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養生的認識
樓主你好!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簡述 所謂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編輯本段歷史古代中醫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現代中醫 1、西方醫學進入 1568年澳門區主教卡內羅在澳門創辦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所西醫教會醫院,從此西醫來華就未曾間斷,但那時他們的主要活動只是在澳門、廣州一帶,而且大多是傳教士醫生,主要工作是傳教,行醫是接近民眾獲得良好印象的傳教輔助方式。 現代醫學進入中國時,奎寧等一些中國原來沒有的葯物豐富了治病手段。但是,當時西方西學是相對落後的。那是西方西學也自覺地把自己的醫術作為針對中醫病症所進行的補充治療。他們所使用的漢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醫學。如感冒、傷風等。 晚清進士唐容川,認為中醫比西醫高明,但西醫也有所長,「西醫初出,未盡周詳;中醫沿訛,率多差謬」,所以應該「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中歸於一是」,這是他著名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的基本主張。 甲午戰爭之後,中醫丁福保和海歸西醫顏福慶創辦的兩個醫學團體「中國醫學會」和「中華醫學會」。那時,醫學會內部並不強分中西門戶,因為醫學會的宗旨是博採各種醫理,改良醫學。丁福保主持的中國醫學會其章程中明確說:「研究中西醫葯學,交換知識,振興醫學。」引進西醫的目的依然體現了改良主義的主張。也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現在醫學的沖擊 辛亥革命後,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頒布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醫學專門學校,這針對的只是西醫,因為只有西醫有專科學校,而中醫是師徒傳習的。因為條例中完全沒有涉及中醫,各地中醫以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揚州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始人袁桂生首先公開批評北洋政府的醫學教育政策,並指責清末民初兩次制訂學制都以日本體制為藍本,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就已推行廢除中醫的政策,不列中醫的意圖無非是效法日本。這就是近代醫史上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此後,廢除中醫與捍衛中醫的問題一直存在至今。 可見,現代醫學沖擊中醫行為開始於政治家的治國方略。在此背後,是西醫學不斷吸收現代科學成果,逐步發展成為現代醫學科學。 3、中西醫結合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這從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醫學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中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不斷沖擊下,並沒有真正失去市場。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因此,聶文濤先生認為,這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結合,還為實現理論上的結合。 4、中醫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界眾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嘗試用現代科學來理解中醫學。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影響了一代學者。比如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編輯本段理論基礎 中醫具有深度的養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生命、預防衰老和擁有健康。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編輯本段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夠幫到你! 呵呵~
⑵ 中醫養生知識有哪些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中醫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醫院是哪家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盡心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⑶ 一年十二個月的養生秘籍有哪些
1月養腎防寒
養生原則:秋冬養陰、養腎防寒。
1月應注意鍛煉:多散步、慢跑等,同時應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飲食宜忌:合理進補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多吃羊肉、狗肉、雞肉、甲魚、核桃仁、大棗、龍眼肉、山葯、蓮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體質偏熱、易上火的人士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忌一切寒涼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
2月補水春捂
養生原則:春夏養陽、適當春捂。
起居:「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立春以後氣候仍然乾燥,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飲食宜忌:宜多食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忌辛辣之物。春季陽氣初生,2月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臟腑所好。
3月晚睡早起 食甜養肝
養生原則:春夏養陽、春養肝。
起居:春天萬物復甦,3月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這樣可以使精神愉快、身體健康。
飲食宜忌:多食甜,如大棗、鍋巴、山葯、韭菜、菠菜、薺菜、雞肉、雞肝等。少食酸,如西紅柿、檸檬、橘子等。春季適當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唐代葯王孫 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4月調陰陽
養生原則:補腎、調節陰陽。
養生關鍵:為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運動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極拳等。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防暴飲暴食。
飲食宜忌:多食菠菜、薺菜、蔥、水果、山葯、枸杞、兔肉,少吃辛辣、油膩、大寒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魚、海蝦等。推薦吃山楂枸杞燜兔肉,用山楂、山葯各30克,枸杞子15克,兔肉500克,紅棗4個,一起燉煮。
5月關注心臟
養生原則:中醫理論認為,「立夏」前後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
精神調養:「立夏」之際,從精神上應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
飲食宜忌:宜多食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水芹、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葯等。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熱之品,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生蔥、生蒜、辣椒。
6月晚睡早起
養生原則: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
養生關鍵:要晚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
飲食宜忌:飲食清補為原則。宜吃蔬菜、豆類、水果等,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忌辛辣油膩之品,如羊肉、牛肉、豬肉、辣椒、蔥、姜等。推薦多吃冬瓜薏米粥,因為冬瓜清熱利濕。
7月勞逸結合 保護陽氣
養生原則:保護陽氣。
