白礬1-3g 鬱金6-10」
還有 用「阿膠 鹿角膠 龜甲膠 」
㈤ 癲狂症吃什麼葯
建議:精神分裂症復,應進行葯物治制療。常用的有氯丙嗪(冬眠靈)、三氟拉嗪等,劑量應由醫師根據病情決定。病情基本好轉時,應加強心理治療,使病人對自己的病有所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則應鼓勵他們參加集體勞動,增加與社會的接觸,開展適當的文體活動等。當病情緩解以後,還需堅持服葯一個階段,過早停葯極易復發。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都有個性上的缺陷,如敏感多疑、孤僻、固執等。故精神病緩解以後,應該加強精神情操的修養。病人的家庭、工作單位等,也應該給予適當的照顧,幫助他們克服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困難,避免刺激病人。
㈥ 中醫內科學怎麼治癲狂病
2013年中內版本
痰氣郁結-逍遙散合順氣導痰湯
心脾兩虛-養心湯合越鞠丸
.痰火擾神-生鐵落飲
.痰熱瘀結-癲狂夢醒湯
5.火盛傷陰-二陰煎和琥珀養心丹。
㈦ 什麼叫做癲狂症呢
精神病在中醫上稱之為「癲狂症」。「癲」症是陰性症狀,一般為憂郁型精神病,臨床表現為精神萎靡,行為懶散,瞬視怠緩,音低語簡,動作遲緩,興趣索然,如醉如囈,或悲或泣,或歌或笑。脈象與舌苔有時呈虛寒之象,西醫臨床描述則為情感淡漠,行為退縮,生活疏懶,呆滯嗜卧,思維貧乏,意志欠缺,語言蹇澀,孤獨不群,屬心,肝,脾之三虛,虛火型。這是由於憂郁傷肝,肝氣郁結,損傷脾,致便脾氣不伸,運化失調,痰濁內生,痰氣上逆,迷濛心神,癲沛留連沉迷,淵默如痴,乃痰火重在太陰所致。「狂」症是指陽性症狀,一般為燥狂型精神病。如:毀物傷人,裸體狂奔,不避親疏,甚則持刀殺人,逾垣上屋,多怒不卧,高歌大笑,屬肝、心、胃實火型,由於悲憤不解,懊惱憤怒,傷及肝膽,傷肝加化火,乘胃擾心,心竅昏蒙,失於疏瀉,煎熬津液,結為痰火,痰火上擾,蒙閉心竅,神氣逆亂,狂燥不寧,故狂症責在肝,心、胃與包絡四經之實,因為心藏神,肝主志,神志不發越,郁而化火,心與肝火壓迫陽明,陽陰實火上擾包絡,邪乘包絡,則為神魂不守,邪乘於胃,則為橫暴剛強,加以火郁痰生而病情更劇。所以癲病為陰邪,而狂病為陽熱。有時狂燥,抑鬱症狀同時出現,反復發作,屬半實半虛症。治療上則應理氣解郁,化痰開竅,清肝瀉火、鎮心滌痰,健脾化痰。除此之外,關鍵是「轉換法」(可以在專家簡介欄目中查找)的應用,才可達到標本兼治,扶正固本之目的。
㈧ 中醫是怎樣治療癲狂的
你好,癲癇雖然說是一個頑疾,但並不代表無法治癒,臨床上一般的所有抗癲癇葯物都專是通過降低大腦屬細胞興奮性來抗發作,(兒童時期大腦細胞處於發育階段,)如果長期用葯容易導致腦細胞缺氧、水腫、記憶力下降、性格改變、反映遲鈍。若長期反復發作,最終導致患智力下降,後期逐漸喪工作甚至生活自理能力!
