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養生學關於睡眠的
《內經》的養生觀與臨床實踐
美好的願望
通過養生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是我們千百年來追求的一個普遍願望。養生保健學是與中國傳統醫學同步發展的中國獨特的保健醫學,通過長期的實踐已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提出了養生的原則、方法及其現實意義,而題首又以「上古天真論」為名,是說明在遠古時代人們早已掌握了養生之道,而掌握養生之道的根本,就在於保護真氣。通過養生以葆全天真,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而這葆全天真的方法,實際上就是養生之道
積極的養生
經考證,養生中的養是「久長生」的意思,生是「蓬勃向上」的含義,所以我們所說的養生不是消極的保養生命,而是指使生命保持蓬勃向上的健康狀態,並在此基礎上達到延緩衰老,壽達「天年」的目標,即高生活質量的健康長壽。
養生的理論形成
養生的理論最早形成於先秦至兩漢,《黃帝內經》奠定了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先於《黃帝內經》的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上對養生也有非常詳盡的記載,幾千年來,經各代養生家的不斷充實豐富,養生學已在華夏健康保健學上佔了非常重要的一席
養生法則
順天避邪
養性節食
動而中和
葆精愛氣
培本防微
飲食有節,勞逸有度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因黃帝耽憂今不如昔,而懷疑這個原因是否是世道不行了,還是人類已走到盡頭,將要滅亡了?這時歧伯卻提出了自己精闢的見解:「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天真論》
這里非常明確地提出了,今時之人為什麼年半百而動作衰也的原因,並非是時世異或人將失之,而是飲食不節,耗散其真,特別指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是其根本原因,而這些無節制的生活習慣,必然導致真元耗散
脾胃為後天之本,真氣必須靠脾胃水谷之精氣的滋養,飢飽失常,飲食不節,以酒為漿,必將損傷脾胃,使真氣得不到後天的滋養,從而半百而衰。遠古的人還懂得遵循自然的規律,修煉養生,而現在的人則不然處處違背基本的養生准則,結合當今社會,由於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工作節奏加快,有些人整天忙碌於生意場上的應酬,起居無常,有些人貪圖安逸,整天飲酒作樂,比以酒為漿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些人不知持滿,以欲竭其精,頻頻奔走於風月場所,有些人打牌通宵達旦,白天工作則無精打采,生命之火,已被透支,真元耗盡,脾胃受損,先後天兩敗俱傷。
近年來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性病發病率大大上升與上述原因密切相關。「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必半百而衰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必先歲時,毋伐天和」是中醫學重要的學術觀點之一,在養生中具於現實的指導意義。「順天」是指要遵循自然界生殺收藏,陰陽消長的生活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變化,都是陰陽二氣相互消長轉化運動的結果。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息息相通,陰陽運動,不僅影響自然界,同時還通過自然界的變化影響著人體
必先歲時,毋伐天和
順天是指要遵循自然界生殺收藏,陰陽消長的生活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變化,都是陰陽二氣相互消長轉化運動的結果
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息息相通,陰陽運動,不僅影響自然界,同時還通過自然界的變化影響著人體。隨著一年四季的規律性變化,人體生理功能也發生規律性的變化,這就是人與自然相通,當氣候發生異常變化人體不能適應時,就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
積極主動的預防
從各方面進行養生來調節人體的功能,使之符合陰陽變化之道,增強人對外界變化的適應能力
注意避免四時不正之氣的侵襲,「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之季,自然界陽氣活躍,人身應葆養陽氣
秋冬之間,自然界以陰靜為主,人體宜葆養陰精
運動 :動為陽,靜屬陰,春夏宜以動功為主,秋冬宜以靜功為主
保健:氣為陽,血屬陰,春夏宜服益氣升清之品,秋冬宜用滋補精血之劑
起居:白晝為陽,黑夜為陰,春夏宜晚睡早起以迎陽氣,秋冬宜早睡早起漸至早睡晚起以守陰氣
衣著: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春夏之季宜先減褲,後減衣,秋冬之時宜先加褲,後加衣
適應晝夜的陰陽消長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以一日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因此練習吐納功,以上午為生時,宜於練功。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反此四時,形乃困薄」。所以早晨為生氣生發之機,宜於運動鍛煉。黃昏陽氣已衰陰氣漸盛,應以靜養為主。