養生注意: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加強室內通風,尤其在悶熱的天氣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溫。還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腸道傳染病。暑天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體力勞動者、室外工作的人員此時應多飲水。
飲食宜忌: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蔬菜應多食綠葉菜及苦瓜、黃瓜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忌辛辣油膩之品。
8月神志安寧
養生原則:防暑降溫。
養生注意:「秋老虎」屬溫燥,損害人體的津液,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眼乾、咽干、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心腦血管意外。
精神調養:「立秋」後的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起居:生活上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9月陰平陽秘 防秋燥
養生原則:陰陽平衡、陰平陽秘。
養生注意:登山能使心情愉快,還可鍛煉身體。防秋燥也非常關鍵。
飲食宜忌:宜多食西洋參、沙參、百合杏仁、川貝、冬瓜、黃瓜、蘿卜、梨等。還可用蔥白、生薑、豆蔻、香菜預防治療感冒。推薦喝梨粥,洗凈兩個梨後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
忌食:魚蝦、海腥,如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辣椒等。
10月控情緒 養陰精
養生原則: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精神調養:要注意控制情緒,避免傷感,多做開心喜好之事,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安度過秋季。秋對應的臟器是肺,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
飲食宜忌:宜適當多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雞、牛肉、魚、大棗、山葯等以增強體質。少吃蔥、姜、蒜、辛辣之品。
11月早卧晚起 保護陽氣
養生原則:養精蓄銳、增強體質。
精神調養:精神養生在十一月應做到精神安靜,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陰精,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起居:生活中做到早卧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這樣,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穿著也應注意保暖。飲食上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飲食宜忌:多吃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卜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鮮等。
12月適度進補 動靜結合
養生原則:「因人、因時、因地」進補。
養生重點:養宜適度、動靜結合。精神上要積極向上,保持樂觀。如體質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選擇「慢補」,適當多吃「當歸羊肉湯」等,還要多吃蔬菜,切忌過補、急補。體質好的人則要「平補」,不要過食油膩之品,以防產生內熱而誘發疾病。飲食宜忌:可多吃羊肉、牛肉、芹菜、白蘿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忌生冷,如海鮮等大寒之品及冷飲。
⑷ 中醫四季養生的明細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
春天氣溫適中,濕度也適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覺曉」。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飯半小時後應適當小憩,一般以半小時或四十分鍾為宜;房間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堅持鍛煉身體,根據自己年齡、體質,選擇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適當的鍛煉項目。
春季養生秘決在注意保持體內的陽氣。
中醫認為,養陽重在養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飲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飲酒。平時調理好情緒,每天保持有個好心情。
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香菜、生薑、蔥等。晚春暴熱襲人,易引起體內郁熱而生肝火,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潤肝明目的食物,如蕎麥、薺菜、菠菜、芹菜、萵筍、茄子、黃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鮮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乾果柿餅之類為好。
【夏季】暑氣傷身 適度運動食清淡 重在清心
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具有清熱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西瓜、西紅柿等。夏季西瓜、西紅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
中醫認為,通過飲食調配,既可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營養損失,又能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還益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
夏季睡眠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
《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意指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運動。
【秋季】舊病易發,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
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
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濕氣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
秋分之後,由於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
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
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
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冬季】寒氣襲人 斂陰護陽活氣血 重在補腎
從立冬開始,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
冬季 「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此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
中醫認為,「冬者,天地閉藏」,即是說冬季萬物閉藏,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種動植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因此,冬季養生應注重斂陰護陽: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堅持適當鍛煉,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鍛煉後要及時擦乾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極易通過人體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其應注意避寒就暖。
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注意養陽。
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參酒一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將牛肉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
⑸ 中醫養生的好處有哪些
身體來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把自身體搞好了才能有大發展。中醫就是一門無止盡的博大精深的一門學問,它能幫助我們調理身體。古有華佗幫助關羽刮骨療傷,今有針灸治療勁椎病,中葯治療各種疑難雜症。那麼中醫養生那哪裡好呢?
