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治療腸道濕熱症的中葯處方有哪些
(1)升陽除濕湯加減
[主治]腹痛,泄瀉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處方]蒼術、柴胡、羌活、防風、升麻、茯苓、陳皮各10克,神曲、山葯、炙黃芪各20克,炙甘草4克,蒲公英20克,黃柏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
(2)自擬溫腎澀腸湯
[主治]久泄不止,肛門有下墜感。
[處方]制附子、炮姜、肉豆蔻、五味子各6克,黨參12克,白術、補骨脂、訶子、白頭翁各10克,吳茱萸、炙甘草各3克,馬齒莧、鐵莧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
(3)二白苦艾湯
[主治]腹痛,里急後重,口乾不欲飲,不思飲食,身熱不揚,伴胸脅脹滿,小便短赤,肛門灼熱。
[處方]白頭翁、苦參各100克,白芍60克,艾葉30克。
[用法]上味洗凈,用溫蒸餾水浸泡1夜,首次用武火煎半小時,過濾取液;第二次再將葯渣加冷水適量,以能浸泡葯材為度,文火煎40~60分鍾後過濾,其葯液與第一次混合,續用文火煎熬濃縮到規定量(含上方1劑量/250毫升)後,每250毫升內加1%苯甲酸鈉0.2毫升,搖勻,放置1夜,再過濾分裝密封。成人50毫升/次,兒童每次2毫升。
(4)加味連梅湯
[主治]久瀉不止。
[處方]黃連、烏梅、西洋參各2克,阿膠5克,麥冬、沙參、石斛、木瓜各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上述用量為8個月的小兒之量,成人用量酌增)。
(5)加減化滯湯
[主治]下痢膿血,里急後重,苔黃膩,脈滑數或洪數。
[處方]生白芍30克,山楂18克,葛根、萊菔子各15克,廣木香、黃連、苦參各9克,肉桂3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葯液合兌,分2次溫服。服上方自覺症狀消失,便常規化驗正常後,應繼續服葯1~3劑。
(6)芍葯湯加減
[主治]久痢,濕熱不重而偏於氣血不調。
[處方]當歸、白芍各50克,檳榔、枳殼各15克,萊菔子、肉桂、甘草各5克,大黃7.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7)清熱化滯湯
[主治]濕熱蘊結腸,久泄不止。
[處方]白頭翁、生地榆各30克,黃連5克,黃芩、木香、檳榔各10克,赤芍15克,生大黃8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病重者每日2劑。
❷ 治療胃腸病常用的中葯單方有哪些
消導劑
(1)神曲
[單方]神曲(建曲)6~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消食和胃的功效,用於萎縮性胃炎、消化道潰瘍、胃腸神經功能紊亂等由於飲食積滯引起的消化不良。
(2)炒麥芽
[單方]炒麥芽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用於澱粉類食物引起的消化不良、小兒乳積。
(3)炒谷芽
[單方]炒谷芽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之食慾不振、消化不良。
(4)焦山楂
[單方]焦山楂10~30克,神曲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用於肉食積滯。
(5)炒雞內金
[單方]雞內金。
[用法]炒後研面吞服,每次1~3克,每日3次。
[功效]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用於小兒消化不良、食積,或脾虛胃弱之食慾不振。配神曲、山楂炭、枳實等治食積泄瀉。
