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內科——不寐(失眠)是怎麼辯證分型及治療的
定義: 不寐亦稱失眠,是由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
正常睡眠依賴於人體的“陰平陽秘”,臟腑調和,氣血充足,心神安定,衛陽能入於陰。如思慮過度,內傷心脾;或體虛陰傷,陰虛火旺;或受大驚大恐,心膽氣虛;或宿食停滯化為痰熱,擾動胃腑;或情志不舒,氣郁化火,肝火擾神,均能使心神不安而發為本病
胸悶脅脹,善太息者,加香附、鬱金、佛手以疏肝解郁。
肝膽之火上炎的重症,徹夜不寐,頭暈目眩,頭痛欲裂,大便秘結者,可改服當歸龍薈丸。
二、痰熱擾心證
症狀: 心煩不寐,胸悶脘痞,泛惡噯氣,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機概要: 濕食生痰,郁痰生熱,擾動心神。
治法: 清化痰熱,和中安神
代表方: 黃連溫膽湯加減。
本方清心降火,化痰安中,適用於痰熱擾心所致的不寐。
常用葯: 半夏、陳皮、茯苓健脾化痰;枳實、黃連、竹茹清心降火化痰;龍齒、珍珠母、磁石鎮心安神。
隨證加減:
不寐伴胸悶噯氣,脘腹脹滿,大便不爽,苔膩脈滑,加用半夏秫米湯和胃健脾、交通陰陽;
飲食停滯,胃中不和,噯腐吞酸,脘腹脹痛,再加神曲、焦山楂、萊菔子,或用保和丸消導和中。
痰熱盛,痰火上擾心神,徹夜不寐,大便秘結者,可用礞石滾痰丸以瀉火逐痰。
三、心脾兩虛證
症狀: 不寐,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證機概要: 脾虛血虧,心神失養,神不安舍。
治法: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代表方: 歸脾湯加減。
本方益氣補血,健脾養心,適用於不寐健忘,心悸怔忡,面黃食少等心脾兩虛證。
常用葯: 人參、炒白術、炙甘草、黃芪、當歸健脾益氣補血;遠志、酸棗仁、茯神、龍眼肉補益心脾安神;木香行氣舒脾。
隨證加減:
若不寐較重者,加五味子、夜交藤、柏子仁養心安神,或加生龍骨、生牡蠣、琥珀末以鎮靜安神;
若心血不足較甚者,加熟地、芍葯、阿膠以養心血;
若兼見脘悶納呆,苔膩,重用白術,加蒼術、半夏、陳皮、茯苓以健脾燥濕,理氣化痰。
四、心腎不交證
症狀: 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機概要: 腎水虧虛,不能上濟於心,心火熾盛,不能下交於腎。
治法: 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代表方: 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加減。
前方以滋陰補腎為主,用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等腎陰不足證;後方清心降火,引火歸原,用於心煩不寐,夢遺失精等心火偏亢證。
常用葯: 熟地、山萸肉、山葯滋補腎陰;澤瀉、茯苓、丹皮清泄相火;黃連清心降火;肉桂引火歸原。
隨證加減:
若心陰不足為主者,可選用天王補心丹以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若陰血不足,心火亢盛者,可選用硃砂安神丸。
心煩不寐,徹夜不眠者,加硃砂、磁石、生龍骨、龍齒重鎮安神。
五、心膽氣虛證
症狀: 不寐,多噩夢,易於驚醒,觸事易驚,終日惕惕,膽怯心悸,伴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弦細。
證機概要: 心膽虛怯,心神失養,神魂不安。
治法: 益氣鎮驚,安神定志。
代表方: 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加減。
前方益氣、鎮驚、安神,適用於心膽氣虛,痰濁擾心所致的不寐易驚,心悸氣短;後方養血清熱除煩,適用於陰血偏虛的虛煩不寐。
常用葯: 人參、茯苓、炙甘草益心膽之氣;茯神、遠志、龍齒、石菖蒲化痰寧心,鎮驚安神;川芎、酸棗仁調血養心;知母清熱除煩。
隨證加減:
若心肝血虛,驚悸汗出者,重用人參,加白芍、當歸、黃芪以益氣養血;