1.中醫講究葯食同源,即食療法,尤其是女性朋友,由於特殊的生理需求,很容易出現貧血現象,這樣一來,女性的氣色就不太好,沒有光澤度,體虛怕冷怕熱,每天睡不好吃不香。所以貧血的女性應該進補養血葯膳。
2.中醫養生注重調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生息後,貧血症狀逐步減輕。中醫幫助女性不止調理貧血,還能幫助女性朋友調理月經不調的情況。
3.月經不調主要是氣血失調導致的,所以需要用中葯調理身體,使身體恢復正常。常用益母草或烏雞白鳳丸這些含中葯成分的葯物治療。
中醫治療效果非常好,但是需要時間慢慢來調理,中醫講究的注意事項有很多,對於任何疾病基本都有治療的方法,一般無副作用產生的,可放心使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提高身體的質量,在外面多吃些營養的食物,以清淡為主,抱著樂觀的心態。
⑹ 什麼是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復,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制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⑺ 1-12月怎麼養生
一月:養腎防寒
氣候特點:一月包含小寒和大寒兩個節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
中醫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
養生原則:「秋冬養陰」(《黃帝內經》)。
養生關鍵:「養腎防寒」。
注意鍛煉、保暖:如散步、慢跑等,同時應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飲食宜「滋補」:民間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諺語。人們在經過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既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目的。
飲食宜忌:多吃羊肉、狗肉、雞肉、甲魚、核桃仁、大棗、龍眼肉、山葯、蓮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體質偏熱、偏實易上火的人士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忌一切寒涼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
推薦食療:
當歸枸杞燉羊肉
用料:當歸15克,桂圓10克,枸杞15克,羊肉500克。
製法:羊肉切塊,加生薑用開水稍煮,水漂瀝干,加入各葯、上湯,隔水燉熟,飲湯吃肉。
功用:羊肉溫熱,含蛋白質、脂肪、糖、鈣、磷、鐵、維生素(A、B)等,有補陰壯陽、補虛勞益氣血的作用。桂圓補益心脾,可去羊肉膻味。當歸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當歸枸杞燉羊肉可補陰壯陽,補益心脾。
二月:陽氣生發適當春捂
氣候特點:二月是春天的開始,包含「立春」和「雨水」兩個節氣。
「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表明春季從這一天開始。過了「立春」,萬物復甦,大地生機勃勃,草樹開始萌芽,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節氣的特點是冬去春來,濕度逐漸升高,加上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所以早晚仍然較冷。「雨水」節氣因為雨水增多,空氣濕潤,天氣暖和但又不燥熱,更加適合萬物的生長。
中醫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春季養生主要是護肝,而護肝要從心情著手,使心情舒暢,防止「肝火上升」。
養生原則: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
養生關鍵: 春季是冷空氣活動頻繁之季,所以要適當「春捂」。
二月白天漸長,陽光暖和,氣溫趨於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漸增多。民俗諺語中有句話說「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說明人們經過秋冬養生,到了春天開始勞做了。
春季養生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注意保護陽氣。
立春以後,氣候仍然乾燥,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春季飲食調養
春季陽氣初生,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臟腑所好。
飲食宜忌
宜:多食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
忌:辛辣之物。
推薦食療
枸杞子山葯粥
用料:枸杞子20克,山葯30克,糯米50克。
製法:將枸杞子、山葯和糯米同放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大火開後改小火慢煮半小時至米熟爛,放溫服用。
功用:枸杞子養陰益腎柔肝,山葯健脾益腎,糯米和胃,共為養陰柔肝,益腎健脾。
三月:晚睡早起食甜養肝
氣候特點:三月是春天將要過一半的時候,包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
「驚蟄」是指春雷初響,驚醒蟄伏中的昆蟲。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的天氣已開始轉暖,並漸有春雷的出現,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出土活動。雨水漸多,是春播的有利時機。
春分的「分」,是過了一半的意思。此時正是農家最忙的時節,也應該是春暖花開的時節。
中醫認為,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因此,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養生原則:「春夏養陽」。
養生關鍵:春養肝。
