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葯調理腸胃
中葯調理腸抄胃時,常用四襲大方法如下: 1、疏肝理氣法 適應證:肝脾不和證。臨床表現為腹部脹滿,噯氣頻繁,每因情志因素而發作,腹痛後就想大便,便後疼痛一時減輕。苔多薄白,脈弦。 辨識要點:功能性胃腸病症狀+體質壯實或為女性伴有情志症狀。 治法:抑肝扶脾。 方葯:以痛瀉葯方為主。 2、辛開苦降法 適應證:濕濁(熱)痞阻證。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痞滿,或有燒灼樣痛,泛酸嘈雜,厭食噯氣,有腹脹腹瀉,口乾口苦或口中粘膩,舌紅,苔膩或黃膩,脈弦滑。 辨識要點:功能性腸病症狀+胃脘痞滿+苔膩。 3、消食導滯法 適應證:飲食積滯證。臨床表現為腹部脹痛,噯腐厭食,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嘔吐或矢氣後痛減,或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 辨識要點:功能性腸病症狀+噯腐厭食+苔垢膩。 4、健脾和胃法 適應證:脾胃虛弱證。臨床表現為腹部隱痛,食慾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辨識要點:功能性腸病症狀+體質虛弱。 正確的使用一些中葯調理腸胃,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2. 中醫怎麼調理腸胃
中醫:四個妙方調理腸胃
在中醫里,提到胃就離不開脾,但中醫的「脾」與西醫不同,其有消化、運輸營養功能。因此,脾胃被合稱為「後天之本」,為人體的五臟六腑提供營養。
「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中醫認為,人身上有幾個穴位與脾胃息息相關,如中脘、太白、脾俞、關元、足三里等,每天選一兩個按摩,有益保胃健脾。此外,楊力針對常見的幾種脾胃問題給出了緩解妙方。
1、食積不消化,喝點蘿卜湯
用適量白蘿卜燉湯,可治氣脹食滯、飯食不消化;用3~5個山楂、5~10克陳皮泡水喝,同樣可以消食。
2、脾胃受寒,喝點生薑紅糖水
姜湯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驅寒暖胃偏方,但姜湯一定要趁熱喝,發一身汗,體內的寒氣才會消散,覺得通體舒泰。
3、老人食慾不振,試試山葯生薑燉豬肚
用100克山葯、10克生薑、1個豬肚燉湯,連吃兩三天,能健脾暖胃,對改善食慾有明顯效果。
4、體虛腹瀉,熬點蓮子山葯大棗小米粥
用蓮子10克、山葯100克、大棗10個、小米適量熬粥,有助改善因脾虛引起的腹瀉。
養腸胃的方法
1、數量少一點
吃飯要吃「七八分飽」,如果按吃飽算很可能會超出人體對能量實際需求的20%左右,加重胃腸負擔,甚至誘發疾病。
2、品種雜一點
飲食一定要做到均衡、多樣化,這樣能維持腸道正常功能。尤其是粗糧等高纖維食物,能幫助保持腸道正常功能,刺激腸道運動。
3、早餐好一點
對現代人來說,多數人上午和中午工作量大,因而早餐必須得吃,而且要盡可能吃好點,品種盡可能豐富、營養均衡,保證為全天提供充足的動力。
4、緊張少一點
人處於緊張狀態時,血液會匯聚到大腦和四肢,胃腸血液減少,導致消化不良。因此,要提醒自己勞逸結合,讓身體有一個較好的內環境,保持適宜的緊張度,合理調控身心狀態。
5、麻辣少一點
麻辣食物吃得太多,可增加腸胃刺激,促進腸胃蠕動,使食物未完全消化就可能被排出體外,引起腹瀉等問題。
6、酒要少一點
適量飲酒可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消化吸收,但一旦過量,就會破壞胃黏膜,甚至引發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等疾病。
7、生冷少一點
如果吃太多生冷食物,不僅攝入致病細菌的機會增加,生冷食物本身對腸胃也會造成刺激,增加消化系統負擔。
8、甜食少一點
甜食攝入量要控制,因為甜食會損傷消化道,影響消化吸收,長期嗜甜,還可能失去正常的飢餓感,容易造成營養過剩。
3. 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中葯葯方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滲濕
方葯:參苓白術散
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砂仁,陳皮,桔梗,扁豆,山葯,蓮子肉,薏以仁理氣健脾化濕.
