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醫如何養生
在中國,養生分很多流派,比如道家、儒家、佛家、醫家等。由於對宇宙自然生命的認識有回所差異,各養答生流派的理論觀點有所不同,方法也各有側重,但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先賢聖人都從不同角度認識到了精神情志(神)對於軀體臟腑的重要作用,所以各派養生理論有一個共識:重視心神呵護、德行修養。
養生雖然應該形神俱養兼調,但養神、安神始終是養生第一要務。飲食清淡、進補、服食保健品、運動鍛煉等是養「形」,生命藉由軀體形態存在。「神」就像生命航船上的舵手,有了舵手,船才能前進。不合格舵手駕駛的船一定是搖搖晃晃的,坐著會不舒服,而只是修理船上的機械零件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懷揣一顆躁動、功利、急切、迷茫的「聰明心」所進行的一切養形活動,不是真正的養生,基本是瞎掰。
Ⅱ 中醫養生的好處有哪些
身體來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把自身體搞好了才能有大發展。中醫就是一門無止盡的博大精深的一門學問,它能幫助我們調理身體。古有華佗幫助關羽刮骨療傷,今有針灸治療勁椎病,中葯治療各種疑難雜症。那麼中醫養生那哪裡好呢?
1.中醫講究葯食同源,即食療法,尤其是女性朋友,由於特殊的生理需求,很容易出現貧血現象,這樣一來,女性的氣色就不太好,沒有光澤度,體虛怕冷怕熱,每天睡不好吃不香。所以貧血的女性應該進補養血葯膳。
2.中醫養生注重調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生息後,貧血症狀逐步減輕。中醫幫助女性不止調理貧血,還能幫助女性朋友調理月經不調的情況。
3.月經不調主要是氣血失調導致的,所以需要用中葯調理身體,使身體恢復正常。常用益母草或烏雞白鳳丸這些含中葯成分的葯物治療。
中醫治療效果非常好,但是需要時間慢慢來調理,中醫講究的注意事項有很多,對於任何疾病基本都有治療的方法,一般無副作用產生的,可放心使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提高身體的質量,在外面多吃些營養的食物,以清淡為主,抱著樂觀的心態。
Ⅲ 求好的中醫養生網站,尤其是女性養生。
中央電視台二套的養生之路
Ⅳ 有什麼關於中醫養生方面的網站么
有挺多中醫養生這樣的網站,只不過很多都是推薦中葯及某些養生知識的。
Ⅳ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面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Ⅵ 中醫養生網怎樣養脾胃
首先要在飲食上下功夫
飢飽失常和飲食無時都會損傷脾胃,比如過飢會傷胃,化版源不足,正氣虛弱權,《內經》雲:「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過飽會損傷脾胃,「飲食自備,腸胃乃傷」,痰濕內生;如果進食無規律也會損傷脾胃。如果飲食不潔(食物污染,生冷不潔,腐敗變質,有毒食物)更會損傷脾胃,。飲食偏嗜也會損傷脾胃,比如寒熱偏嗜會損傷脾胃陽氣。
還有就是不要過勞和過逸,勞神過度會損傷心脾,過逸會導致氣滯血瘀,脾胃呆滯。
通過以上方面的注意,可以起到調養脾胃的作用,如果你認為你的脾胃功能不好的話,可以去醫院看看,開點中葯調養一下。
Ⅶ 養生理療跟中醫養生有什麼區別
1、什麼是理療
理療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於人體,使之產生有利的反應,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是康復治療的重要內容。
理療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公元前7000年的石器時代,當時原始人利用陽光、砭石、石針、水和按摩等治療疾病,維護健康。我國以及古希臘、埃及、羅馬的早期文獻、記載陽光、熱水浴、冷水浴、體操、按摩等防治疾病的作用。公元前2-1世紀(西漢)黃帝內經(素問篇)詳述了攻達(針灸)、角(拔罐)、葯熨(溫熱)、導引(呼吸體操)、按蹻(按摩)、浸漬發汗(水療)等物理療法。
2、理療的分類
2.1、電療法
包括靜電療法、直流電療法、低頻電療法、中頻電療法、高頻電療法、超高頻電療法、特高頻電療法、離子導入療法、電離空氣療法、電水浴療法、射頻療法等。
2.2、磁療法