春天,人們常感到睏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民間稱之為「春困」。這是人體的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三月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及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這就是說,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這樣可以使精神愉快、身體健康。但處於北方氣溫較低,早晚溫差大地區的人還要注意保暖。
春季應肝,如養生不當,可能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要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
飲食調養:「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春季的飲食既要根據節氣變化,又要考慮個人的體質情況。以「春夏養陽」為主要原則,也就是適當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唐代葯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所以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多食甜,如大棗、鍋巴、山葯、韭菜、菠菜、薺菜、雞肉、雞肝等。
少食酸,如西紅柿、檸檬、橘子等。
推薦食療:
山葯粥
用料:鮮山葯100~200克,粳米100克。
製法:將山葯洗凈去皮切塊,與粳米同煮。
功用:山葯健脾益腎補肺。
四月:補腎調陰陽
氣候特點:四月是春季最後的階段,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清明和穀雨兩個節氣。
清明在節氣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義。自古以來,這一天便是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清明又稱「踏青節」,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穀雨是春季最後的一個節氣。古代稱:「雨生百穀」,說明此節氣在農業方面的重要性。
四月天氣轉暖,人們的室外活動增加,北方的桃花、梨花、杏花等開滿枝頭,楊絮、柳絮四處飛揚,這時候花粉過敏的人們日子就比較難過了,應該加以預防。此季節還是傳染病高發季節,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等。所以應依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預防傳染病是這一時期的關鍵。
養生原則
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實為主。
從中醫養生來說,清明前後是郊遊、踏青的好日子。白居易《春遊》詩中說:「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痴人。」從防病來講,在這段日子裡,天氣陰涼,應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實為主。為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運動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極拳等。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防暴飲暴食。
飲食宜忌
多食菠菜、薺菜、蔥、水果、山葯、枸杞、兔肉,少吃辛辣、油膩、大寒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魚、海蝦等。
推薦食療
山楂枸杞燜兔肉
用料:山楂、山葯各30克,枸杞子15克,兔肉500克,紅棗4個。
製法:紅棗去核,兔肉切塊,用開水脫去血水。諸料共入砂鍋,加清水煮沸後改小火煲2~3小時,調味。
功用:枸杞子滋補肝腎明目,山葯健脾益腎,山楂活血化瘀,紅棗健脾益血,兔肉補益中氣。此款食療方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低脂肪、低膽固醇,有滋補肝腎、補氣養血、活血化瘀作用。
五月:關注心臟
五月是夏天即將開始的時候,包含有立夏和小滿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夏」在天文學上表示即將告別春天,夏天馬上開始。這個節氣是一個萬物增長增高的時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立夏」代表天氣轉暖溫度明顯升高,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雨水比「穀雨」更多。而對農作物來說,「立夏」又是一個旺盛生長的重要節氣。
「小滿」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季節,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夏季,各種植物農作物到了旺盛生長期。高溫多雨,空氣悶熱潮濕,是「小滿」時的氣象特徵。
中醫理論認為,「立夏」前後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心對應「夏」,也就是說在夏季,心陽最為旺盛。因此,夏季需要更多的保養心臟。
「立夏」之際,從精神上應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老年人更應注意預防氣血瘀滯引起心臟病的發作。在飲食上應以低脂、低鹽的清淡食物為主,多食用維生素含量高的蔬菜水果。清晨可吃洋蔥少許,晚飯後飲少量紅酒,以保持氣血通暢。
飲食宜忌
宜多食:具有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水芹、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葯等。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熱之品,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生蔥、生蒜、辣椒、韭菜、海蝦、牛羊狗肉等。