脾胃虛弱的飲食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泄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葯、扁豆、芡實、蓮子肉等。
若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茲將與脾胃病有關者,擇要敘述。
小兒脾胃虛弱的補養
中醫認為可以從飲食來改善脾胃虛弱的問題,中醫食療方有:
1.紅棗小米粥:取紅棗10個,小米30克,先將小米清洗後上鍋用小火炒成略黃,然後加入水及紅棗用大火燒開後小火熬成粥食用。適用於消化不良伴有厭食的脾虛小兒。
2.蓮子山葯粥:取蓮子30克,山葯80克,粳米50克。將蓮子去皮及心,加山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適用於消瘦、食慾不振的脾胃虛弱小兒。
3.沙參麥冬扁豆粥:取沙參10克,麥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將沙參、麥冬加水煮20分鍾取汁,將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適用於手足心熱、便乾的脾陰虛小兒。
看看還有那些需要
請評價
謝謝
4. 中醫治療脾虛
1脾氣虛的容易貧血,來出現頭暈等自症狀,日常生活中脾氣虛的人精容易抑鬱,不願說笑,女性脾虛還表現為大便不成形,很難沖下去。
2從身體形態看,女性脾虛有兩種,一種是過胖,或者過瘦,這種胖是一種虛胖,是因為脾的功能失調造成的,脾氣虛的人要麼不想吃飯,吃飯感覺沒有胃口,要麼吃的很多,但是共同表現出的是身體很乏力,感覺身體很沉重,不願意運動。
女性脾虛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能過度的用腦,心態要平和,不能過度的憂傷,其實不需要過度驚慌,可以喝埤泰茶進行調養,可以溫養脾胃,健脾益氣,提升免疫力。
5. 中醫怎麼治療脾胃虛弱
常吃一般的中西葯在你的胃粘膜表面會形成一道葯物屏障產生耐葯性,導致葯內物性胃容炎,更會導致脾胃更加虛弱,
苦傷脾刺激胃,更會損傷胃粘膜:慢性胃病一定要三分治,七分養同步進行方可有效,這就是中醫一再強調的:三分治,七分養同步平衡療法。這也就是獨創國內空白的9味元漿調理法
6. 怎麼從中醫的角度,調理好脾胃
脾胃乃後天之本,要想用中葯調理好脾胃,那就需要在當地找到一個好中醫。
7. 怎樣用中醫治療脾胃虛弱
[主治]健脾益胃,助運止瀉。
[常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處方]黨參12克茯苓15克白術12克淮山葯回15克扁豆12克蓮子肉12克生薏苡仁15克砂仁答3克桔梗3克甘草6克。
[方義]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砂仁、陳皮、桔梗、扁豆、山葯、蓮子肉、薏苡仁理氣健脾化濕。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症見腹中冷痛,喜溫喜按,手足不溫,大便腥穢者,可用附子理中湯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愈,中氣下陷,症見短氣肛墜,時時欲便,解時快利,甚則脫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減當歸,並重用黃芪、黨參以益氣升清,健脾止瀉
[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加減]脾陽虛衰,陰寒內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者,可加附子9克(先煎)、乾薑6克、肉桂3克,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脫肛者,可加黃芪15克、升麻9克、柴胡9克,以益氣升提。
8. 老中醫教你如何調理脾胃