若木不疏土,胸悶,善太息,納呆腹脹者,加柴胡、香附、陳皮、山葯、白術以疏肝健脾;
若心悸甚,驚惕不安者,加生龍骨、生牡蠣、硃砂以重鎮安神。
⑵ 中醫怎麼辯證失眠的
中醫辨證法治療失眠的方法一般分為兩種治療方式。首先,第一種是由於回患者肝火旺盛而導答致的失眠。這種情況下通過瀉肝祛火進行治療失眠。另一種方法是由於體內臟器發生生理性的退化,而出現的氣血供應不足。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一些安神補心的中葯,或者是十全大補湯。一般情況下,肝火旺盛常見於年輕人。而後者常見於老年人。
⑶ 中醫如何治療失眠
點擊圖標收聽語音
00:0001:11
03:13
語音內容
失眠在中醫上叫做不寐,經常以不能獲得正常的睡回眠體驗為主答訴。中醫講失眠跟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系,主要涉及心、肝、脾三臟。中醫講心主神明,心神安定時能很自然的入睡,心神不寧會難以入眠。中醫將失眠分為五大類型,第一種是肝火擾心型,患者經常徹夜不眠,包括口乾、口苦、目紅、耳赤、耳鳴、小便黃赤的症狀,臨床上經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第二種是痰火上擾型,患者出現的失眠經常伴有胸悶不舒、脘腹脹滿、頭重如裹,包括舌是黃膩苔、舌紅,脈是弦滑脈,臨床上經常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第三種是心脾兩虛型,患者經常會氣虛、乏力、體弱,經常是萎靡不振的狀態,患者經常出現淡白舌、薄白苔,脈是沉細的脈象,臨床上經常用歸脾湯加減。第四種是心膽氣虛型,患者經常伴有膽小易驚、惶惶不可終日的表現,舌是偏紅的,苔是偏沉偏滑的,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劑是溫膽湯加減。第五種是陰虛火旺型,患者經常會出現潮熱出汗、手腳心發熱、舌紅,苔是紅或者深紅色的,患者經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具體用葯請結合臨床,由醫生面診指導為准。
⑷ 中醫是怎麼治療失眠的呢
中醫治療失眠很有特色,其辨證論治,根據疾病的病機特點以及每位患者不同的病情進行治療,具體如下:
1、緊張焦慮引起的心煩、失眠,採用疏肝理氣、養心安神的方法治療;
2、心膽氣虛引起的失眠,伴有焦慮情緒,可以用補氣、安神的葯物;
3、心脾兩虛,除失眠外,還伴有疲倦、乏力、頭暈、面色蒼白,中葯治療可以控制病情;
4、心腎兩虛出現失眠,可進行中醫調理,辯證加減,病情也能得到改善。同時以心理疏導做輔助治療,達到健腦
、降火、養血、安神、提高免疫力的效
果,讓失眠、抑鬱症患者感到體力充沛
、精神愉快。
中醫認為,人由於被七情所傷,即
惱怒、憂思、悲恐、驚嚇而導致氣血陰
陽失和,臟腑功能失調,以至心神被擾
,神不守舍而不寐。除生理因素外,失
眠也與情緒變化有關,換言之,它可隨
著情緒的變化而減輕或加重。因此,失
眠者往往有心煩、多夢、畏光、怕聲,
在白天容易頭暈、乏力,有精神不振、
記憶力衰退等症狀。中醫治療失眠的具
體方法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且各具特
色。第一種方法:葯物療法。
葯物療法是指通過口服葯物,經由
消化器官吸收,以達到扶正祛邪、調節
機體氣血陰陽,使機體康復的治療方法
。常用的治療方法有汗、吐、下、和、
溫、清、補、消八法。口服葯物的劑型
有湯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酒劑
、片劑、糖漿、茶劑、沖劑等不同劑型
。本法是在臨床各科應用范圍最廣的治
療方法。
第二種方法: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是指用針刺、艾灸的方法
在人體經絡及經外腧穴施以一定的手法
,以通調營衛氣血,調整經絡、臟腑功
能而治療相關疾病。針刺又可分為體針、頭針、面針、眼針、耳針、足針、溫
針、火針、三棱針、梅花針等多種針法
;灸法可分為艾條灸、麥粒灸、疤痕灸
、隔姜灸、隔蒜灸、葯餅灸等。在針灸
治療方面,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