吸收日月精華
日月是宇宙中對人體生命活動具有巨大影響的兩大物體,也是陰陽的典型代表。農歷初一、初二的太陽和十五、十六的月亮被認為是日月精華集中之時,養生家重視於此時面向日月進行吐納鍛煉,以吸收日月之精華,補充體內的真陰真陽
避邪
要迴避各種來自自然界的致病因素,如「六淫」之邪,目的在於保護正氣,預防疾病
《千金要方》:「善養生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指出了避邪的目的所在
注意迴避反常氣候
冬令反常之曖
夏日非常之涼
大風、大雨、大霧、大雪、雷電交加之時
避免外出為宜
養性
養性主要是指精神上的保養,是中醫學中對養生保健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環,要求能有高尚的道德,並做到清靜、恬淡、樂觀豁達、凝神自娛
高尚的道德修養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古代有人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就職業道德而言,歷代名醫大都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象唐代名醫孫思邈,更為我們作出了典範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病安從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接下來說:「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樂其服,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仆。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以其德全不危也」。
《養性延命樂》
常人不得無欲,又復不得無事,但當和心,少念、靜慮、先去亂神犯性之事,此則嗇人之術也
說明清靜恬淡並非老莊無欲無為的消極思想,而應當是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指導下,面對現實,不使七情太過,不去追求不應得到或不可能得到的東西,而能隨遇而安,知足常樂,使自己保持安靜愉快的精神狀態
嵇康《養生論》
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要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曠然無憂慮,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性,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唏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以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樂觀豁達
《素問上古天真論》:「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認為保持愉快豁達,自得其樂的狀態,就能使精神不被耗傷,而達天年
社會環境
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社會環境的不同,會造成人體生理與心理的某些差異,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動,對人體心身功能影響很大,甚或導致疾病。
素問疏五過論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擘為攣」。所以我們要以樂觀豁達的態度應付各種劇烈的社會變化。雖遭挫折,都要隨遇而安,泰然自珍。
凝神自娛
凝神:重視自我控制的鍛煉,使思維能集中到某一點上,讓大腦能得到積極充分的休息,並對全身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起有益的作用,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自娛:應培養某種健康的娛樂愛好,歷代文獻對琴棋書畫、栽花養魚、調息靜坐更為推崇。自古以來書畫家頗多壽星,唐代柳公權87歲,宋代歐陽修85歲,當代蘇局仙活了110歲。我縣的著名老中醫陳鼻峰先生則活了103歲。
勞逸結合
不妄作勞
中醫認為,運動包括體力和腦力運動,是重要的養生保健方法,長期以來被歷代養生家所高度重視
運動要做到形勞而不倦,過度勞作,有損健康,過度安逸也違背養生之道
《素問宣明五氣》有「久坐傷肉,入卧傷氣」之說。
《呂氏春秋》認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使然」。
《三國華佗傳》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千金要方》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乒乓球,太極拳,爬山,散步,甚至旅遊都是非常不錯的鍛煉方法,一方面可陶冶我們的情操,另一方面也鍛煉了我們的身體,但也應人制宜,要按照個人的年齡、體質、愛好選擇合適的方式,並注意勞逸結合。
葆精養元,以維先天
腎精是人體的精華,是人體各種功能的動力,是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保障,決定人體生、長、壯、老、已的整個過程,因此在養生中要特別注意調節情慾,保養腎精,否則房事過度,耗散腎精,伐傷腎氣,就從根本上削弱了人體的正氣
