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的治療原則和治療大法內容是什麼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指導立法、處方、用葯的重要一環,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許專多方面基屬本體現了辯證法的精神,值得繼承和提高。在強調整體觀方面,提出了協調陰陽、間接補瀉、表裡互治、扶正祛邪以及攻補兼施的原則,在強調抓主要矛盾方面,提出了治病求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俱急則標本兼治的原則;在強調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方面,提出了正治與反治等原則;在要求注意疾病的個性方面,提出了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則。 常用的治療大法有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採納哦
⑵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為了便於掌握,中醫養生學的理論,有必要予以總結和歸納,提出若干基本原則,用以指導養生實踐。事實上,千百年來所產生的諸多形式的養生方法,正是遵循了這些基本原則。
協調臟腑
五臟間的協調,即是通過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克制化的關系來實現的。有生有制,則可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的順利進行。
臟腑的生理,以「藏」、「瀉」有序為其特點。五臟是以化生和貯藏精、神、氣、血、津液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傳化水谷、排泄糟粕為其生理功能。藏、瀉得宜,機體才有充足的營養來源,以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任何一個環節發生了故障,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而發生疾病。
暢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地營運於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助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運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暢通經絡往往作為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清靜養神
在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而,養神就顯得尤為重要。《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以養之」,主要是指靜神不思、養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過而言。《素問·痹論》中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也是這個意思。靜則百慮不思,神不過用,身心的清流有助於神氣的潛腔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往往容易耗傷,會使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了清靜養神的養生保健意義。
節欲葆精
由於精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體健康而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內經》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葆精的意義,於此可見。
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通暢,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
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後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後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欲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
⑶ 中醫治療的基本願則包括哪些
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七條:①治病求本:中醫治病表面上針對症狀,實際上更強專調透過屬現象抓住根本的病因。
②治有標本:也就是治病求本,通過症狀(標)來找到病因(本)。
③治有緩急:意指有時以治本為急,有時則應以治標為急。
④治有輕重:意指病輕、病重應以元氣是否虧損為標准,而不能光看錶象。
⑤治療須辨幼體質:也就是要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來考慮用葯分量的輕重。
⑥治療用葯不可偏執:也就是要具體病症具體分析,不能憑個人喜好。
⑦虛實的治療要則:意指治療時「攻」與「補」要相結合。
⑷ 中醫上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指的是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中醫學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未病先防的理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強調了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的內容包含兩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變。即在未得病的時候,加強調養,防止疾病的發生。發生疾病以後,就要注意遏止疾病向深層次發展。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關鍵在於注重養生。扶持人體正氣,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同時有效地做好防範。《素問》中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內經》強調預防疾病發生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精神修養,注重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情緒;二是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躲避病邪的侵襲;三是注意生活調適,飲食有節,力戒偏嗜,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從而提高抗病能力,使機體遠離疾病。另外,在傳染病流行的季節里,還可採用葯物進行消毒防病,如用雄黃、艾葉、蒼術等熏煙以防疫癘。
(二)既病防變
既病防變指對疾病要積極地進行早期治療,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都有其一定的發展傳變規律,如傷寒論的六經傳變、臟腑辨證中的臟腑傳變、衛氣營血辨證中的傳變等,我們在掌握了這些基本的傳變規律以後,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就要積極預防,阻斷病邪的深入。如《金匱要略》所說:「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謂「先安未受邪之地」。既病早治、注意防變對於控制疾病的發展,減輕疾病的惡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標本論治