採用結合穴治療失眠症療效顯著,患者
有的當天針炙後,當晚睡覺如寶寶一般
好睡。其治療失眠症的結合穴分布在人
體5個部位,如頭部的睡眠三穴、耳部
的安神四穴、手部的睡眠穴、頸部的安
眠四穴和足部的睡眠二穴等。針灸療法
的應用范圍極其廣泛。
第三種方法:食療法。
(1)參味湯。材料:太子參20
克,五味子30克。
⑸ 失眠的中醫辯證論治
失眠(不寐)
心脾血虧
[主證]
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體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象細弱。
[治療]補養心脾以生血氣。
[方葯]
歸脾湯為主,養血以寧心神,健脾以暢化源。
不效,可與養心湯同用,方中五味子、柏子仁有助於寧神養心。
如兼見脘悶納呆,舌苔滑膩者,乃脾陽失運,濕痰內生,可選用半夏、陳皮、茯苓、肉桂等(肉桂對脈澀者尤為相宜),溫運脾陽而化內濕,然後再用前法調補。
陰虧火旺
[主證]
心煩不寐,頭暈耳鳴,口乾津少,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或有夢遺、健忘、心悸、腰酸等證。
[治療]壯水制火,滋陰清熱。
[方葯]
黃連阿膠湯、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等,隨證選用。
三方同為清熱安神之劑,黃連阿膠湯重在滋陰清火,適用於陰虛火旺及熱病後之心煩失眠;
硃砂安神丸亦以黃連為主,方義相似,作丸便於常服;
天王補心丹重在滋陰養血,對陰虛而火不太旺者最宜。
由於肝火偏盛的,可用琥珀多寐丸,方以羚羊、琥珀為主,有清肝安神之功。
心膽氣虛
[主證]
心悸多夢,時易驚醒,舌色淡,脈象弦細。
[治療]益氣鎮驚,安神定志
[方葯]
安神定志丸、酸棗仁湯隨證選用。
前方以人參益氣,龍齒鎮驚為主。後者重用棗仁,酸能養肝,肝與膽相為表裡,養肝亦所以補膽之不足;知母能清膽而寧神。
證情較重者,二方可以同用。
胃中不和
[主證]
失眠,脘悶噯氣,腹中不舒,苔膩脈滑。或大便不爽,脘腹脹痛。
[治療]
消導和胃為主,佐以化痰清熱
[方葯]
先用保和湯以消導積滯。
如食滯已化,而胃氣不和,不能成寐者,可用半夏秫米湯以和胃安神。
如兼見痰多胸悶,目眩口苦,脈滑數者,乃痰熱內阻,可用溫膽湯以化痰清熱;
如心煩,舌尖紅絳,熱象較著者,再加山梔、黃連以清火寧神。
⑹ 失眠的中醫辯證與治療方法是什麼
不管你失眠的原因是哪一種,失眠依然會給你帶來無數種結果:精神萎靡、記憶力衰退、渾身乏力、食慾不振、精神衰弱。
長期失眠對身體的危害
1.長期失眠會使人變笨。睡眠對於一個人的思維和學習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長期失眠會損害人的記憶力、專注度等。
2.長期失眠會導致抑鬱。失眠與抑鬱症密不可分,長期失眠會導致情緒不好,加大抑鬱症風險,而本身患有抑鬱症的人,睡眠質量更是不好。
3.長期失眠會使人變丑。睡得好,才會精神好。長期失眠的人,皮膚鬆弛,臉色暗淡,不僅會有皺紋,還會有明顯的黑眼圈。
4.長期失眠會增加死亡風險。長期失眠,身體器官得不到正常的休息或不能正常運轉,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加大心血管疾病風險,從而增加死亡幾率。
2.用食指代替手指梳頭,指尖著力於頭皮,從前額開始呈扇狀自前向後推摩,力度以頭部產生酸痛感為宜,按摩約1分鍾即可,可以疏通頭部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失眠程度。
3.想要調理睡眠,遠離失眠的困擾,還要注意下午2點後別喝咖啡、睡前4小時停止鍛煉、睡前3小時不進食等等。
⑺ 失眠的的中醫辨證是什麼
中醫把失眠症又稱作「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失眠症可分為入專睡困難屬、易醒不能再眠、時眠時醒、眠而夢多等多種類型,常伴眩暈、頭痛、心悸、疲乏,內既可危害身心健康,又可影響工作和生活。防治失眠症,是中容醫養生的重要課題
⑻ 失眠治療法的中醫治療