素問上古天真論
「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故半百而衰也」。但中醫也認為,房室性事是人類自然的生理要求,「男女之欲,乃陰陽自然之道」
房事的忌頻
《千金要方》認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閉精勿泄,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指出房事不宜過頻,這一觀點得到了歷代養生家的公認,可供大家參考。
培本防微
培本防微
培本防微主要是指增強正氣,早期和及時地治療疾病以防微杜漸是養生的重要環節
中醫學認為,增強正氣是去害的中心環節,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中醫理論的一大優勢和特點
葯物進補已成為當今的主要措施。
有病早治
病要及時治療,以免病邪損傷正氣,黃帝內經曾指出:「病而留者,其壽可立傾也」。《抱朴子》也認為「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說明了及時祛邪安正的積極意義
病理性衰老
現代研究已經證實,健康人生理性衰老速度十分緩慢,而病理性衰老對人體的威脅要大得多
及時地防治老年性疾病,以延緩病理性衰老的進程更具有現實意義。
進補培元
中醫學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疾病的發生首先有正氣虛衰的基礎,以致病邪乘虛而入,從而產生病變。通過中葯培補以達到扶助正氣,抵禦外邪,達到養生之目的,為歷代醫家所重視。歷代文獻和現代流行病學研究都已證實,隨著增齡,以臟腑言,存在著五臟日漸虧損,以生命物質言,可見氣、血、精、神日益虛衰,以邪實言,痰瘀氣滯,脈絡痹阻不斷產生。所以,固本培元,佐以祛邪通絡已成為養生保健的主要用葯原則。
進補時間
一年四季均可進補,但冬令進補更佳,這是由於冬主封藏,冬至一陽生,既是封蟄主令,又是生發之氣始萌之季,而且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進補方法:少量,多次,經常的原則。並根據性別的差異,自身的體質狀況,臟腑的虛損程度,選擇合適自己的葯物
常用的進補單方
人參 功能大補元氣,強心益智,輕身延年。有野山參,別直參,紅參,白參等
黃精 滋陰補腎,輕身延年。九蒸九曝
首烏 養血益肝,烏發潤腸,消脂
絞股蘭 健脾益氣,消脂。
淮山葯 健脾化濕,固腎滋精。
西洋參 補肺降火,生津除煩。
蛤蚧 補肺滋腎,益精助陽。
桂圓肉 益血安神,長智斂汗,開胃生津。
枸杞子 養肝明目,補血。
阿膠 補血滋陰,止血。
⑵ 中醫睡眠養生法有哪些 如何睡眠養生的效果好
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覺。「子、午」時候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於養陰及養陽。晚上11點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為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覺只需在午時(11點-13點)休息30分鍾即可,因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還有,睡前減慢呼吸節奏。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鍾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因為人睡覺後,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於健康。
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溫水泡腳,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⑶ 養生訣竅 一天睡多久最健康
60歲以上老年人:每天睡5.5~7小時
老人應在每晚12點前睡覺,晚上睡覺的時間有7小時,甚至5.5小時就夠了。阿爾茨海默氏症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每晚睡眠限制在7小時以內的老人,大腦衰老可推遲2年。而長期睡眠超過7小時或睡眠不足都會導致注意力變差,甚至出現老年痴呆,增加早亡風險。
建議:老人最常見的睡眠問題是多夢和失眠。多夢是由於老人腦功能退化;失眠多因體內褪黑素分泌減少所致,褪黑素是體內決定睡眠的重要因素之一。郭兮恆建議,晚間睡眠質量不好的老人,最好養成午休習慣,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否則,大腦中樞神經會加深抑制,促使腦中血流量相對減少,體內代謝減慢,易導致醒來後周身不舒服,甚至更睏倦。
30~60歲成年人:每天睡7小時左右
成年男子需要6.49小時睡眠時間,婦女需要7.5小時左右,並應保證晚上10點到早晨5點的「優質睡眠時間」。因為人在此時易達到深睡眠狀態,有助於緩解疲勞。芬蘭一項針對2.1萬名成年人進行的22年跟蹤研究發現,睡眠不到7小時的男性,比睡7~8小時的男性死亡可能性高出26%,女性高出21%;睡眠超過8小時的男性,比睡7~8小時的男性死亡可能性高出24%,女性高出17%。
建議:這個年齡段的人若缺乏睡眠,多與腦力減退,或壓力導致的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有關。郭兮恆提醒,除盡可能緩解壓力外,還可以在就寢環境上下點工夫,如減小噪音、通風換氣、適當遮光等,並選擇10~15厘米高、軟硬適中的枕頭。仍然睡不夠的人,也可以通過午休1小時的方式補覺。
