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老年中醫養生保健的介紹
本書共分五大部分,前三部分是中醫養生保健的基礎知識,介紹了中醫養生概論、中醫未病防治學及中醫五臟養生保健,以便掌握中醫對機體康復保健的原理。第四部分是疾病防治學知識,重點介紹13種老年人常見疾病的生理、病理特點,防治措施及養生保健常識,以達到防病、治病及養生保健的目的。第五部分是養生保健知識,介紹養生保健的方法、古今聖人養生保健之道及相關知識,以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豐富養生保健的內容,讓老年朋友從掌握養生保健知識做起,達到健康長壽靠自己的自我保健的目的。
㈡ 老年人怎麼中醫養生
人到老年,體質的總特點是虛,特別是血虛為主。血能內養臟腑,外濡皮毛筋骨,從而維持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機能活動,一旦血不足,就會在人體各方面表現出來。常見的症狀是: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關節活動不利,四肢麻木,皮膚乾燥、瘙癢,精神倦怠,舌質淡,脈細無力。這種體質多由年老體弱,或老年脾胃功能低下,血液生化不足,或七情內傷過度,陰血暗耗所致。這種老年人的養生宗旨是補血養血,益氣生血。
1.飲食調養:可常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蘿卜、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參、平魚等食物。這些食物都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
2.慎防「久視傷血」:中醫認為「目得血而能視」,因此長時間看書、看報、看電視等,不僅會損傷眼睛的視物功能,還會使本來就不足的血更虛。一般目視一個小時左右,應適當活動一下,使眼部肌肉得到放鬆,以恢復目之疲勞。
3.不要勞心過度:人的血液循環與心有關,大腦的血液靠心臟源源不斷供給,若思慮過度,就會耗傷心血。因此老年人,尤其是血虛體質的老年人不可用腦過度。一旦感到大腦疲勞時,就要調節一下,觀賞一陣風景,使心情愉快起來,就能很快消除腦的疲勞。
4.保持樂觀情緒:血虛的人時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應振奮精神。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以找朋友談談心,或聽聽音樂,或看看幽默劇等,爭取主動排解憂愁,使精神盡快振奮起來。
5.積極參加體育運動:老年人經常感到這里痛那裡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血虛。而時常參加體育運動,能加強氣血運行,這樣可減少或避免疼痛。但運動量不宜太大,運動項目的選擇也應以傳統的健身運動為佳,如太極拳、八段錦等,還可進行郊遊、踏青,這樣既能呼吸新鮮空氣,又能活動筋骨。
㈢ 老年人養生有那些
常梳頭 每日至少要梳頭兩次,每次60餘梳,可明目、清腦、祛風、活血,增進腎功能,防脫發,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經常堅持必然受益。
常擦面 每次洗臉後,用雙手擦面部10餘次,按摩與刺激面部的穴位。能促進面部血液循環,振奮精神。
常運目 長時間用眼睛後,要先遙轉眼球,再閉目靜養,視力特別明亮。方法是:眼球從左而上,從右而下,往返調整10餘次,使眼部的肌肉得到充分運動與調節。
常按耳 按摩雙耳能補腎、健腦、防耳聾。方法是用雙手按摩耳輪,不拘次數,以發熱為度。耳部有五臟六腑對應的穴位,稱之為耳穴,常按摩耳部能起到刺激耳穴的良好作用。
常叩齒 每日早晨叩齒30餘次,能生津、健齒,食之有味。方法是上下牙齒叩響,能促進口腔唾液腺體的分泌;津液咽下有利於健康。
常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如不經常運動,肌肉、關節就會萎縮。方法是腰常伸、腹常收、肢常搖,經常做體操,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與腦力勞動。
常沐浴 沐浴有多種,溫泉浴、日光浴、清水浴、空氣浴、沙子浴、泥土浴等。可根據條件與身體狀況選擇與應用。
常洗腳 每晚臨睡前用適度的熱水洗腳,是保健的秘訣之一。洗腳後按摩湧泉穴30餘次,有利於睡眠與保健,冬季更是大有裨益。
常養氣 要做到主動養精氣,應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遇事不怒,思想寬廣,飲食有節,起居正常,勞逸結合,鍛煉至上,增強抵抗力。中醫認為「氣行則血行」,是健康之根本。
常養精 腎虛者易患腰痛、膝軟、頭暈、耳鳴、失眠、心悸、牙動、精神不振、生殖功能早衰等病狀。只有採用「養精、保腎、節欲」措施,才能治療上述病症,達到健康長壽。