推薦食療:
冬瓜燉雞肉
用料:新鮮連皮冬瓜250克,雞肉100克。
製法:冬瓜切小塊,與雞肉同加適量水燉熟放溫服用。
功用說明:連皮冬瓜清熱利水滲濕,雞肉補脾強身。合為健脾益氣,滲利水濕。
六月:晚睡早起宣暢通瀉
六月是夏季真正的開始,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農事種作都以這個節氣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越來越低。所以,農民俗稱「芒種」為「忙種」。
進入「夏至」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白天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氣溫有時達35℃,部分地區氣溫甚至到38℃。在這個季節里,人們偏於「懶散」。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濕度增加,體內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中,人們就會感到胸悶、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所以,在此時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
養生關鍵 六月的養生重點是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在精神上注意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不要惱怒憂郁,這樣機體就能得以宣暢通瀉,輕松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此時天氣是晝長夜短,中午午休一會兒,對恢復體力消除疲勞有一定好處。由於天氣炎熱,汗出較多,衣著應以棉製品為好,利於汗液排泄。要常洗澡,保持皮膚清潔衛生,還要防止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飲食宜忌
6月調養應以飲食清補為原則。
宜:蔬菜、豆類、水果等。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
忌:辛辣油膩之品。如羊肉、牛肉、豬肉、辣椒、蔥、姜等。
推薦食療
冬瓜薏米粥
用料:冬瓜(帶皮)100克,薏米30克,糯米30克。
製法:冬瓜洗凈切塊,與薏米同煮至熟爛,每日一次。
功用說明:冬瓜清熱利濕,含水量高,不增加人體熱量;薏米祛濕,糯米養胃,可收清熱利濕養胃之效
七月:勞逸結合 保護陽氣
七月包含有「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
七月養生
中醫認為夏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人們在七月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陽氣。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加強室內通風,尤其在悶熱的天氣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溫。還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腸道傳染病。
暑天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體力勞動者、室外工作的人員此時應多飲水,必要時可服少量仁丹,或喝綠豆湯等以防中暑。
飲食宜忌
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蔬菜應多食綠葉菜及苦瓜、黃瓜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忌辛辣油膩之品。
推薦食療
薏仁綠豆粥
用料:綠豆30克,百合30克,薏仁3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製法:將以上各原料洗凈同鍋煮熟爛,加冰糖放溫服用。
功效:綠豆清熱解毒,百合潤肺生津,薏仁清熱利濕,粳米和胃,共食可清熱利濕、健脾和胄。
八月:早卧早起神志安寧
八月是夏天即將結束、秋天將要來臨的時候,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秋」是肅殺的季節,也預示著秋天來到。天氣逐漸轉為早晚較涼,白天仍舊熱浪襲人。這是因為「立秋」時,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尚未消失。中醫認為「立秋」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處暑」則意味著暑氣消退秋天來臨。很多地區處暑正好處在「三伏」天,所以天氣仍很熱,人們稱為「秋老虎」。「秋老虎」屬溫燥,損害人體的津液,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眼乾、咽干、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心腦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在這一時間段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
八月養生
「立秋」以後,雖然還不是真正進入秋天,但至少是即將從暑熱天氣走出來了。「立秋」節氣是一年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早晚溫差逐漸拉大,晚上已有涼的感覺。但是,此時秋風秋雨漸多,氣候多變,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多事之秋」。入秋後,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如果注意不當即可發生腹瀉。嬰幼兒在此時段為腹瀉的易感人群,所以「秋季腹瀉」患者多為嬰幼兒。
「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被稱為「秋乏」。中醫認為秋主燥,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所以容易感到疲乏。