13~29歲青年人:每天睡8小時左右
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通常需要每天睡8小時,且要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則,保證夜裡3點左右進入深睡眠。平常應保證最晚24點上床、早6點起床,周末也盡量不睡懶覺。因為睡覺時間過長,會打亂人體生物鍾,導致精神不振,影響記憶力,並且會錯過早餐,造成飲食紊亂等。
建議:年輕人多習慣熬夜,這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且易使皮膚受損,出現暗瘡、粉刺、黃褐斑等問題。長期熬夜還會影響內分泌,導致免疫力下降,感冒、胃腸感染、過敏等都會找上門,更會出現健忘、易怒、焦慮不安等精神症狀。因此,年輕人最重要是規范自己的生活,入睡前1小時不要吃東西,中午小睡半小時,對身體更有益。
⑷ 睡眠與養生文化,你知道多少
戴錶來睡覺
有的人喜歡戴著自手錶睡覺,這不僅會縮短手錶的使用壽命,更不利於健康。因為手錶特別是夜光錶有鐳輻射,量雖極微,但專家認為,長時間的積累可導致不良後果。
戴胸罩睡覺
美國夏威夷文明病研究所通過調查5000多位女性發現,每天戴文胸超過12個小時的女人,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短時間戴或根本不戴的人高出20倍以上。女人戴胸罩是為了展示美或保護乳房,而晚上睡覺就沒有這個必要了。
帶「機」睡覺
人們臨睡時在床上接電話或者玩手機,玩困了可能順便就把手機放在自己的枕頭旁邊,一起入睡,這對人的身體健康非常不利。
帶「妝」睡覺
有些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她們往往在睡覺前懶得卸妝。須知,帶著殘妝艷容睡覺,會堵塞你的肌膚毛孔,造成汗液分泌障礙,妨礙細胞呼吸,長時間下去還會誘發粉刺,損傷容顏。所以,睡前卸妝洗臉很有必要,可以及時清除殘妝對顏面的刺激,讓肌膚得到充分呼吸,不僅可保持皮膚的潤澤,還有助於早入夢鄉。
⑸ 中醫養生知識有哪些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中醫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醫院是哪家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盡心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⑹ 中醫養生健康小知識
醫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 以下是有關中醫養生知識的三字經: 勤學習,勤思考,勤梳頭,可健腦。 勤洗臉,容顏俏,勤洗澡,膚病消。 勤運指,可益智,勤運目,視力好。 勤走路,腿腳靈,勤交談,舌靈巧。 勤鼓耳,聽力健,按摩腹,消化好。 勤刷牙,防齲齒,勤叩齒,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腎好。 衣與被,勤洗曬,講衛生,疾病少。 親友間,勤交往,常聊天,少煩惱。 勤養神,精神好,勤運動,抗衰老。 勤體檢,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失眠時,9-11點喝杯冬瓜汁+酸棗粉。睡覺前吃白蘿卜補腎。早調心肺,晚調肝腎,常調脾胃。早上做搓手護眼運動,晚上做擦背護腎運動。
⑺ 冬季養生睡眠小常識有哪些
眾所周知,冬季的氣候特點為「寒」。傳統醫學認為,寒為陰邪,人體受外界影響,陰氣也相應增加,傷及人體的陽氣。此時人體為抵禦嚴寒,需要儲存更多的能量和營養物質,因此冬季到來時,營養物質在體內也最易吸收和儲存。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冬季飲食的小知識:
冬季飲食小常識1:冬天適當吃點冷盤有利於減肥。「迫使」身體自身取暖,多消耗一些脂肪。
冬季飲食小常識2: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酵母、乳製品、葉類蔬菜。
冬季飲食小常識3:在冬季不要經常飲用一些過熱的飲料。溫度過高的飲料可造成廣泛的皮膚黏膜損傷,蛋白質在43攝氏度開始變性,胃腸道黏液在達到60攝氏度會產生不可逆的降解 ,所以不要飲用過熱的飲品。
冬季飲食小常識4:香菇味道鮮美且具有防治流感的作用,常吃能阻止血管硬化。
冬季飲食小常識5:冬季保健應適當吃「冷」,常飲涼白開水有預防感冒之功效。平時要多飲水,以維持水代謝平衡,防止皮膚乾裂。
冬季飲食小常識6:怕冷與飲食中缺少無機鹽有關,應多攝取含根莖的蔬菜,如山芋、藕、大蔥、土豆等。
冬季飲食小常識7: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潤肺之效;多吃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膩辛辣食物,不宜多吃燒烤。
冬季飲食小常識8:冬季常吃蘿卜,可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溫馨提示:傳統醫學認為冬季天寒,寒邪易傷腎陽,宜食溫性食物。而腎是人體的根本所在,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它滋五臟的陰氣,發五臟的陽氣。所以冬季養生調養攝取食物當以補腎溫陽、培本固元、強身健體為首要原則。
⑻ 有關於睡覺的養生小知識,包括睡覺前,和睡覺後的。有關睡覺的所有。
每個人都做夢。但大多數人醒來後不久就忘記夢了,最多隻留下某些感覺。那些醒後還清晰記得夢的內容的,只能是睡眠質量不高,或者是多夢。
失眠患者為什麼總是說夢多?
