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醫養生問題
你好,按你的敘述來看,並不是養生的問題,而是需要以中醫的方法長期調理的。
想請問上述的這些體質是在哪裡用什麼儀器測出來的?還是哪裡的大夫通過四診合參得出的結論?
B. 中醫養生之道的養生睡眠之十不宜
古人雲:「一夜不睡,三日不醒」大家多多少少都有加夜班的時候,加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算你睡一天身體也會不舒服,這就是睡覺不合法的後果,保持良好的睡眠,對於養生健身、延年益壽非常重要。
下面陳金柱老師給大家講講睡覺有哪些忌諱?
第一、過飢過飽
吃的太多睡覺不利於我們的脾胃消化,化濕成痰,大傷陽氣。飢餓狀態入睡總是睡不著難以入眠因為腸道空慮。有的人都躺在床上了還吃點零食,這更是不利於健康的。
第二、大量飲水
睡覺不要喝太多的水,特別是涼水,水濕內停,夜尿增多,涼水太多還有可能傷腎。
第三、不宜掩面
蒙頭睡覺既容易導致呼吸不暢,又會吸入大量二氧化碳,對身體健康有害。所以睡覺時要保持呼吸暢通,唐代孫思邈的「冬夜勿覆頭,得長壽」,可見睡覺不能蒙頭。
第四、不宜當風
人進入睡眠後,對環境適應能力降低,最易受風邪侵襲。所以睡覺前最好是關上窗口即使是炎熱的季節,也不要貪圖涼意,卧處當風,要避風而睡。
第五、心平氣和
睡覺前的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情志的變化都會引起氣血的紊亂,所以睡覺前的情緒過於波動會導致失眠,甚至疾病。
還有一些小的注意就是:睡時不要對著燈,睡覺前不要說太多的話,睡覺時不要張著嘴,不要爬著身子等等。
鑫柱商城專家告訴大家最好的睡眠姿勢是右側成弓形,最佳睡眠時間是晚上9點至早上5點
通過以上的總結希望對大家提高睡眠的質量有所幫助。
C. 中醫養生講究什麼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體的機能要和自然界的變化保持一致才能維持生命,這就是「天人合一」的觀點。
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謂「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和於陰陽,調於四時」。正因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氣血運行都與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從古到今,氣候——物候——病候,成為中醫養生學家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當氣候變化時,人體必然會產生某些反應。如春夏季節,天氣變暖,在人體蟄伏一冬的陽氣開始向外生發,推動血液趨向於體表,皮膚的血液循環加快,汗孔疏泄,多汗,這是機體在以出汗散熱的方式來調節體內陽氣的過分亢盛。而在秋冬季節,隨著氣溫的降低,人體要保護陽氣不受傷害則陽氣應該內斂,氣血趨向於里,表現為皮膚緻密,多尿少汗,這是機體在保證人體陽氣不過分向外耗散,同時又可保證人體水液代謝排出的正常。
中醫認為人的脈搏可以反映人體生理和病理,稱為「脈象」。而人體脈象也會因四時氣候變化而變化。明代李時珍在《四言舉要》書中說:「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暖,是謂平脈。」即是說春夏脈象多見浮大,秋冬脈象多見沉小,這是由於春夏陽氣升發,氣血涌動,就好像燒開水一樣,陽氣是熱量,血好比水。水開了,就會沸騰,並向上翻滾,同理血會向人體表面走,並運行激烈,充斥脈道,故親觸可得,脈形大。而秋冬季節,陽氣收斂,熱量不足,血脈運行比較平靜,位置靠下,故重按才得,脈形小。
中醫還認為,晝夜晨昏對人體也有影響,人們的生活作息要順應人體陰陽的變化,夜間陽氣內斂就應該及時休息,長期熬夜會使機體陰陽失調,耗傷氣陰,產生很多疾病。
D. 中醫養生問題,
推腹療法,在晚上以及早起躺在床上,正向或反向的揉揉肚子,多用點力換著位置揉。平時多按按足三里,多敲敲胃經、大腸經等。平時多喝點助消化的茶,紅茶、山楂等。平時多運動,快走或者慢跑。
E. 普及中醫養生常識最大的難點是什麼
難點是見效慢,不易使人產生信服,致使使人不易產生堅持不懈。
F. 中醫養生講究禁慾嗎
這個最主要要適度。如果縱欲過度的話是傷精氣了。養生之道就在於藏。
G. 中醫養生
其實,如果學中醫養生類知識是運用到自己身上,不需要買那種很大部頭的書,比內如《黃帝內經》等來容強迫自己的。比較好的方法是: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不舒服,就去找些這個方面的書看。個人認為,寫得比較實在、易懂又有中醫內涵的書還是推薦中里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己》系列。
建議你看的時候,先看目錄。看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翻去認真看,看完後可以在自己或是在家人身上實踐一下,很快能記住很多的。而且,如果實踐成功,你會越來越感興趣,就會對其它知識也很渴望,慢慢積累了一些經驗,就可以看中醫經典名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