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醫的飲食養生理念是什麼
就是研究食物的性能,根據食物的性能對人體進行調養。吃是生命活動的專表現,是健康長屬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只有足食,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飲食不僅維系著個體的生命,而且關繫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社會的繁榮、人類的文明。漢代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共載365種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棗、藕、山葯、芡實、蜂蜜、薏苡米等,被列為具有強身保健、延年益壽的上品葯。
B. 中醫養生的飲食養生
蓮藕是獲得最多國寶級中醫師青睞,同時也是歷代醫家推崇的養生食物。早在公元前5世紀,周朝就有「食醫」一職,專門掌管飲食營養保健。
蓮藕具有多種食療效果。現代科學分析,蓮藕含有大量鐵質,具有補血作用。其豐富的維生素C、抗氧化物、多醣和多酚類則可達到抗癌效果。
以中醫來說,生熟藕各具不同效果,蓮藕生吃性味甘寒,可清熱涼血;煮熟後性味溫平,有助健脾胃,《本草綱目》稱為「靈根」。
藕原產於印度,引入我國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了。常見的藕一般分為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七孔藕又稱紅花藕,外皮為褐黃色,體形又短又粗,生藕吃起來味道苦澀;九孔藕又稱白花藕,外皮光滑,呈銀白色,體形細而長,生藕吃起來脆嫩香甜。當然七孔和九孔只是一個大致的區分方法,並不是所有的藕都是七孔和九孔。
根據藕的自身特點,吃法略有不同:七孔藕澱粉含量較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適宜做湯;九孔藕水分含量高,脆嫩、汁多,涼拌或清炒最為合適。
蓮藕生吃熟吃各有效果。生食可清熱、止血、散瘀,適用於經常口乾舌燥和火氣大的人。中醫著名的五汁:飲梨汁、荸薺汁、鮮蘆根汁、麥冬汁、藕汁共同組成,正是用來去除體內火氣、消渴除煩、滋陰潤肺,可以迅速補充體力。生藕還有清肺止血效果,早期常用來治療肺結核;且對於經常流鼻血的人,也有止血效果;女性吃藕能夠達到調血、補血,紅潤面色的效果;藕還可以清肺止血,是肺結核病人的最佳食品。
藕節本身也是很好的葯材,而且營養豐富。將藕節加紅糖煎服,對於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子宮出血等都有不錯的效果。
炎熱的夏季是吃藕的最佳時節,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涼拌藕片,酸甜脆爽,香辣開胃,做法簡單,是夏季的一道開胃菜。
材料
蓮藕,辣椒 紅、尖20克,大蔥10克,醋15克,白砂糖10克,香油10克。
製作方法
1.蓮藕去皮洗凈、切片,加入醋5克和少量的水浸泡,紅辣椒、蔥分別洗凈、切末;
2.鍋中倒入適量的水燒開,放入蓮藕片煮熟,撈出瀝干水分,盛在盤中待涼;
3.最後,加入紅辣椒末、蔥末及調味料白糖、醋、香油各10克攪拌均勻就可以了。
tips
1.買藕時要挑選藕身肥大、無傷、不變色、無銹斑、不斷節的,頂端的「鸚哥頭」越小越好 。
2.做鮮藕時不要用生鐵鍋,否則鮮藕容易變色,失去白嫩的色澤。
3.藕去皮後,暴露在空氣中容易變色,可以將其在淡醋水中浸泡5分鍾後撈起,即可保持其玉白水嫩。
4.炒藕時,一邊炒一邊加些清水,炒出的藕絲就會潔白如玉,不易變色。
5.藕的吃法很多,既可單獨做菜,也可用作配料。鮮藕燉排骨、涼拌藕片、蝦仁藕絲、魚香藕絲都是常見的吃法,也可以做成藕肉丸子、藕餃、藕粥、藕粉糕等花樣。
C. 中醫飲食療法
你的問題太大。中醫飲食療法有許多分支 你要問什麼具體問題?
D. 中醫有哪些飲食養生理念
就是研究食物的性能
E. 中醫認為的飲食養生是怎樣的
所謂飲食養生,中醫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內益壽。
中醫容強調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享年72歲,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70多歲是很少有的高壽了。孔子的長壽,與他講究飲食之道是分不開的。《論語》中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餒,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這些話的意思是說,食物放久變味了不吃,魚肉之類菜餚腐敗了不吃,菜餚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鮮美不吃,不講究烹飪不吃,不到用餐的時間不吃。告誡人們講究養生之道,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濫吃濫喝的意思。孔子的飲食觀對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影響很深,是我國食療得以發展的基礎,而且對民族興旺,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大貢獻。
F. 中醫飲食養生的傳統禁忌有哪些
食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學說,是中華傳統飲食宜忌的重要理論依據。中醫認為飲食物的養生調理作用,絕非專指珍奇美味,也不只是講「營養素」有無多寡,而是根據病證、病位、病性和病人年齡性別、身體素質類型及四季天時、地理因素,結合食物的性味歸經的理論,來分析並選擇食物的宜與忌。這種豐富多彩、辨證科學的飲食宜忌觀,在近代營養學和西醫理論中是沒有的。
但是,飲食養生中,也有應禁忌的注意事項。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注意飲食禁忌,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經驗。漢代以前有《神農食忌》、《黃帝雜飲食忌》;東漢時期,張仲景《金匱要略》有「禽獸魚蟲禁忌並治」和「果實菜谷禁忌並治」,提出了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後世進行了廣泛的實踐,逐步有所發展。如果飢飽失常、飲食不節,就會影響人體的正常機能。《內經》認為,人能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飲食有節」。「節」就是節度與控制,要求吃飯時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不過飢過飽,不過冷過熱,不暴飲暴食,食物的種類要調攝合理,不偏食,不零食等。如不知節制飲食,就會生病。《靈樞》中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素問》中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說的是食無定時無定量,經常飢一頓飽一頓的害處。《內經》還認為,過食肥甘厚味,容易產生內熱,甚至會引致癰疽瘡毒;過冷過熱,不僅傷害脾胃,還能傷肺;偏食偏嗜,不僅會引起多種疾病,甚至會影響壽命。
《素問》提醒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並且告誡人們要「飲食有節」,「謹和五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經常保持人體「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如果飢飽失常、飲食不節,就會影響人體的正常機能。《內經》認為,人能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飲食有節」。「節」就是節度與控制,要求吃飯時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不過飢過飽,不過冷過熱,不暴飲暴食,食物的種類要調攝合理,不偏食,不零食等。
如不知節制飲食,就會生病。《靈樞》中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素問》中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說的是食無定時無定量,經常飢一頓飽一頓的害處。《內經》還認為,過食肥甘厚味,容易產生內熱,甚至會引致癰疽瘡毒;過冷過熱,不僅傷害脾胃,還能傷肺;偏食偏嗜,不僅會引起多種疾病,甚至會影響壽命。《素問》提醒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 精神乃殃」;並且告誡人們要「飲食有節」,「謹和五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經常保持人體「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G. 健康飲食 之中醫養生
看看這個網站吧 http://www.lovejk8.com,講的比較多,比較詳細
好像有內這兩個容欄目
H. 中醫飲食養生有什麼特色
中醫養生理論,以抄「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機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並用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廣起居有常」,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I. 從中醫角度來看,飲食養生有哪些好處
所謂「養生之道,復莫先於食」,以及「制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都是在強調: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葯更有用。
食物不僅僅只是供應身體能量,也同時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現代人有數不完的文明病,不論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歸根究柢都與飲食問題有關。飲食確實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