李乾構,主任醫師、教授,國家級名老中醫,曾任北京中醫醫院院長,中國中醫葯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理事,北京中醫葯學會副會長,全國脾胃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編者按: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可見脾胃在五臟中的重要地位。一個人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很容易傷害脾胃,導致消化不良;其他臟器出了問題,如果不顧及脾胃,僅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療也很難奏效。調理脾胃學問不淺,在此,國家級名老中醫、北京中醫醫院李乾構教授針對人群中的常見病例進行了分析,教大家一些調理的方法。 便秘 飯後順時針揉腹 病例一:李女士是辦公室白領,工作一忙大便就解不出來,經常兩三天一次,平時腹脹明顯。 便秘是白領人群的常見問題,是脾胃虛弱、大腸津液不足的表現。人正常情況下,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這樣的人應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堅持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溫蜂蜜水,平時經常多次少量地飲水;飯後順時針揉肚子,促進腸蠕動;另外每天定時去蹲廁所,培養定時大便的習慣。 胃痛 多吃乾的少喝粥 病例二:王小姐是單位的業務骨幹,只要一忙起來,吃飯有上頓沒下頓,最近胃痛不止,到醫院做胃鏡,顯示是「胃潰瘍」。 吃飯趕不上正點是當下很多人的生活狀態。胃到了吃飯的點,會自發運轉起來,如果沒有食物可供消化,胃就會像石磨一樣空轉,胃黏膜相互摩擦,一旦擦破了,就會造成胃炎、胃潰瘍等問題。對於這樣的人群,李乾構教授建議他們在辦公室備點饅頭干、梳打餅干、酸奶等零食,到了飯點吃不上飯的時候嚼點零食,能起到保護胃的作用。 很多人認為,喝粥、吃爛面條能養胃,李乾構教授說,這是個誤區。吃干飯需要咀嚼,唾液中的澱粉酶能幫助消化,從而減輕胃腸負擔;喝粥的時候人們往往直接下咽,把消化負擔全部推給胃腸;另外大量的湯水會沖淡消化液,加重消化不良。胃炎、胃下垂、胃潰瘍的病人,除了吃葯,平時要吃乾的主食,最好是發酵的食物;每頓飯只吃七分飽;每口飯都咀嚼三四十下再咽;平時避免吃酸、辣、硬、涼等刺激性的食物。 長口瘡 得去火 病例三:張先生平時愛吃辣的,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更愛光顧火鍋店,以至於三天兩頭長口腔潰瘍。 如今很多年輕人愛吃川式火鍋、燒烤、麻辣香鍋等刺激性食品,其結果就是容易上火,表現為口腔潰瘍、口臭、口苦、牙齦腫、大便干、尿黃等症狀。口腔潰瘍多是胃火所致,要去胃火,飲食上要清淡,少吃麻辣、油炸食品,多吃蔬菜和蘋果、梨、火龍果等涼性水果,平時多喝水,嚴重的可用牛黃清胃丸治療。 腹瀉 健脾祛濕 病例四:陳先生做管理多年,平時壓力大,操心的事情多,經常腹瀉,每天解稀便四五次。 腹瀉是脾胃虛弱、脾不運化的典型表現。中醫認為,脾若不能運化水濕,不但造成腹瀉,還常造成痰濕。因此,長期腹瀉的病人,需要健脾、化濕、補氣、止瀉,一般用參苓白術丸加減;每天清晨腹瀉的「五更瀉」患者,要加用四神丸補腎;如果有手腳發涼等虛寒表現,可用附子理中丸加減。 胃口差 用雞內金 病例五:魏女士剛剛承接了一個大的項目,因為壓力大、工作忙,吃飯一點胃口都沒有,吃完飯還經常腹脹,覺得食物難以消化。 上班族中像這樣消化不良的病人很多,屬於脾不健運,這些人平時往往愛吃山楂等酸的食物。治療上應以健脾開胃為主,可用香砂六君子加減。腹脹、積食明顯的病人,可加用雞內金。雞內金是雞胃的內膜,有很好的消食功效。
9. 怎樣通過中醫治療脾胃濕熱症
【中醫治抄法】
[治法]清熱利濕,運脾和胃。清熱利濕選用苦寒清熱葯與清利小便等葯配伍,達到濕去熱清的目的,常用於濕熱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膽、腸道、膀胱等處的外感發熱病。
[常方]王氏連朴飲。
[方義]本方以黃連、山梔苦寒清化濕熱;半夏、厚朴燥濕除滿;石菖蒲、蘆根、淡豆豉和中清熱除濕。可加滑石、鮮荷葉清利滲濕。
[處方]厚朴10克,川連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5克,香豉炒、焦梔各15克,蘆根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加減]若熱甚者,加黃柏、黃芩清熱燥濕。濕重者,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黃疸者加茵陳除濕退黃。另外,還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濕熱、芳香化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