失眠是臨床多發病,是指不充分的睡眠或不完全的睡眠,屬於中醫學「不寐」 范疇。中醫治療失眠有獨特優勢,本文從診斷標准、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其它方法治療等幾方面對國內臨床對失眠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社會各種壓力的增加,發病率越來越高。其臨床表現不一,包括難以入眠,睡後易醒,醒後難以再入睡,早醒,睡眠不深,甚至有時徹夜不眠。屬中醫學「不寐」范疇。現代醫學對本病治療多以鎮靜安眠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中醫葯治療有獨特優勢,療效較好。 周仲瑛認為:郁、瘀、痰、火是引起失眠的主要病理因素,從病位分析,五臟皆於失眠有關,但其主要病位在心、肝。麻應富從臟腑、陰陽、痰瘀、情志四個方面論治失眠,臟腑論治細分為心、肝、脾胃、腎四個方面[3]。周平安認為:睡眠雖然由心神所主,但與中焦諸臟腑密切相關,尤其與膽腑關系密切。王新陸認為失眠的病機關鍵在於陰陽失調,腦神逆亂。
辨證分型:張懷亮根據其臨床經驗,將失眠概括為兩大證型:
①實證:肝陽熾盛、心神被擾型,治以清肝泄熱、鎮心安神,方以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葯用:柴胡12g,梔子10g,龍膽草12g,黃連10g,黃芩9g,當歸9g,生地黃9g,半夏9g,白芍9g,生龍骨 30g,生牡蠣30g,磁石30g,合歡花15g,夜交藤20g,甘草6g。
②虛證:肝腎陰虛、心神失養型,治以滋補肝腎、養心安神 ,方以黃連阿膠湯加味治療。葯用:黃連9g,黃芩12g,阿膠12g (烊化) ,白芍10g,酸棗仁20g,五味子9g,生大黃6g,清半夏12g,合歡花20g,夜交藤 2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
李海聰將失眠分為四個證型:
①瘀血內阻、心神被擾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氣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葯用:柴胡20 g,枳實15 g,赤芍20 g,白芍20 g,生甘草20 g, 桃仁10 g,紅花10 g,當歸15 g,川芎18 g,生地黃15 g,熟地黃15 g,川牛膝10 g ,桔梗15 g,石決明30 g,酸棗仁30 g,珍珠母15 g,香附12 g,合歡花10 g,浮小麥30 g,大棗5 枚,遠志15 g,梔子10 g,琥珀粉3 g。
②氣血虧虛、心神失養型,治以補益氣血、養心安神,方用歸脾湯加味,葯用:黨參15 g, 炒白術15 g,生黃芪20 g,當歸15 g,茯苓30 g,生甘草10 g,遠志10 g, 酸棗仁15 g,木香10 g,龍眼肉15 g,大棗 10枚,浮小麥30 g,香附12 g,合歡花10 g。
③腎陽不足、心神不安型,治以補腎溫陽、潛陽安神,方用腎氣丸加減,葯用:炙附片 6 g,肉桂 4 g,熟地黃15 g,澤瀉15 g,茯苓 30 g,山茱萸15 g,懷山葯15 g,牡丹皮10 g,川牛膝10 g,桔梗15 g,磁石20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珍珠母15 g,香附15 g,合歡花12 g,酸棗仁40 g,遠志15 g,石菖蒲15 g,紫石英15 g,丹參30 g 。
④陰虛火旺、心神不寧型,治以滋陰降火、益氣養血,方用當歸六黃湯加味,葯用:當歸15 g,生地20g 熟地黃20,生黃芪15,黃柏10,黃連10 g,黃芩10 g,山茱萸15 g,知母15 g,龜甲20 g,鱉甲20 g,石決明30 g,磁石20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香附12 g,合歡花10 g,酸棗仁40 g,阿膠10 g(烊化),百合15 g,茯苓30 g。
顧寧將失眠分為六個證型:
①氣陰兩虛型,治以益氣益氣養陰安神 ,方用生脈散合酸棗仁湯加減,葯用:太子參12g、麥冬 15g、五味子10g、酸棗仁10g、知母10g、川芎10g、茯苓12g、 夜交藤 30g等。虛煩者加用百合 20g ,紫貝齒 15g ;面部烘熱者加用功勞葉 12g、 白薇 12g ;盜汗、自汗者加用浮小麥 10g ,癟桃干10g ,糯稻根10g ;日久出現舌質紫黯血瘀之象者,加用景天三七 15g。