利用磁場作用於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治療疾病的方法。包括靜磁場療法、脈沖磁場療法、低頻磁場療法、中頻電磁療法、高頻電磁場療法等。
2.3、光療法
利用日光或人工光線(紅外線、紫外線等)預防和治療疾病以及促進機體康復的方法。包括紅外線療法、可見光療法、紫外線療法、激光療法等。
3、理療的作用
理療是一種通過物理方面,來改善你的身體的方法。理療,可以讓我們消炎陣痛,可以直接殺死一些皮膚真菌。同時通過了一些低頻電流,理療也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形成,引起肌肉的緊縮,從而使體內產生熱,來保持我們的生理平衡,來治癒我們的疾病。
相對於現在的葯物治療,理療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健康方便的治療方法。所以現在的理療也在臨床被廣泛的應用。現在的肢體運動拉傷,急慢性的損傷,以及內在器官的失調等等,都可以運用理療的方法來治癒。所以理療是什麼?理療是人類幾千年的智慧累積,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恩惠,是一種健康的治癒方法。
理療瑜伽有什麼好處
瑜伽理療,在調理人體各個機能紊亂方面的有效性已經被充分的證明,在今天不僅僅是瑜伽的修習者用瑜伽來保持身心的健康,它也是極其有效的醫療輔助手段。在瑜伽理療的過程中,與醫學咨詢相結合應用於患者可以達到理想的治癒效果。
瑜伽已經被醫學界證明,其提供的各種習練方法非常有益於人體心理及身體的健康。它可以提高人體心臟運轉效率,減緩呼吸頻率,強健身體、降低血壓、放鬆身心、減少心理壓力、緩解焦慮感、提高精神專注程度,使人進入平和安寧的狀態。同時通過不間斷地練習可以提高身體的穩定性及協調能力,有利於睡眠及消化系統。
許多患有各種慢性疾病的人經過長年累月的葯物治療沒有達到滿意的療效,因此失去了治癒疾病的信心,也有一大部分患有各式慢性病的患者,在嘗試瑜伽理療2-3個月後,達到了持久的治療效果,緩解了自己的頑疾,如糖尿病、關節炎、哮喘、胃腸功能紊亂、精神緊張等各式慢性病。
理療儀的危害
1、理療儀的危害之熱效應
因為人體內70%以上都是水,像是身體之內的水分子要是受到電磁波輻射之後的話,當然就會出現的問題是相互摩擦,從而會導致出現的就是機體升溫,從而會影響到身體一些組織和器官的正常工作。處理:輻射距離不宜過近,否則容易發生皮膚灼傷(如發紅或起水泡)或誤觸輻射頭而被燙傷;也不宜過遠,以免影響療效。安全照射距離一般為30cm,時間位每次30-60分鍾。也可根據患者病情每日可照射1-2次,7-10天為一個療程,作為保健治療也可長期性使用。
2、理療儀的危害之非熱效應
非熱效應是電磁波治療儀的危害,像是人體的器官和組織其實都是存在比較微弱的電磁場的,而且都是穩定和有序的排列的,要是一旦自己的舌頭受到外界強電磁波的干擾的話,自然就會打破平衡狀態,人體正常循環機能會受到影響。處理:電磁波治療儀應避免在強電磁輻射環境下使用。——漢高機械
Ⅷ 中醫養生有用嗎
其實養生方式的選擇要有講究,要結合個人身體環境,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同回樣的養生手段,要有整體觀答念。養生是為了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若利用中醫葯養生其實保健作用還是很大的,目前我國的中醫葯在養生方面還是具有很大價值的,較為實用,因此被人重視。
利用中醫葯獨特的價值與優勢,即能起到葯用價值,還能有食療功效。中醫認為,多數人身體都處於亞健康狀態,身體容易出現濕、痰、寒等問題,而這些問題若沒有及時進行改善,很可能使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可見中醫葯養生的主要方向是預防,而非治療,一切防患於未然。
中醫養生除了服用中葯調理,還可以通過針炙、按摩、推拿、拔罐等中醫手段,也有利於疏通身體經絡,使身體血液循環恢復正常,更能使身體排毒功能恢復正常,久而久之最終還是有利於身體健康。
Ⅸ 中醫養生有什麼好的app 推薦下
左點AI智能艾灸盒,這個小程序,也可以看看
Ⅹ 什麼是中醫養生 該如何養生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
(《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
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