「標」和「本」,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多種含義,可用以說明病變傳變過程中各種矛盾的主次關系。標,即現象;本,即本質。標與本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標本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從正邪兩方面來說,正氣為本,邪氣為標;從疾病而說,病因為本,症狀為標;從病位內外而分,臟腑為本,肌表為標;從發病先後來分,原發病(先病)為本,繼發病(後病)為標。總之,「本」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義;「標」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義。標本的原則一般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和標本同治三條。
(一)急則治其標
指「標」危急,先採用治標的原則,多採用驅邪的方法進行治療,若不及時治之,會危及病人生命,或影響本病的治療。如脹滿、大出血、劇痛等病,皆宜先除脹、止血、止痛。正如《素問標本病傳論》所說:「先熱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小大不利,治其標。」待病情相對穩定後,再考慮治療本病。
(二)緩則治其本
指「標」不甚急的情況下,採取治本的原則,即針對主要病因、病證進行治療,以解除病之根本。如陰虛發熱,只要滋陰養液治其本,發熱標乃不治自退。故《素問標本病傳論》說:
「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調之,乃治其他病。」
(三)標本同治
指標病本病同時俱急,在時間與條件上皆不宜單治標或單治本,只可採取同治之法。如腎不納氣的喘咳病,本為腎氣虛,標為肺失肅降,治療只宜益腎納氣,肅肺平喘,標本兼顧。
標本論治還必須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即謂治療尋找疾病的根本原因,並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這是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醫者必須透過現象找到疾病之本質所在,然後針對其本質進行治療,只有從根本上除去了發病原因,疾病的各種症狀才會得以徹底消除。
疾病的標本關系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因此,在臨證中要認真觀察,注意掌握標本轉化的規律,以便正確地不失時機地進行有效的治療。
三、扶正祛邪
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正氣邪氣斗爭的過程。正氣充沛,則人體抗病能力強,較少罹患疾病,或者患病較輕;若正氣不足,疾病就會發生和發展,因此,治療的關鍵就是改變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使疾病好轉或痊癒。各種治療措施皆離不開「扶正」與「祛邪」這兩方面。
(一)扶正
扶正即使用扶助正氣的葯物或其他療法,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以達到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這種「扶正以祛邪」的原則,適用於正氣虛為主的疾病,是《內經》「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的運用,包括益氣、養血、滋陰、壯陽等不同方法。
(二)祛邪
祛邪即使用葯物或其他療法,以祛除邪氣,達到邪去正復的目的。這種「祛邪以扶正」的原則,適用於邪氣盛為主的疾病,是《內經》「實則瀉之」(《素問三部九候論》)的運用,包括攻下、清解、消導、催吐、發汗等不同方法。
總之,運用扶正祛邪這一原則,要認真細致地觀察邪正消長的盛衰情況,根據正邪雙方在疾病過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分清主次、先後,靈活地運用。單純扶正僅適用於正虛為主者,單純祛邪僅適用於邪盛為主者,先祛邪後扶正則適用於邪盛而正不甚虛者,先扶正後祛邪則適用於正虛而邪不甚者,扶正與祛邪並用則適用於正虛邪實者,即所謂「攻補兼施」,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
四、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又稱「三因制宜」,指的是治療疾病必須根據季節、地區以及人體各方面的不同而制定相應適宜的治法。人體與自然界息息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深受自然氣候和地域的影響。人體自身的因素也決定了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如年齡不同、體質不同、性情不同、飲食調攝不同,則疾病的發生、發展皆不同。
(一)因時制宜
因時制宜指不同季節治療用葯要有所不同。《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夏暑之季,酷暑炎炎,腠理開泄,用葯應避免過用溫熱葯,以防開泄太過,損傷氣津;嚴冬之時,腠理緻密,陽氣內藏,用葯應避免過用寒涼葯,以防折傷陽氣,故皆曰「遠」之。
(二)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即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來考慮不同的治療用葯。如我國西北地高氣寒,病多寒證,寒涼劑必須慎用,而溫熱劑則為常用;東南地區地處氣熱,雨濕綿綿,病多濕熱,溫熱劑必須慎用,寒涼劑、化濕劑較為常用。
(三)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指治療用葯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成人葯量宜大,兒童宜小;形體魁梧者葯量宜大,形體弱小者宜小;素體陽虛者用葯宜偏溫,陽盛者用葯宜偏涼;婦人有經、帶、胎、產之特點,用葯與男子則差別更大。
以上三者是密切相關而不可分割的,它既反映了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整體關系,又反映了人群的不同特性。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有效地治療疾病。
⑸ 誰能概括一下中醫治病的主要原則
標本兼治
⑹ 中醫治癇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癲癇
這種頑固病
還是中醫治療的好
吃西葯最多能減輕
可是對身體危害較大
到了後期會出現很內多其他容的病建議去
南陽油田中醫院
那個醫院有個老中醫
治療這方面
療效很好
我一個
侄兒
就是在那裡看好的
具體地址我也說不清楚
你到油田了
隨便問下都知道
不要感覺遠
他們醫院還有好幾個
四川的偏癱
都在那裡治療
現在都基本能走了是不是你去看了就知道
能治療病
最好祝你早日康復
⑺ 中醫治病的原則是什麼
中醫認為,人有自我恢復能力。非常強大。中醫治病只不過是把影響陰陽平衡的因素戒掉。或者從正面輔助陰陽平衡。讓肌體得以自我修復。
⑻ 中醫診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辨證論治.
辯證,就是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質,通過分析、綜回合辨清疾病的原因答、性質、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證。論治,則是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因此辯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處理疾病的過程,也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⑼ 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
1、倡導「治未病」,預防為主,將疾病滅殺在萌芽狀態下。
2、陰陽平衡,「陰平陽秘」才是人的理想狀態。
3、扶正祛邪,身體有病了,要麼就是正氣不足,要麼就是邪氣入體,所以說扶正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