②瘀血內阻型,治以活血化瘀安神,方用桃紅四物湯為主加味,葯用:桃仁10g ,紅花10g ,生地12g ,赤芍12g ,當歸10g ,川芎15g ,夜交藤30g ,合歡皮 20g ,景天三七15g ,酸棗仁10g ,柏子仁10g等。胸悶者加用炒枳殼 10g ,鬱金 10g ;胸痛甚者加用紫丹參15g 。
③脾虛濕阻型,治以健脾利水安神,方選五苓散為主加味,葯用:炒白術10g ,澤瀉12g ,豬苓12g ,茯苓12g ,陳皮10g ,法半夏10g ,夜交藤30g ,茯神 10g等。腹脹者加用大腹皮 12g ;納呆者加用炒山楂 10g ,神曲 12g ,麥芽 12g ;若水飲化熱者加用丹皮 15g。
④飲食積滯型,治以和胃潤下安神,方用麻子仁丸為主加減,葯用:麻子仁10g ,炒枳實10g ,陳皮10g ,法半夏10g ,酸棗仁 10g ,炙遠志 12g ,柏子仁 10g 等。伴口乾者加用太子參12g、大麥冬12g ;脘痞甚者加用枳實15g、萊菔子15g ;飲食積滯者加用炒山楂10g ,神曲12g ,麥芽12g 。
⑤肝陽上亢型,治以平肝潛陽安神,方用天麻鉤藤飲為主加減,葯用:天麻 10g、鉤藤12g、桑葉10g、滁菊花10g、炙遠志15g、酸棗仁10g、夜交藤30g、合歡皮 20g 等。眩暈、頭痛甚者,加用珍珠母15g、羅布麻葉12g、牡蠣 15g ;伴有耳鳴者加用枸杞15g ;陽亢化熱出現口乾口苦者 ,加用苦丁茶 12g ;心煩、胸悶者,加用炒黃連3g ,鬱金10g ;腰膝酸軟者,加用炒杜仲15g ,制首烏15g。
⑥心火上炎型,治以清心祛火安神法,方以蓮連湯為主加減:蓮子心 6g ,炒黃連 3g ,五味子 10g,熟棗仁 10g ,夜交藤 30g ,合歡皮 20g ,百合 20g ,紫貝齒 15g。
3.基本方加減治療:李剛等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味(柴胡12g,制半夏9g,黃芩9g,生曬參9g,乾薑3g,大棗4枚,生龍骨30g(先煎) ,煅牡蠣 30g (先煎) ,生鐵落 20g,茯苓15g,桂枝15g,大黃5g)。心火熾盛者加梔子 12g,竹葉 15g,夏枯草 12g;肝鬱化火者加龍膽草 6g,黃連 6g,香附6g;痰熱內擾者加竹茹12g,陳皮12g,知母 12g;陰虛火旺者加生地15g,白芍15g;牡丹皮15g;心脾兩虛者加白術15g,黃芪15g,炙甘草 9g;心膽氣虛型酸棗仁30g,遠志12g,太子參 15g。治療30例6型失眠,痊癒 (36% ) ,顯效(46% ) 。
姚黎用安神定志湯(太子參 15 g, 酸棗仁 30 g,五味子 15 g ,當歸 10 g ,川芎 6 g, 生地黃15 g, 建曲10 g, 茯苓15 g ,生龍齒 15~ 30 g, 珍珠母 15~ 30 g)治療100例失眠,有效率(96%)倪志堅等用酸棗仁湯加減(酸棗仁 20g, 知母 15g, 茯神15g , 雲黃連10g ,龍骨 20g ,牡蠣 20g ,當歸 15g ,生地黃 15g ,白芍葯 15g, 甘草 10g)治療82例失眠,有效率(98%)
自擬方加減 :施金鳳以安神湯(黃芪25g,酸棗仁 20g,當歸 15g,雲茯苓 12g,枸杞 20g,山萸肉12g,五味子 12g,柏子仁 15g,甘草 6g)。心脾兩虛,加黨參 15g,夜交藤 20g,白術12g。心腎不交,加黃柏 15g,知母 12g,磁石 20g 。痰熱內擾,加遠志 15g,竹茹 12g,法半夏15g 。肝火擾心,加黃芩20g,山梔12g,合歡皮15g。治療失眠96例,平均有效率為(88.5%)。
辛榮柏等以養血安神湯加減(柴胡、白術、姜半夏、茯苓、當歸、鬱金、生梔子、黃芩、黃連、黨參、丹參、炒酸棗仁、遠志、夜交藤、鉤藤、生龍骨、桂枝、夏枯草、五味子),治療失眠46例,有效率(95.6%)。
⑼ 中醫怎麼治療失眠
中醫治療失眠效果因人而異,輕度失眠經過患者自我調理、身心放鬆,可以緩解,相版對嚴重型權失眠,需辨證論治,具體如下:
1、胃腑失和型失眠:因消化不良引起胃腑不安、擾亂心神,經中醫健胃、消食、和降胃氣,調節消化系統,一周內可獲得緩解;
2、虛性失眠:包括心脾兩虛、心膽氣虛、心腎不交和陰虛火旺,經中醫補虛、去火,辨證論治,虛實結合,約1-2個月或時間更長,可獲得較好療效。