㈨ 治癲狂的中成葯有哪些
你好,治療這種疾病的中成葯主要有生鐵落飲,礞石磙痰丸等。祝你健康。
㈩ 怎樣才能治療癲狂病
癲與狂均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癲證以沉默痴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為特徵;狂證以喧擾不寧,躁妄打罵,動而多怒為特徵。因兩者在症狀上不能截然分開,又能相互轉化,故癲狂並稱。西醫的各種精神病,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癲狂治療的診斷要點
病史本病發生與內傷七情密切相關,性格暴躁、憂郁、孤僻、膽怯疑慮等是發病常見因素。此外,頭顱外傷,中毒病史及家族史對確定診斷也有幫助。
臨床表現主要表現在患者思維、情感、行為三方面失常。常見有躁狂、抑鬱、幻覺、妄想等四種類型的症狀。一般癲證多見抑鬱症狀,呆滯好靜;狂證多見躁狂症狀,多怒好動。至於幻覺和妄想症狀,既可見於癲證,也可見於狂證。
本證應注意與臟躁、譫語、鄭聲等鑒別。
癲狂治療的辨證分析
癲狂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陰陽失調,七情內傷,痰氣上擾,氣血凝滯所致。其病變在肝膽心脾。臨床首應區分癲證與狂證之不同,但又不能截然分開。癲證可以轉化為狂證,狂證日久往往又多轉為癲證。故癲狂證在初發病時多屬實證,宜以清熱滌痰,疏肝理氣;如久病不愈,正氣漸衰,治應以補益為主。如有瘀血內阻,又當活血化瘀。
癲狂治療的辨證論治
Ⅰ.癲證痰氣郁結型
【證見】 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語無倫次,喜怒無常,不思飲食。舌苔膩,脈弦滑。【治法】 理氣解郁,化痰開竅。【方葯】1.主方滌痰湯(嚴用和《濟生方》)加味處方:法半夏12克,陳皮6克,膽南星12克,茯苓10克,香附9克,木香6克,遠志6克,石菖蒲10克,鬱金12克,白礬10克。水煎服。2.中成葯蘇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2—3次。3.單方驗方郁礬散(何春水《精選千家妙方》)處方:鬱金20克,白礬10克,共研為細末。每次3克,以石菖蒲10克煎湯沖服,每日2~3次。心脾兩虛型
【證見】 神思恍惚,魂夢顛倒,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肢體睏乏,食少。舌質淡,脈細。【治法】 補益心脾,鎮心安神。【方葯】1.主方養心湯(王肯堂《證治准繩》)加減處方:黃芪20克,茯神15克,當歸12克,法半夏10克,柏子仁15克,熟棗仁20克,遠志9克,五味子6克,黨參18克,龍齒30克(先煎),炙甘草10克。水煎服。2.中成葯歸脾丸,每次10克,每日3次。3.單方驗方酸棗仁合劑(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酸棗仁20克,人參、白術、當歸、黃芪、木香、茯苓、龍眼肉、甘草各10克。水煎服。
Ⅱ.狂證痰火上擾型
【證見】 病起急驟,面紅目赤,兩目怒視,打人毀物,不避親疏,氣力逾常,不食不眠。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法】 鎮心滌痰,瀉肝清火。【方葯】1.主方生鐵落飲(程鍾齡《醫學心悟》)加減處方:生鐵落60克(先煎),天冬、麥冬各15克,川貝母12克,膽南星12克,橘紅6克,石菖蒲10克,遠志6克,玄參15克,黃芩12克,茯神12克,連翹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5克(後下)、芒硝12克(烊化)。2.中成葯礞石滾痰丸,每次6~10克,每日1—2次。3.單方驗方(1)生地大黃合劑(庄彥亭《四川中醫》1988.7)處方:生地黃50克,大黃20克,龍膽草、梔子、枳實、芒硝(沖)各12克,黃芩、木香、知母各10克。水煎服。(2)桃黃湯(何春水等《精選千家妙方》)處方:大黃、赤芍各40克,桃仁20克。水煎服。(3)大黃萊菔湯(田鳳鳴《中國奇方全書》)處方:大黃、萊菔子各30克,芒硝24克,白芥子9克。水煎服。(4)清心安神湯(《陝西中醫》)處方:黃連9克,麥冬15克,硃砂3克(沖服),黃芩12克,梔子12克,茯神20克,生大黃15克,遠志9克,石菖蒲12克,生地黃12克,炒酸棗仁2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火盛傷陰型
【證見】 狂病日久其勢漸減,且有疲憊之象,多言善驚,時而煩躁,形瘦面紅。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 滋陰降火,安神定志。 【方葯】1.主方二陰煎(《景岳全書》)加味處方:生地黃20克,麥冬、玄參、茯苓各15克,黃連、淡竹葉、木通各10克,天竺黃12克,熟棗仁、珍珠母(先煎)各30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癲狂見有瘀血阻滯者,治宜以活血化瘀法,可選用癲狂夢醒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2.中成葯(1)知柏地黃丸,每次10克,每日3次。(2)天王補心丹,每次10克,每日3次。3.單方驗方(1)百合地黃合劑(安徽中醫學院驗方)處方:百合30克,生地黃15克,白蒺藜、知母、麥冬、柏子仁、鬱金、合歡皮、朱茯神各10克,遠志、甘草各5克。水煎服。(2)龍牡寧神湯(《浙江中醫雜志》)處方:生龍骨30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浮小麥30克,炙甘草10克,大棗5枚,麥冬15克,酸棗仁12克,夜交藤15克,茯神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癲狂治療的其他療法
2.針灸療法
(1)癲證:穴位:①中脘,神門,三陰交;②心俞,肝俞,脾俞,豐隆。兩組穴位交替使用,用平補平瀉手法。(2)狂證:穴位:①人中,少商,隱白,大陵,豐隆;②風府,大椎,身柱;③鳩尾,上脘,中脘,豐隆;④人中,風府,勞宮,大陵。四組穴位可輪換使用,用瀉法。狂證發作時,可獨取兩側環跳穴,用10厘米/(4英寸)粗針進行強刺激,可起安神定志作用。3.預防調護避免精神刺激,注意生活調攝,戒煙忌酒,少食辛辣油膩之品。
對有狂躁症狀,毀物傷人或有自殺傾向患者,要適當給予約束,嚴加防範,專人監護,並將危險物品,如刀、繩、木棍、葯品等嚴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