講營養 營養是生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缺一不可。葯食並養,以食為主;葷素兼備,以素為主。
講衛生 飲食要謹慎,蔬菜水果要洗凈;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刷牙;鍋碗筷勺等餐具要清潔、消毒;平時衣著及居住環境應干凈衛生。
-
常歡笑 笑時胸部、肺部擴張,呼吸增強;笑在肚裡,產生胃液,幫助消化,增進食慾,促進代謝;笑在全身,興奮整體,睡眠香甜,精神振奮,心胸開闊,工作起勁。笑是一門學問,常笑、微笑、大笑都能有效的治療人們的神經衰弱、抑鬱症等精神性疾病。但笑也一定要有度,尤其是患者有高血壓、心臟病、心肌梗死等病者,不可以大笑,只能微笑。
常養神 神指心力、心勁。神是身體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八小時工作要專心至致,其餘時間與雙休日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寄情趣於一技之長,以樂促健康。
常歡心 緊張、焦慮、恐懼是健康的大敵。中醫要求做到「精神內守,不可七情太過」。對於各種不良的刺激要沉著應對,冷靜處理,化險為夷。古人說得好: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孔子也說:「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㈣ 中老年人應該如何養生
中老年人應該注意生態情志養生 ,以培養出快樂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達到保持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家越來越關注健康,重視養生。 根在養神 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思維活動。「精盈、氣充、神全」,為養生長壽之本,而調攝精、氣、神的關鍵就在於養神。 養神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做的是「安心」,即養成理智和冷靜的態度。中老年人在養生方面,應該心情安閑,心思若定,心除雜念,心清如鏡,以便真氣順暢,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形體勞作但不致疲倦,身體健康而無疾患。 此外, 休眠也是養神的方法。綠色睡眠是中老年人休眠養神的理想方式。 貴在養性養性,也稱養德,養性養德是中醫攝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家的「德全不危」,儒家的「德潤身」、「仁者壽」,釋家的「積德行善」,道家的「仁者德之光」,都是把修養德行作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養性的原則,無外乎仁禮、性善、知足、忍讓、寬容這幾個方面。 古代養生家認為,人若想養生,必先治其身。如果一方面想延年益壽,另一方面又追求名利權勢,無異於緣木求魚。中老年人不求名利,看淡曾經擁有的權勢,自然不會產生失落感。至於榮辱得失,更是不必計較。輕得失、淡榮辱,不為情志上的悲喜所左右的養生思想,是養生史上的一種靜養觀點。若為小事斤斤計較,便有違養生的本意了。 此外,還要注意舒暢情志。讀書吟詩,漫遊山林,可暢情悅心,增添興趣,有利於增壽。 重在養氣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老年人退休後的養生知識可以學習一下,因此,要想健康長壽,不單單是靠葯物的治療,而且還要保養人體的真元之氣。 養氣要避免三種「氣」:餒氣、悶氣、怨氣。 此外,生悶氣對人體危害甚大。清代名人閻敬銘曾寫《不氣歌》以自慰,歌曰:「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出病來無人替,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危害太可懼,誠恐因病將命棄,我今嘗夠氣中氣,不氣不氣就不氣。」這個樸素的至理名言,應該是中老年人排解悶氣的靈丹妙葯。
㈤ 中老年人要如何養生
1.適應自然界寒來暑往的陰陽變化規律,虛邪賊風,逼之有時。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並且注意增減衣物,適寒暑,不要感受四時邪氣。
2.適當的運用修身養性之法,比如導引,按摩,吐納等調攝精神,鍛煉身體的一些方法。
3.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暴飲暴食損傷脾胃,氣血乏源;熬夜傷陰,黑白顛倒,陰陽失衡何談養生?