經常聽到有人說:「昨晚沒有休息好,做了一夜的夢」、「我晚上夢多,簡直沒有睡著」。於是,這一天學習、工作起來似乎還真感到有點精神不振、精力不足,彷彿做夢真的耽誤了休息。有些醫生按照傳統觀念,也承認多夢是大腦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現。其實,這種舊觀念是不對的。做夢並能回憶夢境並不是睡眠不深的指標,也不能說做了夢就表示不曾睡好。正如前面談到的那樣,夢是一種普遍的生理現象,不管你有沒有夢的回憶,或有沒有夢感,你每天晚上都必定做4~5回夢。說整夜做夢是誇張,說沒有做夢也不現實,更談不上夢多夢少。國內外都有人對主訴失眠、整夜作夢或夢多的慢性失眠症,進行過生理測驗,應用多種生理儀進行腦電波描記和研究,客觀地記錄證明,這些主訴「夢多」、「整夜作夢」病人的睡眠周期和正常人並沒有什麼差別,他們伴有夢的快波睡眠期所佔的比例和實際時間也並沒有明顯縮短或延長,「整夜做夢」和「夢多」的體驗與各項睡眠參數並沒有相互聯系。還有人對這類病人進行心理測驗,認為這類體驗與性格有關系。無論從人類睡眠的普遍規律,還是從實驗研究的結果看,夢感與失眠未必有必然的聯系。有無夢感及夢感的程度也不能作為失眠與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觀指征。
既然如此,人們為什麼總習慣把做夢和失眠扯在一起呢?正如我們前面多次談到的那樣,夢是在快波睡眠期出現的一種必然的生理現象,是一種主動的生理過程,其表現形式有表象成分又帶有感性性質的記憶活動和超常規的聯想。而夢感則是指醒來後對夢中某些情節的回憶,或只留有曾做過夢的印象,連夢的內容大多也很難講清楚。主訴失眠伴多夢或失眠無夢的人所說的夢應該指的是夢感,而夢感又與情緒因素和性格特點有關。比如,性格內向的人,多將注意力集中於自身內部的感受,睡眠較表淺易醒或驚醒,常能回憶起生動的夢境;情緒抑鬱、焦慮的人容易從夢中驚醒,因而自感夢多且睡而不實。研究人員還發現,夢多與睡眠的驚醒程度密切相關,自訴平日夢多的人,睡眠中都比較易驚醒。在睡眠實驗中,只要20分貝的音量便足以喚醒他們,他們的夢境回憶程度也高。臨床上常常見到突然多夢的人,往往與受到七情所傷、心情不暢、睡眠不安有關,因此失眠者往往伴有多夢。
臨床觀察及實驗結果都證明:失眠,尤其是長期失眠的主訴是不可靠的。許多學者對主訴失眠的病人進行研究後發現,失眠與心理紊亂有關。他們對睡眠潛伏期往往估計過高,而對實際睡眠時間又往往估計過低。實驗測試時,失眠病人對有關睡眠參數的敘述與客觀記錄不符,不是誇大就是縮小。大多數專家認為,失眠的體驗與情緒、性格有關。
為什麼很多的失眠患者訴述自己「整夜做夢或夢多」呢?有人通過調查分析,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睡眠知識及睡眠與夢感的關系所知甚少:許多人不了解睡眠的周期交替變化,不知道夢在睡眠中的地位,在生理上的作用,以及夢與夢感的區別,不知道夢或夢感沒有什麼副作用。舊的傳統觀念、封建迷信思想對夢的不科學解釋,使人對夢懷有恐懼感,以訛傳訛,使許多人盲目陷入對夢的恐懼中。
(2)與人的情緒狀態有關:許多人對情緒障礙缺乏認識,不知道情緒障礙是一種疾病,往往忽略了情緒障礙本身,都過分注重情緒障礙伴發的失眠、多夢、疼痛等症狀。不知道如何調節和改善自己的情緒,反而誇大了不太客觀的體驗。
(3)對自己的健康過分關心,對夢感過分關注,導致夢感增強;夢感增強的結果反過來又加重對健康的擔心、對失眠的恐懼,以至形成惡性循環。
(4)有些人在快波睡眠期醒來或緊接著快波睡眠期之後醒來,致使對夢境的回憶程度增高。
(5)個體功能狀態差異:不同的個體對夢感不同,即使同一個體在不同的時期,功能狀態不同,對夢感的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有的人一段時間夢感強(夢多),另一段時間夢感弱( 夢少)。