理氣活血劑
(1)川楝元胡膠囊
[單方]川楝子粉0.5克,元胡粉0.5克,醋酸洗必泰0.2克。
[用法]三葯混合均勻,裝入膠囊為1次量,每日3次,飯前口服。
[功效]適用於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
(2)消氣粉末
[單方]雞內金10克,香櫞皮10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1~2克。
[功效]治食積胃脘疼痛。
(3)五靈脂末
[單方]五靈脂、炒蒲黃各90克。
[用法]共研末。飯前沖服9克,每日2~3次。
[功效]消化性潰瘍氣滯血瘀證。
(4)姜黃炒香附
[單方]姜黃18克,炒香附15克。
[用法]共研末,每服2~3克。
[功效]治慢性氣滯胃痛。
(5)兩香湯
[單方]丁香、厚朴各3~6克,木香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治慢性胃炎。
(6)蘇梗炙杷葉湯
[單方]旋覆花(包)、蘇梗各10克,炙杷葉(去毛)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可治慢性胃炎之噯氣不止。
(7)廣木香末
[單方]五靈脂50克,廣木香25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次5克,每日3次。
[功效]治慢性胃炎。
(8)桃仁五靈脂末
[單方]桃仁、五靈脂各15克。
[用法]微炒為末,米醋為丸如小豆粒大,每服15~20粒,開水送下,孕婦忌服。
[功效]治血瘀胃痛。
止血愈瘍劑
(1)大黃粉
[單方]大黃粉適量。
[用法]每次3克,每日3~4次,溫開水沖服。
[功效]治療消化性潰瘍有出血者。
(2)三七白及大黃粉
[單方]三七粉3克,白及粉4.5克,大黃粉1.5克。
[用法]混合均勻,每日3克。
[功效]適用於胃脘痛瘀血證,嘔血黑便者。
(3)地榆湯
[單方]地榆2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功效]治療消化性潰瘍有出血者。
(4)田七粉
[單方]田七粉。
[用法]口服,1次1~3克,1日3次。
[功效]治療消化性潰瘍有出血者。
溫中止痛劑
(1)荔枝核末
[單方]荔枝核適量,木香適量。
[用法]將荔枝核燒焦,每3克加木香0.5克。共為細末,熱湯調下。
[功效]治療胃寒氣滯。
(2)乾薑胡椒末
[單方]乾薑10克,胡椒10粒。
[用法]共研為末。每日2次,水沖服。
[功效]治療寒性胃痛。
(3)高良薑桂皮香附湯
[單方]高良姜15克,桂皮6克,香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治療萎縮性胃炎。
(4)畢澄茄白豆蔻末
[單方]畢澄茄、白豆蔻各等份。
[用法]研末,每服1.5~3克。
[功效]治療虛寒胃痛。
(5)蔥頭生薑貼
[單方]蔥頭帶須30克,生薑15克。
[用法]搗爛炒熱,用布包好,趁熱敷在胃部。
[功效]治療寒性胃痛。
益氣養陰劑
(1)百合烏葯湯
[單方]百合30克,烏葯9克,延胡索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治虛熱胃痛。
(2)烏梅白芍砂仁末
[單方]烏梅2枚,白芍5克,砂仁1.5克。
[用法]焙乾研末。沖服。
[功效]適用於慢性萎縮性胃炎。
(3)大棗紅糖白芍湯
[單方]大棗、紅糖、白芍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適用於慢性胃炎。
(4)枸杞子
[單方]枸杞子。
[用法]每次20克,每日2次,於空腹時嚼服,2個月為1個療程。
[功效]適用於慢性胃炎。