精神調養
「立秋」後的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生活上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俱興」。這是因為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所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秋天也是鍛煉的好季節,要加強室外活動,如跑步、打球等。
飲食宜忌
因秋天由肺主宰,應多食酸,少食辛。如西紅柿、辣椒、茄子、馬鈴薯、葡葡、梨等食物,都能幫助克服疲倦,應該多吃。
少吃油膩的肉食,多吃鹼性食物。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鹼性食物有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還要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
推薦食療
百合蓮子湯
用料:干百合100克,干蓮子75克,冰糖75克。
製法:百合浸水一夜後,沖洗干凈。蓮子浸泡4小時,沖洗干凈。將百合、蓮子置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後,加入冰糖,改文火續煮40分鍾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養心,健脾和胃
九月:陰平陽秘防秋燥
九月是秋天氣候最為明顯的時候,包含有「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白露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氣溫逐漸轉涼。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降水頻繁,氣溫下降明顯,白天、夜晚溫差進一步拉大。《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九月養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精神調養在秋天非常重要,因為秋天有萬木凋謝之感,人們容易產生「悲秋」,所以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天氣好的時候,多外出走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排解一下秋愁。最適宜的運動莫過於登山了,在晴朗的日子裡,登高望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使自己身心愉悅,心曠神怡。登山使心情愉快的同時,還鍛煉了身體,使身心都得到放鬆。從而消除不良情緒。
九月養生防秋燥也非常關鍵。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人們往往會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乾裂等。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含維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葯食療。
飲食宜忌:
宜多食:西洋參、沙參、百合杏仁、川貝、冬瓜、黃瓜、蘿卜、梨等。還可用蔥白、生薑、豆蔻、香菜預防治療感冒。
忌食:魚蝦、海腥,如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辣椒等。
推薦食療:
梨粥
用料;梨兩個,粳米100克。
製法:洗凈後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
功用說明: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亦可用作秋季保健食品。
十月:控情緒防燥邪養陰精
十月是秋天即將結束的時候,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寒露」和「霜降」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十月預示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由於寒氣增長,逐漸蕭落,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民間有「白露白花花,寒露添衣裳」之說。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氣肅而凝,露結為霜」是霜降節氣的命名由來。「霜降」的意思是天氣漸冷,開始出現白露,節氣特點以北方較為明顯。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精神調養在此時也應受到重視,這是因為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特別是北方,萬木凋零草枯葉無,易使人產生悲觀之情,尤其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如意之時,更使抑鬱多發。所以,此時人們要注意控制情緒,避免傷感,多做開心喜好之事,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安度過秋季。
秋對應的臟器是肺,又因「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為宜。還要多飲水,減少節氣造成的乾燥之氣。此時還可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選擇滋陰潤肺的膏劑。
飲食宜忌
宜:適當多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雞、牛肉、魚、大棗、山葯等以增強體質。
忌:少吃蔥、姜、蒜、辛辣之品。
推薦食療
百花膏:用百合、款冬花各等分,水煎去渣,加蜂蜜熬成膏狀,日服3次,每次一匙,有潤肺止咳化痰之效。
黃芪膏:用黃芪100克,水煎濾渣,加蜂蜜500克,文火煎熬縮至膏狀,日服兩次,每次一匙,有補肺益氣之功。
山葯百合大棗粥