失眠作為一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而夢作為一種普遍的生理現象也絕非多餘。我們承認失眠的存在,但不能認為失眠和夢感有必然的聯系。
中醫是怎樣認識多夢與失眠的關系的?
中醫學認為,多夢的根本原因是由機體內在變化引起的。《素問·方盛衰論》中說:「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所謂少氣,即氣不足,氣不足則陽不守陰,神失其守,故為多夢。其為原因之一。而情志損傷,傷及臟腑,耗損精氣,令神魂不安,發為多夢;陰血虧虛,不能奉養心神,潛涵肝魂,制約相火,而使神魂浮游,發為多夢;若因痰熱內擾肝膽,魂不得寧而發多夢;勞欲過度,水火不濟,心腎不交,則心神不寧而發生多夢;飲食失節,使土虛木郁,神魂不寧而多夢。多夢的出現,以致睡卧不寧,夢幻紛紜。
中醫是怎樣治療多夢證的?
多夢是指從睡眠中醒來,自覺亂夢紛紜,常伴有頭昏神疲的一種表現。中醫對多夢證的治療常採用以下兩種方法。
(1)辨證論治
①心氣不足
症狀:多夢易驚,失眠,神疲睏倦,短氣,或喜悲善哭,精神恍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養血益氣,寧心安神。
選方:參香散加減。
葯物:人參9g,黃芪、茯苓、白術、山葯各12g,蓮肉、砂仁、沉香、檀香、甘草各6g。
②心血不足
症狀:心悸怔忡,心煩失眠,多夢易驚,健忘頭昏,面色不華,舌淡,脈細。
治法:養血安神。
選方:四物湯合茸砂丹加減。
葯物: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各12g,鹿茸、硃砂各6g,炒棗仁18g。
③心陰不足
症狀:心悸怔忡,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咽干舌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養陰補心安神。
選方:益氣安神湯加減。
葯物:當歸、茯神、麥冬、生地各12g,黃連、遠志、竹葉、人參、黃芪、膽星、蓮子心各6g,酸棗仁18g,硃砂3g。
④心腎不交
症狀: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腰酸腿軟,潮熱盜汗,舌紅無苔,脈細數。
治法:交通心腎。
選方:黃連阿膠湯加減。
葯物:黃連、黃芩、白芍、阿膠各9g,雞子黃1枚,龍骨12g。
⑤心膽氣虛
症狀:驚悸不寧,膽怯善恐,夜寐多夢,胸悶氣短,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弦無力。
治法:養心益氣,壯膽鎮驚。
選方:平補鎮心丹。
葯物:酸棗仁、龍齒各12g,車前子、茯苓、麥冬、茯神、天冬、熟地、山葯各9g,五味子,遠志、人參各6g,肉桂、硃砂、甘草各3g。
⑥心脾兩虛
症狀:心悸健忘,少寐多夢,氣短神疲,面色萎黃,食少倦怠,腹脹便溏,舌質淡嫩,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心脾。
選方:歸脾湯。
葯物:人參、遠志、木香各6g,黃芪、白術、當歸、茯神、酸棗仁、龍眼肉各9g,炙甘草3g。
⑦痰火內擾
症狀:夢擾紛紜,頭暈心悸,急躁易怒,痰多胸悶,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
選方:黃連溫膽腸加減。
葯物:黃連6g,半夏、陳皮、茯神、竹茹、枳實各9g,甘草、生薑各3g,大棗5枚,珍珠母12g。
(2)解夢及心理療法:其內容參見有關條文。
情緒刺激也會引起多夢嗎,如何糾正?