4.修身養性,不妄勞作。不要有貪念,知足常樂,不老力、勞心、不高度房勞,總之不要違背常規地勞動。
5.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也就是做好預防,積極治療原發病,防止並發症。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細節只要你注意了,就是養生,比如:飢不爆食,渴不狂飲;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冬吃蘿卜夏吃薑,不老醫生開葯方;春捂秋凍。吃人參不如睡五更。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
對於中老年人養生,也無非根據以上幾點,具體情況因人而異。中老年人一般臟腑功能衰退,氣血不足,身體素質不好,而且還有的人有很多慢性病等等,所以老年人養生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適當進補。老年人由於氣血不足,免疫力低下,一般要適當的根據個人情況,咨詢中醫師,選擇服用一些滋補中葯,比如西洋參、枸杞子、鹿茸、人參、元肉、蓮子、山葯、芡實等,或煲湯、或打粉沖服、或泡茶。
2.適當的運動、鍛煉身體。老年人身體素質不比年輕人,運動不宜劇烈,宜因人而異,做一些不是很劇烈的運動,比如太極拳、抖竹空、打陀螺、氣功,甚至散步等,都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當然,很多農村的老年人7-80歲了還閑不住,每天堅持幹些農活、家務什麼的,其實也是一種運動鍛煉,那是長年累月形成的習慣,但是要力所能及,不能過度勞累。
3.注意飲食,不過量,有規律,莫貪杯。老年人脾胃虛弱,消化能力差,飲食要有規律,每餐七成飽即可,不要過量。適當的喝酒可以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一般沒有禁忌的情況下,可以少量飲酒,但是不能貪杯。當然,平素就不飲酒的人,就不要飲酒,保持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即可。
4.積極常規治療已有疾病,做好忌口,防止並發症。很多老年朋友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氣管炎等病,要積極常規治療,防止並發症的發生。並且做好忌口,不要吃不應該吃的東西,以防加重病情。
5.保持樂觀心態,知足常樂。老年人應該樂享天年,保持樂觀心態,不要被瑣事干擾,更不要過度干擾、操心兒孫們都生活瑣事。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有很多老年人過度操心,反而搞得自己身心疲憊,不利於養生。
最後,給朋友們介紹一些日常簡易的健身養生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叩齒:叩齒,民間俗稱「扣天鍾」。能促進口腔、牙齒及周圍組織的健康,增強抗病能力。
2、梳頭:可以疏通經脈,促進頭部血液循環,,增強腦細胞新陳代謝,延緩腦細胞的衰老,消除疲勞。
3、揉湧泉穴:湧泉穴即腳心,經常揉能頭痛、失眠、心悸、咽喉腫痛、性功能衰退、腳裂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因此湧泉穴又有「健身之穴」的譽稱。
4、咽唾液:唾液能殺微生物有健齒助消化的功能;唾液能消除對人體有害的自由基;唾液還有很好的防癌效果。
(1)如果每口飯咀嚼30次,就可以消除大部分有害物質,有益健康。
(2)養生學者把唾液譽為「金漿、玉液、天然抗癌劑」
5、揉腹:揉腹可調理脾胃,通活氣血等,能夠促進胃腸蠕動,提高消化功能和減肥作用,還有治療中老年性便秘、胃潰瘍、失眠、遺精等功效。
(1)揉腹方法:先用手在胃部按順時針方向揉摸,然後在肚臍四周揉摸,再用手掌揉摸全腹,最後逆時針方向重復一遍。
(2)但在飽食或空腹或腹部患有炎症、腫瘤時則不宜施行。
6、揉耳:揉耳就是採用按摩揉捏等手法對雙耳進行物理刺激。中醫上耳部有49個穴位與體內五臟六腑以及各部位經脈聯系密切,經常揉耳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7、伸懶腰:這個動作相信朋友們都做過,就是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闊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脊柱的自我鍛煉。好處是:(1)能使全身神經肌肉得以舒展,促進機體平衡;促進新陳代謝。(2)防止腰肌勞損,保持健美體型。
8、刮痧:可以直接疏通人體經絡,改善微循環,排出體內痧氣(毒素)。刮痧也是祖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簡便驗廉。
㈥ 老年人養生方法有哪些
老年人的養生方法千奇百怪,什麼樣的內容都有。比如說撞牆和蹭樹、飲用小便、走路加拍手等。這些東西大概出現在2012年到2013年,那個時候全國流行養生,大多數老人都加入了養生的行列。不過那個時候騙子比較多,很多都是坑錢的。現在比較好了,網路發展起來,老人們都學會了正確的養生方式。
這個情況近幾年也有發生,在一些公園內,經常可以看到老年人在拍手。甚至還喊著“拍走高血壓”之類的口號,讓人感覺像是在拍“洗腦大片”。好在網路已經普及,大多數人都知道如何進行養生,不再去做那些年的荒唐事。其實養生主要是性格、運動和生活習慣,只要正規化的生活,身體自然不會差。