取山葯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適量。將山葯、百合、大棗、薏苡仁、大米洗凈煮粥。每日兩次服食。山葯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苡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滋陰養胃、清熱潤燥的作用。
十一月:早卧晚起保護陽氣
11月是冬天正式來臨的時候,從24節氣來說,包含有「立冬」和「小雪」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進入這一時節,天地萬物的活動都趨向休止,准備蟄伏過冬。冬季到來,自然界表現為陰盛陽衰,氣溫降低,寒氣襲人,人體陽氣容易受到損傷,所以,要特別注意保護陽氣。「小雪」時期特點是天氣逐漸變冷,北方地區開始下雪,但雪量較小,夜凍晝化。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濕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也有可能下大雪。在南方一些地區,經常一年見不到下雪
「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一年中進補的最佳時期。中醫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此時應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第二年春天作準備。所以,「立冬」之日要進補山珍野味,到了酷寒的隆冬,才不會怕冷。這是民間的習俗,但卻體現了增強體質,預防為主的思想。
醫學研究證明,冬天人們情緒容易低落,鬱郁寡歡。當工作、生活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可能誘發抑鬱症。精神養生在十一月應做到精神安靜,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陰精,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時排解,疾病就不會找來。生活中做到早卧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這樣,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穿著也應注意保暖。飲食上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飲食宜忌:
多吃熱量較高的膳食,還要多食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缺乏,如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卜、青菜、木耳、豆腐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鮮等。
推薦食療:
木耳炒肉片
用料:黑木耳干品15克、豬瘦肉60克。
製法:黑木耳用溫水發好、洗凈,豬瘦肉切片放入油鍋中炒兩分鍾後,加入發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鹽適量,清湯少許,燜燒5分鍾即可服食。每周3次。
功用:黑木耳益胃滋腎、調理中氣,與豬瘦肉合用,可補益脾胃、調理中氣。
12月:適度進補動靜結合
12月是一年的結束,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大雪」和「冬至」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大雪」相對「小雪」而言,是個比「小雪」更加嚴寒的節氣。民間認為,如果「大雪」節氣當天下雪,則預示著「瑞雪兆豐年」。「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這一天白晝最短,夜晚最長。中醫陰陽學觀點認為,「冬至」到來是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回升的節氣,「冬至」以後氣溫下降明顯,天寒地凍。
中醫認為,12月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都理解為要吃營養價值高的貴重補品。其實進補是有講究的,要「因人、因時、因地」進補,才能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慎房事等綜合調養方法,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首先要養宜適度、動靜結合。就是說養生調整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如適當體育鍛煉,在鍛煉前要做好准備活動,防意外受傷。精神上要積極向上,保持樂觀,認真研究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食補、葯補。如體質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選擇「慢補」,適當多吃「當歸羊肉湯」等,還要多吃蔬菜,切忌過補、急補。體質好的人則要「平補」,不要過食油膩之品,以防產生內熱而誘發疾病。可用「小雞燉蘑菇」、「白果燉烏雞」等。平時飲食上還要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脂肪、糖含量高的食品。至於腦力勞動者,在食補的同時可選擇葯補,如六味地黃丸可補腎健腦防疲勞。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的,可用烏雞白鳳丸等有調經止痛作用的中成葯。
飲食宜忌:
可多吃羊肉、牛肉、芹菜、白蘿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忌生冷如海鮮等大寒之品及冷飲。
推薦食療:
當歸生薑羊肉湯
用料:當歸12克,生薑30克,羊肉250克。
製法:將羊肉洗凈切塊,同當歸、生薑一同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共熬湯,爛熟後加調味品,飲湯食肉,每周1~2次。
功用:當歸活血養血,生薑溫中散寒,羊肉養血益腎,合用可補血益腎養顏。
⑻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面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