(5)黃芪白芍湯
[單方]黃芪30克,白芍15克,桂枝、炙甘草各9克,乾薑、木香各6克,紅棗3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適用於慢性胃炎脾胃虛弱證。
和中制酸劑
(1)訶子藿香白豆蔻末
[單方]訶子6克,藿香6克,白豆蔻6克。
[用法]共研末,每服3克,姜湯送下。
[功效]治慢性胃病惡心吐酸。
(2)番石榴末
[單方]番石榴30克。
[用法]焙乾研細末,過篩。每日3次,每服9克,飯前半小時服。
[功效]治慢性胃病之胃酸過多。
(3)兩賊末
[單方]烏賊骨9克,木賊草18克,川軍9克。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6克,開水送服,早晚各服1次。
[功效]治胃病吐酸水。
(4)香附高良姜湯
[單方]香附6克,高良姜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適用於胃脘痛之泛酸明顯者。
清熱瀉下劑
(1)鉤藤番瀉葉飲
[單方]番瀉葉10克,鉤藤10克。
[用法]開水浸泡,代茶飲,以大便通為度。
[功效]適用於各型便秘。
(2)蘇子全瓜蔞湯
[單方]蘇子10克,全瓜蔞30克。
[用法]水煎,早晚各服1次。
[功效]用於習慣性便秘或體弱、產後便秘。
(3)望江南湯
[單方]望江南30克。
[用法]煎湯口服。
[功效]用於治療習慣性便秘。
(4)槐角決明子飲
[單方]槐角10克,決明子10克。
[用法]泡水代茶,飲不拘時,味淡更換葯物。
[功效]用於便秘且有高血壓病者。
(5)當歸肉蓯蓉飲
[單方]當歸20克,肉蓯蓉20克。
[用法]沏水代茶飲。
[功效]用於治療陰虛血虧,腸中乾燥而便秘者。
(6)白蜜湯
[單方]白蜜化湯,加入玄明粉10克。
[用法]空腹服。
[功效]適用於習慣性便秘。
(7)菊花大黃飲
[單方]菊花10克,生大黃10克。
[用法]開水浸泡,代茶飲,以大便通為度。
[功效]用於高血壓病人的便秘。
收斂止瀉劑
(1)烏賊骨末
[單方]烏賊骨500克。
[用法]焙乾研細末,溫開水沖服。每日3次,每次6克。
[功效]用於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吐酸、黑便者。
(2)雙黃湯
[單方]葛根10克,黃連、黃芩各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治療熱瀉。
(3)五倍子末
[單方]五倍子不拘量,醋適量.
[用法]炒研細末。每次服3克,米湯送下,日服2次。
[功效]治療慢性腸炎久瀉不止。
(4)鹿銜草干葉湯
[單方]鹿銜草干葉200~250克,水1000~2000毫升。
[用法]文火煮沸30分鍾,濾出葯液,分6次服完,每日3次,10~15天為1個療程,連服1~2個療程。
[功效]可治感染性腹瀉、慢性菌痢(休息痢)。
(5)無花果葉末
[單方]無花果葉100克,紅糖50克。
[用法]將鮮葉切細,加入紅糖同炒研末。頓服。
[功效]治療久瀉不愈。
❸ 治療蟲積腸道證的中葯處方有哪些
(1)烏梅細辛二黃湯
[主治]腹部絞痛,大便秘結,舌質紅,苔厚膩或黃燥,脈沉實。
[處方]烏梅15克,細辛6克,川椒3克,黨參9克,當歸9克,黃連6克,黃柏6克,乾薑6克,桂枝9克。
[用法]水煎500毫升,直腸滴注,每分鍾40~50滴。
(2)加減白頭翁湯
[主治]腹痛,不思飲食。
[處方]白頭翁、地榆各18克,黃連9克,黃柏、牡丹皮各12克,秦皮、鴉膽子(去皮,膠囊分裝送服)、黃芩各10克,金銀花20克,三七粉5克(沖服)。
[用法]早、晚各服1劑,水煎服。
(3)白頭翁加鴉膽子湯
[主治]腹部疼痛,久泄不止。
[處方]白頭翁15克,黃柏、黃連各10克,秦皮5克,鴉膽子10克。
[用法]早、晚各服1劑,水煎服。
(4)芍葯加鴉膽子湯
[主治]腸道寄生蟲所致的腹部疼痛。