㈦ 老年人養生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游金地為您解答,希望可以幫到您:
1.要學會科學膳食
春天生機旺盛,人體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亦隨之增加,老年人如何保證身體有足夠的熱量十分重要。祖國醫學認為:「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食養、食補、食療的觀念非常科學,它提示人們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要講究科學的方法。
春季,老年人在飲食方面要注意以下4點:
①保證熱量,同時適當減少食量;
②粗細搭配,不能偏細、偏食,可多食小米、玉米、紅薯等;
③蛋白質宜「精」,脂肪宜少,可吃含高蛋白的食品,如豆類、魚類、禽蛋、瘦肉等;
④要控制食鹽攝入量。
總之,老年人在飲食上宜選甘、溫、清可口之品,忌油膩、酸澀、生冷之物,多食蔬菜、水果等。
2.注意起居
冬去春來,老年人的調節中樞和機體功能仍處怠緩狀態,此時老年人一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堅持每日通風換氣;二要保持卧室乾燥,被褥常洗勤曬;三要居室色彩協調,氛圍祥和,可養置適量的花草;四是睡前溫水泡腳,按摩雙腳。另外,老年人春季睏倦是一種生理現象,不必懼怕,只要調整好了,這種現象就會自然消失。不過,老年人還要切忌「戀卧」,睡眠過多會使新陳代謝減慢,氣血運行不暢,不利濁氣排出。
3.注意防寒保暖
古代醫學家孫思邈曾說過「春天不可薄衣」。春季乍暖還寒,氣溫多變,如衣著單薄,保暖措施不利,極易受寒患病。特別是老年人各種生理功能減退,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有意地「春捂」尤其重要。老年人衣著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結合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著要松軟輕便,貼身保暖。
4.鍛煉適度
春季,正是老年人走出家門健身強體的好季節,常到戶外鍛煉,呼吸新鮮空氣,可盪滌體內濁氣,增強心肺功能,殺死肌膚上的細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中醫講:「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老年人在鍛煉中,首先要適度,避免運動量過大;其次要動靜結合,鍛煉時要保持精力,不要過度疲勞;三要適時適項,鍛煉中一定要選擇適合自身條件的項目,不要做過難、過大、過險的動作;四要安全保暖,春天天氣變化無常,余寒未盡,老年人保暖尤為重要。同時,安全意識要強,措施要到位,避免發生意外。
5.防病治病
春天,氣溫回升,有利於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同時由於氣候變化無常,都威脅著中老年人的健康。因此,老年人要增強自我防病意識,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
春季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季節,尤其要注意預防腦出血。老年人一定要加強對疾病的預防,養生的同時要加強自身疾病的治療。
㈧ 老年人養生的原則有哪些
自古以來有許多人都致力於研究人類的健康長壽問題,我國中醫對養生保健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中醫營養保健的目的,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有病治病,無病預防。從更深層次地講,就是利用天然飲食,將人體保持在最佳狀態甚至超常狀態中。
食物性能的補與瀉兩大特性,最能體現中醫營養學的主旨。食物補則補氣、養血、填精;瀉則解表、下火、去毒。葯膳並非含有葯物的食物,而是有關天然食物含有葯物般的作用,對人體是無害的。葯、膳同食,體現了人們膳食結構、飲食習慣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過去那種只講究色、味、香、形,這不全面,還要加上「質」,這個質就是營養豐富、有保健作用。
要想長壽,腸胃得清;不偏食、不怪食、吃雜食。要吃得雜,每天至少吃30種以上的各種食物,並且要認真地吃早餐;每天要有足夠的大便量,最好能有2次,為此要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以及多喝開水,每天至少要喝普通水杯8杯開水;老年人早睡早起,睡眠時間零零星星,應順其自然,犯困了可隨時睡一覺;尿的那一刻要咬緊牙齒,不要出聲,可使牙齒堅固,只要長期堅持,排尿不暢等困擾也會得以緩解甚至消失;人老先老腳,腳底有20多個穴道,要經常刺激,每天行走1小時是一個好方法。不管季節如何,都要堅持睡前熱水燙腳15分鍾,可將一兩中葯大黃敲碎,用紗布包好,煮15分鍾後,用此水洗腳,具有消炎、殺菌、活血化瘀的作用。
養生宜早不宜晚。養生學不是養老學。人的衰老早在老年到來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養生益壽活動應及早從生活多方面進行。在養生益壽活動中,飲食因素占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人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