我們在有關條目中已經介紹,做夢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還有一些好處。那麼為什麼有很多人為做夢而感到煩惱呢?他們認為做夢影響了睡眠效果,從而出現了白天的許多不舒服症狀。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果仔細詢問這些人,都會發現他們存在著各種煩惱的心理因素。正是這些心理因素影響了夜晚的正常睡眠,同時也引起了其他症狀。他們通過夢境也能體驗到煩惱所帶來的痛苦。有的人做夢的內容和他們引起心情不愉快的原因有些聯系。但由於心理因素的作用,所增加的睡眠時間被「有夢睡眠」佔去,而「無夢睡眠」沒有增加,因而睡眠深度反而變淺了。這樣的睡眠不能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卻增加了刺激,客觀上看來睡眠是延長了,效果卻更糟了,醒後就會感到累、不解乏。夜裡每次都是從惡夢中驚醒,就會使人主觀上認為整夜都在做夢。
「整夜做夢」者,為了緩解症狀;改善睡眠效果,雖可服用一些安眠葯,以減少「有夢睡眠」,增加「無夢睡眠」的深度。但這只能作為暫時的對症治療,治標治不了本。如果長時間用葯來剝奪「有夢睡眠」,還會產生「做夢的壓力」,一旦停葯就會出現「反跳現象」,結果做夢的內容和時間反而比服葯前明顯增加,以致病人不敢停葯,害怕停葯會帶來更大痛苦。如果不停葯,長期服下去又會對葯物產生依賴。所以,服用安眠葯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
治療的根本方法,就是解除引起睡眠不良的心理因素。如果病人通過心理治療和具體的指導,採取正確的方法和態度去面對心理上的困難,並逐步地解決現實的困難矛盾,令人痛苦的夢就會減少,睡眠也能恢復正常,與此並存的許多其他症狀也隨之消失。總之,煩惱的心理因素沒有了,由其引起的一系列反應也就消失了。
⑼ 中醫養生小知識有哪些
整體觀念是中醫的一種思想方法,它貫穿於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法、辯證、養生和治療版等所有的領域中。它權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體和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所以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發生與之相適應的變化,中醫歷來重視人和自然環境的聯系。中醫認為,養生即保養生命,主要用於未病之時,包括強身、防病、延壽等三項內容。養生的原則有:適應自然規律、重視精神調養、房事有節、加強形體鍛煉、謹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 而治療主要用於已病之後,是盡可能快地使疾病痊癒和減輕病人痛苦的手段。治療的原則主要包括: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去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調理臟腑和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七項。
⑽ 通過睡眠養生,留意哪幾件事,睡得更健康
睡眠其實是最好的養生方法,通過睡眠都能讓自己的身體得到恢復,每天也會精神飽滿,想讓自己睡得更健康,一定要留意這三件事情:
一、合理的入睡時間
人體的最佳睡眠時間是晚上九點到凌晨五點,這樣就會讓人處於深睡眠的狀態,同樣能讓自己體內各個組織細胞得到良好的修復。
這時就應該讓自己每一天保持溫水泡腳的習慣,同樣也要按摩一下自己的腳心,能促進身體的血氣正常的運行。泡腳還能趕走體內的濕氣,能夠讓人在睡眠的時候,睡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