[處方]芍葯、鴉膽子各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5)復方鴉膽子丸
[主治]大便不調,時便溏帶黏液,時便秘,腹不絞痛,只有輕微的里急後重,荏苒日久者轉為便血,漸次貧血羸瘦,體溫低降,經年累月,益加衰弱,萎黃浮腫者。
[處方]鴉膽子丸45克(去殼),貫眾、金銀花炭各15克,黃蠟60克。
[用法]前3味研為細粉,將黃蠟烊化,趁熱和葯粉於臼中和勻,捻為如黃豆大葯丸。空腹服用,每日10~15丸,兒童酌減。
(6)烏梅承氣湯
[主治]大便排蟲,腹痛劇烈。
[處方]大黃12克(後下),芒硝(沖服)、川厚朴、枳實、烏梅各6克,川椒2克,黃連3克。
[用法]每日1~2劑,每劑用水煎取150~200毫升,頓服或分2次服;或配合灌腸。
(7)驅蛔承氣湯
[主治]蛔蟲積結腸道引起的疼痛等症狀。
[處方]大黃(後下)、玄明粉(沖服)、檳榔、川楝子、木香、苦參各10克,烏梅15克,川椒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服。
(8)追蟲丸
[主治]腹痛時作時止,面黃肌瘦,或顏面有白色蟲斑,突發腹中劇痛,痛在臍周,按之有塊,嘔吐食物或清水,舌苔白,脈弦。
[處方]黑牽牛子、木香各9克,檳榔12克,雷丸6克,苦楝皮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
❹ 治腸炎的中葯材是
腸炎是指急性或抄慢性的襲腸壁粘膜炎症性病變,由於免疫功能低下、暴飲暴食、感受風寒以及飲食不衛生等因素有關。
治療腸炎的中葯有中草葯或中成葯兩類,常用的中成葯可以有炎寧、腸胃寧膠囊、香砂養胃丸、霍香正氣水等,有一定治療腸炎的作用;中草葯一般是選擇澀腸止瀉的葯物,比如罌粟殼、金櫻子、烏梅等,也可以使用健脾胃的葯,比如黃芪、黨參、茯苓、白術。對於慢性腸炎的患者,還可以選擇沙參、玉竹、大白芍、石斛、麥冬、甘草等。
❺ 治療腸道(結腸炎)的中葯葯方
結腸病是一類醫學界公認的多發病、難頑病,在消化系統,其發生率僅此與胃病,而且近90%以上的結腸病患者都不同程度地伴有胃部病變,但這不是結腸病的可怕之處,真正讓世界醫學界和廣大患者憂心的是傳統醫學對結腸病的認識和治療一直力不從心,治療葯物大都治標不治本,正是因為傳統葯物軟如無能,給結腸病患者戴上了一副可憎又可怕的面具。最新醫學研究發現:徹底揭示了結腸病的發病根源,胃部產生的復合菌毒為結腸病的禍根,引發血管堵塞、淋巴水腫,破壞腸道環境功能,最終引發各種結腸病。在最新理論基礎上研發的國家新葯「肉蔻四神丸」開創了「腸道同治理論」,全面、科學的治療機理得到國內外的一致認可。
患有結腸炎的病人在飲食上需要注意以下六點
1、每日進餐定時定量不過飽;若有條件,最好少量多餐,每天5-7餐。
2、避免機械性和化學性刺激過強食物,機械性刺激增加對粘膜損傷,破壞胃粘膜屏障,如粗糧、芹菜、韭菜、雪菜、竹筍及乾果類等;化學性刺激會增加胃酸分泌,刺激胃粘膜,如咖啡、濃茶、烈酒、濃肉湯等。
禁忌易產酸食物,如地瓜、土豆、過甜點心及糖醋食品等;易產氣食物,如生蔥、生蒜、生蘿卜、蒜油、洋蔥等;生冷食物,如大量冷飲、冷拌菜等;堅硬的食物,如臘肉、火腿、香腸、蚌肉等;強烈的調味品,如胡椒粉、咖喱粉、芥末、辣椒油等。
3、選擇營養價值高,細軟易消化的平衡膳食,如牛奶、雞蛋、豆漿、魚、瘦肉等,經加工烹調使其變得細軟易消化、對胃腸無刺激;同時補充足夠熱能、蛋白質和維生素。
4、選富含B族維生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食品;主食以麵食為主。
5、烹調方法。可選用蒸、煮、氽、軟燒、燴、燜等烹調方法,不宜用油煎、炸、爆炒、醋溜、冷拌等加工食物。
6、其他,進食時應心情舒暢,細嚼慢咽,以利於消化;根據自己的膳食習慣,配製可口飯菜;供給細軟、粗纖維少的食物。
建議你網路一下「roukousisw」,去問問治療結腸炎方面的專家,了解更多的養腸護腸的知識,希望大家都身體健康
❻ 一種治療腸道的中葯草
のののののののの
❼ 如何煎熬治療腸胃的中草葯
你好,我是湯醫生:
煎熬中葯首先要注意有無先煎後下的葯物,如有先煎後下的應該按照要回求一步步的進行煎熬答。如果沒有
先煎後下的葯物。那麼;可以首先將所有的葯物先侵泡半個小時左右,然後再連同侵泡的水一起放入砂鍋中
煎熬半個小時左右,將湯汁倒出來再放少量的水(大約可以煎熬一碗)在煎熬半個小時。要結合醫囑來服葯
和煎葯,一般主治醫生建議服用三次可以煎三次並將三次的煎熬的湯汁混合分三次服用。
祝你早日康復!
❽ 治療腸癌的最佳中葯
參考資料:http://www.shiliao.com.cn/pg/460/
http://qiuyi.fx120.net/fdoctor/jiahu/shhu/200501251623457281.htm
http://disease.fx120.net/JBZT/ZHONGL-/ZHICHAGA/zcacsl/200503151354199692.htm
結腸癌葯物治療
1.化學葯物治療 手術後的病人化療一般一年~一年半內可使用2~3個療程,常用葯物主要是5-氟脲嘧啶(5-FU),也可聯合應用絲裂黴素、環磷醯胺等,5-FU每個療程總量可用7~10克。可口服或靜脈給葯,最好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每次250毫克,每日或隔日一次。如果反應較大如惡心、食慾減退、無力、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下降等,可減少每次用量,或加大間隔期。骨髓抑制明顯時可及時停葯。口服法胃腸道反應比靜脈給葯大,但骨髓抑制反應輕。
用葯期間必須注意支持治療,並用減少副作用的葯物。
癌腫未能切除的病人行化療,有一定減輕症狀控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但效果較差,維持時間短,如病人一般情況差時,副作用顯著,反而加重病情,不宜應用。
2.免疫治療 可以提高病人抗腫瘤的能力,近年來發展很快,諸如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轉移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已逐漸廣泛應用,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配合化療的進行。
3.中葯治療 可改善症狀,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放療、化療的副作用,有的中葯有直接的抗癌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山慈姑、龍葵等。用葯時可辨證、辨病兼顧,加入清熱解毒、活血攻堅、滋陰養血、除痰散結、調補脾胃等方面的葯物。
❾ 腸炎有哪些草葯治療
腸炎多由於脾胃功能不健為主要病因。由於外感或飲食不慎、七情內傷、版淤血阻滯、則誘發權或加重病情。其病位在大腸,涉及脾、胃、腎。
其病機邪滯腸道,氣機不暢,壅阻氣血損傷腸膜脈絡。
臨症治療標本兼治。發作時宜清熱利濕、調氣血、運睥燥濕、抑肝扶脾為法;緩和時以健脾益氣,溫補脾腎為法。
方葯 真人養臟湯加減。人參、當歸、白術、白芍、木香。肉豆蔻各12克,肉桂6克、柯子15克、櫻栗殼9克、甘草6克。因脾氣虛加黃芪;寒甚加吳茱萸、附子。
❿ 治療大腸癌的中草葯有哪些
大腸癌中葯治療根據患者症狀不同,所用的中葯也是不同的,你可以找專業的醫生面對面進行資料,讓醫生給你開出正確的治療葯方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